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附1 杜威讲演(1)
思想的派别
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思想的派别”。本来名词上的分别,并不重要。不过要知道现在所讲的,并不是从心理学上去说明各种思想,是逻辑学的派别,是哲学史的讲演,是哲学史上几大思想派别的区分。
这一科的讲演,性质上带些专业性质。这是没法的,因为题目关于逻辑学的方法,这学问是专门的学问,所以不能不带些专门的性质。又是从历史上讲关于人类思想的方法,又不能不讲这种思想当时所生的因果——历史的发展源流。
一、哲学思想的四个流派
现在这回的讲演概括说起来,就是说明四大派的思想方法。这四大派别是:
第一派——系统派/古典派。这派方法,是注重整理的、分析的、类别的。亚里士多德是这派的代表。
第二派——理性派/演绎派。科学发生时代,生出第二派和第三派。笛卡尔是这派的代表。
第三派——经验派/感觉派。此派培根先发起,但是不太重要,洛克可为这派的代表。
第四派——实验派。第四派和第三派的区别,现在姑不讲,留待以后说明。
大概西方的思想史,无论经几次的间断,但总可找出个不断的线索来。这线索是什么?即就是思想的派别。
二、古典派哲学
1.思想源头——希腊
思想史的开始,大都在西历纪元前六百年。发生地,就在欧洲西南部地中海半岛的希腊。
我们讲到欧洲文化的起源,关于宗教方面,就知道犹太是中心;政治方面,罗马是中心。但思想的来源——宗教政治基础的思想,是在希腊,是在地中海小小的一个半岛上。
思想的方法,从希腊产生的居多。从二千五百年以后,学校里用的逻辑学书,还是照希腊原有的,相差不远。字句虽有更动,大旨还是一样,稍为修正些,到底还是脱不了旧路子。所以现在讲思想方法第一个派别,不能不从希腊入手。
第一派——思想方法的起始——起源于思想界无政府的状态。当日的思想界,糅杂纷乱,就是哲学史上所说的“智术师”时代。那时有种种学说产生,各执一辞,反复辩难,有许多还攻击现行制度、道德,这是思想界极纷乱时代。苏格拉底想要挽救这弊病,才开辟思想方法的路径。他想无论如何纷乱,总可找出个条理来。——从不同中找出共同点;从纷乱中找到条理。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主张,道德的种种纷乱,原因在于知识不足,道德所以纷乱,由于知识无标准。他想找出一种标准来,使是非、真伪、善恶,都统一,行为也统一。事实的不统一,全由于知识的不统一。
他的方法,要求思想的方法统一。思想统一,社会上种种道德行为都统一了。
苏格拉底的哲学,关于思想的方法,就从统一知识入手。他以为我们纷纷讨论的条件中间,总有相同的地方。不相同的,就不能讨论。我们无论如何讨论,不能不认可这一点的存在,从这一点着手。
逻辑学,英文是Logic,希腊的原名是“逻各斯”,本有谈话的意思,原意是从辩论来的。又有“辩论”一字,是从希腊“对话”一字得来。都起于社会的谈话。由于辩论,才有思想的方法。就像辩论应有什么样的条件,这是辩论第一步的着手。
3.辩论的条件
(1)辩论的对象是同一个
苏格拉底指出,辩论的第一个条件,先承认辩论的东西是同一个。辩论的对象、题目是同一的,是公认的。譬如甲说:“密斯托是一个很高的人。”乙说:“是很矮的。”两个人的辩论,当然先承认辩论题目中的密斯托是同一个人。不能甲指的是甲地的密斯托,乙指的是乙地的密斯托。假使他们所争论的是两个人,那就用不着辩论。所以必须同一的题目、对象,才可辩论,这是第一个条件。
(2)辩论的对象有常在的性质
至于第二个条件,辩论的对象有一种常在的性质。这个性质不能随意变化。哲学的术语,必须是客观的,永久的,不能随意变动。要辩论的东西有永久的存在,才可讨论。苏格拉底当时同一辈哲人辩论什么是公道,尽管意见不同,但大家总须承认那客观的标准,不如此,就无讨论余地。
4.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思想的方法,就从苏格拉底说辞中得来。
他的学说,有两项要点:
一、从不同之中找出相同。这就是“共相”;
二、思想、知识的关键在于用界说、定义来表达“共相”。
这两点是逻辑学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旨趣,和苏格拉底不同。苏格拉底注重政治、社会、人生,亚里士多德注重纯粹思想。亚里士多德少时曾习医术,熟悉解剖及生物学,他的学说得自生物学的不少。他把苏格拉底的学说应用到生物学上,发明“类”的观念。把一切个体都包括在“类”中,从“类”再去讲个体。
“类”的观念,亚里士多德提出来当做哲学的中心,思想方法入手的地方,是欧洲哲学史两千年前极重要的事。“类”的观念,差不多笼罩欧洲哲学史两千多年。这个观念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创造了思想史上的新世纪。
在这自然界中,物体很多,举都举不尽,若用“类”来讲,比较有限。譬如讲树,什么橡树、榆树……现在都归在树的一类去讲。就因为个体的事物很多,没有两个个体的物是一样的,所以把个体丢开,去找出共同的地方。凡是树都是一样,凡是人都是一样,这样一来,比较简单些,比较容易辨别些。
5.“类”的三种性质
“类”的观念,有三项重要的特别性质:
一、“全体”的观念。讲到类,都是全称的,都是代表全部的,都是以一统万的。比方是树,无论是造房屋的,无论是供燃烧的,用途不同,但都以一个字来包括。
二、“共同”的观念。亚里士多德最注重“法相”。“法”是个模型,一个模型中间,做出同样的东西。讲到橡树,无论橡树是在屋的东边或西边,总有同一的法相,相同的形式。所以,类是代表共同的、模范的、标准的“法”。
三、“永久存在”的观念。“类”不但笼罩一切,不但代表共同的法相,还有永久存在的性质。树死了,“树”还存在。石坏了,“石”还存在。个体的事物无论如何生灭,“类”总代表不生不灭——永久存在。
60年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时,思想界突起纷乱。为什么?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太深。他是说永久不变的,现在有人说物种有由来、有起源过程,有变化,两千年来的思想习惯完全被推翻,怪不得要起大变动。欧洲向来的习惯,不得不改变。
这一种的方法——哲学——在思想史上何以占重要的位置?因为思想的知识,最初步是分类。譬如走到树林中,一草一木,都不认识,去问旁人,人家说这是什么花、什么树,归到类去,就明白了。亚里士多德重要的地方,就是发明这方法,找出共同的一点,归纳到类里去。
6.一切知识都从个别开始
一切知识最初的一步是感觉,是知道这一个、那一个,但不认得这一个是什么,那一个又是什么。这种知识,不要讲不足以追求高等知识,就是低等知识,凭日常耳、目所接触的,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够。必须知道这是灯,是纸,是表,是衣服……才行。所以,亚里士多德以为知识的第一步,不能专靠五官的感觉,仅知道这一个、那一个是不行的,必要知道是什么,知道具体的分类,那才可算知识。
7.“类”的意义
“分类”的观念在欧洲思想史上,很难给出个明确的一致意见。西方人在政治、社会方面,注重个人;思想方面,却归纳到全称里面去。把这个、那个归纳到“什么”的类里去。这种观念在思想史上所以重要,有一个理由:
一、即因为“类”的观念,可以笼罩一切;
二、因为“类”的观念不但独立,还有系统。就是类的上面还有“种”。牛都唤作牛,马都唤作马,牛、马都属于兽类,兽类都属于动物。从最高的阶级,可以逐步地推下来;从最低的阶级,可以逐步地推上去。这类有次第、有系统,是思想史上最好的分类。
“类”的观念不但可以应用在生物学上面,数学里也可应用。三角形是个类名,那么无论是直角、锐角、钝角的三角形都包括在内。三角形的种——更大的类,是平面,那么无论是长方形、圆形,都是平面。所以使得知识思想有系统,都因有了那“类”的观念。
这应用方面,每一种东西可以归纳到“类”,“类”归纳到“种”,更大的归到更更大。这很像中国祖宗谱系。从高祖到曾祖、祖、父,一代代排列得很是齐整。这种知识,是有系统、有条理、有组织,才是正确的知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重视怎样得到这种知识。
亚里士多德一派的逻辑学,在思想史有重大的贡献,就是重次第、条理。这就是思想上极重的要点,这就是思想史上最大的贡献。
以上所讲是第一派的大意。下次再讲第一派的方法——怎样求到有系统、有条理的方法,叙述他详细的地方。
8.古典派哲学的方法
(1)“种”的学说有两个缺点
亚里士多德“种”的学说,还有两种的缺点:
第一种的缺点,是认为“类”永久不变;
第二种的缺点,不能有发明的功用。这个、那个,排列在祖宗图谱上,依旧不能从已知的得到未知的东西。
缺点是我们偶然举出的。这重要的话,还须明白,就是这种方法在思想史上有积极的价值。即西方人思想受两千年系统的分类思想支配,有分类的习惯、知识,形成先后本末的系统。这观念是西方思想——希腊思想——最重要的。没这训练,欧洲到现在还是野蛮时代。
上次讲演提出的四派——思想方法的四大派,先讲的是第一派——希腊传下来的思想方法。这派发生得最早:创始于苏格拉底,完成于亚里士多德。
(2)希腊古典派思想简评
这派的起源,起于思想界、知识界纷乱无主无政府的时代。无论社会上、政治上种种情形,都引起庞杂纷乱毫不统一的恐慌。有心人觉得社会、政治的纷乱,都由于知识无标准。知识无标准,政治上、社会上都无系统。什么叫做公道?什么叫做公理?什么叫做道德?都须逐件地订出条理,立出标准。知识一有标准,政治上、社会上就有条理有系统了。
所以,古典主义哲学就产生于社会的实际动机。要想在思想方面找出秩序、条理来,使社会上、政治上种种事情,都有头绪,有系统。
亚里士多德是个医生,并且是个科学家,所以他的动机和苏格拉底不同。不过他受这种影响,这种遗风,所以他爱秩序,爱条理,要在纷乱的个体中间找出个明确的共相。这些态度,这些目的,都是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因此称这派叫做系统的、整理的、类别的方法。
以上把前次所讲的大略,概括说过了。
现在要加几句通论的话:就是要知道希腊的思想方法,是受希腊艺术的影响很大。
希腊人是富于美感的人类。希腊人的所谓美,是指比例的、平均的、调和的美,他们所注重的,是分配匀称调和的艺术。他们研究艺术,无论建筑方面、雕刻方面,总是求得分配均匀,整齐平称。希腊艺术的特异处,就是从无古怪丑恶的东西,畸形怪状的样子。这一派对思想上受了秩序、整齐的观念,所以亚里士多德看宇宙当做件艺术品,完全的艺术品。把造化者当做个艺术家,把天地的现象看做整齐、平均、调和的艺术品。
这第一派思想方法的大概,完全是系统的。
现在讲那思想方法的细则。
1.第一步:界说
这派思想方法求知识的第一步,是先下“界说”,从种种个体的事物归纳到类上去。界说的性质,是加个类名,再加这一种的“属差”。先举个“类”,把东西归纳到“类”名里去,然后再从“类”推到“种”。譬如知道人的一“种”所有“类”是动物,还不够,还要举“属差”,要知道人是哪种动物,或者说人是“能制造器具”的动物,“制造器具”就是属差。从“类”中再添加一个“种”的特别“属差”。亚里士多德最重视第一步理性的知识,即下“界说”。
“界说”直指事物的性质
要明白真知识这东西,非举界说不可。一面举类,一面举特别性质,那才是真知识。譬如一个三角形,先下界说:“三角形是三根直线组成的一个平面形。”“平面形”,就是类名,“三根直线”就是属差。再如直角三角形的界说是:“三角形中有一角是九十度的直角。”那三角形变做类名,九十度的直角就是“属差”。这样下去,就能知道事物的真正性质。
但我们对形式论理的滥调,往往看轻,他的本义,有重要的观念。这观念即是类的观念。因为个体事物有生死起灭的变化,但类不变,有永久存在的性质。求取真知识,必须先把个体事物归纳到类中,找出其他类的永久性,找出他的系统,找出他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那才能知道它的性质,或者特别性质。
这种观念——界说的学说,以为人的感觉,目所视,耳所听,鼻所嗅,所得到的不过是外面个体事物的形状。这一样,那一样,都不过是有个感觉,耳目还决不能认识类以及类所代表的真的性质。
感觉只知形状,不知真性质,这本是自然的趋势,因此他们推重理性的知识,看轻感觉一部分,都要使知识上下成系统,递分下去,好似祖宗图谱,因为他们认定这世界是理性的世界,亚里士多德所谓“纯粹的心”的结果。在中世时代,易为教会所利用,教会中人,当做基督教正宗的学说。他把宇宙当做有理性的,可以做宗教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