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迷茫惶恐,最看不开苦与乐(3)
快乐是一种内心体验。心存善念的人,永远快乐。懂得付出的人才能体会并分享快乐。
很多时候,苦与乐只是一种心境,几乎和事情的好坏没有关系。心境好,从坏的事情中也能看到积极的一面;心情沮丧,即使是大喜事,也会患得患失,忧心不已。
快乐是什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答案。有人认为,快乐就是黄金满屋,腰缠万贯,也有人说即便是贫困潦倒一无所有也一样快乐。其实,快乐是源自于你内心的感觉,心大了,你眼中的世界也就大了。
因此,真正的快乐其实就在你的心里,一个人能不能快乐,仅仅只取决于自己。懂得快乐的人,就会善于发现快乐,而善于发现快乐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只要自己愿意,快乐就会随时陪伴自己,直到永远。快乐的心在,快乐也就在。只要有善于发现快乐的眼睛,那么即使快乐如风筝一样高高地飞在天空,那根快乐的线也会永远握在自己的手里。
苦乐就是这样,它们好像是天生的一对孪生兄弟,谁也不会离开谁太远。人们对于苦乐的体验不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同。就好像我们喜欢夏天,就以在夏天为乐,其实冬天并没有给我们造成什么痛苦,我们却因为喜好而认为冬天就是不好的。
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一味追求痛苦,也不会有人厌恶所得的快乐。挫败是一种人生体验,只要我们有战胜它的决心和毅力,不灰心,不丧气,磨炼意志,锻炼品格,那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经历风雨,能够使一个人更加坚强,而那些长期处于安逸中的人,即便取得暂时的成功,也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力,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惶恐不安。
《菜根谭》上说: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
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
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牵,乐境成悲地。
把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山林本来是避世隐居的好地方,但是如果有了私心杂念,那么山林也成了喧嚣的闹市;琴棋书画本来是怡情养性的高雅趣事,但是如果有了贪求和痴恋,那就和商人没什么区别了。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心思纯净,欲望少,那么即使他身处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会犹如生活在仙境一般;相反,一个人即使身在美妙的仙境,而一旦被欲望缠身,那么即使当下快乐,最终也会坠入痛苦的万丈深渊。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和父母住在森林边。一天,这个小男孩在森林边玩耍,忽然看到一只非常漂亮的狐狸,他喜欢极了,非常想把狐狸带回家天天陪自己玩。为了能抓到这只狐狸,男孩做了很多准备,包括挖陷阱,可是狐狸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转眼,冬天到了。寂静萧瑟的森林让小男孩感觉到一丝恐怖,就在这个时候,远处传来了一阵狼嚎。小男孩吓得直接往回跑,一不小心被树枝绊倒,摔伤了腿。因此,整整一个冬天,他都只能在家里养伤,哪里也去不了了,更加不能见到漂亮的狐狸了。小男孩过了一个沮丧的冬天。
终于,小男孩的腿伤好了,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春暖花开,动物们又都出来活动了。他甚至能听到猎人打猎的枪声,他很担心,害怕他喜欢的狐狸被猎人抓走。
于是,小男孩匆匆跑向森林深处,凭着感觉去找他喜欢的狐狸。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狐狸的窝。并且,这个狐狸还生了一窝小狐狸,它们每一个都毛茸茸的,可爱极了,小男孩非常喜欢。
就在小男孩准备伸手抱小狐狸的时候,那只漂亮的狐狸出现了,它救走了自己的宝宝,急忙地逃窜了。小男孩却不着急,他知道,狐狸肯定不会跑得太远。于是他跑回家,找了很多面包屑,撒在狐狸的窝边上。
就这样,小男孩天天都喂食物给狐狸们,小狐狸也不再怕小男孩,并且和他成了朋友,而且在大人不在的时候,狐狸们还跑到森林边上来找小男孩玩。
小男孩想:时机成熟了。于是,他把漂亮的把狐狸引到了自己的家,并且锁上了门。他高兴地想,以后就能永远和狐狸在一起了。
被突然关起来的狐狸非常害怕,它感觉到了危险,乱叫着到处找出口。终于,它发现了高处的一个窗户,于是鼓足力气,朝着窗口跳了过去,结果,狐狸瘫在窗外的草坪上,身上满是血迹和玻璃碎片。
小男孩的爱对于狐狸反而成了一种害,让狐狸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而狐狸也是在小男孩的爱中,渐渐迷失了自己,进而走进了小男孩的圈套。
爱是给予自由而非禁锢,当人类的贪欲占据内心的时候,邪恶的力量足够摧毁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当小男孩像养狗一样将狐狸关在家中的时候,可曾想过,狐狸是渴望自由的动物,被束缚了自由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狐狸拼死逃离的原因吧。多么贪婪而可怕的人性!小男孩多么希望那只狐狸没有死,可是这只是一种设想,一切都已来不及。狐狸反抗、挣脱,直到最终鲜血淋漓的那一刻,小男孩终于明白了快乐是什么。可是一切都悔之晚矣。
人类对物的占有,很多情况下体现在对财富的渴求上,可是快乐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财富不等同于快乐,二者即便有着天然偶然的联系,却没有必然的关系。对于很多富翁来说,钱已经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了。丰衣足食的人,已经不会再去追求单一的物质了,精神上的满足,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所在。
美国投资家、企业家及慈善家沃伦·爱德华·巴菲特,拥有数额庞大的净资产,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菲特只是住在故乡奥马哈50多年前他用3万多美元买下的老房子里,生活朴素,出行只有那辆旧的蓝色林肯轿车。可是他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因为各有追求,而快乐精彩地活着。
走进巴菲特的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家庭氛围很浓的和谐大家庭,和普通的家庭没有什么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爱比金钱更快乐。
老大霍华德而今已经年近花甲,他有着和父亲不同的追求。虽然现在他家财万贯,却喜欢悠闲的农场生活,长期以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种植大豆与玉米,而且霍华德为人好善乐施,经常帮助穷困的人,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他多次远赴非洲,试图解决非洲居民的粮荒问题。
巴菲特曾经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提到:快乐等于爱,而不是物质上的占有。他说如果一个人被许多的人爱,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如果让他在200亿美元与爱他的20个人之间做出一个选择,他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后者。
放眼当今世界,物质极大丰富,一切都在瞬息间千变万化。社会媒体不断运作,彩色报纸、宽屏电视、互联网络等,所有的媒介都在传递着世界各地的商家活动,哪个地方商场在做促销……人们都尽可能多地占有物质,形成了斗富的不良风气。没有房子的想拥有房子,没有车子的想要拥有车子,有了之后还要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跑车……在这种攀比下,社会风气越来越差,很多人为此疲于奔命却又挣脱不了这道枷锁,失去了轻松快乐的心情。贪欲愈演愈烈,快乐却越来越远了。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物质的追求,基本生活的物质追求是应当满足的,但是应该把握一个度。如果你实现了稳定的物质生活,就应该调转方向,为自己创造一个极大丰富的精神世界。身心健康,家人陪伴,好友成群,用爱温暖陌生人……这样的快乐比物质简单,也更有深意,更加宝贵。
尽管物质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人们的幸福感非但没有提升,反倒出现了失落和挫败感。原因何在?肯定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密切相关。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公式:“幸福=物质欲望”。如此看来,幸福和欲望相关,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欲望越大,幸福感就会越小。其实,拥有再多的财富都没有创造财富的过程让人快乐。财富在给人类带来生存动力的同时,也膨胀了人们的欲望。
崇尚金钱的拜金主义者是物质生活的傀儡,他们疯狂地消费助推了新兴产业、物流业。生活中购物就是对物质的占有欲,这些物品给人幸福感、满意感和成就感。但是想要真的从内心获得长久的快乐就要消除贪婪的欲望。友爱就是快乐的传播者,何必劳心劳形,疲于奔命地去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呢?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有些人总是愁眉不展,明明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却将自己陷于无限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别人比自己要幸福得多,别人拥有的东西要比自己的多且好。即便事实上并非如此,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他们这种想法。于是,他们开始攀比,开始用各种办法使自己显得比别人强。久而久之,他们就忽视了自己内心最纯粹的那份快乐,模糊了生活中最真实的幸福意义。争强好胜,忌妒别人比自己强,最终也会在忌妒中迷失自己。
其实,无论什么事情,只要顺其自然,自然万事安乐。
《菜根谭》上说: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这句话是说:一个隐居的人,内心清净而俗事又少,一切总是得符合自己的本性。因此喝酒时谁也不劝谁多喝,以各尽酒量为乐;下棋只是消遣,以不争胜败为胜;吹笛只是为了陶冶情趣,以不讲求旋律为合适;弹琴只是为了消遣休闲,以弹无弦之琴为高雅;和朋友约会是为了联谊,以不期而会为真挚;客人来访要宾主尽欢,以不送往迎来为最自然。反之,假如有丝毫世俗人情礼节的约束,就会落入烦嚣尘世而毫无乐趣了。
顺其自然,不去强行作为,这和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倡导的“无为”特别贴合。老子一向主张尊崇大自然本有的一切规律,提倡无为而治。
《庄子》一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庄子在濮河钓鱼,楚王派来的两位大夫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请您去做官!”庄子拿着钓竿,没有回头看他们,只是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有三千岁了,楚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愿意在烂泥里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将要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生活。”
庄子的钓竿永远地轻悬在濮水之上,悬在我们的忆海深处,水中有游鱼自由自在地嬉戏,一如江边不系之舟——这,就是庄周,他的神情泰然自若,仿佛无视身后楚王派来的两位大夫,这一刻,大夫们惊呆了。
他“持竿不顾”,轻易地就推掉了俗人打破脑袋想争取的发达机遇。他的不争,彰显了他追求自由的个性,成就了他独立的人格。
正所谓:“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样的人生着实洒脱、自然。如此做人,就不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也才能获得人生的大境界。
“不争”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到处都是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贪功名,图利益。很多人认为,老子的不争是消极避世、自我放弃的悲观观念,不应提倡,其实不然。
老子曾经以水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他的弟子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其实这并不是自我放弃,当时他提出这个观点就是为消除人类的争端,他要求人作为,但是要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滋润万物,至于所得的成果,不要据为己有,也不要因此居功自傲。
他认为:“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因为江海处于低洼处,所以所有的水流都汇集在此地。故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从水的处下而包罗万物成江海的这一客观事实出发,阐明了人要像大海一样懂得包容,才能成就大业。以此告诫统治者不可妄为,要谦虚为人,以人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归附,受百姓爱戴和敬仰。
老子之后,将“不争”演绎到传奇的历史名人,还有蔺相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赵国,廉颇多次向蔺相如发起挑战,与其争位争功,蔺相如则多次不与其争而最终打动了廉颇。于是,廉颇上门负荆请罪,见到蔺相如之后叩首便拜,蔺相如连忙将其扶起,二人尽释前嫌,交谈甚欢。他们之间虽有竞争,但能够为了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恩怨,才有了后来赵国的繁盛,也因此成就一段佳话,流传至今。要知道,只有良性的竞争,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就伟大创造奇迹。
今天的社会,到处都“争”。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量,在商场上掀起血雨腥风;朋友为了争面子,不惜伤害友情;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免不了一个“争”字儿。
这种“争”侵袭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生忧虑。
老子有这样一句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领袖,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一切河流的下游。那么,我们做人的道理难道不是一样的吗?有些人之所以能成为杰出之人,就因为他能屈能伸:面对困境,他不消极,不颓废;面对诱惑,他超然洒脱;面对别人的冷漠,他淡而笑之;面对挫败,他奋而起之……他宠辱不惊,心平气和,难道这不是王者风范吗?“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你不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和你争,这是争的最高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这个充满欲望和诱惑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成了这些世俗的傀儡?
不争才无患,不争就无所谓好坏、对错和输赢,也无所谓贫穷与富有。不争,避免了面子上的战争,也避免了为钱而丢掉尊严。不争,才能达到人人平等,相互友爱,没有排挤的社会状态。当年,老子看到社会动荡,到处是战争,想到真正的“圣人之治”应该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追求不必过度,过度必然导致争,必然会有碍社会和自然的良性发展。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用积攒的300多万元资助了183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的时候,几位受到救助完成学业且在当地工作的年轻人,竟没有一个过来探望他。此事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个受助者居然说这事儿让他感到没有面子。丛飞却劝告大家不要责怪他们,因为他已经不需要再治疗了。
他之所以会说不需要治疗了,想必是看透了世间的冷暖。付出了那么多,收到的竟是大家冷漠的目光。那位受助者说到“面子”二字,争所谓的面子,又有何用呢?真诚、坦白、无私,才是人生最可贵的品质。
玛莲·奥蒂,1980年首次代表牙买加参加了莫斯科奥运会,并获得女子200米铜牌。1993年,世锦赛百米决赛,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