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希腊哲学(2)

(2)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很藐视同时的哲学家,说他们学问虽博,却没有思想。他说“知识”并不是这一物那一事的知识。要能知“道”,明了“逻各斯”,才是真知识。他又说,这“道”永远存在,只是没人懂得。如今且问这“道”是何物。

(3)本源是火 万物常变

赫拉克利特的“道”只是那时刻运行,时刻变化的天道。他观察世界,认定万物无一是不动不变的。所以他“伸足下水,只可一次;再伸足时,水已换了。”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所以赫拉克利特觉得前人的“水”和“气”都不够形容万物的本质。他说万物的本源是火,万物的状态是“变”。

但是万物的变迁并不是乱七八糟的变迁,有一定的准则。他说火变成水,水变成土,土又成水,水又成火,都有一种“自然的平衡”。譬如买卖的人把金换货,把货换金,两无亏折。天道变化也是如此,火变成万物,万物复变成火,也无亏损。所以他说“万物之理,不关神力,不关人力,往古来今,只是一种永远存在的火,自然而燃,自然而熄。”这就是道,就是逻各斯。

在这个自然变化之中,一切绝对相反的事物,都同归一变。没有一物可以永远保存自己本来的形质。才是这个,已非这个;才说是我,已成非我;才是冬,已是夏;才是日,已是夜;才是生,已是死;才是孩子,已是老头子。所以说“上去和下去只是一样”;“生与死,睡与醒,少年与老人,也是一样”,万物如此,是非也是如此。人间的是非和善恶,在“逻各斯”看来,并无是非善恶可说。所以人生在世,对一切都要达观泰然,明了一切成毁得失,皆是天道自然。

(4)斗争催生万物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格言道,“斗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也只是上文所说的道理。他把天道看得太重了,所以有一种宿命主义,似乎不劝人努力竞争。他这句话只是说,万物变化无常,一切彼此是非,名为相反,其实相生相成,譬如琴弦有高有下,始可和谐。譬如弓弦,一张一弛,始能射箭。这种一高一下,一张一弛,就是“斗争”、“冲突”或“张力”。

赫拉克利特的人生哲学,有一种厌世的悲观主义情绪。他说世人恶的多,善的少。人生在世,有如黑夜点灯,天明了便吹灭。又说人生如同小孩子下棋,有何趣味?这种悲观主义,和他的天道观念有关系。他觉得万物变化无穷无极,人生寿命比这无穷的变化,自然算不得什么。倒不如安命顺理,听任自然。

四、埃利亚学派

1.埃利亚学派简介

埃利亚是意大利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却出了几个大哲学家。第一个是巴门尼德;第二个是芝诺;第三个是麦里梭。这一派的学说,一方面针对毕达哥拉斯一派进行批评;一方面是针对赫拉克利特的学说进行批评。

2.巴门尼德

(1)生平简介

巴门尼德生于埃利亚的一个家族。他少年时便著了一首长诗,名为《论自然》。据柏拉图说,他在十五岁时来游雅典,那时苏格拉底还正当少年。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他们相见时,大概在纪元前五世纪的中叶,约445年左右。因此,我们可断定巴门尼德的生死年岁为公元前510至430年。他曾做过毕达哥拉斯一派的门人,又和赫拉克利特同时。他的学说大概都和这两家很有关系。

(2)有与无 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所最注意的问题是“有”的问题。这“有”就是我们平时说“万有”的有。这“有”字有两层意义:一是“存在”之意;一是“充实”之意。巴门尼德的“有”,古人往往把他解得太玄妙了。其实这“有”就是“宇宙”,就是“万有”的总名。他是一个诗人,所以措辞隐晦,易致误会。如今看他形容这“有”的话,就自然明白了。

他说“有”是没有开端的。何以见得呢?若“有”有开端,必始于“有”或始于“无”。“无”是不可设想的,所以没有“无”。“无”既然不存在了,有就不能始于“无”。有之外不再有另外一个“有”,所以也不能始于“有”。既不能始于无,又不能始于有,所以“有”就是没有开端的。

“有”又是不动的。何以见得呢?因为“动”就必须有“无”,有虚空才有移动之所。但“无”是不可设想的,故无“无”。既无“无”,所以就不能移动。

这一段的议论,并不难懂。上文说过,“有”有两种意思,一是存在,一是充实。“充实”即是“占据位置”。那时的学者知道“气”的存在,以为平常人所说“空”,其实都被气充满了,并不是“真空”。因此巴门尼德说“无”是不可设想的。“无”就是真正虚空的空间。既然不承认宇宙之外有虚空,也就不能承认宇宙是运动的。

(3)“有”是永久存在,不生不灭,不变化的

“有”既无始,就不能“从”什么东西变出来。“有”若有变,即成“非有”。既是“有”,就不能是“非有”。所以,“有”不能变化生灭。

“有”是连贯不断,不可分析的。何以见得呢?因为若“有”可分断,此段与彼段之间,必是“无”隔开了的。今既没有“无”,“有”就不可分析。

“有”又是一个完全无缺的圆体。大概巴门尼德以为,只有完全无缺的圆体可以形容得出无始无终,不动不变,不可分析的“有”,所以才这么说。但是这句话又可证明他所说的“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物事,只是这个“宇宙”,大概那时的学者渐渐知道地是圆的;却又因为科学的证据不够,故只泛泛地说宇宙是圆体。

巴门尼德认定宇宙为一体,无始无终,不可分析。但他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的方法。他的方法是“凡是可以设想的,都能存在;凡是不可以设想的,都不存在”。这把“可以设想”作为存在与否的标准。这里面已含有“逻辑”的种子。至于他说,“有”不能又为“非有”,这是伦理学所说的“同一律”。

3.芝诺

(1)运动与静止 一与多的争论

赫拉克利特说,万物变动不息,变化无常;巴门尼德说,宇宙是不动的。毕达哥拉斯说,万物只是“数”;巴门尼德,说万物只是一体。这种争论,到了芝诺更详细了。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弟子,比他小二十五岁。大概那时的毕达哥拉斯以为数学的道理可以应用到形体上去;积点成线,正如积一成万;线上的点,不过是一种占据位置的“一”。因此,他们说万物都只是数。芝诺,不承认一切“存在”都是由无限小点组成。所以,他有几条否定多的辩论。

(2)芝诺悖论

无限可分悖论

他说,我们可中分一线,剩下的一半,再拿来中分;中分了又中分,……可至无穷。若线是积点做成的,线上必有无穷点,若点有大小,则线长一定是无穷的。若点无大小,则线就是无限小。可见积点成线,乃是不能设想的。

他又说,若点有大小,则加一点可使线长,减一点可使线短。但若点无大小,则加减都没有变动。加减都没有变动,那还算得什么呢?

芝诺悖论不过想说,“数”是“一”合成的,有形体的万有可不是“一”合成的。所以,数学的道理不能应用到有面积、有大小的形体上。所以“万物都只是数”不能成立。

否定运动的四条悖论

芝诺还有四条否定运动的悖论。“运动”必须要有时间,所以,他就从时间方面立论。正如积点不能成线,积累许多“时刻分秒”也不能成为时间。

(1)移动悖论

若物由甲点运动至乙点,必须先经过两点间距离的一半。若要经过这一半,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半,可至无穷。这一条的意思,和上文说的第一段颇相同。物从甲点动到乙点,必须经过无数的点。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达到终点。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古代最会跑的人。乌龟是最不会跑的。但若让乌龟先走一段路,阿基里斯就赶不上乌龟了。假设B是开跑的地点,龟先跑了十丈,到A点,阿基里斯才开跑。他跑到A点时,龟又走了一丈,到了C点了。他到C点时,龟又先跑了一尺了。他跑了这一尺,龟又先跑了一寸了。他跑了这一寸,龟又先跑了一分了……

如此可见每过一点时,总是龟在前;不管阿基里斯跑得多么快,总赶不上乌龟每走一小步的时间差;乌龟不管跑得多慢,总比阿基里斯早一点时间。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我们虽然看见阿基里斯先到目的地,以为他先跑到,其实他早落后了,就落后在乌龟先跑的那段时间。

(3)飞矢不动

飞矢行时,并不曾动。这和《庄子·天下篇》所说“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是一个意思。飞矢飞过的距离可以分成无限个点。这些点是静止的,飞矢经过其中每一个点,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还是静止的,所以,飞矢也是静止的。

(4)运动是相对的

今有三线,A线不动,B线与C线相向进行,则B线经过C线上的点,比他经过A线上的点,要多一倍。譬如三辆车子:一辆向东行,一辆向西行,一辆停着不动。这三辆车子里的人,觉得那两辆行车的运动,有种种不同。东行车中人觉得西行的车动得更快。西行车的人也觉得东行的车更快。而那辆静止的车中的人觉得这两辆行车的速率,就不如那两辆车中的人觉得那么快。这条是说“运动”的参照,全是比较而言的;参照物不同,运动速度也不同。可见运动并非真有,不过是一种主观的现象。

4.麦里梭

麦里梭的一生事迹都不可考。我们只知道他是萨摩斯岛的人,在公元前441年曾做海军的统领,经历一场海战。他的学说大概和巴门尼德相同,不过他不用韵文,说得更清楚些。

巴门尼德曾说过宇宙是有定形的圆体。麦里梭说宇宙不能有定形。若有定形,则宇宙之外必有“无”为界限。今既没有“无”,那就没有界限。既没有界限,宇宙就是无穷无极,没有定形的了。

五、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哥拉

1.从一元论到多元论

从泰勒斯到这些埃利亚学者,希腊哲学都只是“一元的”。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都是一元的宇宙,都把万有看作一元。到了巴门尼德一派,就是一元论的极端了。到了极端,自然走向反面。对一元派反馈的就是多元的宇宙论。本篇的两位哲学家,就是多元哲学的先锋。

还有一层,巴门尼德不认有“动”与“变”。这种议论显然与人生常识相反。于是有些学者便去研究变动的原因。本篇所说的两人都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2.恩培多克勒

(1)生平

恩培多克勒生于西西里岛上的阿克拉加斯城。他是一个演说家、政治家、宗教家、医生、诗人、哲学家。他在他本国曾做过政治领袖,后来失败了,亡命在外,客死他乡。古代相传说他自己跳进埃特纳火山口中死了,恐怕不是很可靠。他的书只有两篇长诗的残篇还在。这两篇诗,一名《洗濯》,是宗教书;一名《论宇宙》,是哲学书。

(2)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说“有”是不生不灭的,但“不生不灭”和“不变动”不同。万物是有变动的,这种种变化都由四种“根”变出来。这四种“根”是:火,气,土,水。万物变来变去,只是这四种“根”。这四根是不生不灭的。四根互相连合,便成万物。四根解散,物便毁坏了。

他说万物都由水、火、土、气四根组成,正如画师把四种颜料随意和合,可画出千百种颜色。这话很像一位“诗人哲学家”的口气!

(3)“爱”和“恨”

但是,这些根何以会连合、解散呢?他说,这是由于世间除了四根之外,还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爱”,一种是“恨”。爱是组成万物的原因,恨是毁坏万物的原因。当宇宙初起时,四根组成一个圆体,爱在里面,恨在圆外。那时恨向圈内冲进,渐渐把爱赶出去,于是那水、火、土、气四根便各自分开了。后来爱又渐渐回来,使那四根互相接合,组成种种物体。

(4)爱恨说用到生理学上

恩培多克勒是一个医生,很注重生理的研究。他发现人身的呼吸全靠心脏的胀缩。又发现人身血脉流行都从心脏出入。他的宇宙论似乎有点受了他的生理学的影响,所以,他把爱恨两种力,说得就同人身的气和血一般,呼吸出进,循环不绝。

他的生理学也很有趣味。上文已说过他的两大发明了。他因为把心脏看得太重了,所以说心是管思想的。他又说五官各有一种孔窍。一切感觉都由物体产生一种细点子,射入这些孔窍内。这些细点子,性质不同,有些可听的,便射入耳内;有些可见的,便射入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