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工作场合的小动作(1)
职场如战场,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在残酷的职场中,你的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让你的前程受到影响,所以,你必须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自己尽量做到滴水不漏。而口头禅,可能就是你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个职场细节哦。那些不太恰当的口头禅,在职场中就如定时炸弹一般危险,因此,千万要管好自己的嘴!
口头禅1:如果公司……我就可以做到……
——一句话暴露你没有工作能力
现场情景
经理对小王说:“本季度我们的销量所有下滑,下个季度可要好好地赶上来哦!”
小王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如果公司能够再加强一些广告营销的力度,我想就可以做到了。”
经理有些不高兴,心中暗想:这家伙事事谈条件,处处提要求,看来工作能力很一般。
一句话的产生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报告中指出:
一个小女孩不喜欢给她的苹果,她一口也不尝,就会说苹果是酸的。
如果一位成年人像那个小女孩一样说话,那说明他正在试图压抑一个观念。
没有签到大客户,也没有多签几个合同的原因,其实说话的人心里往往是清楚的,是自己的能力不够。但是人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察觉问题本质的天赋,却很少有坦诚面对自己缺点的勇气。
人的心理是很奇特的,一个念头在大脑里从产生到被自己认可,就像走一道迷宫一样,一定要从起点顺利达到终点,这个念头才能够被自己肯定。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时,这个念头就会让自己难以接受,而本能地形成多重保护性的阻拦,就相当于让这个念头走进了迷宫的死胡同。于是,这个念头在大脑中就走不到终点,无法被自己认可。那这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个念头被本能地压抑起来,大脑会产生一个替代性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往往是否定上一个念头的:自己的能力并没有问题,而是环境出了问题。这个念头很快走到了迷宫的终点——被大脑轻松地接受了。
这些思路虽然说起来非常复杂,可是以大脑的运行速度来说,我们很快就能脱口而出:“假如公司再好一点,我肯定可以做得更好!”
这就是大脑的逃避机制。
逃避机制
“这是谁的错呢?”但凡遇到问题,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声音,接着我们就会看到有人在抵赖狡辩,有人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甚至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习惯。
“免罪”理论
1.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2.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式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3.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下是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和其内在的含义:
1.“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便会脱口而出。
2.“我不是故意的。”
这是一种祈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一部分责任。
人们经常对此进行反驳: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成心的。
3.“没有人不让我这么做。”
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如果有人这么说,就告诉他:也没有人让你这样做。
4.“这不是我干的。”
这是最直接的否认,可以请他拿出证据来。
5.“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找这种借口的人认为,法不责众,可以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不要理会,先处理他,其他人的责任以后再说。
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当他们从这些欺骗手段中得到好处,他们下次就更乐意于使用这种手段了。但是人的心理又是矛盾的,那个被压抑的真相会潜伏在大脑里,让人感到隐隐不安,选择逃避机制的人心理上就会感到似有沉沉的包袱压着自己。
改善贴士
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都会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有人为了怕痛苦而选择规避问题,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挫折与失败,如果能认识痛苦的价值,愿意面对现实,人就能活得更加坚强、更有价值。
从现在开始承认“我能力有不足之处,我会努力弥补”。每个人都有能力不足的方面,最重要的是,这样说出来以后,你的心里感觉就轻松了。
要想赶路,快快先放下包袱吧!
口头禅2:我没时间
——习惯性的推脱,其实是为了不想去做而找借口
现场情景
经理对刘希说:小刘,你现在帮我把明天的会议计划打出来。
刘希头也不回地应道:“我手里一大堆事呢,现在没有时间,您让别人先弄一下吧!”
一句话的产生
“我没时间”、“我心情不好”,这样的话,其心理根源就是“推脱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为何要推脱责任呢?不外乎有功想分、有罪想逃!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基本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想法。
人们一般会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推脱责任呢?在现实中,或许大部分人都不会像刘希那样,直接说自己没时间,他们通常有更精妙的招数。
接受任务时就说“丑话说在前头”,或者来一句“我可能做不好的!”
到最后,他要是真没有做好,但由于他之前已经打过预防针了,所以他又会说:“别怨我!我当初就认为自己可能做不好的。”
这是“丑话说在前头”式的责任推脱方式。
另一种方法就是,在做事过程中不断地向上级报告。
有些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难题就会非常“及时”地向上级报告,自己不喜欢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害怕因擅自做主而承担后果。
这种人的“聪明之处”在于到最后没有做好时,会倒打一耙,说上司当初没有认真地参考自己所提出的意见。
这是一种“过程中提醒”的责任推脱方式。
有的人则喜欢玩三十六计——“瞒天过海”。在工作完成后,如果发现了重大的问题,或称“是经理指示让我这么干的!”或称是“这件产品质检部已经看过了,他们说合格!”
有些人则是喜欢蒙混过关,自己的产品有问题,他们还装作不知,找来上级“检验”,此乃考验别人的智慧,利用别人的信任!如果走运蒙混过关了,则万事大吉。如果这找来的“替罪羔羊”发现了产品的问题,则绝对否认自己先前已发现该问题!
这种称为“找替罪羔羊”型的责任推脱方式。
推脱心理
“在工作、家庭和道德方面承担责任,肯定会让人感到紧张。”心理学家瑞金·弗朗克尔说。生物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杰罗姆·卡甘的研究证明:大约20%的人在出生时的神经化学特性,让他们容易对紧张的情绪和新奇的事物过于敏感。
研究表明,在他们的大脑中,负责发出指令和管理恐惧情绪的部分过于活跃,所以这方面的任何信号都会让他们发狂。当遇到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或接受他人评判的时候,他们的不安就会很快暴露,而且表现得相当强烈。所以,他们总是尽力避免面对这种情况。
那么,难道害怕承担责任是与生俱来的吗?
“应该说,这和人类其他所有行为表现一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瑞金·弗朗克尔医生说。
杰森喜欢在工作中做执行者,不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欧文总让他的妻子对两人之间的问题承担责任;而安妮在与人发生矛盾时,总是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别人身上。这三种态度都是为了满足同一种需要:掩盖自己的懦弱。
“最害怕被别人指出缺陷的人,实际上总认为自己有缺陷。”精神分析师热拉尔·娄万说:“父母过于严厉的态度使他们总也忘不了:‘你真没用,是个坏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你就欠罚。’心理分析把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称为‘严厉的超我’。”
父母的禁令给孩子带来的强烈心理冲击,正是造成这种心理顽疾的根源。一个人越是美化父亲的硬朗和母亲的完美,他就越觉得自己承受着严格的评判。即使成年以后,他也会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承担较多责任的职务,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样的职务是留给父母的,因而常常选择服从或逃避。
热拉尔·娄万说:“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的一生就是很好的例证。他虽然赞美婚姻带来的责任和义务,却没能超越父亲形象的影响,终生未能和自己的爱人瑞金结婚。”
改善贴士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从你出生时起,你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积极的互动。环境对你产生影响,但是你往往更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你能够在众多选择中作出自己的决定,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这说明你拥有主宰自身行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如果是这样,你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作出决定,就理应承受相应的责备与赞扬。但是有时,人们在作决定时确实会受到种种客观情况的干扰,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识、时间紧迫或者精神不够集中等等。
所幸人类具有创造力,因此你有办法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当然,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你就能够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驳斥对你的指责。但是,如果你真的有责任,就应该接受别人的责备。不过,这样做往往是有风险的。
如果你辜负了同事的信任,继而若无其事地对他们撒谎,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有些人会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词。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却已昭然若揭,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
因此,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也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口头禅3:好了,我明白了/懂了,懂了
——这其实是对别人的事情感到无聊
现场情景
王明喜最近在设计一个方案的时候,出现了重大的失误。鉴于他是个新手,上司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派了一个老员工去指导他改正错误。
在老员工给王明喜指出问题的过程中,王明喜总是有些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明白了”,“懂了懂了”。
到最后,老员工也是一肚子的火,直接找到上司,说:“这个人什么都懂,我教不了他!”
一句话的产生
动辄就说“好了,我明白了”的人,往往是自信过度,也就是有些自负的人。遇到问题时,他们不会怀疑自己哪里做错了,而是会找一些客观的理由,将问题归咎于别处。对于自己,他们从不怀疑,所以也难以克服自身的缺点。这种人往往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自身的能力,缺乏自知之明。
当然,做人不能一丁点儿自负也没有,那样就会走入另一个极端——自卑。尤其对青少年来讲,在适当的范围内,适度的自负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坚定必胜的信念,使人充满勇气。
但是,我们要知道,自负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不切实际的自负,对人是有害的,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过度自负的人会显得心高气傲、自视过高,更有甚者,会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轻视别人,总认为自己要比周围的大部分人更强。有的是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头上。
另外,自负的人大多很少主动关心别人,他们常常会显得有些自私。
自负心理
既然自负心理是有害的,那么,我们就要搞明白它从哪里来。
首先,家庭教育是产生自负心理的主要根源。
一个人,特别是在儿童期的时候,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取决于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家庭就是孩子们自我评价的主要参考对象。父母过分地宠爱、夸赞、表扬,会使孩子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这种自负心理很可能会延续到他们成年之后。
其次,自负心理还可能来源于过于顺利的人生。
人的自我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一般不会太过自负,而生活总是一帆风顺的人,则更容易变得自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娇惯和宠爱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因而形成了自负。
最后,自负还可能来源于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者往往会尽量缩小自己的短处,而将自己的长处无限夸大。这证明,自负者也极度缺乏自知之明。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就会形成自负的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稍微有一点小的成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把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假如失败了,则会认为是客观条件不合作,他们过分地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这就是自负心理的来源,一个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中,难免会认为自己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因此他们会经常说“好了好了,懂了懂了”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改善贴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己的自负心理,避免自己再用不耐烦的口气说出:“我明白了,懂了懂了”这样的话呢?
首先,要提醒自己不要排斥批评。
自负者的致命缺点是,他们非常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更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所以,改善自负心理的第一秘诀,就是学着接受他人的批评。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能保持心平气和。这并不是让我们完全服从于别人,只是要求我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批评,改变自己过去那种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
其次,与人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