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之谜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为了巩固自己九五之尊的地位,将权力集中于自己一人之手,在赵普的劝说下,以“杯酒释兵权”夺去诸位功臣手中的兵权,从而将兵权牢牢控制在自己一人手中。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事件的真实性一直未加怀疑,但到20世纪40年代,某些学者考虑“杯酒”一事是否真有其事。这些年来,又有好些学者用不同的方式对“杯酒”一事提出质疑,认为此事“漏洞多多,难以置信”。其实,“杯酒”一事虽然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夸大其词,但后人也无法胡编乱造。作为一桩历史事件来说,确有其事。这些大事的进程,必定要有许多严谨、正规、周密的操作程序,不会是喝完一杯酒就发生的事情。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又的确是通过杯酒一席间,创造出一种平和、智慧、诚挚的政治氛围的。所谓“杯酒释兵权”就是在如此的氛围中发生的一幕历史剧。
关于“杯酒释兵权”的史书记载,内容基本相同,下边摘录的是袁了凡、王凤洲合著的《纲鉴合编》中的一段:
一日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是陈桥兵变的主要参与者)。然天子亦太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尝安枕也,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卿等固然,其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买歌儿舞女,旦夕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人而肉白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赐赉甚厚。如此安排,不但使石守信等高级将帅在一失(失去兵权)一得(与皇室联婚)中不会产生某种失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消除了一种将要被杀掉的猜疑,进而以另一种要进时就进,要退时就退的心态,在新的时代环境中适应各种阶级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将帅虽然在“杯酒释兵权”中被解除了军权,调往各地为节度使,但统一战争一发生,他们当中又有不少人根据战情所需调回军队。
“杯酒释兵权”这种缓和的方式,既比较理性地缓解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冲突,又使君臣之间保持了一种亲戚关系,使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杯酒释兵权”就其直接意义而言,一是预防了禁军将帅内部勾心斗角,用兵权发动政变,重演“陈桥兵变”的史实;二是解决了开国将帅居功自傲、滥用职权的问题。因此,“杯酒释兵权”的成功,奠定了宋初政局的稳定基础,使北宋避免了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辙。值得注意的是,“杯酒释兵权”意味着武人干政的终止,开启了偃武兴文之机。从政治的意义上看,“杯酒释兵权”所解决的,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中的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自建隆二年七月后,绝大部分身为开国功臣的禁军将帅,既被降了官职,又保持了同皇帝的亲密关系。这表明,宋太祖与功臣宿将的矛盾已经融合在一种较为宽缓、平和的氛围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