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象
现代大象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在动物王国中,它们拥有最大的大脑,和人类的寿命相当;能学习和记忆,适合被驯化以为人类工作。
庞大的体型和巨大的脑容量
大象在一生中会不停地生长,这样看来,一群大象中体型最大的很可能也是年龄最大的。
长牙是伸长的上门齿,它们与生俱来,一生中不停地生长,因此,到60岁时,公象的长牙能达到60千克重。如此大的长牙也容易成为猎人的重要目标,所以当今野外存活的巨象的数量极少。象牙是象牙质和钙盐的特殊混合物,长牙横断面上规则的钻石图样在其他任何哺乳动物的长牙中都还没有发现。在进食时,长牙用于折断树枝或者挖掘树根,在同类相遇时则作为展示的工具和武器。
大象的上唇和鼻子伸长,能形成强健的象鼻。与其他植食动物不同,大象的嘴无法触到地面。事实上,早期的长鼻类动物没有伸长的鼻子,可能是因为其很重的头盖骨和下颚结构。象鼻除了能使大象在进食时从树木和灌木中折断树枝,摘取叶、芽、果实,还能用于饮水、问候、爱抚、威胁、喷水以及扫除灰尘,并形成和增强发声。象用鼻子吸水,然后灌入嘴中;它们也将水洒在背上冲凉。在缺水时期,有时它们会将存在咽喉中的袋状物里的水喷出来冲凉。象鼻还可作为气管,便于它们在水中活动时呼吸。当眼睛或耳朵发痒时,大象会用鼻子来挠痒,另外象鼻还可以用来对付敌人、投掷东西或者用棒子类的工具给皮肤搔痒。
成群的大象常常将鼻子举高,迎着风,利用其敏锐的嗅觉,争取提前预警任何威胁。
除了前面描述的象鼻在沟通时起到的次要作用,尾巴、头部、耳朵、鼻子姿态的变化,也可向外界传达可观的讯息。尽管象鼻非常强壮,能举起整棵大树,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嗅觉和触觉器官。嗅觉在群体间交往以及察觉外在的危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触觉器官的时候,象鼻上有两个便于抓取的隆起的唇状物,上面有很好的感官触毛,可以“拿”起非常小的物品。此外,大象常常用鼻子触摸其他的象,母象则通过它不断地引导自己的幼象。当大象相遇的时候,它们常常用鼻子的前端触摸其他大象的嘴,以此表达相互间的问候。
雌性大象的大脑重3.6~4.3千克,而雄性大象的大脑重4.2~5.4千克。象的脑叶皮层甚至比人的大脑还复杂,因而扩大了脑皮层的面积。其大小可能与必要的信息存储空间有关,因为象脑需要区别身份,记录和回忆其他大象的行为,储存旱季的时间、危险的地方和情形,并预先判断食物的地点。一些社会行为表明,它们能通过思维来想像其他大象的感受。由于年龄最大,统领家庭的雌性统治者拥有足够的生存经验,在危险和旱季来临时,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除了用于沟通,大象的大耳朵还可以作为散热器,以防止体温过高,而过热常常是体型巨大而紧凑的动物的一大危险。象的耳朵上血液供应充足,可以用来扇动,以便增加身体周围的气流;在有风的热天里,大象有时会展开耳朵,以便让凉风吹向身体。观察象的耳朵中部的血管可以发现:当周围凉爽时,它们的血管就不会从皮肤上突起;但当温度高时,它们的血管就会舒张开来,从皮肤上突起。大象也有敏锐的听觉,主要通过发声来沟通,尤其是森林象。
大象沉重的身躯由柱子般的粗腿支撑,粗腿里则有粗壮结实的骨头。前脚骨头的结构是半趾行类动物结构(马的站立姿态属于趾行动物姿态,脚跟远离地面),而后脚骨是半踯行动物结构(人类站立姿态属于踯行动物站立姿态,脚跟紧贴地面)。大象平时保持漫步的姿态,但据说大象冲锋时的速度可以达到40千米/小时——短距离以此速度很容易超越一名短跑选手,但是测量的精确度仍然值得怀疑。
大象不反刍,与马相似。体内微生物促使食物在盲肠中发酵——盲肠是位于大肠和小肠交界处的一个扩大的囊。
大象至少花3/4的时间来寻找和消化食物。在雨季,热带草原象主要吃草以及少量的各种树木和灌木的叶子,雨季结束后,草木枯萎,它们就开始食用树木和灌木的木质部分。它们也食用大批量的能得到的花和果实,还会挖树根吃,尤其是在雨季第一次降雨后。
亚洲象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上百种植物,但食物量的85%以上来自于10~25种它们喜爱的食物。当大象栖息的地方以农业区为主时,庄稼也占它们食物的一部分。例如,因为蛋白质等营养含量高而被人类选择种植的谷物、小米实质上是草类植物,大象通常觉得它们比野草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庞大的身躯和快速的“吞吐”量,所有的大象都需要大量食物:按一只成年大象每天需要75~150千克食物计算,每年能达50吨以上,但这些食物只有不到一半被彻底消化。大象依靠它们肠道中的微生物来消化,小象的肠道中没有微生物群,一般通过食用比较老的家庭成员的粪便来获得。
此外,大象每天需要消耗80~160升水,不到5分钟就能喝光。在旱季,它们用象牙在干涸的河床上挖掘洞穴,以便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