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附1 杜威讲演(9)
11.普遍定理来自经验之外
詹姆斯与他以前的人讲法不同之处,就是他一边否认经验派的观点,把知识全都看做被动的,从外面印上去的;同时主张定理是内省地发生,反对理性派另有高等的、特别的、超经验东西的观点,更不承认这种超经验能产生普遍定理。
他主张,定理的起源是偶然的,最初不过是闲谈说笑,后来逐渐演变成定理。也许有一部分从外面刻印到心里,如鱼无水即死,这种印象层次的知识,在心的方面比较被动。至于代数、物理、化学的定理没有人经验过,如原子、分子等,人人都不承认从外面来,所以是从内在经验中偶然提炼出来的。
例如数目,经验派的人以为数目从经验中来。一个人,两个人,两个杯子,三个杯子,都因为人看得习惯了,形成数目的观念。詹姆斯说:数目是很随便的,例如一把茶壶,当然是一个,加上盖子,就有两个,再加上柄子,有三个;一株树,当然是一,用树枝来算,也许是五十,用他的叶来算,可能是五千。可见这不是被动的,而是内在经验把种种关系加到外面的事物上去得到的。
最明显的例如分类,决不是外面印上心来的,是人心自己制造出来的。动、植、矿物等等的分类,如果从外面来的,一定很粗浅,断不会像今日所分,把天南地北相隔数万里的东西合为一类,而把平常合在一起的东西分为两类。
所以,决不是外面能刻印上来的,而是从人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詹姆斯以为滑稽家的笑话,道德家的教条,政治家的律令,有许多提出来也许不能适用,本身不是很有把握。道德伦理适用到自然界上,自然界也许适用,也许不适用。所以,理想可以随意提出来,没有把握;等适用到实际上去,才有真假区别。
12.知识来自内外经验的整合
詹姆斯对这一段哲学上知识的起源是经验还是先天的说明。有三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知识起源的内在经验
詹姆斯反对经验派所讲的一切知识都从外面刻印到心灵上来的观点,知识或许确实都以经验为来源,但是这并不能得出心灵获得知识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经验;此外,仅仅确认知识都来自经验,还不能确定这些知识的效果一定没有问题。
詹姆斯把外部经验比作从前门进来的客人,人的心中还有一道后门,即人自主地整合印象,形成知识的能力。所以观念系统的起源,有两条路:从官能感觉产生的是前门;从内在经验中偶然发生的是后门。例如我们亲闻铃声,是从前门来的经验;但吃金鸡纳霜吃多了,耳内也像有铃声响,那是从后门来的经验。
譬如一个人可以把药粉和在水中混合以后,变成一种新的东西。人的知识就是这种不同经验混合后产生的。观念系统的起源也是如此。一切伦理的、美学的、科学的系统,也可以比作药粉的效果。理性派不承认观念系统的起源于外面的经验,这是对的;但执著于一种超自然,超经验的存在物,那就错了。
詹姆斯认为,知识的两条来路都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和效果。他以为观念系统的起源不成问题:从后门来的或偶然出现的妄想,也许比前门来的客人更重要,内在的经验也许比外部经验更重要。从此可以引我们到第二点。
第二,知识之中还有意志、情感
许多思想偶然的发生以后,引起一种兴趣、愿望、热心——听了声音觉得很好听,也许成为音乐家;喜欢音节,也许成为诗人;喜欢研究观察,分门别类,也许成为科学家。
这种兴趣,可以使人找这些事去做,所以愿望、热心、意志的部分很重要。
第三,意志只是工具
詹姆斯以为观念系统的起源,没有什么关系:后门进来的客人也许是好出身,前门进来的也许没有出息。伦理、神学、科学,本身都没有一定的价值,其价值在于应用到经验上,是否能产生实效,是否能够令人满意地解决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能带你到深入的经验上去:能,就是真的;不能,就是假的。詹姆斯说:我的讲法与从前经验哲学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注重起点,我们看他效果,以发生的效果确定真假。
这个见解,与上次所讲詹姆斯的根本观念相同。詹姆斯不承认知识是摹本,而认为是一种工具,像不像都不要紧。一切概念、思想等等观念的系统,只能说这个比那个是否更有用,更能达到目的;不能说这个是否比那个更相像,说相不相像,仍旧是传统哲学符合论的老思路。观念,其重要与否不在于是否和实物符合,而是能不能知道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实物,增进更丰富的经验。譬如刀,我们只能看能割不能割,能不能利用,不能以像不像一把刀确定它的真假价值。
以上三点,在他的哲学上发生三种重要影响:第一点,理想的起源,影响他的“彻底经验主义”观点;第二点,知识里面还有愿望、意志,影响“信仰的意志”的观点;第三点,把意志当作工具,是他的“实用主义”的根本观念。
13.詹姆斯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彻底的经验主义”
詹姆斯所说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就是把一切经验都看作真的,不像从前经验派所讲:把外物的经验生硬地刻印到被动的心灵上去。彻底的经验主义,在经验观上非常独特,它是活动的、冒险的、变迁的、进取的,其范围比从前的所谓经验要宽泛得多。经验的粗糙,是经验本性的一部分。没有一个观念可以使宇宙变为整个的。真理的起源、结果,善、恶、祸、福,过渡、危险,都是经验事实。他把经验看作粗糙的、散漫的、无定的、不断翻新的存在物。
第二部分 “信仰的意志”学说
许多人对真理望而却步,只觉得真理高高在上,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也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因为从前都以为真理植根于冰冷的思想,而不植根于客观的事实。詹姆斯以为,信仰就是行为的意志。完全信仰,就是决断行为没有掉头回返的意志。无论数学、物理、化学等真理的背后,都有一种意志,这是一种试图诠释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努力。理性的背后,有非理性的意志存在。宇宙的真理,是我们人类在情感上可以接受的对宇宙的解释。所以一切哲学科学,都有非理性的意志包含在内。
有许多哲学家都想批评詹姆斯,信仰的意志没有证据,如何能获得信仰的权力呢?詹姆斯说:这个不然。如果要等到获得充足的证据然后再信仰,那什么事都不能做了。凡事只有先信仰,后找证据,证实信仰的思路才对。
例如世界是好的还是坏的,不管承认还是否认,两方面的证据都不充足。只有先假定一条路,再把证据找出来。又如交新朋友,没有证据知道他是好的,还是坏的。但是我们因为不知道他的好坏就永远不同他做朋友了吗?好的坏的,先交了朋友自然会知道。信仰的意志重要程度如何,于此可见。
詹姆斯自己举过一个最明显的例:山中迷了路,只有一条深涧,跳得过与跳不过,这个时候没有证据,如果信仰了跳得过的,大着胆子就跳过去了,越是筹算越跳不过去。信仰可以打破迟疑的态度。詹姆斯以为这个学说在道德问题、宗教问题上格外有用,只能爱了才信仰,不能找到证据以后才信仰。只有信仰可以把你引到有证据的地方,站在门外不去信仰,就不能找出证据。
批评这个学说的人很多。有许多哲学家都不满意,竭力讥诮他,认为信仰的意志太过随意,太过主观。你信仰你是一个百万富翁,但是你袋子里却一个钱也没有,这该怎么说?这话完全误会詹姆斯的意思了。
詹姆斯是个文学家,喜欢做文章,对一个问题,总要讲得痛快淋漓,看的人却因此越加不明了。我此刻先不必为他多辩,提出他的第三点来。詹姆斯主张以实验的结果决定信仰的价值,以实验结果检验信仰的真假优劣。这是他的学说的保障。
第三部分 “实验主义”
詹姆斯提出这个学说来,本是当作“真理论”的。从前有两派真理论:一派以为什么是真理呢?应该人的意象与外物相符合,不相符合的就是假的;还有一派以为与外物不相符合,相符合的就是假的。还有一派以为物与意象,完全是两样东西,不能比较符合不符合的,只要在思想系统的内部相容了,不自相矛盾了,就是真的。
詹姆斯把两说一起打破,以为意象、观念、学理的真否,在乎看他含义的效果,能否适用到应用的地方。本身的含义能够发生应用的效果的,是真的,否则是假的。这是实验主义真理论的大意。
14.评价以及影响
有人说:凡是学说,都要经过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家都说他荒谬;第二时期以为道理是有一点,但不重要;第三时期则大家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想的。詹姆斯的学说,第三时期的确还没有到,不过科学的发明可以很快地帮助他。科学的发明,当初也是一种假定,试验而又试验,最终成为科学定理的一部分。可以说,真理就是在实用上已经证实了的假设。
詹姆斯的学说,简单说,就是以“试验主义”代替传下来的绝对真理的哲学系统。他主张随时长进、增加,随时试验、证实。他喜欢自由谈话,自由发表,不曾做过正式的哲学书,但是他的影响甚大,在英、美尤大。他的学说出世以后,哲学界的性质趋向,受了极大的变更。
詹姆斯反对绝对的“独断论”哲学,但同时也反对绝对的“怀疑主义”。詹姆斯承认不怀疑不能发现真理,但绝对的怀疑,就毫无建设了。怀疑被视为一种假设,实验对了就是真的,不对就要再换一个假设。没有建设的怀疑,詹姆斯是反对的。詹姆斯希望我们怀疑,但不愿我们绝对的怀疑;怀疑应该提出试验所得的结果,再引导我们去找新的真理;以实用的信仰,继续试验,继续增长经验,增进知识。
詹姆斯的价值,在于打破从前的绝对武断,绝对怀疑;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哲学方面提倡个性。他最恨整块的宇宙,詹姆斯以为绝对哲学把普天下的事理,拉在一个轨道上。他主张人类应该继续试验,继续创造。
二、柏格森
1.生平简介
柏格森是1859年出生,目前还在巴黎当教授。这一年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他的哲学,就是发挥进化论的哲学意义。杜威先生也是这一年出生,他的哲学,也是发挥进化论的哲学意义。
2.柏格森与詹姆斯的两点不同
柏格森与詹姆斯都以心理学为起点,把心理学的观念应用到哲学上。但是他们有两点不同的:
第一,詹姆斯注重试验,柏格森注重内省;
第二,詹姆斯反对哲学系统,始终没有组织哲学系统的野心,柏格森却把各方面的问题融成一片,建构有系统的哲学。先有斯宾塞综合进化论的哲学系统,最近又有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哲学系统。
3.柏格森关注的三种问题
柏格森想把种种哲学上的问题当作起点,组成哲学系统,所以他所注意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关系。
一方是真相,是本体;一方是感觉所见到的表面,是现象。柏拉图、康德,都以为平常感觉所见到的只限于现象界,本体界不可知。斯宾塞也是如此。这个问题,在柏格森的哲学中,同样存在。
(二)宇宙一成不变,还是变动不居的;是命定的,还是自由的。
(三)心与物的关系。
这是法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最初提出来的是笛卡尔。物与心恰相反:物有体积,心能思想。笛卡尔以后,这个问题成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柏格森也特别注意。
4.从经验入手
柏格森入手的地方,在经验。我们真正知道的只是心中的经验。
柏格森与詹姆斯相同之处,就是对心的状态的解释。詹姆斯把意识看作流水一般,柏格森也把心的经验看作流水,从无间歇,也不重复,没有可以分割出来的部分。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思想感觉。人生的经验,是永远变更、永远革新、永远前进的。
平常以为经验可以分作一片一片。例如杯、壶、书,都可以分开;烛上的火与炉中的火,也分得很清楚。詹姆斯、柏格森都说:这是因为人把对物的“观点”轻率地放到人心里,以为也分得开。
柏格森以为,心的经验,好像一条持续的河流。之所以我们觉得它是断裂的,因为用语言文字把它割断。语言文字是代表这片那片、这一段那一段的符号。用语言来表达心灵经验,连续的经验自然就被割裂,变成一个个片段。
5.绵延
从这个经验上,柏格森发挥他的根本观念,即“真的时间”的见解。“绵延”这个字不容易译,与中国古代哲学“久”字相近,译作“真的时间”,考虑到“绵延”一词的法文意思,法文的“绵延”=时间,所以“真的时间”就是“绵延”。
“真的时间”与“时间”不同,流俗意义上的“时间”仅仅是可计算、可测量的物理时间;物理时间,实际上只是真正时间的分解,把绵延固定下来,用明确的刻度或标记来表示,就是物理时间了。
“真的时间”,用柏格森的理解是个什么样子?“真的时间”就是永远前进,把种种过去保存在变迁当中的生命活动。“真的时间”有两个意义:
第一,种种过去都包括在现在中;
第二,绵延越滚越大,日渐增长,逐渐更新。
6.对人心经验的三个判断
柏格森从这个“真的时间”的观点上,对人心内面的经验作出如下论断:
第一步,存在就是变迁,没有不变迁的存在;
第二步,变迁就是长进成熟;
第三步,长进成熟,就是永远不断地创造自己。
第一步,容易讲。第二步,用滚“雪球”的比喻,也明白。第三步就是永远继续不断的增加新的东西。譬如最熟悉我的朋友,对我的过去都知道,但他决不知道我明天会做什么,甚至五分钟以后做什么,也很难知道。
一切事物,都是连续创造出来的,不是前定的。过去的事不能当做推算未知的根据。画家画画之前,没人知道他会画什么,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每一点经验都是新的,都是自己创造的,不存在预先规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