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业的突围与重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商人的丰田,技术的本田(2)

本田曲线救国路

当丰田喜一郎在战败与复兴的漩涡中痛苦抉择的时候,有一个人决定不再消极等待了。他在战后一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坐落在滨松市区,是他自己家的私有土地,有2000平方米之大。这个人不在乎浮华的外表,他知道,创业就是要从最简单的第一步迈出。于是,他在这片土地上搭建起简易的厂房,把自己家能劳动的亲戚统统招募过来,又在社会上招聘了十多位工人,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他叫本田宗一郎。

本田宗一郎和丰田喜一郎的生活环境大相径庭。本田宗一郎生于1906年,静冈县人,父亲是铁匠,母亲跟本田宗一郎一样,都没受过什么教育。本田宗一郎本来有八个兄弟姐妹,后来死了四个,可见家境如何贫困。

本田宗一郎少年辍学,在自行车店做了多年学徒,后来回到家乡,开办了修车厂。在他心底一直激荡着造汽车的梦想。

本田宗一郎一边经营修车厂,一边废寝忘食地研究汽车,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家庭,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修理厂。每天天不亮他就钻进实验室进行研究,一直到深夜他才睡眼蒙眬地出来。

起初,本田宗一郎致力于改造汽车。他发现,当时的汽车采用木制车轮辐条,很容易折断。于是,他开始尝试着用铁制辐条来代替。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铁制辐条终于诞生了。这种材质不仅仅耐磨、耐用,不易着火,还能增加汽车行驶的速度。

德鲁克对创新有着精准的描述,他曾经说,人们一直低估日本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或者,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本田宗一郎就是这种创新的代表。他没有发明汽车、火车、摩托车,但他能通过对技术的自我革新让已有的产品更加完善。

本田宗一郎的发明获得了专利,并且在汽车博览会上广受好评,订单堆积如山。他一下子变成了有钱人,据说,他的月收入达到了1000日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梦想实现之后,本田宗一郎有点飘飘然,他觉得自己该好好享受一下了。于是,几乎每天晚上,本田宗一郎的身影都会出现在各种酒馆和风月场所,成为当地妓院里最熟悉的面孔。

如果你以为本田宗一郎从此热衷于身体游戏,不再奋发向上了,那你就错了。他虽然放荡不羁,但对工作和理想依旧一丝不苟。除了娱乐,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研究汽车,而且他开始研究赛车。后来,由本田一手打造的赛车还在大赛中获得了大奖,享誉全国。

在二战爆发之前,本田的摩托车、汽车已经被全国认可,还成为各大赛车手的指定用车。

但是到了二战爆发之后,这家新兴的公司也难逃战时统制的厄运。1937年,本田宗一郎成立了东海精机重工业株式会社,从事汽车活塞环的制造。但他的产品还没有问世,就接到了政府的通知,要求这家公司停止民用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改为战争用卡车制造活塞环。

当时,日本军队最大的卡车提供商就是丰田汽车了,于是,丰田的石田退三和本田宗一郎成了商业伙伴。

石田退三在晚年曾经写道:“我的一生认识两个发明狂人,一个是丰田佐吉,一个就是本田宗一郎。”

本田宗一郎根本不管生产,所有的工厂运营都让下属去打理,而他自己则潜心研究各种奇怪的发明创造。当然,发明是需要花钱的,石田退三慷慨解囊,帮助这位偏执狂实现他可能毫无意义的发明创造。

在那个年代,丰田和本田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关系密切的合作伙伴。

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本田宗一郎和丰田喜一郎的心情一样灰暗。为了改变境遇,拯救本田公司,他暂时放下造车梦。

本田宗一郎发现,当时日本最缺乏的东西是食盐,而日本周围都是海水,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缺的就是生产盐的工具。于是,本田宗一郎发明了一种电器制盐设备,通过这个设备,海水里的盐能变得又白又细,品味极佳。

凭借这个伟大发明,本田宗一郎又赚了一笔。1946年,日本经济复苏的苗头已经显露,他开办了赫赫有名的本田技术研究所。为了生存,本田技研所当时还没有立刻开始制造汽车,而是什么赚钱就造什么。比如发电机、织布机、冰棍制造机,等等。但本田宗一郎自己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面,他还想着制造自己的汽车。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造汽车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第一,小汽车没有销量,因为没人买得起;第二,本田自己没钱,根本买不起设备。

本田宗一郎决定曲线救国。他从破败的军工厂弄回了几个引擎,然后装在自行车上,他对妻子说:“汽车造不出来,咱就弄一个没有壳子的汽车。”

第二天,他媳妇骑着带引擎的自行车上路,邻居们都很惊讶,这玩意儿既不像汽车,又不是摩托车,但跑起来还挺快。

本田夫人告诉邻居们,这车不仅跑得快,而且价格公道,工薪阶层都能消费得起。

几天后,很多人登门要买这种奇怪的自行车。事实上,今天这种车已经非常普遍,人们还给他起了各种名字,比如狗骑兔子。当时,这款带引擎的自行车的每月销量突破1000台,本田技研所获利颇丰。

有钱之后,本田宗一郎开始扩大工厂规模,购进设备,除了组装自行车之外,他也开始自主研究制造引擎。

革新才能获得救赎

但是很快,本田宗一郎的自行车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当时,日本刚刚从战争中摆脱出来,百废待兴,物资极为匮乏,特别是石油,石油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珍贵产品。所以,本田的自行车很快就无人问津了,因为车买得起,油却太贵了。

本田宗一郎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他想起在战争期间,军队因为缺少石油曾经用松节油来代替,于是,他命令员工去山里搞爆破,然后挖出松树根,提炼松节油作为自行车的能源。

本田宗一郎应该算是日本寻找替代能源的先驱,松节油的使用的确提高了消费者购买这款自行车的欲望。本田宗一郎骄傲地说,“这是一种创新,绝对是创新。”

创新有时候并不是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创新有时候是赋予资源某种能力。比如,在汽车诞生之前,石油就是无用之物,而人类对于出行方式的创造力让石油具有了新的能力。青霉菌的发明也是如此。

创新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山穷水尽的时候,智者就开始寻找新的路径。

解决了能源问题,本田宗一郎又发现,随着销量的提升,发动机的供应商产能开始跟不上市场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田宗一郎决定自己造发动机。

本田宗一郎有着铁一般的决断力,在物资匮乏的时代,效率更为关键。他命令工人把旧设备重新修理了一下,生产就开始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研究,本田宗一郎终于制造出了自主品牌的第一台发动机——A型发动机。他兴冲冲地把这个东西安在了自行车上,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价格低廉,使得自行车的价格也不断降低,重新获得了市场青睐,每月销量达到了1000台以上。

接下来,他又不断改进发动机,提升发动机的动力。但因为他对技术过分痴迷,甚至是灭绝人性的痴迷,也要求所有员工跟他一样废寝忘食地工作。有时候,年轻工人想休息一下,打打扑克,本田看见了一定会勃然大怒,拿起扳手就扔过去。后来,大家发现,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工厂里的厕所,于是,累了的工人常常偷偷躲在厕所里抽烟、打牌,排遣劳累。

本田宗一郎知道缘由之后很内疚,他召开大会向所有员工道歉。让他欣慰的是,大家并没有过分憎恶自己的老板,反而对他尊敬有加。

1949年,本田宗一郎研究出了D型发动机。它具有98CC、2.3匹马力的强大动力,比A型发动机整整提高了一倍。

本田宗一郎很高兴,他把D型发动机装到自己自行车上开始“狂奔”,结果发现,这东西放在自行车上实在是太浪费了,刚一启动就到目的地了。

本田宗一郎经过思考认为,这个大马力的发动机应该放到更适合它的地方,那就是比自行车更酷的代步工具——摩托车上。

这一年,本田宗一郎42岁,他一手制造的摩托车开始不断在公路上涌现。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本田宗一郎将之命名为“DREAM”。

1950年,梦D摩托车销量非常好,本田宗一郎为了扩大生产和销路,开始在东京开设经销处。刚刚落户的时候,本田宗一郎选择的地点很简陋,只有80平方米左右,隔壁就是卖鱼的,挑选摩托车的人常常闻着鱼腥味畅想自己驰骋的英姿。

为了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让自己的公司走向正规化,也为了让自己能安心钻研技术,从繁重的管理、销售工作中摆脱出来,本田宗一郎聘请了一位管理达人藤泽武夫帮助他打理生意。

藤泽武夫跟本田宗一郎一样,也是个实业家,早年经营修理厂,后来接受本田邀请,成为公司的骨干。

本田公司的东京销售所就是藤泽武夫一手创办起来的。在公司运转正常之后,本田宗一郎亲自跑去视察,他惊愕地发现,公司二把手的住处简陋得可怜: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地上散落着衣服和泡面。本田宗一郎满含泪水:“兄弟,你也太苦了!”

藤泽武夫根本没理会他的情绪,而是报告说:“目前我们本田的代理商只有200家,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和其他代理谈判,已经有5000家愿意做我们的代理,签合同的有了1000多家。”

本田宗一郎再次错愕:“你是怎么做到的?”

藤泽武夫轻松地说:“写信介绍我们公司,然后一家家去拜访,你看,签合同的都是拜访过的。”

本田宗一郎不说话了,他有点敬畏眼前这个人,他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开拓公司的销售渠道,过着简朴的生活,却取得了如此惊人的业绩。

这一年9月,在藤泽武夫的努力下,本田在东京的工厂也正式开工,每月的产量都突破1000台。当然,业绩的飙升跟当时的大经济形势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急需大批军用摩托车,而本田的产品物美价廉,正是美国军队所需要的。

丰田和本田的崛起路径其实类似。它们的领导者都在一个困顿无奈的环境下力图寻找新的生路;他们都不忘初心,宁可曲线救国;他们都在技术层面不断自我革新。

日本人的创新根植于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改进。今天我们说,日本人具有工匠之心也是此意。他们就像铁匠、木匠一样挥舞着工具,隐藏在喧闹浮华的世界中,把一个个产品推向世界,让人惊叹。

从精神层面来说,此时日本最为卓越的企业家们也处于寒冷的冬夜,他们像荒原中的野草,肆意生长,寻找生存之道。一方面,他们要面对国破家亡的累累伤痕;另一方面,还肩负着振兴日本经济的神圣使命。他们能趋利避害,延续企业的生命,能以创业者的心态开辟自己的事业,他们笃信企业的使命是为民造福。

他们也曾经因为国家满目的凋敝内心震颤,但幸运的是,他们在别无选择的境遇下坚持初衷,一路创新,寻找生机。

还有,他们都坚信日本的经济一定会重新振兴,他们所创造的产品一定会在下一个盛世成为畅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