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字词句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章 趣说审美字:给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头戴羽饰的舞者

美的享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但如果有人问“美是什么”,或许很多人无法回答。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且至今还没有圆满答案的问题。正如歌德所说:“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着被定义所掌握。”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创造“美”字的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美”字,像一个头戴羽毛的人在手舞足蹈。在原始社会,先民在祭祀、庆功等场合,常常在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做成的装饰,跳起欢乐的舞蹈。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志,这就是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美”字的来历。因此,“美”字的本义是指人的装束漂亮好看,引申指人的容貌、声色、才德或品格很好,同时还可用来指食物味道的甘美。

关于“美”字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即“羊大为美”, 《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古人认为羊越大,其肉的味道就越可口,“美”字由“羊”、“大”两字会意而成,本义是美味。也有人认为羊越大,身体就越美观,即“美”。

“每”——戴帽子的太太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通常我们只知道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其实,鲁迅先生在文字学方面也颇有研究,例如,关于“每”字,鲁迅先生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每”字是“戴帽子的太太”。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上图所示,甲骨文的“每”字,像一个敛手腹前跪坐地上的女子,她的头上戴着花翎锦羽一类的装饰。女人头戴羽翎,在古人眼中就是一种美的象征,所以“每”字的本义是指妇女之美。“每”和“美”字的构造方法相近,表达的意义也相近,后来“美”行而“每”废。“每”字被借用来作虚词,表示往往、时常、每次、逐一等义,它的本义也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许慎对“每”字则有不同的解释。《说文解字·屮部》:“每,草盛上出也。从屮,母声。”许慎认为“每”是一个形声字。现代学者安子介先生持有相同的观点,不过他在许慎的基础上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每”字下面的“母”喻指土地,即人们常说的母亲大地,上部指草,上下两部分会意为“各种植物能茂盛生长”,含义是“所有的母亲都对她的每一个孩子予以相同的关怀”。

女人生子为“好”

什么是“好”?对“好”的判断标准可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总的来看,客观的、共同的标准还是存在的,即一切美的、善的事物、行为或使人愉快、给人以美感的事物、行为,都是“好”的,这个标准古今一致。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好”字,从女从子,是个跪坐的女子抱着孩子的形象。从甲骨文中我们无从知道“好”字为什么要以“女”、“子”会意,因为甲骨文中的“好”字只见于人名——妇好。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有关“妇好”的记载多达几百条,有很多是赞美她会生孩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古人崇尚多子多福的观念,衡量一个女子的好坏首先是以其能否生育为标准的。“好”字从女从子,是表示妇女生育而有子的意思,“好”字充分展示了我们的祖先对妇女生育的一种赞美心态。由此引申为泛指一切东西“好”,有美和善的意思,与“坏”相对。又因为东西好,人就喜欢、喜爱,因此“好”又引申为喜欢、喜爱的意思,这时的“好”要读为“hào”,如好奇、嗜好等。

“爱”由心生

爱是什么?哲学家说,爱是一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媒介物,它使人容颜焕发,青春常在;文学家说,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抒情诗,让人心潮涌动,激情澎湃;医学家说,爱是一剂千古难觅的良药,令人经络疏通,身体康健。不同的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古人是如何创造“爱”字的呢?

金文-1

金文-2

小篆

如图所示,金文里的“爱”字由“欠”和“心”两部分构成。“欠”和“心”都是端坐地上张着口的人形,这个张口的人,用手抚着“心”,以表示“张口告人,心里喜欢”的意思,这就是“爱”。“爱”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喜爱、爱好”,后来又引申出“爱情”、“爱惜”、“贪”等义。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但爱在本质上却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难以言语。由“爱”构成的成语有很多,例如爱不释手、爱屋及乌等。“爱屋及乌”是指因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该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日光照射下的“白”

白色是一种类似霜或雪的颜色,属五色之一,与黑相对。这种抽象概念的字是如何造型的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金文的“白”字,像一椭圆形的稻米粒。古人发现,舂米后脱去谷壳的米粒纯净莹白,所以用它来代表白色。也有学者认为,“白”为象形字。甲骨文的“白”字,像日光向下射之形,阳光是明亮、白色的,所以“白”字本义为白颜色,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

白与黑相对。例如“黑白分明”,是说黑颜色和白颜色分得很清楚,比喻是非分明。“白山黑水”,原指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和长白山,后来泛指东北地区。“白驹过隙”比喻光阴迅速,典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己。”“白头如新”形容久交而不相知,与新交无异。“白璧微瑕”是说白玉璧上有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还有小缺点。“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唐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也作“白衣苍狗”。而白天黑夜中的“白”字当明亮讲。“白”也当清楚、明白讲。例如“真相大白于天下”等。“白费力气”是徒劳的意思,“白”字用作动词,还有禀告、陈述之义。

古人对高寿的人常给予美称,如称七十岁为“古稀”,八十、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为“期颐”,如果未到整数,只有九十九岁,该如何称呼呢?有人把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因为“白”字是百里缺一。

古代的酒杯叫“爵”,其中有一种罚酒用的杯子,俯视杯口,像甲骨文“米”字的形状,叫“白”,后来便称满满地饮一大杯酒为“浮白”、“浮一大白”。

商代人喜欢白色,把织好的丝织品通称为“帛”,也叫做“白”, “白”、“帛”二字通用。因为白色为人们爱好,所以又把“白”引申为美称,用作“伯”字。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伯”是三等,在金文里,“伯”字写作“白”,后来才加“人”旁为“伯”的。兄弟排辈按“伯”、“仲”、“叔”、“季”来分长幼次序,“伯”是老大,古也作“白”,后来加“人”旁作“伯”,又把父亲的哥哥叫做“伯”。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白”还有个含义——象征反动,是贬义的。如“白区”、“白军”等,这里的“白”与表示革命的“红”字是相对的。

烟火熏出来的“黑”

有一次,张作霖参加一个酒会,席间,一日本名流拿出墨请张作霖赏幅字画。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

不料张作霖胸有成竹,挥笔写了个大大的“虎”字,然后落款“张手黑”,掷笔而起,众人一阵喝彩。这时张作霖的秘书凑近告诉他,小声提醒说:“大帅,你的‘墨’字少个‘土’成‘手黑’了。”张作霖眼珠一瞪说:“我还不知‘墨’字下面有土?这是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这叫做‘寸土不让’。”此语一出,在座之人皆叹服不已。

历史已久远,但许多人还是记住了这个典故,即便是当时在场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张作霖的民族气节。“墨”,会意兼形声字,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是指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制成。“黑”,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 (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本义为黑色。

人讲真话是为“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金文

小篆

“信”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如图所示,金文中的“信”字从人,从口。篆文改为从言。《说文解字·言部》:“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用人口所言会真实之意。本义为言语真实。隶变后楷书写作信。

“信”从“人”,从“言”,从字面上说就是“人言为信”。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里面,“信”是重要的道德原则。孔子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说到做到,只有这样,行动才会果敢。孔子认为“信”是“士”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认为人有诚实的品德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讲究信用,办事才会通达。

“信”也是佛家的道德范畴。《智度论》卷1:“佛法大海,信为能人。”即入佛门以信为先。佛教的“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使心澄净为信,以忍为信,以不疑佛法为信和依子依人为信。

信,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

关于“信”字,有这样一则故事:1995年某天上午,湖南衡阳市一家单位办公室被盗,该办公室工作人员刘信社被盗走活期存折一个,内有存款近万元。

刘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存款开户所挂失,但被该储蓄所告知,此笔存款已于当日上午被人取走9500元。经查,窃贼冒领时所填户名为“刘 社”而非“刘信社”。

为此,刘信社曾多次找储蓄所理论,要求赔偿损失。但该信用社认为:刘信社的活期存折是在挂失前被领的,而取款凭据、存折和底卡单三者相符;户名上所写“ ”是个简化字,一般人都这么写。因此,信用社不负任何赔偿责任。刘索款不成,遂提出诉讼。

法院依法受理,查明事实后认定,“ ”并不是“信”简化字,被告误将“ ”字当做“信”,造成原告刘信社存款被冒领,应负全部赔偿责任。由此,法院一审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刘信社存款9500元。

“文”字揭示原古纹身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有个叫史进的,绰号“九文龙”,因他的胸、背、手臂上文了九条翻云覆雨的龙,故此得名。史进身上的图案是用针在皮肤上刺出花纹后加以染色的,叫做“文身”。

文身的习惯起源于原始时代。那时,原始部落的成员往往在身上文出本部族的图腾标志,有些民族在进入阶级社会后,还用文身的办法表示等级身份。古人便是根据这种风俗习惯创造了“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图所示,“文”字这个字是用象形的方法造出来的,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均像一个张开双臂、叉开双腿的人,并且胸膛上还刺着花纹。“文”字的本义即“文身”。

后来,“文”字又不断引申出其他的含义。例如,“文”字与花纹有关,花纹是有纹理的,所以,“文”字被用来表示文章的“文”;又因为花纹是赏心悦目的,于是就引申出了文采的“文”,因为文字文辞或文章都承载着一定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内涵,所以,“文”又指文明和文化。

“休”——树下乘凉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古时候,田间劳动非常辛苦,能够自由自在地背靠大树休息一下,对于古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古人正是出于这种生活体验创造了“休”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说文解字·人部》:“休,息止也,从人依木。”如图所示,从古至今,“休”字像一个人背靠大树乘凉歇息的样子,其本义即为歇息。例如“休养生息”, “休养”是休息调养的意思,“生息”是人口繁殖的意思,此成语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休”由“休息”之义可以引申出“停止”的意思,例如“喋喋不休”、“休学”等词。紧张工作后休息一下,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因此,“休”字又有“美好”、“吉利”、“喜乐”等义。例如“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关于“休”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乾隆年间,刘墉被派到南京主持破获“一枝花”的“谋逆造反”大案。为了办案方便,他乔装成一个算命先生,在市井中给人测字算卦。一天,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找他测字。刘墉对他有一定了解,知道他是“一枝花”集团中的一员干将,武艺高强,虽入迷途,但他心地善良,刘墉很想让他迷途知返。这青年随手写了一个“休”字,递给刘墉道:“请先生测测我的生平。”刘墉郑重其事地说:“按这个‘休’字来看,其意吉凶参半。‘休’乃一人依木之象,草木属阴,看来先生幼年早孤,你家中只有老母与你相依为命,可是否?”青年不禁一惊,钦佩地点了点头。刘墉接着说:“木乃东方青龙之象,一人依木原是开发之象,只是木属阴,属静,令堂贞静贤惠,只是口齿不便利。”青年听罢,想到自己聋哑的母亲为了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不禁潸然泪下:“先生说得都对,请继续说。”“请莫怪我直言,这‘休’字不成‘体’,恐怕你小时候不成体统,是个浪荡儿。但‘休’有‘止’的意思。何时而止?‘休’可拆十八成人。十八岁以后,你才立志改过,浪子回头。可惜此时令堂人已就木了。”那个青年此时已是泪流满面。刘墉看他如此,说:“你不必难过,将来必有后福,可报先慈于地下。”

“何以见得?”青年问。

刘墉把纸递过去道:“请看纸的背面。”青年把写着字的纸翻过来,横着端详,竟然是一个“兵”字。刘墉说:“‘兵’字原是立人之象,你既不在行伍,则是个谙熟兵刃的好汉,必定身有武功。你再看:这‘兵’字实系横倒之‘木’,人卧倒木之上,虽树倒,而先生自可无恙。后半生的事业恐在其中了。”

后来,青年投降了朝廷,在刘墉手下办差,成为一名得力干将。

有趣的“见”与“现”

据说,有一位青年,英语学得很好,单位领导就叫他陪同外宾,兼做翻译。在参观访问时,他对答如流,受到外宾的赞赏。有一次,他陪同外宾来到一家医院,仰面看见门额上挂着一匾,上面黑底金字,写着“华佗再见”。一位外宾问这位青年:“请问,这块匾上的字是什么意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他说:“再见,华佗!”

外宾感到迷惑不解:“怎么把我们叫‘华佗’呢?这是尊重还是蔑视?”外宾虽有这样的想法,也只好藏在心里,继续参观了。

其实,“华佗再见”的“见”同“现”,是说这家医院的医生医术高明,如同华佗再世。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见”上边是个横着的眼睛,下边是个朝右跪着的人。造字者描画了人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突出“见”的“看见”的意思。金文“见”继承了甲骨文的造字手法。“见”字发展到小篆后,横“目”转动了一下,便成了竖“目”,其下部仍然是一“人”字。

《说文解字·见部》:“见,视也。从儿,从目。”段玉裁注:“用目之人也,会意。”

“见”的本义是“看见”,由于上古没有“现”字,因而“现”字的意义“显露、表现、现成”等全由“见”兼起来。不过当“见”作“现”时,其读音不是“ji n”,而是读“xi n”。“现”是后起字,因此可说“见”是“现”的古字。

“笑”——最原始的交流技巧

现代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笑是人类与他人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每一个人早在学会说话之前就掌握了这门技巧。那么,“笑”字是怎么产生的呢?

小篆

“笑”为会意字。如图所示,小篆的“笑”字从竹,从夭。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又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笑”的本义指“欢笑、乐”,引申为“讥笑、嘲笑”等义。“笑”还用作敬辞,例如“笑纳”。笑,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

关于“笑”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天,苏东坡来看望他,他拿出自己新著的一部《字说》,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翻了几页,就看出毛病来了。王安石的书上解释“笃”字说:“‘笃’就是用竹竿赶马的意思。”苏东坡不禁发笑,于是就用开玩笑的口吻说:“照你这样解释,那么‘笑’(古字‘ ' )就是用竹竿打犬的意思了。”王安石知道自己搞错了,于是接着问道:“那么‘鸠’字是‘九’、‘鸟’的会意,有没有根据呢?”苏东坡又故意说:“有啊,《诗经》上说‘ 鸠在桑’,有小鸟七只,加上它们的爹娘,不正好是九鸟吗?”苏东坡说完后哈哈大笑。后来过了好久,王安石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一个“有”字乾坤转

什么是“有”? “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像象形字那样用具体的形象表示出来。古人是怎么表示“有”字的呢?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物质产品匮乏,先民们茹毛饮血,动物的肉是先民们最主要的食物,手中有块肉就能解决温饱,有肉就是“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图所示,古文字的“有”字,从又从肉(月),像人手持肉块之形,表示“持有”之义。“有”的本义指“占有”、“取得”,与“无”相对,引申为“存在”之义。

许慎对“有”字作了不同的解释。《说文解字·有部》:“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许慎认为“有”为形声字。所谓“不宜有”是不该有而有之的意思,即不该有月食却出现了月食。

在山西、陕西及浙江等地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春节时,将红纸剪成菱形,并在上面写上由一个正“有”字和一个倒“有”字组成的符号,俗称“倒有有”,当地人将这种符号写好后贴在水缸或粮囤上,取“一年四季常常有”的意思。

关于“有”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杨乃武与小白菜”之案是清代四大冤案之一,曾经震惊全国。鲜为人知的是,诉状中改动一个“有”字影响了整个案件的走向。

杨乃武是余杭(今杭州)人,为人正直,文笔犀利,好打抱不平,得罪了余杭知县刘锡彤、杭州知府陈鲁和其他劣绅恶棍,因而被诬为与小白菜通奸,谋妻杀夫,沉冤长达三年之久。

杨乃武之姐杨淑英、杨乃武之续妻詹彩凤到京城上告都察院时,从运河坐船经过扬州杨乃武世交李耿堂老先生处,李老看了杨乃武在狱中所写的诉状,其中有“江南无日月,神州无青天”一句话,李老认为第二个“无”字用得欠妥,这样触及官场太大,反而于事不利。他提笔改成“江南无日月,神州有青天”。也正是这一字之差,杨乃武的诉状唤起了有关官吏心中的正义感,从而使其打赢了官司。

负荷太多就会“重”

相传,河南邓州的庞振坤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才子,为人正直而诙谐。在他所住的村子里有个财主,贪婪吝啬,搜刮成性。有一次,他老婆生了第八胎,他令家丁通知各个佃户,为表庆贺,十二天后他请客,佃户送礼越重越好,不送的不能种田。依照当地习俗,不是第一胎不兴请客,财主却屡屡破戒。佃户们又气又愁,于是找庞振坤想办法。

请客的日子到了,庞振坤领着身背石头的佃户们来到财主家。财主十分气愤,大加斥责。庞振坤笑道:“你不是说送礼越重越好吗?”说完,与佃户们吃酒席去了。财主气得哑口无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重”字有很多意思,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财主所理解的“重”的意思是“价格高”,而庞振坤却故意理解成“分量大”的意思,背了对财主毫无用处的石头,自然令财主哑口无言。

其实,从字源上分析,“重”字的本义是人负荷着分量较大的东西感到沉重。请看上图。

在“重”字的甲骨文形状中,“重”的构形是一个弯着腰的人正吃力地用背驮着一个上下捆扎着袋口如包裹状的东西,看起来所背的东西很沉重,这表现的就是“重”的本义,非常形象,充分体现了先民造字的聪明智慧和细密心思。

金文中此重物与人组合成一体,又省去人足,并在足下平添一横表示地面。隶文中“重”竟有点像“千”、“里”两字的组合了。“重”在表示“重复”或“再”的意思时,要读“chón”,这已经是“重”的后起之义了。

“孚”——爪下面的子

“孚”字为何意?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孚”字上面是一只手的形状,下面是小孩子的形状,表示抱子哺乳之意。本义为抱子哺乳。

《说文解字·爪部》:“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徐锴曰:“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鸟抱恒以爪反覆其卵也。”这两句话讲的是“孚”字的引申义。“孚”字的引申义有“鸟孵卵”之意,由于人生子和鸟孵卵皆有定期而不失信,所以“孚”字还有“诚信”、“使人信服”等义,如“深孚众望”。由于鸟孵卵必伏于蛋上而出于壳中,所以,“孚”字还有“浮在面上”等义,进而引申指“种子的外皮”。此外,“孚”字还有“俘获”之义。

为了分化字义,后来专用“孚”来表示诚信之意。孵卵之意则另加义符“卵”写作“孵”来表示。浮在面上之意则另加义符“氵”写作“浮”来表示。种子的外皮之意则另加义符“禾”写作“稃”来表示。俘获之意则另加义符“亻”写作“俘”来表示。

关于“孚”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秘书监贺知章年老要求告老还乡,回归吴中,唐玄宗答应了。贺知章临走前,去向玄宗皇帝告别,皇帝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说:“臣有一个儿子,至今还没有定下来叫什么名字,希望陛下恩赐。这样我回到家乡也感到十分荣耀。”皇帝道:“希望你的孩子长大是个讲信用的人,就取名‘孚’吧。”回到家后,贺知章细细琢磨唐玄宗的这个“孚”字,不禁烦恼起来。因为“孚”字的结构,上面是个“爪”,下面是个“子”,分开念就是“爪子”。贺知章越想越不高兴。皇帝取的名字是不能不用的,否则就是违背“圣旨”,用吧,岂不永远让别人笑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