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趣说人类字:认识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
“人”是何物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名言:人类乃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人”的造字和演变过程里可以证实这一论点。

“人”字从甲骨文至现今的楷书均为象形字,几千年来,“人”字由最早的图形化经过线条化变为今天的笔画化(一撇一捺)。图A、B、C均为甲骨文中出现的“人”字,图A像一个平伸双手以脚跟垫着屁股而坐的人,图B像一个有手有脚站着的人,图C则像一个面朝左侧面站立的人,虽然简单,但我们仍可以看出这个侧面的“人”有头、臂、身子以及足。“人”字形体的发展,从图C中的甲骨文开始定型,周代晚期出现的金文图D也是以图C的甲骨文为基础的。图E是秦代小篆中“人”字的写法,因为小篆写法用笔结体圆匀连转,“人”字的象形意义减弱。“人”字发展到隶书(图F)阶段,已将“人”字线条化变成笔画化,“人”字形体就此定型。
“人”的本义就是人类,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表现在“人”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造“人”字时特别强调手、脚。“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正是由于人能够运用自己的手去制造工具。此外,还因为人能直立行走,所以,古人在造“人”字时便以侧面站立的人为字的形体。
形影不离的“目”、“面”、“眉”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看到这个谜语,很多人都会心地一笑:呵,这不是眼睛吗?是的,这个谜语正是生动地描述了眼睛的形状。在人的五官中,眼睛是最传神的,民间有“目为检察官”的说法。在古代,人们根据眼睛的外形创造了“目”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甲骨文、金文中“目”字的写法基本一样,是一只横置的眼睛的形状,篆书变为竖起来的眼睛,此后,“目”字变化不大。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相貌时,常常说“眉清目秀”,可见,眉毛对人相貌的影响同眼睛一样重要。古人造“眉”字,也是采用了象形法,如下图所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俗话说“画龙点睛”,人的面目因眼睛而生动,这个道理在古人造的“面”字中可以看出来。如下图所示,从古至今,“面”字中始终有“目”的影子。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在生活中,“面目”两字常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面貌,例如面目全非、面目一新等。
从“自”到“鼻”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神谕是“认识你自己”。且不说认识自己,单看“自己”的“自”字,你认识吗?

看到上图,很多人会说,这不是一个鼻子的形状吗?它上面的一竖是人高高的鼻梁,最下面是鼻孔,中间还把鼻子上的横级和两旁的鼻翼也描绘了出来。这其实是“自”字的古文字,“自”原为鼻子,《说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下图即为“自”字各个发展阶段的形状。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在甲骨文辞里,“自”虽然有时作“鼻子”用,但绝大多部被借来作第一人称表示“我”,因为古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往往用手指点点鼻子来表示。今天,一般人们都还有以手指鼻子表示“自己”的习惯。
正如上文所述,在古代曾经有一个时期,“自”字既是“鼻子”又是“自己”,这样当然不大方便。所以古人便另创了一个以“自”表意以“卑”发音的形声字“鼻”,把“自”、“鼻”二字区别开来。
有趣的“口”
先让你做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一个女孩一生当中,她脸上的某一个部位,爸爸碰过两次,妈妈碰过两次,男朋友碰过一次,老公一次也没有碰过。这是哪个部位?
再让你猜一则谜语:高高山头有口井,不见清泉不见影,四周玉石密密砌,唯有鲤鱼中间行。这是什么?
你猜出来了吗?答案是:口。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其意思是,口是人们用来进食和讲话的器官,故有口为出纳官的说法。
“口”字一望便知是一个象形字,像人的嘴巴。甲骨文的“口”更像一张嘴巴,上下唇及口角均描绘得惟妙惟肖。
由于“口”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人只一口,故以“口”作为计数单位。“口”字还引申为指“人”或“人口”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其意思是:一户有百亩的耕地,统治者们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那么几个人的家庭就可以吃饱不挨饿。
此外,与“口”有关的字大都为“口”字旁,如吻、吃、喝、唱等。
“言”的由来
在我国民间风俗中,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传说这一天家中的灶王爷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地上人一年间行事的善恶好坏,所以每年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都要敬灶王爷吃糖瓜,还要在灶台上贴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对联中的“言”字为何意呢?
如下图所示,甲骨文、金文的“言”字,下面部分是口舌的象形,而在舌头之上加一短横作为指示符号,表示人张口摇舌正在说话的意思,因此“言”字的本义是说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在古代文献里,“言”不仅可以表示说话,还可以表示向人提问,这是比较特殊的用法。“言”字还引申为名词,指说话的内容,例如“言简意赅”,指言语简练而意思完备,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作为名词的“言”,还可以起到量词的作用,用来表示口语或文章中的字数或句子数,如“五言诗”、“七言诗”,就是指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的诗体,“言”指字数。
人体最硬的“牙”
首先来看这样一则谜语:上下两队兵,守在大门口,谁要跑进来,必定碎成粉。
相信很多人很容易就能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牙齿。的确,牙齿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体器官,牙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第一道关口,而当人们讲话和微笑时,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更能彰显人的健康和美丽。那么,从字源分析“牙”字又是如何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上图所示,甲骨文和金文的“牙”字字形是上下牙咬合的形象。《说文解字》云:“牙,牡齿也。像上下交错之形。”本义是人的牙齿。引申义有动物的牙齿,像牙齿的物品,帮手等。例如,“牙口”是指牲口的年龄,又指老年人牙齿的咀嚼力;“爪牙”比喻随从、差役,等等。旧时还把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而从中取利的妇女称为牙婆,是三姑六婆其中之一,这种职业是中国古时之等级制度、奴隶制度和婚姻制度的产物,现在早已废弃。
“心”——细雨洒轻舟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健康的心脏是人体青春和活力的标志,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心脏的重要性,他们还误认为心脏是人的思维器官,把思想、感情等都说成是“心”。那么,“心”字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心”是一个古老的象形字,如图所示,甲骨文的“心”字就是心脏的象形,金文多了一层外包围,小篆的外包围分成左右两个心房。本义是指人的心脏,泛指动物的心脏。
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义。如核心、掌心、江心,等等。
古人造字,凡从心和它的偏旁(忄)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如:志、忠、性、怕、恭、忝等。
关于“心”字有这样一个典故:相传,一年清明,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相邀漫步郊游,最后在村头临江小酒店落座。皮日休见细雨霏霏,他临风一酹,指着江中小舟,随口吟出五绝一首:
细雨洒轻舟,一点落舟前,
一点落舟中,一点落舟后。
吟罢,让陆龟蒙猜出一个汉字。
自幼享有盛才之誉的陆龟蒙,顿即领会,但并未直言相答,笑着说:“请仁兄也听我赋一联句:月伴三里如弯镰,浪花点点过船舷。”
皮日休一听,连连点头抚掌,当即,敬其一杯。
原来,两人的谜底都是一个“心”字。
“手”成就了人类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大约500万年到20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大约1000万年前,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古猿为了觅取新的食物和抵御野兽,前肢渐渐解脱出来,开始了直立行走。以后,前肢就从事一种专门的动作,如持石块打击野兽,或用石块碰砸石块制作工具,逐渐变成了人的手臂和手。由于不断地使用手,所以人类逐渐得到进化,可以说,手是人类形成的关键。
“手”字是个象形字,金文的“手”字,正像一只人手的形状,上面的分支代表五个手指,下面是手臂。后来篆书的写法仍旧延续了金文的象形意味,隶变后,“手”字已经演变成现在的模样。

甲骨文

金文
手的本义是人体上肢腕以下能够持物的部分,多用作名词。手的引申义很多,例如“手下”,指所属的人,犹部下。“手册”指记事小本,也称各种专业资料或一般知识性小册子。人们还把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称为“手”,例如“能手”、“多面手”、“选手”、“好手”,等等。“手”可作偏旁,在汉字中,凡从手的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打、拍、扶、拿等。
“且”、“祖”与男性生殖崇拜
上古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人类在迷信鬼神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自身的重视,最初表现为崇拜妇女,进而发展为对男性和男性生殖器官的膜拜。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仰韶文化后期,男性生殖崇拜渐趋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祖”两字正是这种崇拜的产物。
如下图所示,甲骨文的“且”字像雄性生殖器形,本义为男性生殖器,这是初民生殖崇拜的体现。后代灵牌、墓碑的样子皆是“且”的遗形,“且”是“祖”的本字。人类靠生殖繁衍,故或另加示,表示祭祀祖先。清代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说:“祖者,且也。钟鼎文凡祖字皆作‘且’。”“祖”字出现后,“且”的本义全由“祖”接替,“且”则专门借作副词、代词以及其他虚词。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祖”作为男性生殖器,在典籍中也时有所见。如唐代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六九》引北魏顾野王曰:“裸,脱衣露祖也。”这里的“祖”就是男性生殖器,即“祖”的本义。
古人为了纪念祖先,以石祖或木祖表示故去的先人,并把它置于庙堂里,供人们祭祀,由此“祖”便引申出“祖庙”的意思。《说文解字·示部》:“祖,始庙也。”“始庙”就是为始封之君王所建的庙。
“字”源于生育
汉字的历史,从其萌芽状态起,迄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了,源远流长。但汉字的“字”,却是很晚才产生的。而且,古人造“字”的初衷,也并非指记录语言的文字。
“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如下图所示,金文“字”的构形,上部一个宝盖头代表房子,下面一个子字表示婴儿。会意为女子生育,如《易·屯》说:“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字”有生育之义,引申为养育、滋生、孳乳等义。如《诗经》中有:“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女子要生育,首先得许配人家、出嫁,所以“字”又引申为许配、出嫁,如“待字闺中”。

甲骨文

小篆
那么,作为生育的“字”是如何成为记录语言的文字之“字”呢?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先民最初创造书写符号,开始是采用“依类象形”的构造法,即依照事物描摹形状。而运用这种方法造出的符号,如同花纹,因此古人称文字为“文”。“文”就是古“纹”字、“花纹”的意思。继而又采取“形声相益”的结合法,即偏旁构件相配增生。而运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符号,就像人生孩子一样,越来越多,因此便称为“字”。不过汉代人将文字分为“文”和“字”。许慎将自己所著之书命名为《说文解字》,而不叫《说解文字》,就很明显地表明,在他心目中“文”和“字”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文”,就是许慎说的独体字,即六书中所指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所谓“字”,就是许慎所说的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构成的文字。大约在东汉末年,“文”与“字”就合称为“文字”了。
除了生育的“字”和记录语言的“字”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字”,即所谓名字的“字”。古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即“名”和“字”。《礼记》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按照传统的习俗,孩子出世3个月后命名,男孩长到20岁时,已到成年,就该举行加冠礼,这时就要另取字。女孩到了15岁时,将要许配人家,必须结发加笄,此时也要取字。
古人的“字”和“名”多有联系,或意义相同,或意义相近,或意义相关,或意义相反。如屈原姓屈,名平,字原,原和平意义相近。由此可以说人的别号“字”是在“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也类同于女人生子。因而称人的别号也叫“字”。“字”和“名”互为表里,因此“字”也称为“表字”。
在古代,称“名”或“字”,是有一定规矩的:地位低的人自称“名”,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称“名”,对地位高的人或者是平辈要称“字”,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没有“字”。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
古今不同的“走”
阅读古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个问题:现代人说的“跑”,古人说“走”,而现代人说的“走”,古人说“行”,所谓“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古人是如何创造“走”这一个字的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上图所示,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走”字上半部分像一个摆动手臂的人形,下半部分是一个脚形,整个字形像一个人迈开大步朝前奔跑的样子。“走”的本义是跑,近古时代,走字才渐渐由跑步之义转变成行走之义。
现代汉语中“走”的基本用法是步行,如走路。引申义有离开、移动、走访、变化、趋势、泄漏、打通关节等。“走”字可作偏旁,汉字中凡从“走”的字,大多与跑的动作有关,如趋、赴、赶、超、趣等。
关于“走”字,历史上有很多典故,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我不如敌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主动撤退。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撤退,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卷土重来,这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走”为上。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讲的是关羽的神勇故事,“千里走单骑”中的“走”字即是其引申义。
“力”源于一种农具
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这些动作都需要用力,那么,力是什么,“力”字又是如何造型的呢?
如下图所示,甲骨文和金文的“力”字“皆像奋臂下手作力之形。人身之力见于外者,莫如手臂,故古人取象焉”。“力”字的本义是体力,如身强力壮。引申义有能量、劳动、强劲、竭尽、权势等,如能力、自食其力、力作、力争、以力服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也有的学者对“力”字的造型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甲骨文的“力”字,是古代一种耕地的农具—耒的象形:上端为长柄,下端弯曲的部分是用来铲土的耒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所以,“力”字的本义是指一种农具,即耒。用耒来耕地是要使劲、用力的,故“力”字引申为力量、力气,又引申为能力、威力、权力等。
从“力”的字,如助、男、勇等均与力量有关。
“生”作何解
“生”是和“死”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古人是怎样为“生”字造字的呢?《说文解字》云:“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如下图所示,甲骨文的“生”字像地面上刚长出来的一株幼苗,其本义即指植物的生长、长出,引申为事物的发生及人和动物的出生。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生”本指草木幼芽生长,引申为年轻的、新鲜的、未成熟的、不熟悉的等义,生字的引申义非常广泛,可以组成的词汇也非常多。
“生”还是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的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唯汉剧的外唱、念、做并重。末,沿袭南戏、北杂剧之名目,今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
“死”字何来
当生命终结时,古人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譬如“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论如何,死亡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古人是怎样造“死”字的呢?
如下图所示,甲骨文“死”字,右边是一垂首跪地的人形,左边的“歹”表示死人枯骨,整个字形像活人跪拜于死人朽骨旁默默吊祭的样子,传达出有人死了的信息,特指死亡、生命结束之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由于死去的东西不会动,所以僵硬的、不灵活的东西也称为“死”,如“死板”指不灵活,“死气沉沉”形容气氛不活跃或精神消沉不振作;“死”字还引申为坚决之义,如“死心塌地”是形容打定主意,绝不改变。
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对于人之死,也有不同的称法:天子之死叫“崩”;诸侯之死叫“薨”;大夫之死叫“卒”;低级官吏和有身份的读书人之死叫“不禄”;平民百姓之死叫“死”。
关于“死”字有这样一个故事:老赵在砍自家种的大树时一不留神,压倒了邻家的一棵小白杨树。而这一棵白杨树只有手腕那么粗,可邻家却要索赔500元。老赵十分气愤,就去请了一位律师。这位律师看了老赵写的材料,又让老赵带他到现场去察看。然后对老赵说:“行啦,等着开庭吧。”开庭那天,法庭最后判决:要求老赵赔邻家小树损失费10元,两家各付诉讼费15元。邻家收了老赵的钱后,又拿出了5元钱。原来,律师在现场查看时发现那棵压倒的小白杨树本来已枯死,他就在“小白杨树”前面加了一个“死”字。而这个“死”字是法庭判决的依据。一棵活的小树索赔500元已经是狮子大开口,更何况是一棵已经死掉的树,诉讼书中增加了一字,就改变了判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