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人生不能重来,幸福没法等待(书立方·心享悦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1)

谁的抱怨

人们常说:生活痛苦太多!什么是痛苦?无法实现的理想?挫败的事业?得不到的爱情?赚不到的钱?买不到的车与房?佛经言:婆娑世界本堪忍。归根结底,痛苦来自欲望。放不下欲望,便生出许多抱怨。也许欲望难放,那么就让我们放下些许抱怨。试试看,会不会告别痛苦,活得轻松。

把粪便冲走

有位妇女婚后辞去工作,一心一意操持家务、管教孩子。她曾经梦想过这样的生活,不需要面对社会的残酷竞争;每天早上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为丈夫和孩子做早餐;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房间;亲自教育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期成长。然而当她真正成为一名全职太太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烦恼——孩子不听话,丈夫的臭袜子四处乱丢,房间混乱的时候远比整洁的时候多。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丈夫越来越沉默寡言。她开始不停地抱怨:“你从来不管孩子”、“你洗过几次碗”、“你的衣服为什么不能随手挂起来”……丈夫一开始会安抚她,但久而久之,丈夫也变得不耐烦,于是争吵成了家常便饭。

她非常苦恼,到寺庙去求见寂静法师。

“我每天早上不到6点钟就要起床开始准备早饭,孩子7点钟醒来,丈夫7点半出门。他上班后,我开始做家务,洗碗、擦地、整理玩具、清洗脏衣服,很多衣服都需要手洗。中午要给小孩做饭,午饭后哄孩子睡觉。孩子睡着后我又开始刷锅洗碗、清理灶台,忙完后还休息不到一个小时,孩子就醒了,我开始陪孩子玩。下午5点开始做晚饭,我的丈夫6点进家门。晚饭后我又要洗碗、清理灶台,还要整理丈夫脱下的乱七八糟的衣服。我的生活只剩下忙不完的家务,连跟朋友见面的时间都没有。而我的丈夫,每天回家只知道看电视,一晚上我们说不上十句话……”她喋喋不休地倾诉着,好像有说不完的委屈和埋怨。

“你的苦真多呀!”寂静法师不得不打断她。

她说:“我的苦说三年也说不完。”

寂静法师说:“你结婚几年?”

“三年。”她回答。

寂静法师问:“三年,你抱着三年的牢骚,为什么不放下呢?”

她无言以对。

寂静法师继续问:“粪便臭吗?”

“当然臭。”

“你怎么处理粪便?”

“当然是冲走它。”

“为什么不随身带着?见到人就拿出来说:‘这玩意儿臭不可闻,恶心死我了。’”

她嫌弃地说:“谁会随身带着粪便,多恶心,自己臭,也会把别人都恶心跑的。”

寂静法师说:“是啊,你看你都明白,那些牢骚、怨言就像粪便,应该即时冲走,而不是留下来让自己和别人都难受。”

我们的人生里或多或少都有怨言,可一旦让怨言成为主旋律,就像抱着一堆粪便,不仅让自己臭气熏天,也会赶走所有想接近我们的人。于是我们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除臭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鲜活有趣的事情。与其想着如何除臭,不如把粪便冲走,换个彻底的解脱。

狗大便和狗饼干

有对年轻夫妇刚刚搬了家,新家的院子杂草丛生,看着令人烦乱。妻子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修剪好院子里的草坪。可自此之后,妻子每天清晨都会在草坪里发现狗的大便。她观察了几天,发现邻居的狗每天准时在她的草坪上大便。妻子十分生气,每当狗出现她就大声呵斥,可并不奏效。

她怒气冲冲地敲开了邻居的门,要求他们管好自己的狗,可依旧没有成效。她忍无可忍,隔三差五就去跟邻居吵架,几乎每天都会跟丈夫抱怨这件事。

“亲爱的,如果你不这么整天抱怨,或许能想出好办法。”丈夫说。

她开始放下抱怨,转而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天一早,当狗又出现在草坪的时候,她将提前准备好的狗饼干放在了草坪上。狗看到美食,忘记了来草坪的目的,开始尽情享受。她轻轻抚摸狗的脑袋,并牵着狗到其他地方大便。一连两个星期,她都这么做。很快,邻居的狗习惯在别的地方大便,而且跟她成了朋友。

一旦遇到烦人的问题,我们首先习惯性抱怨,不知不觉便占用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这是个难堪的怪圈,越是抱怨,问题持续的时间越久,然后牢骚更多,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庄稼死了,地还在

1814年的一天,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大富之家出生了一个男孩。男孩是这个家族默认的继承者,因此得到了整个家族的倾力关照和培养。19年后,男孩成长为优秀的青年才俊并准备学习家族事务,岂料家族却在一场政治风波里土崩瓦解。为了躲避政治迫害,男孩全家逃到了瑞士,从此过着贫苦艰辛的生活。

人生给了男孩一个痛苦的成长教训,让他一夜间从权贵少爷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生活越来越逼仄,他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这一天,他一个人出去散步,路过一片农田的时候,他好奇地停下脚步。这片农田已经看不到庄稼,只有满地的淤泥,还有尚未靠近就能闻到的刺鼻的腐臭。他知道,这里刚刚遭遇了洪水灾害,眼前的荒芜曾经是茁壮的麦苗。

在淤泥里,有一位农夫正在耕田。

“庄稼都死了,你还耕田干什么?”他忍不住问农夫。

农夫抬头看了一眼少年,说:“庄稼没有了,可是田地还在。”

男孩问:“你不抱怨吗?”

农夫说:“谁说不抱怨。我一开始也抱怨过,但抱怨不能让庄稼起死回生,不能让我未来的生活衣食无缺。与其抱怨,还不如赶快解决眼下的困境。你看这些庄稼,虽然都跟淤泥混在一起,却是最天然、最有营养的肥料,会让新长出的庄稼更旺盛。现在的一无所有是将来的大丰收啊!”

男孩站在田边,突然想明白了,家族的没落就如同一场洪水,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是被洪水击垮的麦苗,现在倒了,将来却能被重新孕育,这就是重生。抱怨只能让自己怒气冲冲,沉溺过去只能让自己对现状越来越不满,令人难以看到未来。放下抱怨,放下过去,乐观面对,积极进取,才能让生命重新绽放。

从那天起,男孩发愤读书,最后投身药剂研究行业,并致力于婴幼儿奶粉的开发。当时的奶粉都是成人奶粉,很多婴幼儿食用后出现肠胃不适的情况,甚至死亡。男孩希望能帮更多婴幼儿健康成长,于是他苦心研究了一种适合婴幼儿食用的奶粉。这种奶粉投放到市场后不久便被大众认可和接受,订单开始源源不断地拥到男孩身边。很快,男孩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公司,主要生产婴幼儿奶粉。这个男孩叫亨利·内斯特莱,他的奶粉品牌叫雀巢。

生活准备了许多难题给我们,考验的不单是我们解开难题的能力,还有我们面对难题的态度。如果一味抱怨,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变成一团乱麻。试着平静一些,必会让一切变得清晰明朗、井井有条。

心灵小栈

有个乞丐用攒了许久的钱去买了一张彩票,中了大奖。因为担心彩票丢失,乞丐将其藏在了随身的拐杖里。有一天,他要过一条河去兑奖,心想如果有了这笔钱就是富翁,还要这根破旧的拐杖干什么。于是他一挥手,将拐杖扔到了河里。等上了岸到了兑奖地点,他才想起来,彩票还在那根拐杖里。乞丐拿起欲望,却放下了平常心,最后丢了百万富翁的美梦,也丢了陪伴许久的拐杖,以后的路将更加难行。拾起我们的平常心,会发现许多事情的本貌并不可恶,抱怨就会慢慢消失。

忘了名利才能专注

英国有句俗话:凡是一无所求的,什么都会有。司马迁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与利,人之所求,却也是人之障碍。眼里看到的只有名利,看不到脚下的路,就算走近坑洞也全然不知。把名利放一放,专注自己,找回质朴的内心。

不过一枝,不过满腹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问法磐法师:“长江每天都有船只来往,繁华热闹,一天有多少船只来往?”

法磐说:“只有两条船。”

乾隆帝问:“怎么只有两条呢?”

法磐回答:“一条是名,一条是利,长江中那么多船只,只有这两条而已。”

天下人奔波劳碌,无非也只为了名与利。星云大师曾说:“人们名利缠身,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来?一整天心事重重,做梦都半夜惊醒,老疑神疑鬼,阴翳不开,快乐又怎么会与你有缘呢?更有甚者,在名利的束缚下,个人无法尽情地自我发挥,背着名利的压力注定不能走远。”

我们多数人活在世俗之中,难免会被名利牵绊。做任何事之前,总是考虑得失多一些,憧憬功成名就多一些。事实上想得越多越是犹豫,导致不是半途而废就是索性连开始都不开始。于是诸葛亮为儿子留下遗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不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就不能明确和坚定自己的志向,做不到神宁心静就不能实现长远的理想。

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一则寓言,说的是尧要让位给隐士许由的故事。

尧对许由说:“当日月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点着火把,跟日月争辉,不是很难吗?大雨适时而降,人们还给禾苗浇灌,这不是徒劳吗?先生,你就像是日月之光、适时之雨,我的存在就像火把、浇灌之水,我希望你能接管这片天下。”

许由却说:“你已经将天下治理得很好,还要我干什么。我替代你成为天下之王,就是为了名吗?名是实的宾客,实是主人,难道我就为了当宾客而来吗?你可曾听过鹪鹩在深林里筑巢,再大的森林、土地,它所需要的也不过是一根树枝;一只偃鼠在河里喝水,再广阔的河流,它需要的也不过是能填饱它小肚子的水而已。”这就是著名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许由、尧帝也好,借这两个人物阐述自己想法的庄子也好,名利在大智大慧的人面前,永远比不上一顿粗茶淡饭、一瓢解渴之水。也正是放下了对名利的执念,才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如何专注努力。

只有“向前”这一个念头

记者采访第一个不用氧气罐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你不缺氧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没什么秘诀,我只是抛弃了杂念,只有‘向前’这一个念头。科学家说,大脑在思考的时候,会消耗人体吸入氧气的40%,所以我只能有一个念头,这样我就走到了顶峰。”

杂念是个沉重的包袱,我们要做的是扔掉杂念,摆脱束缚轻松前进。越轻松,我们前进的步伐就越快,也越顺利,即便有再多的阻碍,也能轻松跃过。

倘若登山者在尚未迈步时就想着“摔下来怎么办”、“走不动怎么办”、“半路缺氧怎么办”、“我成功登顶后会不会成为举世瞩目的人”、“成功后的我会不会成为登山历史上的里程碑”……恐怕走不了几步就会失败。

同样,我们在做成一件事前就想着“做不成怎么办”、“失败了会不会很丢脸”、“成功后我会不会得到更大的利益”、“我会不会由此声名大震”,心灵也会“缺氧”。

当年法拉第为了专心搞研究,推掉了戴维给出的更好、更容易赚钱的工作,最终成为科学领域的佼佼者。

真正做到忘掉名利是件困难的事,如果可以,请先把名利暂时放在一边,专注自己的想法,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前行。

有个富翁富可敌国,却怎么都不快乐。有一天,他在山间碰到一个背着大捆柴草的农夫。他上前去问:“为什么我坐拥土地千顷,有珠宝无数,却一点都不快乐?我怎么才能快乐。”

农夫放下柴草说:“很简单,放下。”

富翁恍然大悟,几十年来,他一直担心家财流失,于是费尽心机维护和发展。那些牢牢抱住的东西,正是通往乐土的屏障。他回到家后,将大部分家产拿出来接济穷人,从此高枕无忧。

拒领奖金的数学天才

2006年,世界数学领域最高奖项“菲尔兹奖”在马德里颁发。在颁奖礼的高潮,出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国际数学大会揭晓最高奖项获得者是来自俄罗斯的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他破解了“世界七大猜想”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由此可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全场掌声雷动,所有人都带着好奇心等着获奖者上台领奖。可掌声持续了很久,都不见有人上台。很快组委会得到了一个有趣的消息,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根本没来。难道没人通知他吗?组委会提前通知了所有获奖者,并且表示可以为获奖者提供机票和住宿。

全场哗然,有人说“真是个怪人”,有人说“或许有什么事比领奖还重要”,有人说“他是个有个性的数学家”。

确实,“菲尔兹奖”相当于“诺贝尔奖”,对于所有数学家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更何况,奖金多达100万美元,即便佩雷尔曼是个不在乎名誉的人,但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个需要钱的人。他是个穷人,这是组委会一早就获得的基本资料。他没有工作,每个月都靠妈妈的45美元退休金生活;他住在满是蟑螂的破烂公寓里,里面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每天只吃黑面包加廉价的啤酒。

可佩雷尔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苦心研究不是为了奖项和奖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否则他不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都贴在互联网上而不是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如果他多年来一直发表论文,恐怕在之前供职的斯特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早已有了职务和职称了。

国际数学联合会不想放弃如此有天赋的数学家,于是主席约翰爵士亲自到圣彼得堡找到佩雷尔曼,劝他接受奖项和奖金。但佩雷尔曼还是一个回复——“不”。不领奖,不要奖金,不接受任何采访,不要变成名人,不要接受大家的顶礼膜拜。

有梦想很容易,专注实现梦想却很难。多少人受不了清贫的生活而放弃了梦想,多少人因为梦想不能带来预期的名利而将其抛弃,可事实恰恰是这样的:不计较最后的得失成败才有信心走下去,且越走越远,偶然一抬头,目标已经近在咫尺。

心灵小栈

从前有条河,河对岸有朵金灿灿的花。有个人想去摘花,可又不敢渡河。在他犹豫的时候,一个放羊的少年跳进河里游过去摘走了花。他问少年:“你就没想过游的途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吗?你不怕自己游到一半,那朵花就被河岸那边的人摘走了吗?”少年抖了抖身上的水说:“没想啊!我就是想要那朵花,所以游过去就好啦。你不就是计算太久,被我抢先了吗?”

他们的评价

我们身上有个沉重的包袱——别人的眼光。我们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而努力工作,为了让别人羡慕而努力幸福,为了让别人称赞而努力奋斗。到了最后,我们甚至没有做过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也忘了关心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放下别人的眼光,忘了他们的评价,做回自己,就是现在。

死狗和国王的屁股

1929年,美国舆论界都在关注同一件事——芝加哥大学校长换任。换任不是什么鲜见的新闻,只是新上任的校长只有30岁,是个当过伐木工人、服装销售、家庭教师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名叫罗伯特·霍金斯,打工为自己赚取了在耶鲁大学读书的费用,毕业后又从事了多种工作。他担任校长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引来无数人的围观。

许多学者和教育学家认为他年轻、资历浅,没有足够的教育和管理经验来支撑他的工作。媒体则抨击他没有能力胜任,而且他的理念也完全不符合当代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