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荒冢入锄声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邙山古墓群被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之相对,寸土寸金的还有洛阳的邙山,只不过苏杭是生居之处,而邙山是死葬之所。在古代中国,能够在北邙求得一块墓地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千百年来,无数富商巨贾、文人雅士无不以能安葬北邙为荣。岁月积累中,邙山成为中国最大的古墓群,也无可避免地成为被盗数量最多、文物流失最多的古墓群。
邙山土掩却千古风流
邙山位于河南洛阳市北,是秦岭崤山余脉,北为奔流不息的黄河,南为地势平坦的伊洛盆地,海拔最高处为300米。如今人们提到北邙,指的只有洛阳北部绵延30千米的地势平缓的山丘。这里山势起伏,郁郁葱葱,极目远眺,江河山川尽收眼底,这里就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墓群。唐代诗人王建曾在诗中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可见此处墓葬之多。数以万计的墓葬星罗棋布地排列在邙山之上,邙山上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用作墓地,以致出现新坟占用旧坟,“新冢累累旧冢平”的现象。
邙山古墓群墓葬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所葬的人也都是或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或名扬一时流芳百世的风流人物。
东周、东汉、曹魏、北魏等朝代帝王在此处修建陵寝。东周建都洛阳,其二十五代天子皆葬于洛阳,东周王陵分为周山、金村、王城三个陵区,分布在邙山。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死后也葬于邙山,其陵对望黄河,南倚北邙,虎踞龙盘,气势恢宏。光武帝之后,汉章帝刘 和汉和帝刘肇的陵墓也修在邙山之上。汉墓规模之庞大、气势之雄浑众所周知,东汉帝王陵即便在坟茔林立的邙山之上也颇引人注目,正如晋代诗人张载诗中所写:“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力主薄葬的曹魏皇帝也安葬在这里,曹魏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的陵寝位于偃师市西南。曹魏之后的西晋继承前代,以洛阳为都,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的陵园位于偃师市南蔡庄附近。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四位皇帝的陵园建在邙山,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葬身邙山的帝王不胜枚举,其中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帝王,身为异乡之客,却未以帝王之礼安葬,他们就是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和开一代词风的南唐后主李煜。他们投降之后迁居北方,死后便归葬邙山。
邙山厚土剖面中的汉墓砖
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人为破坏,邙山古墓损毁严重。新中国成立前,地面上尚有明确地面标识的墓茔约600座,如今数量已不足400座。
邙山古墓群还埋葬了许多诗人墨客、名臣雅士。从商人攀登政治巅峰的秦国名相吕不韦之墓位于偃师市蔡庄大冢头村;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安葬在洛阳杜楼村北的邙山南麓;曾只身一人远涉西域17年的唐代高僧玄奘之墓位于缑氏镇;唐代名相狄仁杰之墓位于洛阳市东白马寺附近;北宋名臣范仲淹葬在伊川县……历史与时光淘尽多少风流人物,洛阳北邙却永远留住了他们。
邙土贵如金
究竟是什么使得邙山一抔黄土贵如金,惹得无数名垂青史的人物竞相葬在这里?历代帝王之所以选择将陵寝建在洛阳地区,因为洛阳本就是中国著名古都,皇家陵寝自然是修建在都城郊外。洛阳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这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帝王将相的安居之所,安葬之处。因此北邙汇集了多个朝代的帝王陵园,王侯将相们也纷纷葬于此。
此外,邙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符合中国人数千年来笃信的风水堪舆之说。这里南望伊洛、北靠黄河,地势高昂,极目远眺,紫气东来,帝王陵墓选在此处,必能泽被后世、国运昌盛。
同样安葬在邙山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生居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就此流传开来。
敲开沉睡墓葬的夜冢荒锄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邙山这样一处汇集了帝王将相、富商巨贾的大型墓地,注定成为盗墓贼觊觎的目标。正是洛阳地区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造就了洛阳盗墓贼在中国盗墓北派中的翘楚地位。邙山古墓群的被盗从未停止过,但规模都不大,对于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庞大古墓群来说,这些小规模的盗墓还不足以伤及元气。
第一次严重被盗发生在清末民初时期。1905年,清政府修筑洛汴铁路及洛潼铁路,修建到邙山时,施工工人几乎每一锹挖下去都能挖到墓葬,墓中随葬品也陆续被发掘出来。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立刻引起国外考古学家和收藏家的关注,并最终引得这些人纷纷踏足这片古老的墓葬群。因修路而暴露地表的陶器等随葬品被前来“考察”的国外学者、商人运往欧美,并大受欢迎。于是,一些西方商人重金求购邙山古墓群中出土的随葬品。在金钱的诱惑下,洛阳当地人开始盗掘邙山古墓群。可以说,这个传承数千年的古墓群是西方人进入中国后最大的受害者。
最初的盗墓只是少数村民的试探性行为,可这些盗掘而出的古董一旦进入市场,便成了商人和收藏家竞相争购的宠儿,最初盗掘古墓的村民也因此一夜暴富。这些村民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附近其他村民,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家纷纷扛起锹锄,走入邙山。一时之间,邙山古墓群中盗贼四起,无数埋藏地下的瑰宝惨遭盗掘。北京的琉璃厂成为邙山古墓群被盗古董的集散地,洛阳盗墓贼将盗墓所得辗转卖到琉璃厂,在那里,无数中外古董爱好者竞出天价,收买墓中随葬品。不仅如此,外国商人和收藏家还将买到的随葬品运回欧美,一时间,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盗墓者的狂欢
邙山古墓群被盗的高峰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随着收藏风的兴起和海外文物市场的需求,邙山古墓群出土的文物身价倍增。在洛阳当地,盗墓成为一种营生。
在短短几十年里,洛阳地区的盗墓贼从对盗掘一无所知,发展为盗墓技术娴熟,盗掘专业化、批量化。针对洛阳地区的特点,盗墓者们总结了一系列挖墓经验,还发明了专门用来探测墓葬的工具洛阳铲。洛阳铲的问世加快了墓葬探测速度,也助长了盗墓者的气焰。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0余年间,邙山古墓群遭到几近毁灭性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墓葬数量多达5万余座,流失的文物不可计数。今天的英、美、日等国博物馆中陈列的中国历代珍贵文物,其中许多就来自邙山古墓群。无知的盗墓者还顺手涂鸦,将大墓中的壁画涂抹得面目全非。邙山古墓损失的不仅仅是随葬文物,墓中传递的其他文化信息也被破坏殆尽。
随着洛阳的解放,邙山古墓群终于结束了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被盗噩梦,人民政府成立后明令禁止一切盗墓和文物走私活动,洛阳地区的盗墓之风终于得到有效遏制。今天,邙山古墓群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密保护。但由于先前的破坏,地面能够辨识的古墓不过数百座,邙山早已不复风水宝地模样。
北京琉璃厂
北京琉璃厂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书画古玩交易市场,起源于清代,当时这里汇集了北京城各处的达官显贵和收藏专家,琉璃厂中交易的古玩,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与此同时,琉璃厂也是盗墓者销赃的主要场所,很多盗墓者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将盗墓所得随葬品拿到琉璃厂出售。自然,这里也是邙山古墓群被盗文物的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前,很多知识分子都会到这里购买古玩。鲁迅先生就曾经在琉璃厂购买过古董,根据他的描述,所购之物应该是出土于邙山古墓群的器物。《鲁迅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往琉璃厂,购得北邙所出冥器五具,银六元……又独角人面兽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同时也可见当时邙山古墓群出土遗物流向市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通过琉璃厂,很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至今难以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