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3.0:移动电商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赵 骥赵骥,博士,清华大学CIMS(Computer/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计算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培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虚拟制造、虚拟企业、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资源动态集成。负责或参与过10多项国家863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EI《工程索引》)收录9篇。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新故事天天上演,新行业崛起,财富重新分配,为此有人欢呼雀跃。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生意难做,制造业微利,行业洗牌,“跳楼跑路”事件屡有耳闻。

人们很容易发现站在这种颠覆性变化背后的始作俑者——互联网。互联网到了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就会发生颠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大潮席卷全球,为个人和企业带来了挑战和憧憬,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大变革。

其实,这一切的故事都写在了二十多年前的科学“预言”中。1991年,美国Iacocca研究所为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连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虚拟企业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像传统组织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

目前所发生的变化,只是虚拟企业模式到来前的序幕罢了。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小鱼群吃大鱼的时代。

所以,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时代的车轮始终在前进。

在新的时代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应大势。顺大势,才能做大事,进行企业或个人的转型。要转型,就要把握这个时代的趋势,了解行业变迁的规律。

本书揭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运行规律。

那么,“互联网+”模式下的企业形态是什么?

从微商运营,到组织的扁平化,再到虚拟企业,无不体现出互联网技术与商业运营模式的相互交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产业分工模式,进而对企业运行模式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新的产业形态层出不穷。

重大的技术创新对行业往往是颠覆性的。创新就是开创一个新世界,破坏一个旧世界。例如,数码相机技术对机械相机技术的冲击就是颠覆性的。作为数码相机的发明厂商,美国老牌企业柯达没有将新技术转换成新的商业模式,最后“惨死”在自己研发的数码技术下。

所以,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变革中的行业、变革中的社会,是决定我们能否跟上变革时代的关键因素。

能不能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往往在于对企业战略方向的把握,在于对市场的敏感度。

产业变革的机会就孕育在“互联网+”所带来的眼花缭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