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习智慧: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用知识坚固脊梁(1)
1.强迫不如鼓励,“硬手腕”百无一用
“学习”这个问题,自古以来都是父母和孩子的心头结。父母看重的是成绩,而孩子却总是害怕分数不好而被父母骂,甚至承受皮肉之苦。很多中国式教育都是如此,中国父母的口头禅就是:“对于你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厌烦,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讨厌学习,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很反感。
而英国父母从来不用强迫的手段让孩子去学习,从来不说“你一定要做出这道题”,或是“考不到前三名就别吃饭”等强制性的要求。
英国人斯蒂文在谈到自己父亲的时候,总是感慨父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斯蒂文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为车祸丧生了,而父亲的工作非常忙,经常加班或出差。他一周大概只能见到父亲一次面。这给斯蒂文留下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也造就了他调皮、贪玩的品性。
虽然父亲的工作非常忙,但是他并没有对儿子的学习置之不理,他总是会抽空到学校了解斯蒂文的表现。当父亲得知斯蒂文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是个“可造之材”时,便找斯蒂文谈了一次话,虽然他们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但是父亲仍然想给儿子一种亲切的感觉。“亲爱的斯蒂文,我们很久没有谈心了吧,今天我刚好有空,我们聊聊怎么样?”
看到父亲这种亲切的态度,斯蒂文顺从地坐到了父亲的身边。父亲先摸着他的头询问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然后握着他的手说:“孩子,爸爸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你,这让我觉得很愧疚。在学习方面我觉得你是个上进的孩子,老师也和我说你成绩不错。只要再用点心,以后上个名牌大学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爸爸最关心的还是你的身体,要注意劳逸结合,别累坏了身体。”
听完父亲的话,斯蒂文内心感到十分愧疚,但更重要的是他能感到父亲对自己是绝对信任的。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信任和关爱,不能让父亲失望。
事实证明,这位父亲的鼓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的斯蒂文已经是剑桥大学的一名优秀学生了。
如果这位父亲当初不说那样激励的话语,而对贪玩的孩子一味地进行呵斥,强迫他去学习,他每次见到孩子的一句话如果是“赶快去写作业”、“快点学习去吧”这样的言辞,斯蒂文还会心生愧疚吗?还会好好学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他会觉得父亲除了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外,根本就不关心他本人。这时,他对学习的厌恶感会急剧上升。
一句话能够感染一个人,影响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很多孩子的人生,很可能就因为父母的一句话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英国人认为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他足够的信任,觉得他能够做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为,要结合自己身体、能力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不要强迫孩子做与他的能力相差甚远的事情。孩子听完父母的话,在感受到莫大鼓励的同时,还要感受到真诚的亲情,他的心底会觉得温暖无比,同时,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
在英国的爱丁堡住着一个小女孩,她从小体弱多病,最不愿意上体育课,每次体育课的跑步她都是倒数第一名。这使自尊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和自卑。每次上完体育课回到家里就闷闷不乐,饭也吃不了几口。
察觉到这一变化的妈妈,关心地问道:“宝贝,为什么不高兴啊?能不能和妈妈说说呢?”
看着妈妈关切的眼神,小女孩委屈地道出了实情,怯怯地看着妈妈,她以为妈妈会批评她。但是,这位妈妈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对她安慰道:“没关系,你身体本来就不好,能把全程跑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跑最后一名不代表什么,不必因此而自卑。但是,宝贝你要记住,你要给自己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只追前一名,跑过在你前面的那个同学。”
女孩用力地点点头,表示记住了。再上体育课,有跑步这个项目的时候,她就暗下决心超过前面的同学,她奋起直追,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不到一个学期,她就跑到了全班同学的中间位置,她开始觉得跑步并没有那么难,渐渐地开始喜欢上体育课。
在学习中,每当遇到什么困难,或是学习成绩落后的时候,妈妈总是鼓励她:“只追前一名!”“如果你在每次考试中都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呢!”
就这样,在妈妈“只追前一名”理论的鼓励下,这个女孩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当初连跑步都费劲的小姑娘,会奋起直追,不仅是跑步上,还有学习中,成为令人羡慕的优等生。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前进一点点。没有目标和希望,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但是如果给孩子强加上太高的目标,或太大期望的话,就会让他有种渴望不可及的感觉,结果往往会半途而废。
这位英国妈妈就非常聪明,她不会用强制的手段告诉孩子一定要跑多少名、考多少名,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反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是采用了非常巧妙的鼓励方法,给她定了一个明确且可行的目标,真实且适度的期望,从而使这个女孩在轻松的氛围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比而言,很多中国父母的身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成绩单,大声说道“妈妈,我这次考了80分,比上次高5分呢”时,中国妈妈往往会说:“才高5分你还有脸喊呢,人家隔壁的小胖子这次考了90分呢,你才考80分,有什么可炫耀的!”
这样做往往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他觉得提高5分不算什么,父母也不会重视,索性自暴自弃,任由学习成绩下滑。
当然,鼓励孩子学习还需要因人而异,有时候并不是一个道理就能说通的,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特别调皮、贪玩,身为父母的你们就应该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得大汗淋漓,你就可以适时对他说:“歇一歇,去做会儿功课,做完了功课,可以玩得更尽兴。”
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每天一放学就直接回家哪都不去,你就要鼓励他多和小朋友玩玩,从而减轻学习压力带给他的心理负担。大脑得到放松后,也许学习上的思路会更开阔。
比如孩子做完作业后,你可以说:“现在作业已经做完了,你可以出去和小朋友玩一会儿,放松一下大脑,这样明天才更有精力学习!”或者说,“学习虽然很重要,但也要懂得劳逸结合,我们不要着急,慢慢来。该玩的时候就要尽情地玩,该学的时候就要认真地学,我们要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
由此可见,与其强迫孩子去学习,闹得双方不愉快,不妨学学英国的父母,用鼓励的言行勾起他对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明智之举。
智慧锦囊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英国父母从来都要求自己先调整好心态,要求自己不能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动不动就发火,或是用斥责的口吻、强迫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而是应该学会鼓励孩子,让他重拾自信。
首先,任何孩子都不是常胜将军,不要因为他这次考了第一名,你就要求他永远都是第一名,这样会给他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厌学的思想。而是应该用善解人意的话语,降低孩子的消极情绪,并激发他学习的潜能。
其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肯定会有比你的孩子更优秀的孩子,此时你要鼓励孩子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最后,制定一个“只追前一名”的阶段性目标,为每次的目标设定一个简单易行的计划,然后把重点放在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上,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单。
2.父母是“书童”,和孩子共同进步
很多中国父母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喜欢读书,以此来增长知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父母往往从幼儿时期,甚至婴儿时期就给自己的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性很强的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买账”,很多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经常是翻两页,就把书丢到了一边。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坏习惯也是越来越多,这令很多中国的父母头疼不已。
其实孩子的这种问题是普遍性的,英国的小孩也有这种问题,但其不同在于,英国的父母不会像中国的父母那样,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的时候,就只知道催促、斥责,在孩子屁股后面唠唠叨叨。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会让他更讨厌读书。
英国的父母采取的是“以身作则”的方法,自己与孩子一起看书,也就是所谓的“亲子共读”。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起孩子阅读的乐趣,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安娜的父母平时的工作比较忙,而且在教育孩子上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成熟的理念,只是机械地告诉安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等,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娜已经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经常会违抗父母的“圣旨”,所以,进入小学二年级以后,安娜身上的毛病越来越明显,比如不喜欢刷牙。
安娜的妈妈——这位英国的年轻女士并没有急于批评安娜的不良行为,而是从一本故事书中得到了启发,书里面主要讲的是,小熊不听妈妈的话,平时总是偷吃糖果和蜂蜜,而且非常不喜欢刷牙,以至于牙疼起来直打滚,妈妈只好将它送进了医院。于是,妈妈把这个故事拿给安娜看。看完这个故事后,安娜每天早晚都仔细地刷牙,可见效果非常明显。
之后,尝到读书甜头的安娜,就像换了个人一样,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妈妈背诵今天所学的诗歌,而安娜的父母每次都不忘给予掌声鼓励,让她越来越自信。但是,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们的天性就是贪玩,安娜总是因为小朋友的召唤就“一去不复返”。
所以,为了收回安娜贪玩的心,安娜的妈妈决定与她一起读书,共同切磋。她们在《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里经历了神奇、美妙而怪诞的梦幻之旅;在《海底两万里》中跟随着尼摩船长一起探索海底的奥妙……每一本书都让孩子获益匪浅,而安娜的妈妈居然也迷上了这些儿童读物。通过对这些书的阅读,安娜与妈妈的心灵仿佛都经过了彻底的洗礼,感受到世间的真诚与温情。而妈妈也发现小安娜越来越乖巧懂事,而且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自己能做的事都自己做,从此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
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不仅能够让父母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神奇意境,而且还让孩子增长见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让孩子在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摒弃掉了身上的不良习惯。可见,英国妈妈这种给孩子找个“大书童”的办法,实在非常有益。
阅读能够将孩子的求知欲诱导出来,为其智商的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能够给他带来玩乐所不能给予的无限快乐。这在凯尔身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早慧儿童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阅读。英国心理学家经过统计发现,大概有45%的天才男孩和47%的天才女孩,在5岁前就开始阅读了。所以,英国人认为,阅读对孩子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书籍不仅能够让孩子增长知识,而且还能树立良好的品质,增强自信。也正因此,英国父母往往会充当孩子的“书童”,陪同孩子读书,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很多中国父母可能会说:“我们也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呀,而且也陪着孩子读书,可效果怎么就不如英国人好呢?”事实上,这些父母都进入了“误区”,根本没有领会英国父母所说的“亲子共读”的真谛!
1.“亲子共读”不只是父母的事
“亲子共读”,顾名思义,这不是父母单方面地讲故事,或是阅读文章,因为其主要目的是还是为了孩子。而且在选择书籍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应该多尊重孩子的意见,看他是否喜欢,是否有兴趣,这样才能调动起孩子看书的积极性。
另外,最好是全家人一起上阵,轮流与孩子共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一方。因为男女的思维模式不同,只有父母轮流与孩子共读,才能让他接受到更多的知识。
2.“亲子共读”不等于单纯的认字
很多父母为了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或是满足自己向别人炫耀的虚荣心,总是抓住每一个看似可以给孩子“进补”的机会。美妙的事情瞬间变质了,甚至给孩子留下了阴影。英国父母觉得,让孩子认字是好的,但是不能强来,如果孩子喜欢,自然而然就会记住这些字。
3.不可过早责令孩子独立阅读
“亲子共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孩子有些依赖父母,但同时也是培养亲子关系的最好时机。如果在孩子还无法自己阅读的情况下,就强行停止与孩子共同阅读,就会给孩子心理带来不良影响,他会怀疑父母是否还爱自己,否则为什么不陪自己读书了呢。
除此之外,如果在孩子无法独立阅读的时候,就不给其陪伴,事实上,那本书对孩子的作用也不大。
4.游戏、电视不可少
适当地让孩子与小朋友玩一玩,让他看些自己喜欢的节目,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他可以从电视和游戏中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另外,如果你用过于强硬的态度命令孩子只能看书、不能看电视,孩子很可能会将两者对立起来,他们会认为自己不能看电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可恶的书籍,你想他们还会对阅读产生好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