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全剖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一带一路”战略要干什么(4)

“一带一路”建设将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并进一步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4.“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

在战略界曾有人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称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地区实施的一项经济援建计划,对世界大战后的西欧地区的经济重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中,沿线多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的建设优势和资金优势将可能大大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以有人把“一带一路”倡议和当年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认为是中国的一项援建计划。

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和“马歇尔计划”在很多方面都不具有可比性。“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经济发达的欧洲帮助其进行经济重建,这些国家有着较为成熟的市场规范和稳定的政治体制,而“一带一路”倡议所涵盖的是大片经济后进国家,且地域空前宽广,涉及国家达60多个,国与国之间差异巨大。“一带一路”的范围、难度、内涵和当年的“马歇尔计划”不可同日而语。

马歇尔计划是怎么回事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的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因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这一计划而得名。这是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当时,“二战”刚刚结束不久,空前惨烈的大战几乎把欧洲各大城市化成一片废墟,厂矿设施埋没在瓦砾中,重要的铁路、桥梁、航运和道路全被炸毁,欧洲广大农业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几乎被中断。直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此起彼伏的罢工使西欧国家社会动荡不安。由于此时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渐渐浮出水面,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阻断了东西欧的经济往来,西欧地区出现粮食和煤的严重短缺,1946~1947年酷寒的冬天更使西欧地区雪上加霜,德国有数百人被冻死。

而同盟国的美国不但参战晚,且是唯一一个本土几乎未受战争破坏的国家,金融以及工农业生产完好无损,经济充满活力。由于美国在战争期间大做军火生意,经济反而经历了自立国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战后,规模庞大的美国军工企业又很快转入了民用工业品生产,需要新的市场输出自己的商品。

由于战后的经济凋敝,共产党人的力量在西欧不断壮大,在战后的选举中法国共产党甚至一度成了议会第一大党。美国的政治家看到了这一点,感到必须在世界面前表明它的立场,必须向非共产主义国家提供援助,以起到遏制苏联影响及扩张的作用。这成了“马歇尔计划”出炉的另一个背景。在当时,也有人希望“马歇尔计划”把东欧国家也纳入其中,使它们从正在形成的苏联集团中脱离出来,但并没有成功。

于是“马歇尔计划”这个旨在帮助美国的欧洲盟国恢复因为“二战”凋蔽不堪的经济状况、同时遏止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的计划就正式出炉了。

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到1952年6月,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价值131.5亿美元。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种种原因,“马歇尔计划”随之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其他形式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和启示

“马歇尔计划”成功挽救了当时濒临崩溃的西欧社会经济。由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年至1952年成为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 农业生产恢复并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

“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计划首次提出了“欧洲一体化”的概念。在当时,为了接收和合理分配来自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西欧地区国家成立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组织。例如,在美国的敦促下,1947年,英、法等16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翌年改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1950年5月,西欧国家又共同实施了煤、钢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舒曼计划”;1950年6月,西欧国家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自由贸易和支付自由化的同盟。这些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欧洲地区原有的民族国家界线,把西欧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今天欧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马歇尔计划”从始至终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其政治影响绝不亚于其经济影响。“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对欧洲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政治格局演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东欧国家最终没有参与“马歇尔计划”,这被视为欧洲地区乃至世界政治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物资紧缺中摆脱出来,稳定了该地区的政治局势,导致西欧共产党的发展势头迅速走向低落。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巩固了次年即1949年成立的美国主导的政治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

“马歇尔计划”在“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外交政策上具有突出的地位,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美国本国的经济利益,而且希望借助欧洲的经济复兴来遏制苏联为首的东欧阵营,从而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马歇尔计划”一开始就是为了美国的政治战略服务的。

从根本上来说,“马歇尔计划”是要借助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具体体现。它的成功实施,大大改变了美苏冷战格局中双方的实力对比,巩固了西方国家阵营的政治联盟和经济繁荣,使美国手中掌握了与苏联在冷战的战略竞争中的筹码,最终赢得了冷战的最后胜利。

由于世界刚刚经历了两次空前的大战,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强争霸过程中,战争这种“热战”的形式已不可能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在冷战中,美国延续了“马歇尔计划”的做法,加强与西欧及其他同盟国家的经济联系,采取经济战略和军事战略携手共进的策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苏联主要着眼于军事战略,在长远的战略竞争中难以持续保持其优势,最后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抗中以失败告终。

当然,“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也离不开美国强大的军事后盾。美国“二战”后一直在欧洲驻有大量军队,保障了该地区的局势稳定,这使得该计划的实施以及以后西欧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充分的军事保障。

“一带一路”根本上不同于马歇尔计划

《人民日报》在2015年3月18日曾刊文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根本上有别于“马歇尔计划”的几点:

首先,设计构想不同。

“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外界援助。美国提出并实施“欧洲复兴计划”,也称为“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恢复重建、发展经济,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恢复经济,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这一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个焦点。面对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交织叠加的安全态势,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一带一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之路。

其次,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不仅有经济目的,而且有政治目的。美国为向全球扩张、与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迫切需要稳定和复兴的西欧盟友,并借拯救欧洲来发展自己。通过带附加条件的援助,马歇尔计划也在事实上造成了美国控制西欧和西欧依赖美国的结果。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这种互联互通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这与以帮助西欧重建为名、行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之实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不同。

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附加诸多条件,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与附属地位,不能自主决定经济政策。这一计划还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所谓“欧洲复兴计划”实际上是“西欧复兴计划”。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谋求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涵盖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坚持合作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倡导平等对话,尊重道路选择;既欢迎沿线国家自愿平等参与,也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发展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