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学习智慧: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用知识坚固脊梁(3)

小明常说:“妈妈给我定的任务太高,我根本无法达到。”原来,小明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妈妈每次看到他的考试成绩就异常着急,所以总是将“进入前十名”的任务列在计划中,但是这个任务对于小明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父母的强制性学习,小明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越来越差。

在引导孩子制定学习任务的时候,父母们应该摒弃这种“独裁式”教育方式,向英国的父母学习,让孩子走“自主路线”。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父母也要从旁监督指导,适时地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孩子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引导孩子制定学习任务还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中国的父母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智慧锦囊

引导孩子制定学习任务,是每对父母需要面临的问题,因为这样才能提升孩子学习能力,从而树立起自信。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学习上的优点和弱势,清楚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知道哪些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一些。

其次,父母在帮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前,要耐心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因为毕竟具体的实施对象是孩子,所以要尊重他的意愿,这样才能激发出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再次,在帮助孩子制定学习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他的实际能力,而且任务要具体、明确,可行性强。比如让孩子的某个学科进步多少分,每天记下几个单词等,以便父母和孩子能够和以前的成绩有所对照。

最后,制定完学习任务后,父母还要对其进行督促和检查,当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懈怠的时候,就需要父母及时提醒和鼓励,这样才能帮助他将任务坚持到底。

相信在父母的耐心帮助和指导下,每个孩子都会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得到一天天的进步,一点点的超越,在“自主”路线的引导下,终会取得成功。

5.杜绝“暴力”,考低分并不代表“笨”

湖南长沙一名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亮亮,因为期末考试没有达到父亲的要求——年级第一名,而被父亲用铁棍打得浑身伤痕累累,还被迫光着身子、挂着牌子当街游行。那个很显眼的黄色牌子上面写着:“二年级期末考试得不到全年级第一名成绩的话,就光着身子到学校门口游行。”

亮亮的母亲说:“亮亮以前的成绩一直是全年级的第一名,只是今年考了个第五名,没有达到他爸爸的要求,他爸爸才打他的。他爸爸要求亮亮以后读到博士的学位。”而亮亮的父亲却不以为然:“我没有让他参加各种比赛,只要求考第一根本不算什么。而且现在这么简单的知识都考不了第一,真是太笨了,以后可怎么办!”

亮亮认为自己每天回家都要写字、背诵、默写,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觉得很累。如果做得不好,就会被父亲骂是“笨蛋”,而且还会经常挨打,以至于只要父亲在身边,即便是会做的题也会做错,看见父亲就有一种恐惧感,怕得不行。当被父亲拉去游街时,更是觉得很丢人,恨不得一头钻到地底下。

当然,亮亮父亲这种望子成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尤其是像亮亮这样没读过多少书、靠摆地摊度日的父母,更是希望孩子日后能有出息,不再步父母的后尘,但是亮亮父亲这种用铁棍抽打和游街示众的做法过于简单和粗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甚至会给孩子造成很深的心理阴影。

我国自古奉行“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时至今日,“体罚”还被很多中国父母视为教育孩子的“法宝”,甚至还有不少父母将其奉为至理名言。可以说,在中国,像亮亮父亲这样,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采取“棍棒教育”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然而,英国父母认为,“暴力手段”很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诸如说谎、固执、怪癖、焦虑不安、懦弱以及犯罪等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性格会变得非常孤僻,不合群,日后步入社会,会在人际交往上产生更大的心理障碍。而父母打孩子,还会导致孩子养成说谎的坏习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孩子不得不采取欺瞒的手段对付父母,可一旦被父母发现,就会遭到变本加厉的惩戒,这样一来,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或是成绩考得不好,就更不敢说出实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经常挨打的孩子因为害怕父母的“暴力”行为,就会对其产生一种“绝对服从”的心理,而伴随着这种心理成长的孩子,往往容易自卑、懦弱、被动。尤其是当众遭到父母打骂的孩子,自尊心更会受到严重伤害,常常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自信。

在英国,为了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英国政府公布过这样一项法规草案:禁止父母对孩子进行各种体罚。父母不得用皮带、棍棒等各种器械痛打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确实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允许父母用手打,但是不能打孩子的头部和脸部,也禁止揪孩子的耳朵。

英国父母大多不会打孩子,尤其不会采取中国父母的很多极端行为,他们深知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而言,弊远远大于利。当孩子成绩没考好的时候,更不会说出“你真笨”、“你真傻”、“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等会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因为如果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很笨,什么都做不好,从而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就真的什么都做不好了。

英国父母对孩子要求比较低,倡导宽松式教育。大多数父母只要孩子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按时升学毕业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不会因为孩子的分数而对其进行体罚,他们觉得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一两次考低分更不能说明孩子的头脑笨。他们认为让孩子从考卷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英国妈妈艾米讲述了自己教育儿子的亲身经历。

“儿子现在在一所大学教课,而且他还经常会在家长会上介绍我的教育方法。”这位妈妈骄傲的说道,“他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对成绩的评定是不打分数的,而以‘优’、‘良’、‘及格’和‘不及格’为标准,‘优’就代表85分以上的成绩。他的成绩大多都是在‘优’的行列,偶尔也有步入‘良’或‘及格’的时候。但是在我的印象里,他每次的考卷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也就是说几乎没得过满分。我不愿意强化分数的重要,所以不会直接过问他的学习成绩。只是在暗中关注他的学习情况,经常和他聊聊学校里面的事情,也就会经常与老师沟通。

老师会让父母在发下来的考卷上签字,我和他爸爸绝对不会因为孩子成绩的好坏而兴奋或失望。如果考得好,孩子会表现得很高兴,我们自然也会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如果考得不好,孩子的情绪会有些沮丧和失落,我们就会告诉他:虽然没考好,你可以从中发现哪些方面有欠缺,如果试卷上的题都是你会做的,虽然分数很高,但却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不是很遗憾吗?这样说就可以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将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同时,我还会适当地对他进行激励,因为孩子还是需要一些浅显成就感的。比如,他有一次期中考试的数学得了75分,回到家后,我并没有对他的成绩进行评价。而是让他自己先改正做错的那些题,经过修改后,她改对了12分的题,但是还有两道加起来13分的题没改对。我就马上在他改对的题上打个对勾,然后在原来的分数旁边写上‘87’,告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使分数变为了87分,而不是之前的75分了。

剩下的两道题他可能想一想就能改对,也可能需要父母给他讲讲,或是需要第二天请教一下老师,总之不论什么时候改对,我都会最终写上100分。

不管孩子之前的成绩有多差,只要改对,成绩就会有所提高,这样,他就会发现过程与结果是有一定联系的。后来,我的儿子就认识到,只要能够改正错题,哪怕只是一道,也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把所有的错题都改对,每次考试都会得满分。这样做能够让孩子知道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从而也让他意识到,成绩的高低是由自己掌握的。而这些进步都是打骂所无法获得的。

事实也证明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孩子在以后的考试中不断取得进步,最终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现在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教师职业。我感到很欣慰。

在英国,没有一个父母认为考低分就代表头脑笨,因为头脑聪明、智商高的孩子也未必学习都好,都能成才,相反,那些头脑不是很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却往往能取得成功。

其实,孩子考低分的原因有很多,也许他的智商在班里不是最高的,但这决不是考低分的决定因素,有可能是因为父母给了他太多心理压力,当他的分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既定标准时,父母表现出的失望、焦虑和生气等不良情绪,甚至“棍棒相加”,给他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他在考试中不能正常发挥。

然而,中国父母往往就喜欢凭借单纯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孩子学习的好坏,稍有不满就拳脚相加。而英国父母则恰恰相反,他们觉得分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掌握知识的状况,并不能完全说明孩子的智商水平和学习水平,而且打骂、责备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和畏惧的心理,对其成长极其不利。

此外,英国父母比中国父母更注重孩子考试失利时的心理和情感变化,他们发现,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不理想的分数时,通常都会伤心、难过,甚至产生内疚感。而此时,父母如果总是骂孩子笨,甚至挥拳相向,就会让其更加自卑,负疚感也会更加强烈,学习成绩自然不会提高。

所以,英国父母在面对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都会像英国妈妈艾米那样,对孩子多进行鼓励,让他知道分数低和智商没关系,并不是因为自己“笨”才考低分的,让其重拾自信,相信自己有再次取得优异成绩的能力,从而减轻孩子的心理重压,让其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