中国名著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韩非子

成书年代:战国

作者:韩非

地位: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年),出身韩国贵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当时韩国国势弱小,屡败于秦国,割地损兵。于是,他曾数次上书韩王谏议变法图强,均未被采纳。韩非口吃不善言谈,但下笔滔滔、文辞雄辩,著有阐明自己法治理想的著作《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在这些书里,韩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此书流传到秦国。秦王看后遂有发兵进攻韩国之意。韩安釐王只好派韩非出使秦国以平息战事。韩非到了秦国以后,并没有受到秦王的重用,他曾多次向秦王建议,秦国要先稳住楚、魏二国,进攻赵、齐,暂缓进攻韩国,后又状告上卿姚贾私交诸侯,并警告秦王提高警惕。后来,李斯与姚贾陷害韩非,使之下狱,后来又使之在狱中服毒自尽。《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司马迁在《史记·韩非列传》中说:“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法术之学……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说林》、《说难》十余万。”这说明《韩非子》确系韩非所著。

韩非像

作品评价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理论。该书是研究韩非法治、哲学、伦理、社会思想的主要资料。书中记述了众多历史人物、事件、故事、传说,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历史亦有重要价值。《韩非子》的许多篇章在作者生前即已流行,至西汉时期经人整理,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背景介绍

韩非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动荡时代的末期。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革,一方面加强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使各诸侯国力量的不平衡加剧,于是出现了诸侯国之间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争夺人才,各诸侯国广招贤士,为更多的新兴地主与士人进入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社会现实政治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的转变。各个学派纷纷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影响最大的学派当推儒墨道法四家。韩非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要求下脱颖而出。

名著概要

《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与今本《韩非子》55篇相同。《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皆著录《韩子》20卷,这说明《韩非子》从先秦流传到现在,基本上没有遗失的现象,这在先秦哲学典籍中,是不多见的。《韩非子》本名《韩子》,后因唐代韩愈的名气越来越大,后人为了加以区别,故改名《韩非子》。

竹简 秦

韩非的法家思想为秦朝统治阶级采用,这部出土于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的律简,真实生动地记载了秦国是如何以法治国的。

在自然观方面,韩非通过对道家思想的诠释和借鉴,提出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道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而是存在于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变化之中。道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总规律。他又引进“理”作为事物的特殊规律。同时他把道和理的关系解释为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韩非子》坚持了彻底的无神论,认为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的天地没有意志。

在认识论方面,韩非受荀子的影响最大。他认为,人们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感觉器官,人的眼睛能看东西,耳朵能够听声音,心能思考问题,这都是人具有的自然属性,所以他称之谓“天明”、“天聪”、“天智”。他说:“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失别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这就说明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在认识方法上,韩非主张“去喜去恶”,切忌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左右人们的认识。

名家点评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始皇

《韩非子》一书,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要反映在《难势》、《难三》、《定法》、《扬权》、《有度》等篇中。在韩非看来,商鞅治秦只讲“法”,不讲“术”,不擅“法”;甚至片面强调“势”,这都是不全面的,“皆未尽善也”。只有把“法”、“术”、“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切实可行的。他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五蠹》、《显学》、《诡使》诸篇主要阐述了韩非的社会历史观。他认为,时代变了,治国措施也要变,应以法治代替礼治,以官吏代替师儒,以耕勤之民、力战之士为贵而当赏,以五蠹之民为贱而当除。《显学》篇对儒、墨等显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抨击和驳斥,认为他们的学说不合时务,无益于当世。《诡使》篇则更明确地指出“道和者乱,道法者治”,主张明智的君主必须禁止儒家等有害于耕战之人,而尊崇能耕善战之士。《孤愤》、《说难》、《难言》等篇述说了推行新政、厉行法治的重重阻难,对占据要位的既得利益者——“贵重之臣”作了深刻揭露和无情申斥,指明“智法之士与当途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奸劫弑臣》、《说疑》、《爱臣》等篇集中揭露权奸近嬖对王权统治的严重威胁及其种种奸术。韩非指出君臣只是互相利用,君臣之交其实是计谋之交,没有情感或道德可言。《解老》、《喻老》两篇是韩非对道家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阐释和发挥。一方面,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即道是“万物之所以成”。另一方面,他又说道是万物的总规律,即“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韩非借解释道家《老子》一书,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赋予了客观物质性的内容。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在这里,韩非又第一次提出了“理”的概念范畴。“理者,成物之文也……物有理,不可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值的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画鬼最易”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指导

相关链接

商鞅的《商君书》关注的是发展法家学说。全书分为5篇,全文26篇,已佚失了第16、23两篇,其中每篇都有自己的篇名,有些篇章采用的是对话体,有些篇章采取的是奏章体,还有一些用的是专论体裁。《商君书》宣扬通过冷酷无情的惩罚制度使国家秩序得以维持,从而保证人民不脱离正轨,强本抑末,奖励军功,以利征伐。在全书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在阅读《韩非子》时注意两点:第一,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受百家争鸣浪潮的激荡,其思想虽以法家为主体,但多少也沾染了百家的色彩,这在书中时时有所体现。第二,可以结合相关著作阅读,历代集注《韩非子》以今人梁启雄的《韩子浅解》最为优异,该书不仅对每篇原著都有题解,而且还对各篇真伪作了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