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艰难创业

——绝处逢生,成一代“塑胶花王”

风风火火建“山寨厂”

1950年夏天,22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

有一分耕耘便会有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打工和勤俭节约,以及母亲在操持家务的同时积攒下来的钱,李嘉诚认为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万多元,再加上自己与母亲的积蓄,总共用5万余港元资本,走进了香港的筲箕湾。

为了找到一个便宜的能够进行塑胶生产的厂房,他几乎跑遍了整个香港,最后才找到这个地理位置偏僻,有一组无法遮风挡雨的破旧厂房的地方。这座厂房原来是一家仓储公司的备用仓库,是许多年前兴建的简易房子,墙破瓦裂,被人们称作“山寨厂”。但李嘉诚已经相当满意,他立刻决定,要在这里开办一家工厂。

后来,关于他建厂时积攒的钱,他是这样说的:“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剩下的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维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李嘉诚,就是用这样低调的感恩品质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辉煌的前景。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香港也逐渐摆脱经济低迷状态,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起步复苏。到1950年,香港人口激增,转眼便接近200万了。而当时港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也使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这毫无疑问给香港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李嘉诚为自己亲手创立的厂子起名“长江”,取“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的含义。他选择的是塑胶业。那时,塑料用具、塑料玩具在欧美和香港很有市场,产品几乎是供不应求,再加上塑料厂投资少,见效快,很适合小本经营,而且,李嘉诚已经拥有了全套的塑胶技术,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重组发展。事实证明,他的创业选择是正确的。

在李嘉诚创业成功的因素中,除了他的勤奋实干和胆识,以及敏锐的商机洞察力之外,还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李嘉诚的一生里,几乎所有人都对其人品风度表示了极大的崇敬。而这正是李嘉诚“一诺千金”的诚信宣言。窦应泰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上午,有人来到筲箕湾的“长江厂”来寻访李嘉诚,穿着破旧的工装在车间里和工人们调试一台新机器的李嘉诚接待了这位来客。这身打扮让对方十分惊讶。然而李嘉诚坦然而笑说道:“唉哟,原来是我的老朋友来了!”像从前当推销员时那样,李嘉诚对待来访的客人都是以礼相待。

他把来客请进自己的临时办公室,热情招待,然后与来客闲聊起来。客人见了桌上的新产品,于是有些兴奋地说道:“李先生,我就是前来找您商量进货的。刚才我到了您从前供职的万和塑胶公司,才知道您如今已经自己当厂长了,那么就更好了,从今以后,我们索性就不再到万和公司进货了,还是找您李先生进货方便可靠,因为朋友还是老的好嘛!”

李嘉诚听了,心里顿时沉甸甸的。他记起临离开万和塑胶公司前曾经对王东山拍胸发过的誓言:“我绝不会抢贵公司的客户,我的产品必须要靠重新开发的新销售渠道来进行销售。”

虽然目前厂子情况艰苦,很需要一位客户来帮助渡过难关。然而李嘉诚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使他决定——不能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破坏了自己做人的准则。

于是他委婉地谢绝了前来订货的老朋友,并解释道:“我的长江厂毕竟是刚刚试生产,产品质量肯定无法和已有多年生产经验的万和公司相比,所以,今天我不能把我的货卖给你,请老朋友谅解吧。”

李嘉诚如此恪守为人准则,讲求信誉和保证让这位客人大为感动。自此,李嘉诚诚信之名渐渐在行内传开了,而他的厂子也真正开始风风火火地建设起来了。

工作“流水账”

由于资金有限,李嘉诚选择了最简便的方式:设备利用其他塑胶厂淘汰的旧机器进行复修改造,人员选择当时人工薪金比较低廉的打工者,技术则由自己亲自教授,然后再由他们具体操作练习。

为了省下每一分钱,李嘉诚从不坐出租车,路途近的,就步行前往,稍远一点的距离,就乘公交车;在工厂里,李嘉诚身兼数职,既做设计、财务、销售,又做生产、后勤,企业的所有工作,没有他不做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过,仍有他不会的,譬如做账。他并没有选择简单的方式——请人来做,而是决定抽时间看有关书籍自己学。

李嘉诚说:“当时做好后,就问审计员我的账做得对不对,他说我做得很好,可以上报给政府了。我听了很高兴。我没有经验,但我通过阅读会计书自己学习。如果你想看懂资本负债表,就需要懂一点会计知识,我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因此公司的管理费用非常低。”

对这样的艰苦环境,李嘉诚表示“我并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只不过我比别人更能吃苦,更努力”。他对自己的厂子充满信心。

曾有文章这样复原李嘉诚每日的工作:

他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乘出租车,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是那种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因为他的时间太紧了,既要省出租车费,又要讲究效率,这是环境造就的。

看有关汕头大学的报道我们就会发现,李嘉诚60多岁,仍保持疾步的习惯。据汕头大学的教师称,李嘉诚在他捐赠兴建的汕大视察,上楼穿堂,步履矫健快速,陪同他的中年教师都气喘吁吁,颇感吃力。这不能不让人联系到这种习惯是他早年创业留下的。

中午时,李嘉诚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明天的生产。业余自学,是不可间断的,塑胶业发展急速,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被开发出来,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那时,李嘉诚住在厂里,每星期回一次家,看望母亲和弟妹。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等到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李嘉诚异常兴奋。自己手把手教的第一批“门外汉”工人,居然可以自己造出塑胶产品。一贯省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一番,带工人一道到小酒家聚餐庆贺。

后来,每每想到这时的情景,李嘉诚便会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其实,他的部下都说,他是个“悭己不悭人”的人。后来,长江厂一有盈利,李嘉诚就抽钱出来,尽量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草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却鲜有工人跳槽,足见李嘉诚在待人上实在是无话可说的。

遭遇灭顶危机——退货

正当李嘉诚斗志昂扬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李嘉诚有很多睿智的言语,让人很受启发:“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

的确,李嘉诚本人也是历经无数挫败艰难才走到今天的,回视以前的那些艰苦岁月,他明白其中蕴藏的真理。

在最初的日子里,由于李嘉诚对推销轻车熟路,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就卖出去了。他开始收到不停飞来的订单,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就这样,资金也开始回笼,他继续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出货。

然而,埋藏的危险因素也开始一步步显现出来。老化的设备终究很难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精致产品,再加上李嘉诚能够生产的产品只有儿童玩具和塑胶水壶、水桶,然而当时的香港市场已经有西方进口的更精致的塑胶玩具等精美制品。而且,李嘉诚麾下的工人多为农民出身,一般都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所有这些不利的因素,在李嘉诚建厂初期无疑会拖后腿。

但是,李嘉诚毕竟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创业之初的小小成功使他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同时他也小看了商战中的变幻莫测的暗礁。危机正在一步步迫近,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意外的打击给了春风得意的李嘉诚一记当头棒喝,他不得不冷静下来,处理质量问题。

然而,似乎为时过晚。生产线继续运转,而产品质量也愈来愈粗劣,手中攥着订单,催货的电话不断。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贴进去,无奈之下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他心里清楚,他太急躁了,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问题。

结果不仅是延误了交货时间,推销员还带回了更为糟糕的消息——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连串的退货与赔偿要求让工厂顿时陷入困境,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而竞争日益激烈的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长江”被逼到了破产的边缘。

慈母醍醐灌顶的启示

李嘉诚自从投身商海,无论在何种行业中谋生,他都以诚信和稳健获得好评,即便他刚踏入香港这畸形繁华的社会时,虽处处坎坷,但也很少发生遭人否定的难堪。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他倾尽家中的全部积蓄办厂,竟然因为一个他从未意识到的错误而让厂子跻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初出茅庐时的彷徨无措。更为严重的是,这次失误,却是他自己造成的。背负的债务无法偿还,还有数名工人的工资也毫无着落!这一重击,足以将他彻底摧毁!那些日子里,李嘉诚的脾气不免暴躁,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全厂士气低落,人心浮动。

李嘉诚失魂落魄的样子,母亲庄碧琴看在眼里,她知道,刚刚建成的厂子,也许就要面临着顷刻间分崩离析的结局。但庄碧琴并没有被击倒,她羸弱的身体下面有着更加顽强的意志。她劝李嘉诚道:“产品不能贪多,也不能马马虎虎,如果我们是顾客,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也是要挑挑择择。阿诚,如果你要花钱去买一件玩具,摆在面前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同类产品,你会随便掏钱去买这种粗劣的玩具吗?”李嘉诚更加难过了。笃信佛教的庄碧琴温言说道:“阿诚,你现在才22岁,失败一次并不是坏事。也许这正是你爬起来再干的开始啊!男子汉大丈夫,要紧的是能不能再爬起来。”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常理,她用虔诚的佛教故事来舒解儿子心中的郁结。

母亲给他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学说,告诫他诚实做人、老实做事是取得一切成功的不二法门。同时,告诉他佛的宽宏和海量,只要自己诚实待人,诚心改过,就会峰回路转。母亲的一番劝诫和教导,使李嘉诚如醍醐灌顶,很快他就决定,必须尽快行动,才能在不可收拾之前减缓这种趋势,甚至扭转形势。

一个“诚”字渡难关

他立刻赶回工厂,制订危机处理计划。有人将企业的主人比作一船之长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有船长正确航行,才能力避风险到达彼岸。即便是出现失误,只要能尽早改正,便能尽早走上正轨。

面对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货款的情况,李嘉诚心急火燎,但只能诚恳地赔罪,保证尽快付清货款。然而原料商似乎并不相信李嘉诚真的能扭转局势,要不出欠款,便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无疑是一道绝命杀手锏。李嘉诚明白,如果这样,他就再也无力回天了。

与此同时,银行得知长江陷入危机的消息,便派职员来催贷款。已经焦头烂额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恳求银行放宽限期。因为银行掌握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面临遭清盘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咬牙坚持,仔细察看产品后归类,发现长江厂只剩下半数产品品种尚未出现质量问题,于是决定暂时裁减员工。李嘉诚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处,也不勉强。从今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只顾保全自己,而损及员工的利益。

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随时都有可能倒闭的危机,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恳,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银行不再发放新贷款,但表示可以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原料商同样放宽付货款的期限,对方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而那些依旧埋怨指责“长江”的客户,最终也都被李嘉诚的诚意打动,表示可以谅解。

这些措施让李嘉诚终于抢得了一些时间,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也仍然让他看到了希望。李嘉诚半刻不懈怠地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进行了彻底严肃的普查。对于质量不合格或款式过时的一部分进行返厂重造,对于质量一般的,基本可以做正品推销的产品,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或者自己外出亲自向散户推销。这样一方面不会再损害长江的信誉,另一方面可以暂时回收一部分资金以偿还部分债务。这样,在资金逐步回笼中,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转机,“封厂”危机解除了。

后来,李嘉诚在谈到这次危机时表示:“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此话不虚。

复苏的长江

在长江厂完全渡过难关之后,当初被裁减的员工又都被李嘉诚请了回来,还补发了这部分工人离厂阶段的工薪。这一举动令长江的所有员工打心底对这位老板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当李嘉诚的长江厂可以继续生产的时候,李嘉诚很是感慨,他意识到,要想能长久立足,诚信与质量保证必不可少。与此同时,只有改进才有机会与香港经济齐头并进,而不是举步不前。李嘉诚开始耐心考察香港市场的塑胶产品,他要设计出具有长江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产品来。

李嘉诚与工人们一起,把从前被客户退回的玩具进行了回炉,模具重新或局部修改,出品后进行细致打磨。经过他对旧产品的重新改造和再次投放市场,新机遇来临了。

由于当时李嘉诚选择的新市场是经济较为滞后的周边地区,譬如台湾地区当时尚未有塑胶产品面市,尤其是塑胶儿童玩具十分鲜见。李嘉诚亲自带人去台湾推销,并且主动把这批玩具的售价压低到最低限度,物美价廉的塑胶玩具让儿童们爱不释手,市场的销路十分看好,结算时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益。

有了这些陆续回笼的钱款,到了1954年秋天,李嘉诚几乎还清了绝大多数从私人手中借用的钱款,从前的声誉回来了,李嘉诚一度丧失的信心又重新树立起来,当初那些陈旧的机器经过几年的精心修理和更换零部件,如今可以达到先进水平了。新的产销局面,鼓舞着他。

新型的塑胶模具是李嘉诚在两年中对比香港近三百家塑胶公司最新上市产品所进行的全新设计,据行业人士观测,这些设计精美、格调清新的模具,明显要比香港市场上正在畅销的同类产品高出一筹。例如他设计的儿童手枪型玩具,不但样式独特,有右轮枪、驳壳枪、撸子枪,同时还有当时在香港极为少见的卡宾长枪、坦克车类玩具枪。

与此同时,教训依然在李嘉诚心里挥之不去,他诚心接受了前次失败和退货的惨痛教训,这一次做的谨慎而成熟:稳妥出击,少量生产,先行上市,造成影响。他明白,刚刚初创的企业必须保持稳健的经营态度,留有足够的现金盈余,保证自己不管面对多少风浪都能活下来。

宝贵的经验和用心血设计出来的新产品终于带来了新的丰收,长江的产品在香港市场上成了抢手货。

1954年冬天到1955年秋天,是李嘉诚的长江厂冲出低谷的复苏时期。历经五年的磨砺,让李嘉诚已经真正成熟起来。他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在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改变。

长江厂开始进入初创时的辉煌,产品由于物美价低,很快就在三百多家互相竞争的塑胶厂中脱颖而出,成为香港塑胶产品市场中的佼佼者,并且一路直上。

也是这一年冬天到来的时候,长江厂里洋溢了前所未有的欢庆气息。因为年终结账,李嘉诚不但偿还了包括香港两家银行在内的所有贷款,而且还有了可观的盈余,他终于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板”。

日夜祈祷的庄碧琴看到儿子多年紧锁的眉宇终于舒展开来,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多年的经验告诉庄碧琴,愈是成功,愈要冷静。庄碧琴提醒李嘉诚:“阿诚,你千万不要兴高采烈,更不要趾高气扬,要记住,你到任何时候都还是一个普通人。”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老人则大为不同。当他在旧历新年的晚上与外甥同桌同饮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庄静庵对李嘉诚说:“阿诚,从前我小看你了。从今以后,我会把你当成一个大人看。你将来,会比我强啊!”

此时,李嘉诚心中感慨万千。舅舅的事业如日中天,有的中南表店已经开始自己研制新式手表,而钟表业经过最近几年的拼搏和开发,也早已进入钟表工厂生产的正常轨道。当初他离开时的一句建议“舅舅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生产钟表呢”终于没有白费,也算是报答了老人对他们家的一片恩情。

李嘉诚自己,也没有放弃寻求新的机遇与发展的途径。他除了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外,还会自修功课。临睡前,作为最后一个功课——翻杂志,李嘉诚也认真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无数个夜里,他从这些中英杂志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转眼,勤奋便让李嘉诚与机遇迎头而遇了。

发现“塑胶花”

长江厂在腾飞,然而,具有远见,并不甘于做平庸之辈的李嘉诚很快便意识到:长江厂只不过是香港三百多家塑胶及玩具厂中的一员罢了。经营状况良好,但虽经改进却仍然缺乏鲜明的特色。如果只靠着香港工资低廉,而让产品廉价的话,那什么时候港产货才能以质优款新而称雄国际市场?他渴望有个新突破,让自己和长江脱颖而出,叫响国际市场。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在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忽然眼睛一亮,他发现有一个栏目竟然是整整一版意大利最新塑胶制品的介绍,彩页上登载的几乎都是五彩缤纷的塑料花,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是真正的鲜花呢!有雪白的月季、鲜丽夺目的郁金香、马蹄莲、蝴蝶兰和各种碧绿的草本植物,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李嘉诚大开眼界,新闻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一直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兴奋不已。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于是,为了先机而胜,李嘉诚马不停蹄开始奔走了。

兴奋的李嘉诚第一个告诉了母亲。他这样问母亲道:“娘,在咱们香港,有多少人家在养花草,您老人家知道吗?您老人家是否注意到,都是什么样的人家喜欢养花呢?”

庄碧琴怀着疑惑望着兴奋的儿子,凭直觉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李嘉诚就更胸有成竹了,他卖了个关子说:“如果有一种花,既不需要浇水,也不需要松土,而且每天摆在房间里,不管气候如何,它始终都那么艳丽地开放着,那么家里没有人的家庭,会不会喜欢这种花呢?”庄碧琴嗔怪地对儿子笑了。李嘉诚却正儿八经地对母亲说:“是真的!娘,我们长江厂这次要彻底翻身了啊!我们要制成像真的鲜花一样的塑胶花,投放市场!”

然而,当李嘉诚把这个消息带到厂里的时候,事情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顺利进行。李嘉诚新请来的资深塑胶工人摇着头对他说,我们根本制不成这样的花,因为我们的技术只够做一些基础的硬塑料产品。

李嘉诚不是不懂技术,他知道,自己太兴奋了,以至于忘记了这些基础的问题。不过,他并未因此气馁。因为并不是没人能造出这种花来啊,既然他们能造出来,那么我们也可以学过来啊。

翌日,他登上飞机,飞向了一个对他一生来说至关重要的地方。

取“真经”,暗度陈仓

1988年4期香港《星岛经济纵横》评论道:“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李嘉诚所飞往的城市,就是塑胶花盛开的地方——意大利。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也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飞机旅行。

1957年的春天,李嘉诚踏上了意大利的大地。走出机场候机大厅时,米兰弥漫在一派迷蒙的朝雾中,就像他的这次冒险一样。但他清醒地知道,若要捷足先登抓住这一商机,就必须尽快掌握生产塑胶花的技术。

李嘉诚在一间低档旅社安下身,便急不可待地去寻访米兰的维斯孔蒂塑胶厂地址。然而他突然意识到,关于新技术,厂家一定有着非常严格的措施来保守与戒备,并非能轻而易举地学会的。而自己的厂子虽然有起色,但比起一大笔昂贵的购买技术专利的费用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即便是买到了,也会因为其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之后才肯卖给自己。而自己只能亦步亦趋,何谈成为塑胶业的佼佼者?这一层思考让李嘉诚出了一身汗。他一夜难眠,只好决定,在参观完塑胶厂之后就回国,因为,在意大利这样的大城市逗留,无异于浪费金钱。

第二天,李嘉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参观了琳琅满目的塑胶花。李嘉诚一面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一面暗自下定决心克服万难获取技术。

也是天助,就在李嘉诚等候购买回程机票的时候,他在购票窗口见到了一张招工广告,上写:本公司现缺勤杂工三名,供料工两人。凡米兰常住人口,或者外国人均可报名应试。录用者试用期一个月,转正后发给所有正式工人应有的劳保待遇,并增加工薪……署名,正是李嘉诚梦寐已久的塑胶厂。

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产生了,李嘉诚要打工学艺。便如同在原来的塑胶厂那样,学到全盘技术。就这样,李嘉诚进入了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根据招工启事上的要求,凡是年满20岁的本土人或外国人均可报名,李嘉诚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据说,由于老板贪利,才把本不能打工的李嘉诚招了进来,只给他不及同类工人一半的工薪。然而,李嘉诚已经太满足了。

李嘉诚当时负责清除废品废料,在工作中,李嘉诚勤奋而机警,如同“国际间谍”般全面观察每个工作流程。收工后便把所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假日里,李嘉诚便大方地邀请数位新结识的工作朋友到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十分虔诚地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他们对于这位勤奋的工友十分有好感,把自己知道的不吝啬地告诉了他。这样,李嘉诚很快便逐渐掌握了塑胶花的技术。

站在今日的角度,我们可能会感到李嘉诚的行为有悖商业道德。的确,他未经允许便暗自取得了别人研制的专利,并且自主生产销售。然而在专利法还不健全的20世纪50年代,李嘉诚的举动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这个“取经”版本,后来李嘉诚先生曾做过解释,说并未去过意大利,是全厂在取得很多知识后研发出的。由于一带而过的描述无法让人知其详情,我们暂且不一而述。

总之,李嘉诚便是在这样一个塑胶花新产品的契机前取得了包括技术在内的一切,顺利返回了香港。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不过,这一系列动作,却是暗地进行的,秘而不宣的策略是李嘉诚面对绝地反攻契机时的冷静之举。

回港后,李嘉诚立刻兼程回到长江塑胶厂。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看。众人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在长江厂简陋的车间深处,他组成了一个攻坚小组,专门研制新型塑胶花的工艺,以便尽早上市,并准备在一炮打响以后马上进行批量生产。与此同时,李嘉诚知道,若想让外来花卉开遍香港,必须进行本土化,他要求技术人员们顺应本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不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当时,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他还给所有参与此事的攻坚小组下了一条死命令,在塑胶花正式生产之前,任何人也不得向外泄露这一秘密,因为,一人泄露,便意味着可能要全盘皆输。

终于,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已把配方调色研定到最佳水准。昼夜奋斗带来了奇效,李嘉诚与技术人员们做出不同色泽款式的“蜡样”,走访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竟一致获得了好评。于是,大好时机来了!

“塑胶花王”一夜名满天下

1957年10月11日,“塑胶花总进攻日”——李嘉诚在香港发起塑胶花促销大战的第一天来临了。

为了这一天,李嘉诚的塑料厂员工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生产。他要在第一天便全面占领市场,造成盛大的轰动态势,同时,让其他企业没有喘息的时间,跟风抢占市场。所以在此之前,他和全厂员工都是共同遵守秘密,对外也一律守口如瓶。

然而就在长江厂塑胶花上市的前两天,李嘉诚忽然获悉一个让他胆战心惊的信息:香港最有名气的英资百货公司——莲卡佛国际有限公司已与意大利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签订了首销塑胶花5000束的协议,并且要在10月15日在该公司所有的连锁店里同时展销。

李嘉诚获悉此信后,马上在香港提前进行盛大展销。李嘉诚想到了一点:价格。自然,填补空白的产品市场很容易卖高价,即便是意大利进军香港,同是高价位竞争,自己也不见得输。

但李嘉诚不是一个贪心的人,他认为:价格昂贵,必少有人问津,必然难以尽快打开市场。他希望以“物美价廉”立足香港。由于李嘉诚的塑胶厂是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并不高,李嘉诚在经过成本预算后,大胆做了一个决定:“低价位,多销点”的经商策略——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规则。这一决定得到了厂内骨干的鼎力支持。

塑胶花以中低档价格一面世,立刻便显现出了它特有的优势。

当天,在李嘉诚暴风骤雨般的攻势前,香港媒体哗然。

等到香港英资公司莲卡佛的连锁店推出意大利的原版塑胶花时,市场已经被长江厂占领了。两相对比,差异巨大:意大利塑胶花走的是高档路线,作为奢侈品价格不菲,只有少数洋人和华人富有家庭购买。而李嘉诚的塑料花则走的是大众路线,价格适中,成为大众蜂拥抢购的新货种。同时,意大利的塑胶花虽然质量较好,但因为花样口味并不适合香港文化;而李嘉诚的塑胶花却是尽显本地风光,故而,一推出便博了个头彩。

这一次转型给长江带来了滚滚财源,全厂上下情绪高昂。

客户蜂拥而至,为物美价廉的塑胶花更添一份喜庆。他们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甚至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李嘉诚细致梳理了经销商的销售网络及销售情况,尽可能达到人货匹配供给最大化,很快塑胶花就风行香港了。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几乎是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塑胶花的倩影。长江塑胶厂蜚声香港业界。

然而自古花开一家的好事都不会持续太久,等待长江厂的,是后来居上的同业公平而无情的竞争。李嘉诚这次并没有沉浸在首战告捷的喜气中忘乎所以,他果断进行了市场加固和设施、资金、租赁厂房等更新。在陈美华和辛磊的著作里,提到了李嘉诚的迅速成长与学习:他看好股份制企业,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但是李嘉诚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次进攻塑胶厂的,不是市场产品,而是借媒体炒作。对手十分聪慧。

这一天,李嘉诚的秘书将一份《商报》放到了他的办公桌前。李嘉诚一看不由心惊,原来有人发表文章攻击李嘉诚:《且看长江公司的真面目!》文章写道:“休看李嘉诚现在呼风唤雨,到处以他的塑胶花哗众取宠,招摇过市。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也从来不是什么精通塑胶制品的技术权威。如果翻开他的历史就会让人大吃一惊……”

“李嘉诚所谓的公司,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大杂院。不但所有厂房都是破烂陈旧的,就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也没有一台是货真价实的,都是一些塑胶厂淘汰下来的废旧机器,被他买到手以后,修修补补,勉强维持生产。我们真为那些购买长江公司产品的顾客捏一把冷汗,他们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诚那样破破烂烂的厂房和家当,又怎么能够生产出敢与意大利名牌产品相抗衡的塑胶花呢?……”

这看似是一件小小的攻击事件,实则会给市场造成惊天大浪。李嘉诚即刻起身,亲自背上一口袋沉甸甸的塑胶花前往香港中环的这家报馆。接待他的,正是报纸主编。

李嘉诚虽然心底震怒,但还是温文尔雅地告知主编,在未经查证之前写出十分偏颇的稿件上报是十分不妥的。他诚挚邀请总编和各位编辑:“我很希望各位全面了解一下我的长江公司。”

面对那些五彩缤纷的塑胶花,总编羞愧了。他立刻派有关人员记者全方位进行了解,并且配发了一条全新醒目的通栏标题:《请看李嘉诚创造的奇迹——简陋的厂房设备,优质超群的产品,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

记者写道:“李嘉诚在筲箕湾的公司确实十分简陋,设备也无法与先进工厂的新式机器同日而语。可是,值得读者们先睹为快并为之敬佩的是,李嘉诚在这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的优质塑胶花,几乎可与国外最为先进的米兰塑胶产品媲美。这就是李嘉诚的奇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奇迹,也是我们香港的奇迹……”

这一役,李嘉诚同样做得漂亮利落。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商报》上的图片和新闻,非但把第一次的恶意评说打压了下去,无疑也起到了普通商品广告所难以起到的宣传作用。

1957年年末,李嘉诚的工厂迎来了新日子——长江塑胶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也搬到了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则生产作为长江公司重点产品的塑胶花。

联手外商,“塑胶花”走出国门

“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可以说‘贫穷,我永远不会再见你了’,也就是说以后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但是骤然间你发现,财富在一路给你增加,可你有什么特别快乐的地方?没有。”

李嘉诚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但他并不由此而满足。李嘉诚感到,他的雄心壮志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当时,香港的对外贸易基本上为洋行垄断,而华人商行的优势,在中国内地与东南亚的华人社会。李嘉诚决定把他们的产品打到东南亚各国去。公司销售科增加了十几位推销员,李嘉诚派他们分头到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去,这些推销员也像李嘉诚当年一样,人人背上长江公司的塑胶花样品,到各国去游说推销,悄悄占据各国的商场。

由于李嘉诚公司的产品越来越好,而价格也愈来愈走低,所以不但上述各国购进量可观,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不丹、越南甚至印度等国也纷纷有订单飞到香港的长江公司销售科。

彼时,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欧美,欧洲、北美,占世界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李嘉诚无时不渴望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当时进入欧美市场,只有通过本港的洋行,他们在欧美设有分支机构,拥有稳固的客户,双方建有多年的信用。

李嘉诚本人不甚满意这种交易方式,他希望自己能全方位了解到塑胶花具体的销售情况。李嘉诚对包销也兴趣不大,他清楚地意识到,绕过香港洋行这个中间环节,将会为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李嘉诚的全力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格局。

然而有改变并不等于完全改变。与此同时,资金问题也开始困扰他,担心陷于前几年的被动局面,故而李嘉诚对资金控制问题的把控十分严格,不敢放手接受订单,也不敢轻易接受银行许可的小额贷款。这样,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陷入了苦恼之中。

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他的面前。

1959年夏,一架从北美洲远航而来的波音客机,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上。在一批外国客人中有加拿大一个商贸采购团,为首者名叫特鲁多,他是一家商贸财团的总裁。信息灵敏的欧洲批发商特鲁多早就听说了李嘉诚,一个白手起家,依靠简陋旧厂房生产出精美艳丽的塑胶花的年轻人。

第二天,特鲁多就在维多利亚海湾附近的湾仔大厦见到了应邀前来洽谈生意的李嘉诚。彼时,特鲁多已经预先考察了香港市场,再与北美同类产品价格进行反复对照以后,才决定飞到香港来的。李嘉诚温文尔雅的态度让特鲁多十分敬佩,他决定,即刻去参观李嘉诚在北角的长江公司并看看样品。

“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几家,就数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美观!”特鲁多对长江公司塑胶花赞不绝口,很爽快地说:“李先生,您的产品当然无可厚非,价格我也不想继续深谈。只要李先生依从我们买主的两个条件,我们就能在合同上签字。”

特鲁多开出的条件是:

“第一,按国际上的惯例,我们在签约之前,需要由李先生这方提出一位有相当资质的担保单位。

“第二,我希望在决定购买贵公司生产的大批塑胶花产品之前,首先要对贵公司现状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这也是国际上的惯例之一。”

李嘉诚很高兴地说:“只要我能做到的,当然要满足先生。”

面对特鲁多的条件,李嘉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若要达到他进军欧美两洲的宏图远略,就必须让特鲁多满意,而两个条件都并不简单。

特鲁多之所以看好自己的塑胶花,是因为它物美价廉,所以他必然是大量订购,全面倾销的。这必然要要求李嘉诚的厂房设备、人员技术等的规模,而刚刚处于发展期的李嘉诚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但很快地,特鲁多就表示,如果我们能合作,那么我可以先行做生意,边做边扩大,这样,李嘉诚才微微松了一口气。

于是,他加紧寻找实力雄厚的公司或担保人。所谓担保人,即被担保人一旦无法履行合同,或者丧失偿还债务能力时,担保人必须替被担保人承担一切风险和过失。

当时,作为已经有一定实力的李嘉诚来说,寻找担保人看起来不难,他在香港商界的朋友多得很,但是,如果寻找实力雄厚的担保人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当时的港界,有相当实力的实业公司和企业人也不乏数家,比如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的中南公司,其时已经在德辅道设立了总装大楼,并在湾仔拥有中南大厦。1955年,又取得了瑞士乐都表和得共利是表的经销权,经销网遍及本港、东南亚、韩国等地,营业额在本港首屈一指。然而李嘉诚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担保,至于他是否曾向自己的舅舅寻求帮助,我们不得而知。后来祝春亭与辛磊先生曾经这样叙述过一段话:李嘉诚一贯抱善意待人待事,在往后的岁月,他总是回避求殷富担保之事。然而没有寻到担保者,李嘉诚下一步该如何以待?

也许此时的李嘉诚身上,那股坚韧、自信的品质已经牢牢根植,他没有因此而气馁,更不会因为厂房旧而选择弄虚作假,只是照例派员工把厂区打扫得干干净净。李嘉诚决定用事实来说服特鲁多,实在不行好聚好散,争取下一次再合作。他和几位核心技术人员连夜赶制出9款精心设计的样品,默默地放在他面前。

特鲁多没有说什么,看着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猜想这个年轻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满意这些样品了;同时更欣赏这年轻人的办事作风及效率,不到一天时间,就拿出9款别具一格的极佳样品。

特鲁多请李嘉诚带他转了整个厂。李嘉诚不卑不亢地把加拿大客人带进了车间,所到之处特鲁多见到的都是陈旧的机器和紧张操作的工人。在参观完了工厂之后,特鲁多简洁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李先生,现在我更加放心了,我们的合约可以马上签署了!”

李嘉诚有些意外,并且有些拘谨地说尚未找到担保人。不料特鲁多竟仰面哈哈大笑:“李先生,我看就不需要再找什么担保人了,因为我已经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诚信,这难道不比一个保人更重要吗?”

谈判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很快签了第一单购销合同。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货款,基本解决了李嘉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

临走时,李嘉诚很感激特鲁多,他紧握着特鲁多的手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业主,在同行和关系企业中有着较好的信誉,我是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和同仁朋友的帮助,才发展到现在这规模的。先生您已考察过我的公司和工厂,大概不会怀疑本公司的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因此,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建立合伙关系,并且是长期合作。尽管目前本公司的生产规模还满足不了您的要求,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扩大生产规模。至于价格,我保证会是香港最优惠的,我的原则是做长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

这笔生意签约之后,特鲁多一行就飞回多伦多。一月后他在加拿大收到了李嘉诚如期运去的第一批塑胶花,质量甚至比特鲁多在香港见到的还要好。

从此,长江公司的塑胶花逐渐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也成倍增长,李嘉诚的事业真正进入第一个腾飞期。

塑胶花王种“花”遍世界

李嘉诚的塑胶业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为公司设定了下一个目标:进军北美。李嘉诚主动出击,设计印制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分寄出去。很快,美方就与李嘉诚联络了,表示希望能走访香港几家同行业塑胶厂。李嘉诚答应了。

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李嘉诚意识到,又一次“鹿死谁手”的竞争即将拉开帷幕。为此,李嘉诚做了一个近乎冒险的决定:建新厂、扩规模。他不想再次重历与欧洲批发商做交易时的窘境了。给予李嘉诚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周,计划一宣布,全公司不禁哗然。

其实,远在前两年,李嘉诚就已经在准备扩建,彼时,他正在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原计划建成后,留两套标准厂房自用。现在,情势紧急,只能租房。大额贷款下,在最后一天李嘉诚等终于全厂迁厂成功、新设备购置成功、新聘工人培训上岗……其中,李嘉诚全局掌控日程安排,缜密处理每一件事情。机器进行试行,表现良好。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任何一道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使整个计划前功尽弃,但他孤注一掷。因为他明白,这一次,他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全力搏命。

人们都说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然而,李嘉诚为此冒险,足见他把机遇看作何等大事。

美调查团下飞机直奔工厂。后来,这样一席话印证了一个事实:

“李先生,我在动身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厂和较先进的设备,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是这么井井有条。我并不想恭维你,你的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厂媲美。

“好,我们现在就可签合同,不用看其他公司了,你来做我们的独家供应商。”

这家北美公司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的订单都数以百万美元计。并且,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获得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并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了一道彩虹桥。

也是在这一年秋天,李嘉诚在香港北角建设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新厂房建成投产,塑胶花从此有了批量生产线的基地。塑胶花为李嘉诚赢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名,蜚声全世界。

1960年李嘉诚又在香港柴湾建成另一座工业大厦,在这里专门生产其他塑胶产品。

有报道印证了李嘉诚的事业:“目前世界塑胶花贸易,香港占80%。香港成为最大的供应来源,且已获得价廉物美之好感。除美国之外,近时日本、西德、澳洲去货均已增多。”

后来,李嘉诚在回首这段岁月时说:“当我最初打工的时候,我有很大的压力。打工的时候,尤其是最初一两年,要求知,又要交学费,自己俭到不得了,还要供弟妹读中小学以至大学,颇为辛苦。开始做生意的最初几年,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很多艰辛。但慢慢地,你想通了,以这样的勤力,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创新的意念,悭俭自己,对人慷慨,交朋友,有义气,又肯帮人,自己做得到的,尽力去做。如果按这条路走,迟早会有成就,至少是生活无忧。”

在风云跌宕的商界,李嘉诚抓住了机遇,欧美销路从此打开,于是一朵花苑奇葩走出国门,开遍世界。

李嘉诚启示录

李嘉诚如是说

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这样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

通过终生思索和追求学问的人一定不会掉进时间的迷宫,在营营役役中黯然失去生命的光彩。

超人链接:李嘉诚揭示创业成功之道

李嘉诚曾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他的创业和成功做了一个极富有启益的总结。在这次访谈中,李嘉诚对成功与创业做了一些真诚的讲解,相信对每一位企业经营者都会有很大的启示。

李嘉诚: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时间。我自己从创业开始到1963年这一二十年来,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以一个小公司,在实力和资金都很单薄的情况下,跟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记者:所以,你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李先生,如果勤和俭是初期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基础的话,那么,作为创业之初的企业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李嘉诚: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的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

记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建立信誉?

李嘉诚:当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优秀的质量。我最初做塑胶生意时,外国最新的塑胶杂志,在当时的香港,看的人并不多,但我学、我看。我认为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好,但是时间就浪费得多了,如果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记者: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种捷径吧?李先生,你是从零开始创业的,你认为对于创业者自身成就事业至关重要的是什么?

李嘉诚:是培养自己对所从事行业的浓厚兴趣。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了兴趣,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保持这样的心态,做每一件事情,是没有困难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养出哪一行的兴趣,否则,要成功,要出人头地不容易。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对这一行业未来至少是一到二年的发展前景有了预测,那么你面对每一件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如果你从事这一行业,你对这个行业却没有兴趣,你的兴趣在那一行,但你并没有去从事那个行业。你的手里只是这一行,那么这时候,你就不能够说你喜欢做的事,而应该说你应该做的事。人,其实就是一样的,当然是希望自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譬如当年我开办长江时,我的预算是只做3年,然后像我的祖辈、父辈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说心里话,最初我是根本不喜欢做生意的。但后来,生活环境的改变,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却又是一回事,慢慢地,我就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然后,真的有了兴趣。这样才一路不停地发展到今天。

记者:那么,李先生,这其中有没有涉及你对金钱的看法呢?

李嘉诚:当然有。世界上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但是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钱才能解决。就像我当初没有钱,为了巩固知识,只有买旧书、读旧书。

记者:事业有了一定起色之后,要想取得进一步成功还需要什么?

李嘉诚:需要一个组织,一个对你有信心又跟你团结同心的优秀组织来帮你。而且,你也必须对这个组织信任,对它有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同心同力取得成功。

记者:在你的王国,你是怎样看待敬业精神各不相同的人呢?

李嘉诚:……在今日的商界,当人们考察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的人员的表现时,只是在年终看他们的R&L(盈亏)。但是,我不是这样的,因为当你等到看盈亏时,已经晚了整整一年。我通常都是在这一年的期间,例如办公室例会或到公司巡视的时候,做一些有心的考察,这样,如果发现不对,就必须采取行动。

记者: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你认为志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诚:以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都是你无法抗拒的,它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博学多识的教师。但是后来环境一改变,贫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

当我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在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能吃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勤奋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反而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记者:这很感人!但是,你今天的生活环境已经是相当富裕,并没有任何压力,你为什么还拼命工作呢?

李嘉诚:这就说来话长了。简洁地说,主要有四大原因:

其一,我十分理解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很想赚一些钱,做一些善事。

其二,我爱读书,却因为穷,没法完成学业,实现我心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想多赚一些钱,才方便在教育上更好地发展。

其三,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父亲因为没有钱买药而失去生命的情景,所以我想多赚一些钱,去帮助那些被病魔缠身的人,去不断地发展人类的医疗事业。

其四,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挑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讲求实力的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而且,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你要赚钱就必须利用你的胆识去面对或者接受这种挑战。你看我随便一说就有四大压力,我的压力其实大得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