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李嘉诚的传奇人生
第一章 生逢乱世
——逃难香港,自古雄才多磨难
书香世家走出“叛逆者”
谈到李嘉诚,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他是地道的潮州人,是潮州最声名卓著的“全球华人首富”。这毫无疑问成为人们每每提到他时最熟悉的字眼。的确,李嘉诚生于潮州,奋斗一生成为华人世界的骄傲,堪称潮州人最典型的象征符号。然而,由李氏家谱追根溯源,我们却发现,李氏家族原来是由河南博爱迁至潮州的,世代为书香门第,几乎从不染指经商,更不要说富甲一方了。
李氏书香,在其家谱中有着辉煌的记录。李嘉诚直系先祖自李元祥起有职官(包括封赠)的有21世。其迁居白塘洋尾后的有8世。李氏宗亲宋代有进士12人,职官49人;明代有进士10人,举人14人,职官39人;清代有进士7人,职官34人。以下为部分家谱:
一世李元祥:贞观五年封许王,十一年徙封江王,任苏州等四州刺史,兵帅大都督,赠大司徒,谥曰安;二世皎:封武阳郡王,复州刺史,荆南四路大总管,大司空,蔡郡王,谥曰桓;五世楚珪:上元元年封云麾将军,左清道帅府上柱国,历左领卫将军,试光禄卿,陇西郡公,开国伯,银青光禄大夫,太常卿;十世岑:卢州司户参军;二十世若:庆元元年乙卯庆恩特奏名进士,迪功郎,吉州文学;三十世宗岳:官名元镇成化五年进士,授广东按察使司佥事。
不能不说,在这个近乎走向没落的书香世家里,还坚持着不肯放弃读书应试的理想,是十分不宜的。也因此,李嘉诚的出现,在即将为其家族带来辉煌的腾飞的同时,也违背了祖辈的遗志,踏入了家族禁忌的领域,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没有学业背景的经商“叛逆者”。“华人首富”与“书香世家”,这种极其强烈的对比不能不说是莫大的奇观,是时势造英雄的佐证。
在时间的河流里,我们回溯到明朝末年转入大清初年的入冬时分,那个动荡不安的交接时代,去发现一个有关家族迁徙的重大节点。
有一天,潮州迎来了一位客人,他叫李怀功,字明山。李明山带着他已经疲乏的家人们,踏上了这座古城——潮州,落脚在距潮州不远的海阳县城内北门面线巷。正是这位读书人,为潮州的未来辉煌之路埋下了一颗闪光的种子。李明山,便是李嘉诚的先祖。
李明山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河南秀才,满腹才学。然而,天有不测,河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李明山决定举家南迁福建莆田。在莆田,他开办了一个小私塾,凭着微薄的收入安定了下来。然而,在这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莆田也难以幸免,频繁的战乱让李明山不得不再次跋涉迁徙。而这一次,他选择了浙江潮州。但不幸再次降临,长期跋涉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就在落户潮州的当年冬天,李明山病死了。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其后辈们个个通书知理,在书香的熏陶下不忘读书修性,学问不逊祖辈,并渐渐在潮州扎下了根。
关于李氏家族的潮州世系,我们略知一二。在目前已有的关于李嘉诚传记类资料中,中国作家出版社曾出版发行过的《李嘉诚传奇》(夏萍著)一书中曾十分详细地描述了李嘉诚在潮州的世系:
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这块土地(粤东潮州府海阳县)上居住了约有十代,其中经历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联、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鹏万、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晓帆,传至九世有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父亲李云经、叔父李云松,直至李嘉诚恰居第十世。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明证。至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晚清将要结束的前一年,八世祖,即仅17岁的李晓帆不负父望,考上秀才,堪称当时潮州城的奇闻。李鹏万去世以后,李晓帆在潮州附近的澄海县开办了一家民办学校。他是粤东地区最早废除八股,提倡白话文的贤明之士之一。同时,李晓帆还积极声援支持学生集会,是李氏家族有史以来第一个走出书斋参与社会运动的知识分子。晚年的李晓帆以读书和治学为其最大的乐趣,同时仍然关心时事,勉励学生运动。到父亲李云经这一代,李氏依然以读书为正业。李云经走的正是李氏家族很多人走过的执教之路。
关于李氏家族,曾有人赞道,李氏数百年来人文鼎盛,民风淳朴,英才辈出,真可称为簪缨世家,文采风流。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
时势造就“叛逆者”
在书香世家,读书毫无疑问是唯一的正途。李氏家族的一名名成员正是在这种熏陶里,世世代代都遵守着祖制,走着亘古不变的路。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家人恪守着这个信条,哪怕再穷,家庭再困难,也要以书明志。直到民国时期的到来,李家悄然蜕变出一个革新者。
1905年,一个令国人兴奋的消息在中国大地传遍开来:中国正式废除了已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千年古制,一朝改废,不知有多少人欢喜,有多少人茫然。当“废科举,立新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时,身在潮州的李氏家族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除了一两个人。
此时,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即使奔走疾呼,却依然没有忘记以读书授学为主业。另一个人,却在几十年后即将为李氏家族带来另外一束光明,他就是李嘉诚的伯父,留日博士李云章。这位李氏家族里第一次涉商也是家族走出的第一个“叛逆者”,可以说给了李嘉诚最初的萌芽教育。
李云章,李鹏万长子李起英的大儿子,李嘉诚的伯父。民国年间入校读书,这是潮州当时唯一的一所公办小学。后升入广州一所中学,也是公办学校。在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争执不休中,李云章选择接受了与其世世代代完全不同的新式教育,学习当时在中国南方刚刚流行的日语。李云章是睿智的,他用自己的判断力撇弃旧的教育模式,正是一种明智之举。
但是,这种大胆让他的父亲实在难以接受。有一段话印证了李起英的迷惑和矛盾:“云章,你为什么要学外国人的语言呢?要知道中国语言是一大宝库,你就是一辈子钻进里面去,相信也是读不完的。我真不明白,日本话有什么好呢?”彼时,李起英已经重病卧床,留在这个世上的时间不多了。依照传统礼法,百善孝为先,既然父亲不允,就把心收回去吧。但李云章选择了袒露自己的想法。他告诉年迈的父亲:“现在已经是民国了,再不是从前的晚清时代。日本虽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它是东亚的先进国家。我们中国人如果想振兴自己的国家,就必须学习外国人的先进经验。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学习日语的原因。”接下来的路便顺理成章了。李云章没有因为父亲的斥责而止步,而是选择东渡扶桑,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留学生涯。
数年后,李云章满载而归,除了一纸博士文凭,还有满腹的新式思想。回到李氏生根发芽的潮州,李云章第一个挂起了经商的招牌,为李氏家族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这位精明强干、在商海中浮沉大半生的经商博士,正是因其没有陷入当时“经商无异于自暴自弃,甘入下流”的保守思维,才开创了一生的事业。这种精神与行动,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弟弟李云经,更深深影响了他的后辈——李嘉诚。也因此,改变了一个世家的命运。李嘉诚曾说,伯父李云章,是他后来经商的楷模,也是他行事为人用以借鉴的一面镜子。
李嘉诚,李云章的弟弟李云经的儿子,自幼聪颖好学,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侵略战争爆发,李嘉诚一家被迫逃亡香港。不想1943年,父亲李云经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即便如此,李嘉诚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哪怕此生再难进入学校读书。就是这样一个不情愿但被迫成为又一个“叛逆者”的人,在日后的奋斗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商界奇人。
时势造英雄,李嘉诚在经过艰苦打工拼搏后,终于用自己的微薄积蓄开了一家“山寨”塑胶厂“长江”,正式走向经商的行列。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1979年,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6年,李嘉诚进军加拿大与全球数十个国家,一跃成为全球华人首富。
时势造英雄,李嘉诚由被迫走上反叛的道路,到主动进取成为华人首富,几十年商海征战,有时势的因素,更是因为其自身的优良品质在推动。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唯有内心有一颗坚毅的种子,并且持之以恒地进取,才会最终成就传奇人生。
“大头诚”的幸福童年
1928年,正是军阀割据混战的末期,中国历经了晚清以来的无数战乱,世界经济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人们饱尝艰辛。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潮州人却是幸运的,偏安一隅,依旧祥和,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这一切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他,就是李嘉诚。
1928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里,李氏家族里又诞生了一个婴儿,取名李嘉诚。当然那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婴儿,将要在日后的几十年里叱咤商海,创造一个世界华人的传奇人生。
婴儿时的李嘉诚生得额头高高,身子小小,一副聪明孩子的模样。因而在家族里得了一个亲切有趣的乳名——“大头诚”。也许是这个听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小名给童年的李嘉诚带来了难得的好运。总之,儿时的李嘉诚是幸福的。
由于当时的潮州相比较大城市而言,没有受到急剧的战争冲击,李嘉诚得以在一种平和的环境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孩提时光。正常的童年,并在父母亲的用心浇灌下接受一种良好的教育和对于人性、自然的认知,这并不是每一个那时候出生的孩子都能够拥有的。
在《李嘉诚少年与青年的成长经历》中,有这样一个以父亲李云经为视角描述的温馨场景,很是感染人心:
天真无邪的幼儿的憨态是最能让人忘记劳累与烦恼的,与儿子逗乐就是每天从学校回来的李云经的最爱。从娇妻手里急不可待又小心翼翼地接过小嘉诚,这是上天赐予李家的一份神圣的厚礼呀!每次抚爱儿子,小嘉诚那高高隆起的前庭总是惹得李云经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大头诚哦……大头诚!”这个时候,是李云经最幸福的时光,一天的劳累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就是备课、读书和写字的时候,李云经也舍不得将小嘉诚放下一刻。或是自己抱在怀里,或是让妻子坐在自己旁边。
温情的写意洋溢着一家人对于小嘉诚到来的幸福之情,让人不由艳羡。这种温馨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假如李嘉诚的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迫于生计而不得不终日奔波的普通农民,也许会对在家庭落魄时不合时宜到来的孩子报以不耐烦的颜色。
或许就如有人曾分析的那样:马克思曾称赞希腊文明,比喻它们是正常的儿童,其创造的文化有一种高贵的品质、健康的心态。其实,出生于小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也是健康的,他们聪敏、灵气、良善、温情,不走极端。是的,就算是日后李嘉诚经历了众多的困顿,他也依然是儒雅的,他稳健发展,看清时事再行动,而不是极端地获取和求索。
1930年初,小李嘉诚近两岁了。他刚刚过了牙牙学语的婴儿时期,开始好奇地观望这个世界。此时李云经已经返校教书,负责三年级小学的国语。这无疑为李嘉诚的幼儿教育做了铺垫。
李嘉诚是聪颖好学的,一点不输其祖父李晓帆,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文。正是在这些读物中,小小的李嘉诚开始接受正规的中国传统式教育,熏沐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在很多传记里,都提到过咏诗诵文,似乎可以说是李嘉诚童稚时代的最佳娱乐,或许有些夸辞,但不能不说,李嘉诚从小就是很热衷学习的。而这,也是李嘉诚在一生中都保持的一种十分优秀的习惯,更是成就其人生的重要因素。
1933年,李嘉诚5岁。在潮州有着一个十分传统的习俗,那就是入学要拜孔子,即“进孔门”仪式。于是,5岁的李嘉诚在父亲的引导下,庄重地行了拜师礼,正式进入潮北门观海寺小学念书。
随着环境的变迁,李嘉诚跟随父亲不时更换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不安定。1935年春,李云经开始任宏安小学校长,进入其教育事业的高峰期。不久,李嘉诚随父亲转入宏安小学就读。
此时,李嘉诚随父亲寄宿在学校,生活是清苦的。但是对于读书,李嘉诚始终怀抱着无尽的热情,并且品学兼优,与同学关系也十分友善。
很多人对于李嘉诚的为人有着极好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父母的教育。而关于称李嘉诚为“儒商”之说,或许正源于其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中庸仁爱思想和儒家风范的为人行事原则。
与此同时,李家的家境也有所好转,然而,年幼的李嘉诚并不因此而流连玩耍享受。极强的求知欲让小小的李嘉诚四处寻找知识的尾巴,于是,书香世家的魅力终于凸显了。
在李氏家族的古宅里,有一间珍藏图书的藏书阁,不算大,但珍藏了先辈们积累下来的众多好书。藏书阁同时也是父亲的书房,小李嘉诚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泡在这间藏书阁书房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诗文知识。
诗文优美而富有韵律,意境悠远而让人遐想。每字每句,李嘉诚都能烂熟于心,并且体会深刻。有时候,父亲也会花费时间来给自己心爱的儿子讲解一些难懂的内容,诸如岳飞、文天祥等历代爱国志士的诗文,掺杂着对现实的理解。他涉猎甚广,主要有《诗经》、《离骚》等诗词,上古历史、小说等学校的教授课程。更为广泛的阅读培养了李嘉诚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厚的爱国情愫。他开始更加刻苦,经常点灯夜读。
李家兄妹众多,都各有成就。李嘉诚的一位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堂兄李嘉来这样说起李嘉诚的刻苦:“嘉诚要小我十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见过很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一直到深夜很晚。”
比李嘉诚大4岁的堂兄李嘉智也曾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如此刻苦用功,让身为父亲的李云经十分欣慰。
李嘉诚确实是幸运的。相对安宁快乐的童年,良好的家教环境使得他有机会徜徉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更重要的是父亲李云经的殷殷父爱与言传身教,对于李嘉诚的一生都始终有着重要作用。
李云经,这个旧式知识分子,从小聪颖好学,勤奋刻苦。4岁时就能背诵唐诗,5岁时便能写汉字小楷,到了七八岁,李云经已能阅读清人袁枚的《随园五记》了。进入私塾之后,李云经更是刻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后来,父亲去世,李云经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曾一度经商,也做过店员、出纳、司库,辗转在商界和教育界之间,不过最终李云经还是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而这对于小嘉诚的幼年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父亲李云经对儿子李嘉诚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在数十年后,有人曾经问过李嘉诚心中的偶像是谁呢?他的答案是:父亲李云经。李嘉诚说:“我爸爸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气节。”
年少时的李嘉诚读书一直都保持了自觉刻苦的习惯,就是在这样孜孜不倦的求学求知中,李嘉诚接近小学毕业,也基本完成了对他一生都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知识的汲取,为其日后的事业和人生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举家逃难香港
生逢乱世,是很多名人传记里常会提到的一句话。是的,生逢乱世,多遭坎坷,然而也往往是乱世才真正造就英雄,李嘉诚的一生正印证了这一点。从幼年开始便历经动荡环境,少年丧父,一人独挑大梁,商海中沉浮数十载,换来今日家业辉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尽管近代以来的局势早已预示着不可避免的大战,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战争来的还是太突然,泱泱神州一时几乎无以应敌,不到半年时间,“弹丸小国”日本靠着坚船利炮竟侵占了中国几近半壁的疆土。国破家难安,潮州的百年宁静被撕裂,灾难在即。
战争何其残酷,而在中华大地上爆发的中日战争,其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何其悲烈。战争突发,举国激愤,有志之士振臂呐喊。而当时在潮州,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一直就是支持学生运动的知识分子典型。根据窦应泰先生的著述,早在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时,李云经就在潮州参加过学生运动,抵制日货并散发传单。
在一次演讲中,李云经曾这样说:“同学们,如果说‘九一八’只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那么如今日本已把战火烧到我们的眼前了。如果我们这些手握笔杆的人还不觉醒,那么鬼子有一天就会来到咱们的家门口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云经的爱国情怀一直深深影响着李嘉诚。而李嘉诚无疑秉承了父志,尽管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但在内心本质上李氏父子殊途同归,那就是一颗华人的爱国心。
随着战争形势每况愈下,宁静的学校也早已是阴霾笼罩。1939年6月21日,日军飞机对汕头市进行大规模轰炸,随后海陆军队悉数出动,汕头沦陷。教育科终于沉痛宣布,所有学校即刻停课。这一年李嘉诚已念到小学六年级,最后一课李嘉诚始终记忆犹新,是国文老师慷慨激昂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最后,师生含着悲愤的热泪,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面对以不可阻挡之势直向潮州扑来的日军,面对潮州所辖的庵埠已陷敌手的消息,李云经做了最艰难的抉择:全家撤离潮州。彼时,李云经的老母亲,李嘉诚最慈爱的奶奶正卧病在床,脉若游丝。
局势不容迟疑,李云经全家冒险转移到了后沟,见到了同为教师的弟弟李奕一家。由于长途跋涉,更加上老人病情严重、惊吓过度,虽然全力调治,依旧难以回生。不久这位一生清贫持家、坚强耐劳的老人便去世了。两兄弟含泪把母亲安葬在了后沟的半山墓地里。
李嘉诚在后来回忆时说,14岁,当他还是个穷小子的时候,他还经常会记起祖母的感叹:“阿诚,我们什么时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么富有?”祖母一句朴素非常的话,却成了李嘉诚幼年困顿时的激励。这不能不让人钦佩李嘉诚本性中那一种执著与奋争的精神。
不久,潮州彻底沦陷,不忍长期打扰胞弟的李云经在一番彻底分析之后明白,不出任伪职,而又让全家有一条活路的唯一办法,便是全家搬离沦陷地。此时,温婉的妻子庄碧琴劝他:“如果在内地实在无法生活,不如就投奔家兄去吧?”妻子的兄长庄静庵便是香港钟表业著名的殷商。李云经思量很久后终于决定:逃难香港。
当年冬季,李云经辞别胞弟,带着家小,出澄海到揭阳,经惠来到陆丰,经临近香港的宝安县到最后抵达香港。一路上,李云经打工度日,小嘉诚也力所能及帮衬照顾弟妹。据陆敏珠讲述,“当时只有11岁的嘉诚已俨然像个大人了,不但帮母亲照顾弟妹,还到野地里去挖点野菜来给家人充饥。……在一家人逃难的途中,只有十一二岁的他却表现出超人的坚强和忍耐力。”
就这样,他们从1940年2月中旬上路,一直走到7月才辗转来到香港,找到了庄静庵先生,临时安顿了下来。
年弱单薄的李嘉诚对香港这片繁荣之地充满着好奇,当他奔跑眺望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想到后面会有更艰难的挑战在等着他。
陆敏珠评价道:“不可否认,环境的改变为成就李嘉诚的事业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的确,在李嘉诚的一生里,“坚忍”的品质不可忽视。困苦磨砺坚强,逆境塑造成功,这句话在李嘉诚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踏入香港,让李嘉诚进入了一生中最为艰辛但也最为重要的转折时代。
“啃”英语的时光
本以为,进入香港这片富庶之地,李云经一家便可休养生息,重整旗鼓。不曾料想的是,一路辛苦的跋涉,似乎让他落下了一个咳嗽的病根。而这,将如蚁穴溃堤般侵蚀他正当壮年的身体。而更加令人窘困的是,想尽快在繁荣的香港找个教书工作的李云经,面对当时在香港尚无专教国语的学校的情况,愿望也很快破灭了。于是辗转再三,终于在庄静庵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商行记账的工作。同时,全家也借租了一间位于九龙的民房,生活渐渐有所起色。与此同时,李云经对儿子的教育也大有改变,要求李嘉诚“学做香港人”。
于是,少年李嘉诚也开始进入香港中学,继续他的初中学业,同时抓紧时间熟悉香港。
关于李嘉诚所就读的中学,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相应的材料,祝春亭与辛磊先生曾就此进行过翔实的研究,并且揣测道:李嘉诚在香港念过中学,念的是一所不出名的中学,并且这所中学已经消失,极有可能是内地教育界人士逃至香港避难,专为内地难民的子女办的中学。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即使是内地人士办的学校,也必须向香港教育体系看齐。能够熟读中国古代诗文的李嘉诚不再是学校的骄子,李嘉诚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难言的自卑。
的确如此。无论是当时的环境,抑或是李嘉诚对自身的要求严格,总之英语成为他当时最大的难题,而他,又无从求教国文老师出身的家父。
与此同时,李嘉诚结识了比自己小4岁的庄静庵的女儿庄月明,面对伶俐可爱的正读小学的月明,他十分开心。青梅竹马的李嘉诚和庄月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他们最直接的接触,原来是源于广东话和英语。
李嘉诚把广东话当一件大事对待,而表妹庄月明也不时调皮地指正李嘉诚的乡音,很快李嘉诚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当时的香港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中国文化。在香港,不懂英语就相当于在内地不懂国语一样,寸步难行。因为香港的中学大部分是英文中学,即使是中文中学,英文教材也占半数以上。也正是如此,熟读百家书的李嘉诚一进入香港中学居然毫无用“武”之地,好强的他面对“惨淡”的英语成绩十分苦恼。
此时,出身名门的庄月明则与表哥完全不同,她不但已经进入英文书院读了半年书,而且上学前其父庄静庵也提前为她请了家庭教师学习英语,在这种情况下,小月明自然毫不客气地当了表哥的“家庭教师”,帮助他尽快掌握英语知识。
为了感谢表妹的帮助,李嘉诚也尽可能地为她补习国文等知识。他的博学与洒脱很快赢得了表妹的芳心。
然而,好景不长,只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及其一家再一次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
父亲病逝,全家一肩扛
世界上,有何事大过举家迁徙,寸步难行?有何事大过少年丧父,穷困难当?又有何事大过国难当头,经济萧条下养活全家?是的,这就是年仅15岁的李嘉诚所经历的。而面对如此困境,李嘉诚坚强地扛了起来,并且扛得很出色。
在日军侵占香港以后,香港局势动荡,人心惶惶。面对国难家愁,久病的李经云更是痛心疾首,禁不住叹道:“真没有想到,我们躲到了香港,日本军队竟也会紧追到香港来了。”
就在日军占领香港翌日清早,李云经悲愤交加中病情突然转重,而李嘉诚一家生活原本就困难,日寇的掠夺使得生活愈加困难。李云经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还有李嘉诚的学费,一直坚持不去医院诊治,根据窦应泰先生的叙述,“(李云经)没想到这无休止的咳嗽原来可以危及自身的性命,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让他不时咯出血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竟然吐出了大半盆鲜血。原来李云经是得了严重的肺病”。
在当时的中国,肺病曾经被称为肺痨,一般被视为难以医愈的绝症。即便是发达的英国教会医院,也对此无能为力。李嘉诚心如刀绞。
1943年冬,李云经已经进入弥留状态,15岁的李嘉诚竭力忍住哭泣,装出一副可以挑住大梁的样子。李云经无限爱怜地看着儿子,用他那干瘦的手轻轻抚摸儿子,好一阵才说:“阿诚,爸对不起你了,把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
当天深夜,李云经愀然而逝,走完了他年轻而坎坷的一生,被安葬在香港罗湖边上的沙岭坟场。李嘉诚再也无法强忍悲伤,泪如雨下。他心里清楚地知道,从此,他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
从李嘉诚多年以后多次谈及父亲的嘱咐看,父亲及其行为已成为一种象征,成为李嘉诚一生中最有力的支撑。有学者这样提到,德国大诗人歌德有句广为人颂的诗句:我年轻时领略过一种高尚的情操,我至今不能忘掉,这是我的烦恼。对李嘉诚亦如是。领受过,就起作用,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的确如此。对于已经懂得民族苦难、生活艰辛的少年李嘉诚来说,当务之急便是放下学业,独自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从此走上了与他的理想、家族的期望以及与表妹庄月明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第一份工:堂仔?学徒?
关于李嘉诚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各方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最经典的说法是,李嘉诚曾在春茗茶楼做煲茶的堂仔。据传,作者祝春亭与辛磊先生在写就后经长实转李嘉诚先生核审,否认了在茶楼的工作传闻。但毫无疑问的是,关于这个茶楼版本,似乎更能表现李嘉诚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故而,在此我们将其收录书中,以便佐助读者了解少年李嘉诚。
独挑大梁版本一
在李嘉诚丧父后,由于家中困顿且无度日来源,李嘉诚不得不告别他钟爱的读书生活,选择辍学寻找工作。但当时战乱频繁,香港百业萧条,加上他还是个身材纤弱的孩子,不仅是外来移民,还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并不体壮灵活的少年。可以想象,求职的路是饱受辛酸和沮丧的。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李嘉诚却拒绝了舅舅当时想让他进入自己公司工作的邀请,他希望能够自立,也不想给本身也很忙碌的舅舅添麻烦。
李嘉诚的舅舅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10岁就外出打工,又漂到香港,几经周折才攒下这份家业。他很赞成李嘉诚出外打工谋生,也很赞许他独立自主的个性。
幸而,苍天不负有心人,李嘉诚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香港西营盘的春茗茶楼做煲茶的堂仔。
更值得庆幸的是,李嘉诚遇到的这个茶楼老板居然同是潮州人,而且认识自己的父亲李云经。老板为李嘉诚不幸的遭遇而感慨,为李嘉诚儒雅的气质而动容,于是收下了李嘉诚做茶楼伙计。并用心教导他:“你在茶楼做事,千万要做到‘二勤一少’才行。一是要手勤,二是要脚勤,三是要没用的废话切勿多说。你如在我这儿做事,首先是客人第一,如果得罪了客人,那么一切就无从说起了。”
至此,李嘉诚终于有了第一份工作,虽然薪水微薄,但多少能补贴些家用。母亲庄碧琴也十分欣慰。窦应泰曾用很细腻的笔调写道:“小小的谋职成功带给他和家人的喜悦,在他心底留下了温馨甜美的印象。”
然而,工作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说并不容易,在有可以补贴家用的薪水的同时,李嘉诚也感到前途有些茫然。春茗茶楼虽好,但如终此一生都窝在这里,又有什么人生的意义呢?于是,与其他堂仔不同的是,李嘉诚一得一丝空闲,便手捧书本加紧自习。在后来的其他工作上,李嘉诚亦是如此。
在后来的香港电台访问上,李嘉诚笃定地说:“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处于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信誉。”
是的,勤奋,肯求知,这让李嘉诚的一生都从未停止过进步,这也是他必然会成功的明证。
在茶馆的经历中,有几件事情很值得一提,一是李嘉诚的时间观念: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大清早就有茶客上门。故茶楼规定必须在早上5时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李嘉诚用舅舅送给他的小闹钟保证时间,与人们通常的准时闹钟不同,他的闹钟总是调快10分钟响铃,这样,每天他都是最早一个赶到茶楼。李嘉诚“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持着,这也让他随时走在了人们的最前面。
二是李嘉诚的用心观察:人人都说,茶楼就是个小社会,尤其在香港这样的富庶之地,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也正是因此,李嘉诚接触了他幼年时从未接触的社会一面,他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记住客人的姓名与习惯,揣测出其籍贯、职业、性格、财富等基本情况。故而客人在接受他熟络的服务时都感到惊讶和欢喜。这种用心观察人的习惯就像一个聚宝盆,在每一次接触中都为他储备了下一步的行动,无论是对他日后从事推销工作,还是雄战商海、谈判买卖都大有裨益。
三是李嘉诚面对过失,接受教训:当时的李嘉诚毕竟还很年轻。有一次,李嘉诚听茶客谈天听得太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当他慌慌张张拎茶壶为叫嚷的客人冲开水时,竟不小心将水洒到其中一位茶客的裤脚上了。李嘉诚顿时呆若木鸡,手足无措,因为这个错误实在太严重了,有可能毁了茶楼的生意。幸而李嘉诚平时表现良好,茶客居然善意开脱,这才让李嘉诚免丢饭碗。老板告诉李嘉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准就能大事化了。李嘉诚诚心地接受了。
四是李嘉诚被看相之说:据说有一天,当李嘉诚正在招呼客人时,一位老人拉住他要给他看看面相,李嘉诚既不想上班时间违反规定与客人闲聊,却又不忍拂逆老人的意思,于是顺从了老人的吩咐。而老人的话则让他大吃一惊:“你如今是困在水中不得施展的龙呀。”
一语惊醒梦中人。在经过一番抉择之后,李嘉诚决定辞去现在的工作,他诚心诚意地向自己最困难时好心收留他的老板解释离开的原因,并感谢老板这段日子对他的关心和照顾。老板接受了他离开的决定。自此,李嘉诚便以更为广阔的视野行走于世,终于有所成就。
独挑大梁版本二
关于李嘉诚第一份工作的另一个版本,是李嘉诚并未去过茶馆做工,而是在找工作连连碰壁之后接受了舅舅的好意留在钟表店里当学徒。而找工作,也是舅舅对小嘉诚的一次磨砺,告诉他要好好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
其实,舅舅庄静庵对少年时的李嘉诚就有很好的印象,他回忆少年李嘉诚时说:“阿诚的阿爷谢世太早,故阿诚少年老成,他的许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的确如此,李嘉诚的少年时代是坎坷的,然而李嘉诚又是幸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是因为这种苦难,一点点地让李嘉诚完成了一个从集父母千般宠爱的宠儿到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艰巨蜕变。而这,必将成为他日后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经验。
踏入舅舅的钟表店,成为李嘉诚走向主动的一个标志。此后他先后几次跳槽,先是进入舅舅的钟表店当学徒,后又转做推销,每次跳槽都有更高的飞跃,都体现了他越来越成熟的思维和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清醒认识。
进入舅舅的中南表店的一家分店,李嘉诚才发现,要学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他很快便为自己订立了一个目标,即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装配修理钟表。然而,庄静庵常年来在业界打拼已经形成了按部就班的传授方式,并不因为李嘉诚是他的亲外甥而放开条件。即任何学徒在刚刚踏入钟表业的时候都要从打扫店内的卫生,开店门、倒水、跑腿、收小票等琐碎至极的小事开始。他解释给小嘉诚说:“人家老板总是先要试一试你的忍耐力,才肯实实在在教你手艺的呀。”李嘉诚没有丝毫办法。
然而,李嘉诚善于观察,很快地,他便能利用打杂的空隙,在旁学习师傅们的手艺,从而暗自记下,回去反复演练。仅半年时间,李嘉诚就学会了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工作。庄静庵的心里也十分高兴。然而,谨慎的舅舅并不当面夸奖他,不让李嘉诚有骄傲的机会。
一段时间以后,李嘉诚的试用期结束,已经可以正式学艺了。庄静庵把他安排到了高升分店。高升分店比他试用期时的店近多了,他终于不用起大早徒步几小时去上班了。李嘉诚也十分高兴。然而由于庄静庵有“凡是新学徒不经三年时间不能修表”的店规,本来他以为到高升店就会成为一个地道的学徒,可却被分配当了进口钟表推销员,这让他非常苦闷。
好消息终于来了,1945年8月的一天,全国都沸腾了,中国终于解放了!李嘉诚为这来之不易的一天喜极而泣,父亲终于可以泉下安息了。
然而,香港的殖民地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为了恢复经济,港英政府也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给、住房问题、燃料问题等,数十万逃亡的人短短几个月便回到香港。
这为庄静庵带来了潜在的机遇。他预见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便扩大店容,大量吸收调整可用人员。而李嘉诚,则仿佛又回到了当初找工作时的四处奔走生涯。不过,幸运的是,在这种不断奔波中,他重新认识了香港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始有了全局意识。同时,频繁地与各阶层打交道使他更加贴近生活,他很快便能熟练地运用俚语了。只是,由于李嘉诚后来学的英语几乎全部来自自学,在交流中很快就暴露出了弱点,这让他把学英语当成了头等大事。
曾与李嘉诚同在高升钟表店共事的老店员这样介绍当时的情况:“嘉诚来高升店,是年纪最小的店员。开始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但不久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对钟表很熟悉,知识很全,像吃钟表饭多年的人,谁都不敢相信,他学师才几个月。当时我们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许能做个出色的钟表商,真没想到他今后会那么显赫。”
李嘉诚成了“行街仔”
人总会有奇遇,只有抓住机遇,才能走向另一种人生。李嘉诚就是这样的人。
1946年底,18岁的李嘉诚在做了数月的钟表店学徒后,终于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离开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重新谋职。
起初,在一次外出推销钟表的途中,正在彷徨未来走向的李嘉诚在九龙的半岛酒店遇到了一个叫李嘉茂的人,就是这个名字竟与他有几分相像的中年人,让李嘉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重新进行了思考。李嘉茂,广东惠州人,也是战前从惠州逃亡来港的难民,当时已经自己成立了一个小厂,推销日用产品,如镀锌铁桶等。
惠州与潮州,乃是毗邻而居,李嘉诚听到后十分兴奋。两人一见之下无话不谈,竟然相见恨晚。
李嘉诚回去后思绪翻江倒海,面对日复一日的钟表业工作和前途未卜但潜力巨大的新行业,李嘉诚再三思考。在李嘉茂的“忽悠”下,终于,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
然而,要亲口告诉舅舅离开钟表店对他来说难免有些困扰,于是,李嘉诚先跟母亲表明了意向,而李嘉茂则自告奋勇去庄静庵那儿“打前阵”了。
当李嘉诚跟母亲说了自己的打算后,母亲庄碧琴对儿子的再次“跳槽”另谋前程表示担心。李嘉诚却说:“与其这样为了生计让我在表店里混日子,倒不如让我放开手脚,到外边去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没有谁比庄碧琴更了解自己的儿子了,她知道李嘉诚尽管才刚刚成年,但绝不是一个没有理想、轻率行事、三心二意的年轻人,于是也就默认了。
李嘉茂的拜访让庄静庵意识到李嘉诚的不同寻常,他有些后悔因为自己的因循守旧让李嘉诚对钟表业失去信心。然而,庄静庵终究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他十分清楚李嘉诚总有一天会走出去,自己闯一番事业的。于是,在新年之初,李嘉诚提出辞职的时候,庄静庵甚为冷静地同意了。李嘉诚对舅舅十分感激。
庄静庵虽然心中不悦,但他知道,李嘉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他见解独到,并且不甘于谋小生。庄静庵说:“万一将来你谋生并不如意,还想回到我的中南表店,只要你说句话,我随时都双手欢迎。”
1946年年初,李嘉诚进了李嘉茂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了行街仔(推销员)。
进入新公司,进入新行业,挑战又接踵而来。首先是行街推销。李嘉诚生性腼腆、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即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李嘉诚每每出席高贵场合,仍不是个滔滔不绝、谈锋犀利的人,而会刻意避开展示自己的机会。然而,年幼且读书出身的李嘉诚却要行街向不知谁买,甚至不知谁有意向要买的人们推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窘迫为难的事情。
然而,李嘉诚坚持下来了,并且主动出击寻找客户,主动寻求合作,激发合作意向。他说,他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
但是不可否认,在最初接触行销时,李嘉诚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轻松,而是十分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情绪,李嘉诚不得不做最充足的准备,他总是事先了解好有关推销的所有知识,等十分熟悉推销的产品后,还要在出门前或者路上时提前把要说的话都统统准备好,准备充分,并且想象合适的情景加以应对解说,关注顾客最细微的心理神态反应,还反复练了又练。就这样,李嘉诚渐渐适应了这种职业。
在五金厂,李嘉茂给了李嘉诚这样一个奇特的规定:根据你每月推销多少产品最后决定你的薪水。推销得越多,给你提成就越多。如果你每月能推销500只以上,我还要在固定薪水之外,再奖励你一定数额的钱。
这种新奇的模式让李嘉诚十分佩服。既能保证厂子的基本营业量,又能调动推销员的积极性,还能用多劳多得来达到厂子与员工的共赢,真可谓一举数得啊。正因为如此,李嘉诚前所未有地为自己的销售开动脑子,工作的劲头格外的大。与此同时,他的推销也开始渐渐自信十足了,他用自己独特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力发现了“第一桶金”。
由于五金厂是日用出品厂,如镀锌铁桶这一项,最理想的客户就是卖日杂货的店铺。在当时,由于还没有兴起超市等大型集中市场,只能通过无数小散户来卖产品。在这种形势下,所有的销售员都拼足了去争取,竞争自然激烈。
李嘉诚却并没有急于进去争一杯羹,他想:“如果我想在五金厂立稳脚跟,就必须做几单大生意。”而这种拼客户的模式只能形成恶性竞争,根本没有办法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而放大视野一看,李嘉诚便发现,店铺在卖这些镀锌铁桶时还会加价卖给顾客,那么,为什么不能由李嘉诚自己直接跟顾客接触呢?既可以适当减少卖出价来引来更多的客户,又能避开销售竞争对手,岂不一举两得?这一举动,便是李嘉诚绕开代销线路,向用户直销的先锋艺术,开启了销售业的崭新销售模式。
决定直销铁桶后,他首先看中了香港几家大酒店。在繁荣的香港,酒店林立,而且据多次调查,他发现这些酒店的客房中均需要这类小铁桶,只是,由于五金厂的名声太小,酒店并不曾放在眼里,甚至会对来推销的人当场下驱客令。他们毫无疑问会选择知名度高的厂家的产品。
面对这种不利情况,李嘉诚并没有气馁,他稳重的个性这时又发挥了优秀的作用。李嘉诚选择了首先了解市场同类销售及产品的情况,他有了一个欣喜的发现:李嘉茂的产品居然是质优价廉。
于是,他再一次来到了君悦大酒店的前门,这是一家大酒店,而且常年与同样生产镀锌铁桶的名厂凯腾合作进货。李嘉诚设法进入了酒店,通过好心的女秘书见到了酒店老板。李嘉诚的诚恳打动了酒店老板,他们终于得以交谈。
李嘉诚直接表明了凯腾的弱点,用随身携带的自己的镀锌铁桶做了实物展示。酒店老板在经过实际分析后发现,这位温雅的小伙子的确说出了实情。就这样,这位老板立刻就订下了500只小铁桶的订单。李嘉诚一炮而成。与此同时,李嘉诚也没有放弃小的家庭客户,他采取了上门服务,免费宣传的方式。
家庭用户都是散户,每户家庭通常只要一两只。高级住宅区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铝桶。李嘉诚来到中下层居民区,专门向老太太们推销镀锌铁桶。李嘉诚的分析很是为他帮了大忙:因为老太太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可以为李嘉诚的镀锌铁桶说上两句话,真可谓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只要卖动一个,就等于能卖出一批,非常节省人力。
在这种销售模式下,只经过短短的一年,李嘉诚便已经为小铁桶的推销打开了一条顺畅的销售渠道。
然而,就在李嘉诚的销售业绩如日中天,五金厂也蒸蒸日上的时候,李嘉诚却再次辞职了!这一次,李嘉茂同样没能阻止他。李嘉诚诚心感谢李嘉茂,并表示,不会抢他的客户。
于是,李嘉诚再一次腾飞了。
从推销到推销:铁桶换塑胶
跳槽塑胶业,业绩依旧斐然。这一次“跳槽”,李嘉诚是被万和塑胶裤带公司“挖”过去的。而说服李嘉诚的,不是对方的口才,而是李嘉诚那“慧眼识珠”的见识。塑胶公司的老板十分看重已经小有名气的李嘉诚,“如果能把李嘉诚给我请来,我敢保证咱们厂的塑料裤带的销量肯定会成倍翻番。”
1949年,李嘉诚走进位于尖沙咀的万和塑胶裤带有限公司,一间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临靠香港外港海域。
而事实上促使李嘉诚下定决心的,是一份杂志。因为他从长期阅读的英文书刊最近一版中发现,有一些版块正在介绍新知识——最新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这是在1948年的香港,尚属大多数市民还未充分认识到的全新领域啊。这本杂志预言说,在不久的将来塑料制品很可能代替一切铁制品。这让李嘉诚眼前一亮,他敏感地意识到,塑料品一定会大卖的。
这里有一段资料,能十分清楚地说明: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从欧美输入的塑胶料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虽然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趋赶时髦的人们所忽略。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进入塑胶公司,李嘉诚立刻有一种踌躇满志的情怀。因为公司总经理王东山一下子便把自己公司的8名出色老销售员全部交给李嘉诚,让他做总指挥。
然而,销售“领班”并不是那么好当的。由于塑料产品在香港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很多人对它还不了解,要推销出去并不容易。同时,那8个推销员已经是老销售员了,业绩不错,自己若要在短时间超过他们,实在是比登天还难。
但有人说,李嘉诚是一个冒险者。李嘉诚说,我冒险,但不盲目。的确,每当困境来临时,他总能在岌岌可危中杀出一条路来,直上琼天。
据《李嘉诚家族全传》中描述,坚尼地城在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有一次,李嘉诚在推销公司的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时,走了几家都无人问津。然而李嘉诚并不气馁,他继续他的行程。突然,李嘉诚看到清洁工正在一家公司门前打扫卫生,就灵机一动,自告奋勇拿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效果果然如预期一样,引来了职员观看,赞不绝口。于是,李嘉诚很顺利就达到目的了,卖出去了好几个塑料洒水器。让产品自己说话,这比一个推销员夸夸其谈地讲产品的用途、优点,可信得多。
然而,大部分时间里,这样的忙碌收效甚微。李嘉诚知道,短时间的赶上与超越必须依靠客户的大量批发。一旦打开批发行的门槛,便能延续在五金厂的辉煌业绩,甚至更辉煌。于是,李嘉诚想到了九龙最大的商货批发行——九龙太平洋商行。
同上次一样,商行老板青睐从欧洲或新加坡等国进货。虽然货价较高,但是老板认为外国的塑胶产品质量过关。只不过,这一次所不同的是,李嘉诚并没有打动老板,“你可以走了,因为我们商行和外国的订单是不会因为你们公司而修改的。”
狼狈中退出,李嘉诚感到十分沮丧,而连续数日的毫无所获也让公司及员工怀疑李嘉诚是不是徒有虚名。李嘉诚更加焦虑了。这时,李嘉诚的远见、勤奋与坚忍帮助了他。他突然想起了在他拜访商行老板时,旁边那个哭闹要看赛马的小孩子来。经打听,原来竟然是那位老板的宝贝儿子,因为爸爸太忙,儿子被冷落了。于是,“曲径通幽”的妙招来了。
李嘉诚开始忙碌了,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两个人一大一小经常出现在赛马场观看惊险的比赛。小男孩高兴得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经过一个多月的交往,老板儿子已把李嘉诚当成老朋友了。当老板知道李嘉诚默默做的一切后,不由得感动了。后来,李嘉诚又把公司生产的造型精美的塑料喷壶带进了老板的视线,这让老板终于下定了决心。当天上午,老板便派人把一份数额相当可观的订货单主动送到了万和塑胶公司。
李嘉诚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战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他在这家塑胶公司的地位。李嘉诚以慢功软化强手的营销策略也渐渐传为美谈。
“高级打工仔”
随着时日的增加,李嘉诚的销售经验越来越丰富了,他深谙:一个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之时,也在推销自己,并且更应注重后者。所谓推销自己,事实上就是注重自我信誉,良好的自我形象可以帮助事业走向腾飞。日后李嘉诚的一生也基本上是这一理念的注脚。
另外,李嘉诚也十分注重情感交流。他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建立友谊,而不是一味地推销自己的产品,不顾别人的态度。其实,反过来想一想,友谊长在,做生意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有些人在生意场结交朋友就是为了能做好生意,其实,这样只能引起人们的反感罢了。
李嘉诚却不是如此,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深信,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给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同时,李嘉诚把推销当事业对待。对于有些人为了混口饭吃的心态,李嘉诚是不欣赏的。他认为只有投入其中,才能做成大事。
这就很明显袒露出李嘉诚做人和做生意的几个原则来,那就是:以诚相见、和睦相处、友情为先、注重自我形象、热爱职业。另外,由于李嘉诚一直不辍自学,他广博的学识也别有一番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如此情形,让他在推销这一行,如鱼得水。
加盟塑胶公司,仅一年工夫,李嘉诚就实现了他的预定目标,远超那些经验丰富的销售老手。据说,老板拿出财务的统计结果,连李嘉诚都大吃一惊——他的销售额是第二名的7倍,真是后生可畏啊!
辞职不再为跳槽——我要单飞
“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销售业绩蒸蒸日上,在这样的势头下,18岁的李嘉诚便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他已熟稔推销工作,可也深知生产及管理是他的薄弱之处。李嘉诚是勤奋的,他并不曾因为这不是他目前的工作而放弃学习,而是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了销售的本质。他每日除了处理好总经理应该做的事情外,总是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同工人一道工作,实验每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
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很值得一提:
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再像以前刚出来打工那样辛劳了。然而,工作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李嘉诚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胶裤带,竟然不慎把手指割破,鲜血直流。性格倔强的李嘉诚并没有吭声,而是暗地里迅速缠上胶布,又继续操作。不想,事后伤口发炎,很是严重。他这才到诊所去看医生,幸好没有落下后遗症。
据说,许多年后这件事被一位记者知道了,这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这事,幽默地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李嘉诚微笑道:“大概不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就这样,李嘉诚以自己的勤奋和聪颖,很快就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各个环节的好处就是:庞大的销售网络被李嘉诚缜密地建立起来了,销售及生产势头开始因为协调连贯而变得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不再像以前一样经历很长的周期才能操作了,他可以通过电话迅速完成,然后派发给擅长的推销员。推销员们的销量也是一路攀升,整个公司洋溢着活力与喜悦。
李嘉诚的的确确成为了塑胶公司的台柱,堪称如今看来高收入的“打工皇帝”,同龄人中的杰出者、佼佼者。20出头的他,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了令人羡慕的业绩。
面对这样的业绩,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两字。这一次,关于离开,李嘉诚并没有特别挣扎,他已经对自己充满信心了。
当李嘉诚说出辞职的话时我们很难想象老板的态度。不过,老板终究是智慧的,他并没有指责李嘉诚“羽毛丰满,不记栽培器重之恩”,而是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这令李嘉诚十分感动。李嘉诚告诉老板:“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塑胶裤带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从此李嘉诚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他决心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李嘉诚启示录
李嘉诚如是说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处于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信誉。
我这棵小树是从沙石风雨中长出来的,你们可以去山上试试,由沙石长出来的小树,要拔去是多么的费力啊!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树,则更富有生命力。
超人链接:从白手起家到亿万富豪的五大秘诀
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了“全球亿万富豪榜”。专家们发现,在近500位上榜富翁中,没有人是靠摸奖致富的。身价在“10亿美元”以上的497名超级富豪中,竟有237名是白手起家!至于要如何成为富豪,美国作家福利森指出,有如下五大秘诀:
秘诀一:懂得把伟大创意发扬光大。富豪不一定是某个伟大创意的发现者或发明者,但却是能把伟大创意发扬光大的人。例如,比尔·盖茨虽然是靠电脑操作系统DOS发迹,但他并不是该系统的发明者,真正的“DOS之父”很早就在一场酒吧斗殴中丧生,年仅54岁。
秘诀二:通常脸皮都锻炼得很厚。富豪的行为模式异于常人,常做出违反社会常规、招致他人忌恨的事。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的创办人山姆·奥尔顿经常扰乱市场价格,一旦逮到机会,他便伺机向供应商杀价,所以供应商们都知道和沃尔玛做生意不容易。因此,如果你想当好好先生,最好打消富豪梦。
秘诀三:抱紧资产。要想财富长久,就要具备足够的定力,拒绝短期利益的诱惑,抱紧核心资产。微软的比尔·盖茨能够多年蝉联全球富豪榜首,就是得益于他能够抗拒诱惑,不放弃微软的大部分股权。
秘诀四:有捡便宜货的独到眼光。对于富豪们来说,捡便宜货不是在整个社会都认为很便宜的时候买进。他们认为,一旦某项资产的现价已经低于其“潜在价值”时,就是介入的最佳时机了。
秘诀五:气定神闲地面对投资风险。投资没有一定赚钱的道理,不过,富豪们一定有办法使自己安度投资的低潮。专家们发现,富豪们大多是玩扑克牌的高手。他们大多生活作息有规律,婚姻生活稳定、美满。有志成为富豪的人,不妨向他们的生活态度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