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的微笑:《论语》解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什么是恕?

恕就是同理心,当我们跟别人相处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


犹太法典说:“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不能据下判断。”


这句箴语刚好正确描述了“恕”的真谛。


人与人相处之时,无论是朋友同辈,或兄弟、父子、夫妻、师生、长官属下、君臣,面对不同意见时,无论上下大小老少尊卑,双方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为对方着想,待人接物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和谐准则,这就是“恕”。


恕,不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不是原谅别人。

恕,是人与别人相处之道。


领导要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下属要站在上司的角度思考,上下双方同理心,推己及人便能完美地和谐相处做事。


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做到“忠”,跟别人相处达到“恕”,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仁”了,仁是最高道德准则。与别人互动往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真实内涵。


孔子要求作为社会一分子,起码也要达到士的标准。但他对士的要求已经很高很高了。

子贡问:“如何才能称为士呢?”


孔子说:“做事时要知道礼义廉耻,出使外国要忠于自己的使命,便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宗族乡亲认可,不辱祖先。”


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言必有信,行必有果。这只是固执己见的小人!算最下等的士了。”


子贡又说:“现在从政的那些人怎么样?”

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离士的标准太远了,他们算什么?”


《论语》提到最多次的字是“仁”,有57篇108次提到“仁”。


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泛爱众而亲仁、求仁得仁、仁以为己任、仁者不忧、以友辅仁、杀身以成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亲爱自己的亲人最为重大。所谓义,就是适宜,以尊敬贤人为最重大。”


仁就是完全明白忠恕之后,为人处世的忠恕展现!孔子对仁的要求非常高,几乎与圣人相提并论,连他自己都不敢以仁人自居。


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或仁人,我怎么敢当呢?不过倒是可以这样说我:永不满足自己的修养,教导别人从不感到疲倦。”


颜渊问:“怎样才能算是仁?”


孔子说:“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循礼而行,这便是仁。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仁是从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别人随便给你的。”


颜渊说:“请问为仁的条目。”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为仁,仁通过礼表现出来,


仁是礼的真实内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颜渊说:“我虽然稍鲁钝些,但我希望能遵照这些话去做。”


有学生说:“仲弓有仁德,但却没有口才。”


孔子说:“要口才干什么?善辩者常让人讨厌。我不知道仲弓是否有仁德,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仲弓问:“怎样才能算是仁?”


孔子说:“出门要像拜见贵宾一样恭敬。派用老百姓做事时,要像负责大祭一样郑重。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的邦国做事毫无怨言,在卿、大夫家做事也无怨言。”


仲弓说:“我虽然稍鲁钝些,但我希望能遵照这些话去努力。”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以称仁了吗?”


孔子说:“凡事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有一次,孟武伯问孔子说:“子路做到了仁吗?”

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


孔子说:“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子路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如何?”


孔子说:“在千户邑地或百辆兵车之家,可以让冉求当个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如何?”


孔子说:“可以让公西赤穿着礼服,在朝廷接待贵宾,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子张问:“孔子文三次做宰相没感到高兴;三次被免职也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办理交接事宜,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算是忠啊!”


子张问:“算仁吗?”


孔子说:“他不知仁,哪来仁?”


子张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逃到临国,他说:‘这国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逃到另一国,他又说:‘他们同崔子一样。’于是又逃走。怎样?”


孔子说:“算是清明啊!”

子张问:“算仁吗?”


孔子说:“他不知仁,哪来仁?”


子张问:“怎么样才算仁呢?”


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


子张说:“哪五种品德?”


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


子张说:“为何这五种品德是仁?”


孔子说:“恭敬则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则会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则能得到别人任用,勤敏则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则能使唤别人。”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施惠百姓,又能扶贫济众,可以算是仁人吗?”


孔子说:“这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恐怕连尧舜都做不到呢!所谓仁人,自己能达成时帮别人达成,自己能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如果达到“仁”的境界,便达到孔子的最高要求。


孔子说:


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把智者与仁者相提并论,

智者的最高境界是“开悟者”,

仁者的最高境界即是“圣人”。


圣人修养到达极致,为人处世已达最高境界,无论他做什么,都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修养自己,直到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任何言行不必去想,随心所欲都不会做错的圣人了。


以上,就是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无非忠恕两字而已”的真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