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让孩子享受从容
这是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父母的书。
这本书适合大多数家长和孩子。
这本书适合孩子的每个阶段。
孩子可以很从容。
从容的孩子更阳光。
从容的孩子更值得信赖。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的不从容。
“男儿有泪不轻弹”,在我的记忆中只流过两次泪,其中一次就是被“不从容”所触动。
我的母亲与病魔抗争了6年,于2010年不幸辞世,我流泪,那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悲伤,是与生俱来的母子情结,是失落、是怀念。当时,我已开始本书的写作,由于悲痛的心情难以平复,遂停笔。4年后女儿大学毕业,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感触颇多,重燃写作念头。
看“生命课堂”报道,我情不自禁地流泪,那是对一个鲜活生命逝去的惋惜。一向优秀的20岁中国留荷女生袁远,在异国他乡、在自己的宿舍内烧炭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我的孩子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正因为大家都觉得她好,她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压力也非常大。她什么都自己扛,而没有去沟通、去求助,最后选择错误的方式结束自己花一样的生命,带给所有爱她的人无限的悲痛。”这是悲伤的母亲写给天国女儿的信。袁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中学老师。她女儿离开两年后,在自己的学生初中毕业前夕,用一个母亲、一个老师的博爱,举行了一场有关生命意义的活动,一堂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的“生命教育课”,场面感人至深。慈爱的老师寄语学生:“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家庭是你的避风港,有什么事,要学会正确看待,没有过不去的坎!”悲伤的母亲称家长是最好的心理老师:“在座的家长们,请学会欣赏子女,看到他们的独特之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及时沟通,用各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理解孩子的痛苦,看到孩子的努力,对于他们每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因为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珍贵而短暂的。”
家长需要欣赏和沟通,孩子需要放下和从容。
袁远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和玩打击乐,成绩优异。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比大多数的同龄人见识到了更多的“风景”。留学荷兰的事情完全是上大学一年级的袁远自己独立处理的,其能力可见一斑。到荷兰后,她曾写信说很喜欢就读的学校,生活很愉快,还教美国同学学中文。袁远带给家长的是放心、放手和骄傲,但悲伤的袁母说,也许女儿要强,追求完美,心理就出现障碍。而袁远在遗书中表示,自己受强迫症困扰已达8年,早有结束生命的想法,她希望母亲能“好好研究一下强迫症这类心理疾病”。优秀的袁远内心并不快乐,而年轻生命的陨落带给父母的更是永远的伤痛!
“优秀”并不总是可信赖,家长在“骄傲”的同时,也需要冷静,“优秀”可能是从容的结果,也可能是勉力而为之。
如袁远般优秀的孩子只是少数,更多的普通孩子还在为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而苦恼,为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目标而忧郁,为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名校而叹息。更多的家长为孩子不够“优秀”而忧心,为孩子上不了名校而烦恼,为使孩子得到理想的目标而忙碌。
从普通到“优秀”,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却也未必都能如愿。
现实不仅如此,更令人忧心的是,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幼小的心灵难以承载,何谈从容?
用“博弈论”解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减负”和“增负”这对矛盾,在《博弈生存》一书中粗略地理解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博弈最终的结果是“增负”:“减负”有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增负”能让学生学透、学精课本规定的东西,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分数,上更好的学校,在将来的职业竞争中会处于优势,好处是明显的。
“增负”是稳定的博弈结果,在博弈论里称之为纳什均衡,似乎,答案只有“增负”。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兹(Boris Sidis)不满当时的基础教育,立意将儿子小塞德兹培养成天才,在小塞德兹一岁半时就开始进行有计划的智力开发和教育。小赛德兹12岁进入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进行了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讲演,使得教授们大为吃惊。除数学专长外,他还熟练掌握英、法、德、俄、希腊、拉丁语和土耳其语,16岁以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其智商高达250~300(数据源于小塞德兹的妹妹Helena Sidis,记载于Abraham Sperling所著Psychology for the Millions一书),据说是有史以来智商最高的人。但之后的情形却令身为心理学家的鲍里斯·塞德兹始料不及,小赛德兹长大后性格孤僻、厌恶思考、离群索居,用选择简单的机械工作来逃避现实。小塞德兹甚至没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从一个天才迅速陨落。
博学的父亲培养了天才的儿子,使用的是另类的“增负”,但得到的也是伤心的结果。
情况似乎很糟糕。
其实情况并不糟糕。
袁远用生命的代价让袁母明白:孩子要多沟通,家长应多关心。优秀的孩子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引导,孩子和家长之间需要朋友式的信任、需要顺畅的沟通。只要多这么一点点,袁远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普通孩子长大后大有作为的也不在少数,分数并不是一切,名校也并不是唯一通往幸福的通道。
博弈论所分析的基础教育的困境似乎不可破解,但其“增负”得高分的结论却有待商榷。一方面,“增负”并不是得高分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增负”并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得更高的分数,因此“增负”的困境也不是博弈论必然的结果。
鲍里斯·塞德兹无疑把儿子培养成了天才少年,但他对当时基础教育的排斥和愤慨、高调的培养过程、片面的培养方式,为天才的陨落埋下了祸根。
解决的办法不会是唯一的,但让孩子学会从容也许是诸多方法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何谓从容?从容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坦然,是一份渴望,更是一种境界。从容是舒缓有度、不慌不忙,“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孩子的从容体现在精神上快乐、学习上自如、生活上多样、身体上健康、潜力上可待……这些已经足够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家长真正宽心了。精神上快乐,就不会有袁远的悲剧发生;学习上自如,普通孩子就可以轻松,“增负”就不是唯一拿高分的途径;生活上多样,小赛德兹就不会厌世;身体上健康,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的保障;潜力上可待,让孩子能够主动适应环境、热爱环境、并取得与环境相匹配的成绩。
从容不是聪明,聪明的孩子不一定从容;聪明也不是从容的前提,但从容能够让孩子更聪明、更智慧。
我们可以用一个失败的例子来否定某种方式,比如鲍里斯·塞德兹的天才教育方式有缺陷,但我们不能用有限的成功事例来证明某种方式正确无误。做到从容不易,而且做到了也不一定能满足世俗标准的优秀,但从容的孩子健康、快乐,从容的孩子让家长放心、舒心,从容的孩子对社会有益。
孩子应该享受从容。
孩子从容与否首先取决于家长。
培养孩子从容,家长不必博学多才、不必富可敌国,只需要多一份实际、多一点关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自律。
女儿去年大学毕业,有意无意间我们“从容”地走过了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女儿无意间通过了百里挑一的考试,有幸进入素质教育实验班。说是无意,因为女儿参加考试有些偶然,由于名额有限,女儿所在小学每个班级只能推荐三名优秀学生参加考试,女儿因为平时学习不够“努力”,数学老师并不看好她,但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江老师认为女儿基础好、潜力大,力主推荐。感谢江老师的坚持,女儿也不负所望,成了他们学校唯一考取实验班的学生,当时女儿所在小学一个年级有200多名学生。就读于普通学校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只要自己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初中阶段,在两个素质教育实验班里,女儿以班级十名左右的成绩考入,在度过短暂的不适应期后(刚开始有过数学考试不及格的记录),女儿很快就爱上了这个特殊的集体,毕业时以班级总评第一的成绩,推优进入上海中学。女儿高中入学摸底考成绩并不突出,但仅仅半个学期,在期中考试中女儿就取得了年级总分并列第一的好成绩,此后一直名列前茅,高考以上海中学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从小学到大学,女儿都很享受班级和学校的氛围,言谈举止中透着自信,为自己所在的集体骄傲。每到一个新环境,女儿的学习都在进步,环境的水平在提升,女儿也“跟”着水涨船高;因为热爱所在的集体,女儿很享受,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习以外,女儿初中到斯洛伐克参加世界中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高中到美国短期交流、大学到哈佛半年的访问研究经历,为紧张的学生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这是一份算不上杰出但也够得上优秀的答卷。我们没有刻意去追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优秀是从容的结果,优秀不是负担,女儿经常用平和的心态去调侃这份优秀,每一次取得超过预期的成绩,女儿都会说“额头撞到天花板”(运气好)。温馨的同学关系,轻松的学习,繁忙的社会活动,音乐、体育、竞赛等多方面的涉猎,女儿过得很充实、很从容。
女儿的从容也源于喜爱,喜爱她所在的集体、喜爱所学习的东西。
女儿的从容也源于满足,满足每一次努力所带来的小小的成就。
女儿的从容也源于享受,享受“开卷”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好吧,让我们在共享这份“从容”的过程中,一起来培养从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