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风靡全球的头脑风暴法

第一节 何谓头脑风暴法

美国学者A.F.奥斯本提出了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因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头脑风暴的目的是激发人类大脑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够产生出新的想法、新的观念。

讲到头脑风暴还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英国的大文豪肖伯纳,他曾经就交换苹果的事情,提出这样的理论:

假如两个人来交换苹果,那每个人得到的也就是一个苹果,并没有损失也没有收获,但是假如交换的是思想,那情况是绝对的不一样了。

假设两个人交换思想,两个人的脑子里装的可就是两个人的思想了。对于肖伯纳的理论,A.F.奥斯本大表赞同。他认为,应该让人们的头脑来一次彻底性的革命,卷起一次风暴。

有这样一个案例:

美国的北方每年的冬天都是十分的寒冷,尤其是进入12月之后,大雪纷飞。这对当地的通讯设备影响严重,因为大雪经常会压断电线。

以往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是没有一种能够成功,基本上都是刚开始有些效果,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战胜自然环境。

奥斯本是一家电讯公司的经理,他为了能解决大雪经常性的阻断通讯设备的数据传输,召开了一次全体职工的会议,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开脑筋,畅所欲言,能够解决问题。

他要求大家首先要独立思考,参加会议的人员要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要考虑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笑抑或是完全行不通;

其次,大家发言之后,其他人不要去评论这个想法是好还是不好,发言的人只管自己发言,而评断想法值不值得借鉴的话,最后交给高层的组织者;

再次,发言者不要过多地考虑发言的质量,也就是自己提出来的想法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这次会议的重点就是看谁说的多。

最后,就是要求发言的人能够将多个想法拼接成一个,优化资源,尽可能的想出一个效果最为突出的解决办法。

说完规定之后,参加会议的员工便积极地议论起来,大家纷纷出招。有的人说要是能够设计一种给电线用的清扫积雪的机器就好了。可是怎么才能爬到电线上去,难道是坐飞机拿着扫把扫吗?这种想法提出来之后,大家心里都觉得不切实际。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通过上面提出的坐飞机扫雪想到可不可以利用飞机飞行的原理,让飞机在电线的上空飞行,通过飞机的旋桨的震动,把电线上的积雪扫落下来。就这样,大家通过联想飞机除雪的点子,又接着发散思维想到用直升机等七八种新颖的想法。就这样仅仅一个小时的时间,参加会议的员工就想到九十多种解决的办法。

不久公司高层根据大家的想法找到了专家,利用类似于飞机震动的原理设计出了一种类似于“坐飞机扫雪”原理的除雪机,巧妙地解决了冬天积雪过厚,影响通讯设备正常工作的问题,还很聪明地避开了采用电热或电磁那种研制时间长、费用高的方案。

从研发除雪机的案例可以看到,这种互相碰撞的能够激起脑袋中的关于创造性的“风暴”,也就是所谓的头脑风暴,英文是brainstorming。虽然其原意是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但是通过奥斯本的引用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实施。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于那些天资一般的人,如果进行这样的互相补充,一样是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成绩的。也正是奥斯本的头脑风暴的方法,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通过头脑风暴这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形式,可以集思广益得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如果,我们要用思维导图法来表示的话,头脑风暴法可作为核心词汇放在中间。接下来,作为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头脑风暴法按照不同的性质又可分成不同的类别。按照交流思想的形式可以分成: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等等。

如果按照头脑风暴会议的处理形式分类的话,又可以分为直接和质疑的两种。前者是指在群体激发头脑思维的时候,仅仅考虑的是产生出更多更新颖的办法和想法,而不会去质疑或是否定某一个想法;而后者质疑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去之糟粕,取之精华,最终找到可行的方案办法。

说到分类,又不得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解决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指在多数人商讨决策的时候,由于个人心理因素的问题,往往会产生大多数人同意于某个决策而忽视了头脑风暴的本身。这样的话就会大大降低头脑风暴的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决策的质量。

而头脑风暴法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减轻群体心理弊端,从而达到提高决策质量的目的,保证了群体决策的创造性。

头脑风暴法的具体执行就是由相关的人员召开会议。在开会之前,与会的人员已经清楚本次的议题,同时告之相应的讨论规则。确保在相当轻松融洽的环境内进行。在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评论,使大家能够自由地谈论。

第二节 激发头脑风暴法的机理

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新兴的思维方式,它又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受到众人青睐的呢?通过奥斯本的研究发现,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因素:

环境因素

针对一个问题,往往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大家会十分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很热情地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而这种讨论通常是在十分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样的话会更大限度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效果。

链条反应

所谓的链条反应是指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往往通过一个人的观点可以衍生出与之相关的多种甚至创新上更加出奇的想法。这是因为人类在遇到任何事物的时候,都会条件反射,联系到自身的情况进行联想式的发散思维。

竞争情节

有时候,也会出现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情况。那是因为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由于大家的思想都十分的活跃,再加上有一种好胜心理的影响,每个人的心理活动的频率会十分高,而且内容也会相当的丰富。

质疑心理

这是另外一个群众性的心理因素,简单地说就是赞同还是不赞同的问题,当某一个人的观念提出后,其他人在心理上有的是认同的,有的则是非常的不赞同。表现在情绪上无非是眼神和动作,而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提出与之不同的想法。

第三节 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

首先我们具体说一说如何利用头脑风暴法举行一次思想交流的会议。

1.准备开始阶段

我们要确定此次会议的负责人,然后制定所要研究的议题是什么,抓住议题的关键。

与此同时要敲定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5~10人为最好。等确认好人数和议题之后,就可以选择会议的时间、场所。然后准备好会议的相关资料通知与会人员参加会议就可以了。

在会议开始阶段,不易上来就让大家开始讨论。这样的话,与会人员还未进入状态的情况下,讨论的效果不会很好,气氛也不会很融洽。所以我们先要暖场,和大家说一些轻松的话题,让彼此之间有些交流沟通,不会显得生分。

在大家逐渐进入状态后,就可以开始议题了。

此时,主持人要明确地告诉参加会议的人员,本次的议题是什么。

这段时间不要占用的太多,以简洁为主。因为过多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大脑的思考。

之后大家就可以开始讨论了。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讨论后,大家往往会有更多的关于议题的想法,但弊端是,有可能只是围绕着一个方向发散思维。这时主持人可以重新明确讨论议题,使大家在回味讨论的情况下重新出发,得到不同的方向。

2.自由发言阶段

也叫畅谈阶段。畅谈阶段的准则是不允许私下互相交流,不能评论别人的发言,简短发言等。在这种规定之下,主持人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引导式的让大家进入一种自由的讨论状态。

此外要注意会议的记录。随着会议的结束,会议上提出的很多新颖的想法要怎么处理呢?

以下是一些处理方法:

在会议结束的一两天内,主持人还要回访参加会议的人员,看是否还有更加新颖的想法之后整理会议记录等。然后根据解决方案的标准,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识别,主要是是否有创新性,是否有可施行性进行筛选。经过多次的斟酌和评断,最后找到最佳方案。这里说的最佳方案往往是一个或多个想法的综合。

除了头脑风暴法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种类似于这样的优势组合,下面我们就来看另外几种头脑风暴法,即美国人卡尔·格雷高里创立的7*7法、日本人川田喜的KJ法、兰德公司创立的德尔菲法。

而这些方法主要有以下过程:

首先从组织上讲,参加的人员不要太多,5~10人最好,而且参加者不要是同一专业或是同一部门的人员。

而这些与会的人员如何选定呢?不妨建立一个专家小组来进行选定,而这个专家小组不但负责挑选参加会议的人员还要监督会议。

选择参加人员的主要标准:

(1)如果彼此之间互相认识,不能有领导参加,不能有级别的压力。应选择从同一职别中选择;

(2)如果参加的人互相不认识,那就可以不用考虑同一职位了。但是在会议上不能够透露出来职位大小,因为这样也会造成与会人员的压力;

(3)对应不同的议题,要选择不同程度的人员。而专家组的人员最好是阅历比较丰富,层次比较高的人,因为这样的话,会保证决策结果的可行性高。

下面就具体谈谈专家人员的组成成分:

首先主持人应该是懂得方法论的人,这样会更好的调动会议气氛;参加会议的人员应该是涉及讨论议题领域的专家,这样针对性就会很强;后期分析创新思维的人,应该是专业领域更高级别的专家,他们会从非常专业角度来客观正确的分析这些想法。最后可以决策最终可执行方案的人,应该是具备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专家。

为什么对于专家组的要求这么高呢?那又为什么不同能力的专家负责不同的事情呢?

这是因为在头脑风暴的会议上,与会者大都是思维敏捷的人。他们往往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心里已经开始想到其他的设想了。所以在这种高频率的情况下,需要这种专家的参与,并且能够集大家之长,得到更好的决策。

说完专家组了,再谈谈头脑风暴会议的指挥——主持人。

主持人的要求应该是从他自身敏捷的思维说起。主持人不但要了解和熟悉头脑风暴的程序以及如何处理会议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还要能激发大家对议题的兴趣,懂得多用些询问的方法,让大家有种争分夺秒的感觉。

此外,主持人还要负责开场时的暖场,鼓励与会者的发言,引导参加会议的人员往更远更广的地方开始发散的思维,因为只有这样,方案出现的概率才会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的职责仅限于会议开始之初。

因为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记录,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准备录音笔,尽量不落下每个细节。

收集上来的想法和观点就可以通过分析组来进行系统化的处理。

系统化处理的流程如下:

(1)简化每一个想法,简言之就是总结出关键字进行列表;

(2)将每个设想用专业的术语标志出关键点;

(3)对于类似的想法,进行综合;

(4)规范出如何评价的标准;

(5)完成上面的步骤之后,重新做一次一览表。

3.专家组质疑阶段

在统计归纳完成之后,就是要对提出的方案进行系统性的质疑加以完善。这是一个独立的程序。此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所有的提出的想法和设想拿出来,每一条都要有所质疑,并且要加上评论。怎么评论呢?就是根据事实的分析和质疑。值得提出的是,通常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设想,主要就是因为设想无法实现,有限制因素。而新的议题就要有所针对地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个阶段:和直接头脑风暴的原则一样,对每个设想编制一个评论意见的一览表。主持人再次强调此次议题的重点和内容,使参加者能够明白如何进行全面评论。对已有的思想不能提出肯定意见,即使觉得某设想十分可行也要有所质疑。

整个过程要一直进行到没有可质疑的问题为止,然后从中总结和归纳所有的评价和建议的可行设想。整个过程要注意记录。

第三个阶段:对上述所提出的意见再次的进行删选,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新考虑所有能够影响方案实施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对于最终结果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

分析组的组成人员应该是一些十分有能力,而且判断力高的专家,因为假如有时候某些决策要在短时间内出来的话,这些专家就会派上很大的用处。

关于评价标准,我们先看个案例:

美国在制定科技规划中,曾经请过50名专家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举行了为期两周的会议,而这些专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于事先提出的关于美国长期的科技规划提出些批评。最终得到的规划文件,其内容只是原先文件的有25%~30%。由此可见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质疑,最后找到一组可行的方案,这就是头脑风暴排除折中的方法。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到是,影响头脑风暴实施的因素还有时间、费用以及参与者的素质。

此处可作为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头脑风暴成功的关键是探讨方式以及放松心理压力等。要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情况下,才能有无差别的交流,思想碰击也就更大了。

首先,与会者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不要受任何因素的影响,从各个方面进行发散式的思维,可以大胆的发言。

其次,就是不要在现场就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也不要私自交流。要充分保证会议现场自由畅谈的状态,这样与会的人员才能够集中精力思考议题,能够得到更多的想法。

再次,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评论,因为评论会抑制其他人的思维发散,从而影响整个会议的发展趋势。可能有些人会谦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一旦受到质疑,就会造成发言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更多的提议了。

最后,就是在头脑风暴的会议上一定不要限制数量。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在不评论的前提下都留到最后进行分析。这样数量越多,质量也就会提高,这是一个普遍的道理。

第四节 头脑风暴法活动注意事项

参与会议的人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要对整个会议进行初步的设想,对于你要参加的议题要有所了解。不要觉得你的发言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

(2)不要对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个人情绪,对每个人的发言都要公平,不要以个人的原因而去质疑或是指责别人的想法。

(3)为了使与会者不受任何的影响,最好在一个十分干净的房间内举行会议,使大家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4)要对自己有心理暗示。你的提议不是没有用的,恰恰相反,也许正是你的提议成为最后的决案。

(5)假如你的提议没有被选中或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也不要失落,不要去坚持。把它看做是整个头脑风暴的原材料。

(6)在你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很有可能你的脑力已经坚持不住了。你可以选择出去散步,吃点东西等,缓解自己的这种压力,从而整理思绪重新参与到团队中来。

最后,要学会记笔记,因为有些细节很可能在你听的时候就遗漏掉了,所以用笔记录是十分重要的步骤。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步。

以上即是进行头脑风暴法的注意事项,如果想使头脑风暴保持高的绩效,必须每个月进行不止一次的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思维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无论是对于学术主题探讨或日常事务的解决,都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

学会如何进行头脑风暴,可以帮助我们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把我们的最好的创意变成现实,并享受创新思维的无限乐趣,让生活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