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还是自行?这是个问题
炮兵是一个古老的兵种,它的战场价值毋庸质疑,然而如何让这个古老的兵种在核战争的大背景下继续发挥效用却是一个新课题。理论上来讲,自行火炮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答案。是的,由于拥有一个功率强大的机械化底盘,为自行火炮设计一个全封闭的炮塔并不困难,这使其具备了在核战场环境下继续作战的先决条件。而且就可能在西北欧进行的任何战争来说,敌对双方都将比二次大战时更加依靠机械化,也就是更加依靠机动性。战争的发展趋势是更多地使用自行火炮,这是个很有见解的看法。然而,牵引式火炮就不被需要了么?这样的想法显然过于武断。
首先从战略视角来讲,无论是在铁幕的哪一侧,炮兵是在核战场还是在常规战场被使用的机率更大显然是个问题。一位哲人曾把核武器比做“真老虎”和“纸老虎”。冷战的历史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就核武器无穷的杀伤力来说,它是一只可以吃掉整个人类的“真老虎”,但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敢轻易使用它,它又变成了一只仅能吓人的“纸老虎”。事实上,在整个冷战时代,大国间的战争是必须是废弃的政治选择。核战争已不可能是政治的简单继续,核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而且不仅要防止核战争,还要防止可能升级为核战争的常规战争。任何敢于发动战争、即使一开始并不是发动核战争的国家也意识到战争和冲突的升级就是“不断地拧紧螺丝扣”,最终可能导致核攻击,受到毁灭性的报复。这样,敢于发动核攻击的国家决策者不得不做得出结论:在核时代,挑起大国间的战争必须慎之又慎。
炮兵是个古老的兵种,它的战场价值毋庸质疑,然而如何让这个古老的兵种在核战争的大背景下继续发挥效用却是个新课题
以T-10M重型坦克为基础研制的苏联2A3 406mm口径自行原子炮
另外,以核战争威慑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的爆发往往收效甚微。这是因为此时威慑方很难下决心使用核武器,被威慑方也不相信威慑方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就是和冷战时期核威慑未能遏制在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爆发军事冲突的重要原因。对与核大国没有生死攸关的利益关系地区发生的低烈度冲突,如在与大国联系的松弛地区发生的有限战争、种族冲突、内部武装纷争和小规模游击战等,核威慑的效能更缺乏可行性与实用性。也正因为如此,由于美苏两国都无绝对把握在向对方发动第一次核打击后全身而退,冷战时期的“恐怖的平衡”才能够不断延续,特别是进入1960年代以来,美苏相继抛出“灵活反应”和“现实威慑战略”军事学说后更是如此(这两个战略是针锋相对的,但都强调在做好打核战争准备的同时,更侧重打常规战争,尤其是有限战争),所以在整个冷战过程中,核战争是阴影,但更是背景,双方军事上的立足点至多是核战争背景下的中低烈度常规战争,于是炮兵究竟是在核战场还是在常规战场被使用的机率更大,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而既然如此,那么牵引式火炮相对于自行火炮的战场价值也就并没有人们相像中那样低。
通过红场的2B1 420mm重型自行原子炮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核战争背景为自行火炮的兴盛打下了基础。这让许多专家开始预言牵引式火炮作为一种过时的武器很快就会消失。专家的大量结论都归结为,牵引式火炮在战场上过于脆弱,运输状态和战斗状态的互相转换占用了大量时间,而且任何转移都依赖脆弱的牵引车等等……但尽管有这些缺点,许多因素还是决定了牵引式火炮还会在很长的时间里继续服役。从战术、技术和经济角度而言,自行火炮与牵引式火炮并非是一种非此既彼的取代关系。
除了对核战场的天然适应能力外,自行火炮相对于牵引式火炮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机械化底盘所赋予的战役和战场机动性,以及因为拥有一个装甲炮塔而得到的乘员防护增益。然而,在常规战场上,牵引式火炮的某些特质或者说是优点同样不容忽视。牵引式火炮是不可缺少的。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行火炮和牵引炮的防护力事实上没有那么大的差别。理论上自行火炮把乘员防护作为火炮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可为乘员提供最好的防护,但这种防护力和想象中的防护力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只要求能挡住步枪子弹和近距爆炸的榴弹破片就可以了),而牵引式火炮的正侧面投影都非常小,至少比自行火炮小一半,在很多情况下投影面积小比装甲或机动性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与防护性问题类似,在机动性的问题上,牵引式火炮其实并不像想像中那样糟糕,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某些优势,而这类优势有时并非不能理解。比如,牵引式火炮最首要的优势是易于远距离运输:通过铁路或是空运方式,这是牵引式火炮区别于自行火炮的一个显著优点。牵引式火炮更便于运输且不会象自行火炮那样令运输网满负荷,要知道几乎所有自行火炮的重量和尺寸上都要超过牵引式火炮,还有一些重量和尺寸甚至接近或超过主战坦克,所以当火炮要装车或是装机时,牵引火炮一定会看自行火炮的笑话,牵引火炮装车速度的快慢只是取决于有没有相应的装具,以及炮兵自身业务熟练程度的问题,这些都不是解决不了的。但自行火炮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却并非如此,而这一点恰恰在需要快速展开分队进行紧急部署时特别重要。
自行火炮的战斗全重对其战略机动性的损害是非同一般的,所以在要求空运布署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促使北约陆军必须在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间进行慎重地权衡。更何况,美国人对于北约盟国增强战术性盾牌部队的要求,到1962年之后已经变成了灵活反应战略中的一个必要因素。特别是为了应付分级的区域性威胁,北约在美国的倡导下,开始组建一支强大的空运常规预备队,而这就为现代化牵引火炮而不是自行火炮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理由。
另外,火炮的战斗性能当然与火炮的机动性水平有重大关系,这与其它兵种是一样的。自行火炮的优点之一是出色的战场机动性,由于拥有一个强大的轮式或是履带式机械化底盘,在战场上自行火炮与牵引火炮二者的确有着明确的机动能力差别,这使得自行火炮在快速进入发射阵地和撤出时,享有相对牵引式火炮理所当然的优势,这使其战术意义上的生存性大大增加。不过,牵引式火炮其实也可以通过某些不太复杂的手段来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自己的这一缺陷:比如加装辅助动力系统就是个不错的方案,这样牵引式火炮可以依靠自身实现短途的阵地转移,而且大架的展开和收回,助锄的入地,都可以借助辅助动力系统驱动的液压装置进行,从而大大减少准备阵地时间(尽管辅助动力装置仍然无法与自行火炮的机械化底盘相提并论,但用于弥补战术上的机动性缺陷是足够了,至少在进行一至两轮短促打击然后在对方发起反击的炮弹落地之前离开没有太大问题)。
由于拥有一个强大的轮式或是履带式机械化底盘,在战场上自行火炮与牵引火炮二者的确有着明确的机动能力差别
欧洲人以高价获得的经验已经表明:巨大的资金是维持军队所必需的
如果说关于防护性和机动性方面的陈述是一些略有牵强的辩解,那么成本优势则为牵引式火炮在核战争的大背景下继续存在争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理由。火炮是大宗装备,全自行化在经济上很难是个现实的选择。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各种牵引式火炮的生产和使用成本却比更复杂和昂贵的自行平台要低廉。同是一门火炮,不论是牵引式的还是自行式的都有使用寿命。算下来平均两三门自行火炮的价格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牵引火炮连(北约在1980年代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采购一个155mm榴弹炮连的装备,选择牵引式榴弹炮花费为950万美元、选择自行榴弹炮花费为3500万美元,后者是前者的近4倍),但达到的作战效能却未必随着单位质量的提高,所获得的作战效能会在武器效能到达某一点之后开始回降。在这里,可以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作为解释:用最先进的材料和用最新的工艺制造的极其优良的步枪,与根据同样的科学原理制造的、成本很低的普通现代步枪相比,其性能仅仅稍好一点而已。
于是这个成本就必须算一下了,不是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的(一位英国政治作家汉普登在1962年简洁有力地表述了此点:大量的资金,是战争的力量源泉,也是其它事业的力量源泉。欧洲人以高价获得的经验已经表明:巨大的资金是维持军队所必需的,但从长远的观点看,人们已经为此付出了过份昂贵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各国的技术人员也许都在力求获得武器技术上的优势,如更为完善而先进的自行火炮就是如此(在这方面,北约的欧洲盟国能够比苏联人作得更好),但对于职业军人来说,为了保持数量,他们却宁愿牺牲一种武器所可能达到的最佳质量,过份追求质量所引起的效应,结果自然就是削减数量,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把数量削减到不符合战争实际需要的水平。而部队数量减少则意味着组织基础的动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牵引式火炮可能比自行火炮对那些身居高位的职业军人更有吸引力,某些时候它不仅仅是一种武器那么简单。
冷战的核战争背景下也仍然需要同时推进自行与牵引两种炮兵装备的研发换装
此外,除了防护性、机动性和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使得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牵引式火炮还将在核背景的冷战中长时间有需求。比如,可靠性问题,也就是维修保障。自行式火炮不但有炮,还有车,所以维修上难度自然更大,而这个问题在战场上会被放大,所以不得不被很认真地考虑在内(相比之下,牵引式火炮不但在使用上要容易得多,可靠性也远远高于自行火炮,毕竟一种武器的实际效用与理论性能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也因为如此,这一切决定了,当中西欧洲国家刚刚从1962年的核战争边缘中侥幸幸免,并开始在新的军事学说下重整常规力量时,他们对自行火炮还是牵引火炮的态度并不是经渭分明的,特别是在需要增援欧洲北翼部队的情况下,牵引式火炮而不是自行火炮将拥有更大的战略价值,所以西欧人对这笔帐算得很精明,同时推进自行与牵引两种炮兵装备的研发换装或许更聪明也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