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创编年通史的历史学家——司马光

名人简介

名人档案

■ 姓名 司马光/字君实

■ 生卒年1019~1086年

■ 祖籍 陕西夏县

■ 身份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自幼好学,“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虽然“幼时患记诵不如人”,但他能加倍用功,用心精读,博览群书,勤学不倦。司马光20岁中进士甲第,次年任为华州判官。31岁时,得其父好友、枢密使庞籍荐引,被召为试馆校勘。后又升为殿中丞、集贤校书。36岁时,与王安石同任群牧司判官。宋仁宗嘉三年(1058年),40岁的司马光回到京城,先后任度支员外郎、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土。英宗即位后,司马光进呈《历年图》5卷,后又扩充为《稽古录》20卷。又修《通志》8卷及《历代君臣事迹》等,并奏请刘恕等参与其事,为编修《资治通鉴》奠定了基础。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逝世,宋神宗即位。司马光、王安石先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七年(1062年)七月,继王安石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司马光也向宋仁宗奏进了长达5000余言的《论财利疏》,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针对国家财力不足的状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虽然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都主张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积弊,消除宋朝的统治危机,但两人的思想方法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司马光思想倾向保守持重、偏执,创新精神不足;王安石则活跃激进、勇于标新立异。王安石主张以法治国;司马光则强调传统的“仁政”思想。王安石主张改弦更张,创立新制;司马光却主张改良,认为关键“在于择人,不在立法”。

因为宋神宗渴望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的改革主张赢得了他的极大赞赏。司马光见自己在朝廷上不可能有所作为,便决心远离政务,埋头著书。

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司马光避居洛阳长达15年,期间,他组织人员集中精力编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止五代,共1362年,294卷,外加《目录》、《考异》各30卷。在编写过程中,司马光先写提纲,他的助手们根据提纲排比材料,修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修订、润色、定稿。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开始,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为止,司马光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编写《资治通鉴》前后耗时19年。

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病逝,不满10岁的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向来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先诏封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即副宰相),后又拜他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以保守偏颇主观的思想方法,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对新法进行了全盘否定。“进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退也,退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进也,兴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革也,革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兴也。”司马光的做法,不仅遭到了原来的变法派的极力反对,就连原来反对变法的人也不赞同。然而,顽固的司马光一意孤行,在入朝执政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宋神宗时期实行达16年之久的新法,包括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免行法、保马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几乎完全废除。

名言佳句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结。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元年(1086年)九月,为相8个月的司马光病逝,享年68岁。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人逸事

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捉迷藏,有一个小孩一不小心从假山上掉到一个大水缸里了,很多孩子吓得逃走,剩下的孩子对这个比他们自己还高许多的大水缸也毫无办法。司马光灵机一动,用大石头把缸击破,水流出来,这个孩子才得救。这就是有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