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土壤
植物种丰富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属丰富的国家之一。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在中国几乎都可见到。中国种子植物总计约有301科、2980属、24500余种。与世界上植物种属丰富的国家比较,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三位。仅云南一省的植物种数,就有12000种,是整个欧洲植物种数的一倍。若以森林树种而言,中国亦有2800种之多。世界上现有被子植物的木本属中,95%可见于中国。中国古遗留种属和特有种属计有72种、190个属,如珙桐科、杜仲科、钟萼树科(单科一属一种)等,金钱松、香果树等,以及被称为世界三大“活化石”的银杏、水杉和鹅掌楸;世界现存裸子植物11个科,除南洋杉科外,中国都有分布;中国是全球竹类起源中心之一,计有竹类300多种。上述三类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在森林植被中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局部地区出现热带稀树草原类型;在草原植被中有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高山草甸草原等;在荒漠植被中有干旱荒漠和高寒荒漠。隐域性植被类型中如盐生植被、草甸植被、沼泽植被等,在中国均有分布。
神农架原始森林
土壤发育古老
中国境内除极地苔原土、热带黑土和热带荒漠土之外,世界上各主要土壤类型都有分布,而且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北方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黑土与黑钙土,就有特殊草甸化过程,较北半球其他地区的草原黑钙土,有着更高的肥力。中国南方的砖红壤,富铝化作用不如世界其他热带地区那样深刻,肥力较高。此外,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等,都是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发育的土壤类型。中国境内土壤的形成过程年代十分久远。特别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迄今还保存着第三纪的风化壳和古土壤,在古代富铝化酸性风化产物及现代土壤作用过程下,红壤、黄壤与砖红壤分布甚广。就是中国北方的黑土、棕壤、褐色土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粘化。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土壤发育古老。
植被与土壤的水平分布
中国植被与土壤的水平分布受季风和地形影响,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大基本区域。大致从大兴安岭经黄土高原东南边缘到横断山脉,迄于藏南,此线以东为森林区域,以西为草原和高山灌丛草甸、草原区域,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向西南到青藏高原西部,此线以西为荒漠区域。
森林
中国东部的森林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该区雨量丰沛,植被—土壤的变化主要受热量的控制,从北到南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主要为兴安落叶松林。自此向南,随着热量的递增依次有:温带以槭、椴、桦为主的落叶阔叶林、红松混交林,暖温带以辽东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亚热带以槠、栲、樟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热带的有许多热带典型乔木(木棉、龙脑香、蝴蝶树、青梅等)的季雨林等。土壤的分布也主要与气候有关。东部森林区域在排水良好的情况下,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盐、石灰、石膏)易被淋溶,形成各类酸性的森林土。从北到南与上述植被带相适应,依次出现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红壤、黄壤、砖红壤等。
平原
东部地势比较平坦,除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成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分界线以外,在平原上,植被—土壤都是逐渐过渡的,因而出现很多的过渡类型。亚热带就是温带与热带间的过渡类型,在中国东部占有很大的面积。
荒漠
秦岭—淮河以北,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土壤随之发生有规律地递变,经度地带性规律明显,植被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由于降水渐少,土壤中的盐分、石膏虽被淋溶,但石灰仍保存在各层中,依次有黑钙土、黑垆土、栗钙土等各类草原土。到最西部的荒漠地区,土壤中的石灰、石膏都保存在表土内或接近表土,出现了各类荒漠土,即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高寒漠土。其中,荒漠面积广大是中国植被—土壤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西部位于亚欧大陆中心,极端干旱是由于其地势极高、降水极少两个因素造成的,高寒荒漠成为世界上植被—土壤的一个独特类型。
植被与土壤的垂直分布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植被—土壤类型十分丰富,其分布服从于垂直地带性规律,它们也深受纬度和经度的影响,与水平地带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的水平地带内,山地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形成一系列植被—土壤类型,构成垂直带谱。由于山地水热条件的特殊性,山地植被—土壤类型和与其相当的水平地带植被—土壤类型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既随水平地带不同而有不同,也随山地的高度和坡向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谱十分复杂,可根据基带的水热情况分成若干类型,如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半干旱地区、温带湿润地区、温带干旱地区等类型,它们的垂直带谱结构各具特色。中国西北部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湿度增加,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有较多的降水量。因此植被—土壤垂直带的变化,主要受湿润程度的影响,自下而上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山地灌木草原或草甸草原、森林、亚高山草甸,土壤则从荒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褐色森林土、高山草甸土等。中国东部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湿度的增加不甚显著,垂直带谱结构的形成主要反映热量程度的改变,基本上以各种类型的森林为主。温带山地包括落叶阔叶林—棕壤、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冷杉云杉林—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山顶才有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土出现。亚热带山地下部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红壤,混有杉木和竹林;高山山坡或中山上部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或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或含有铁杉、柳杉等针叶林—山地黄棕壤;山顶出现南方杜鹃灌丛和中山草甸—山地灌丛草甸土。
热带湿润地区
本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是海南岛五指山,最高海拔为1867米,植被垂直带自下到上都有热带科属植物成分,到1800米也没有亚热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而是出现了热带所特有的热带山地松林和常绿矮林。其土壤垂直带谱为:砖红壤—山地砖红壤性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灰化黄壤—山顶矮林草甸土。
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别受到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状况差异显著,以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明显不同。东部地区山地基带是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一般为800~1300米;同纬度西部地区如横断山地,基带干热河谷环境下往往出现热带稀树草原,其上才是干性常绿阔叶林带,分布上限可达2000~2500米或更高。
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南坡
喜马拉雅山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且由于主脉山体的屏障,气候湿热,山前为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其垂直带谱结构的特点是各种森林植被及森林土壤发育,分布界限很高,完全没有草原植被及草原土壤。其表现为海洋性垂直带谱类型。
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
祁连山位于内陆荒漠区,受干燥气候的强烈影响,垂直带谱结构中山地草原及山地荒漠分布广泛,而森林植被及森林土壤很少,仅在阴坡呈片状分布。是内陆性垂直带谱类型。
荒漠上的植被
隐域性植被与土壤的特征及分布
中国境内分布面积最广的隐域性植被与土壤,主要有草甸植被—草甸土、盐生植被—盐渍土、石灰岩植被—石灰土等,它们的地理分布虽受地下水、岩性、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控制,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仍不能脱离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草甸植被
中国天然草甸在各地带内都有分布,多发育于河流三角洲平原、河漫滩或盆地内地势较低的地方,以及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源地等。这里地下水水位比较浅,矿物质随地下水水流汇集,并通过毛管上升浸润土层,为中生草甸植物供应充足的水分。在地下水为淡水的情况下,草甸多已被开垦,草甸植被已为栽培植被,以水稻为代表。高寒地区则是优良的牧场。但草甸土还反映出不同的水平地带性特征。黑龙江省的草甸土有很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深厚的腐殖质层(180~200厘米),无碳酸盐;华北平原的浅色草甸土一般都含有碳酸盐,或多或少地发生盐渍化作用;长江北岸的草甸土含有碳酸盐,但除滨海地区外,不发生盐渍化;长江以南为无碳酸盐的中性草甸土;热带地区的草甸土不但没有盐渍化的特征,有时还呈酸性。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湖滨、河边及局部洼地、地下水较浅之处,大都有盐生草甸分布,发育着草甸盐土。
盐生植被
中国的海岸线漫长,海边盐化沼泽植被也随热量变化有着纬度地带性特征。福州以北,沼泽内没有木本植物,只有香蒲、芦苇等草本植物。福州以南进入热带,海岸盐渍化沼泽上,断续地分布有红树林。由北向南,随着气温的增高,红树林的组成种类逐渐丰富,群落结构由简单变为复杂,高度由矮变高。在热带北部的福建沿海,红树林通常为高0.5~2.0米的灌木层,生长稀疏,组成种类只有3~5种。到热带南部的海南岛,即形成茂密的矮林,一般高4~5米,最高10~15米,组成种类增至16~18种。
石灰岩植被
石灰岩地区地表比较干旱,土层亦较薄,发育着石灰性土壤如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等。因石灰岩透水性强,形成较干燥的生态环境,故亚热带和热带石灰岩地区的森林多为喜钙的旱季落叶树种。局部地区因特别干燥,森林不能成长,也有一些原生石灰岩灌丛、矮林。
珍稀动植物种及保护
中国自然环境复杂,地理条件优越,丰富的植被类型中含有不少珍稀植物种属,在一定的植被条件下,为各类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其中含有若干珍稀或濒于灭绝的动物种。中国是世界上自然保护区类型和值得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种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188万公顷(含海域600万公顷),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2%(不含海域所占的比例)。国家一级保护区303个,中国参加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26个,这些保护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陆地生态平衡、古地理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珍稀动植物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