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录:古代中国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江东霸王孙策

“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句名言对后世家庭教育影响深远。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淮南军阀袁术袁公路,他因企图篡位代汉而丑名远播。他口中的“孙郎”,则指当时尚在自己麾下的孙策孙伯符。袁术说出此言的时候,正值“孙郎”的父亲——破虏将军孙坚刚刚去世。而孙坚是带着一番遗憾,撒手人寰的。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说来话就长了。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是个异常黑暗动荡的时代。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朝政在两大势力的交替掌权与不断火拼之下,日益腐朽不堪,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汉桓帝、汉灵帝执政时期。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刘宏,成天一门心思钻研着如何享受和玩乐,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全托付给“十常侍”等大宦官。这些贪得无厌的公公们趁机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官鬻爵,中饱私囊。在昏君与权阉沆瀣一气下,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事情不断发生。试举几例:宦官不能行人道,却娶三妻四妾,收儿孙满堂。

宦官出行的车队,用马穿金戴银,侍女服饰有如宫女,另有骑兵护卫,规格和皇帝车驾相仿。

毛驴的价钱比马还贵,而且供不应求。

狗按照斗犬战绩,穿朝服,佩绶带,打扮和官员一样出入朝堂。

◎ 黄巾起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这一切,在当时都是正常现象。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如此众多颠倒是非黑白的奇怪现象丛生,说明东汉王朝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了。而当一个政权开始病入膏肓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地方上民不聊生,盗贼横行,州郡弹压不力甚至放任自流。种种情况日积月累,终于在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在一个叫张角的江湖郎中兼秘密邪教组织头目利用下来了个大爆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之乱”。数十万对现状早已不满的张角信徒头裹黄巾,揭竿而起,横行各州郡达四年之久。几乎颠覆整个东汉王朝。

少年起事

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为某些当时尚默默无闻的未来英雄们提供了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舞台。吴郡富春(今杭州西南)人孙坚正是这个舞台上的名角之一。

十七岁那年,他与父亲坐船去钱塘。路上碰上海盗拦路劫财,这情况即使是大人也是躲避不及的。孙坚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顾父亲的劝阻,提着刀子就冲了上去。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冲过去乱砍乱杀,而是在岸上扬声大呼,作东西指挥状。贼人们远远看见,还以为捕盗官兵大至,登时作鸟兽散。孙坚追上去,当场斩杀一人。

小小年纪就如此有勇有谋,孙坚从此名闻郡里,郡守召其为代理校尉,用今天的话来说,算是临时地方警备副司令。

◎ 孙坚像(叶雄先生作品)

牛刀小试就获成功,孙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击会稽妖人许昌于句章(今浙江慈溪);大破黄巾贼于宛城;讨边章、韩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征长沙盗贼区星、周朝、郭石于零、桂……随着军功的不断增加,孙坚也一路从代理校尉上升到郡司马、下邳丞、别部司马、议郎、乌程侯、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孙坚的大名逐渐走出吴郡,传遍全国。连凶焰四射的汉末大奸雄董卓也评价道:“孙坚小戆这里的“戆”是勇悍好斗的意思,非贬义词。,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随后又喟然长叹道:“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当时,袁绍袁术兄弟和刘表都已是颇具实力的一方军阀,唯独孙坚依旧只是个袁术的部属。足见假以时日,孙坚羽翼丰满,定能成为傲视群雄的一代豪杰。可惜天忌英才,正当孙坚的事业和威望都如日中天时他自己却出了意外,而这个意外的源头就是淮南军阀袁术。

袁术和统治河北的军阀袁绍本是亲兄弟,然而两人却暗中不和。袁绍是庶出,早被以袁家嫡子自居的袁术所看不上眼,袁术甚至私下里称袁绍为“吾家奴”。袁绍与冀州牧韩馥等共同起兵讨伐挟持天子的逆贼董卓,袁术响应,派孙坚带兵参加。然而袁绍却企图派部将周昕乘虚偷袭孙坚任刺史的豫州,袁术大怒,派部将吴景打跑了周昕,二袁嫌隙更深。

此后,两兄弟越走越远。袁绍想和韩馥拥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以取代被董卓控制的汉献帝刘协。而袁术此时已得到孙坚征董卓时从洛阳带回的传国玉玺,心怀异志。于是袁术以“皇帝尚在,董卓未灭,应以公义为先”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袁绍的提议。两人自此彻底翻脸,各自结交外援,试图吞并对方。袁术连接公孙瓒牵制袁绍,袁绍则拉拢刘表对付袁术。刘表的地盘荆州就紧挨着袁术地盘的左侧,这让袁术如何睡得安稳?同室操戈的一幕已不可避免。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术抢先动手,命孙坚攻打刘表。两军战于樊(今襄阳市樊城区)、邓(今河南邓州)之间,刘表部将黄祖不晓得孙坚的厉害,主动来迎,结果被打得大败。孙坚乘胜追渡汉水,围襄阳,却不防被刘表另一部将吕公诱入岘山之中。孙坚大概是很久没有打过败仗了,滋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只顾闷头狂追,竟一气赶进了黄祖预先设好的埋伏圈内。竹林间乱箭飞下,孙坚当场被射杀。

◎ 岘山——孙坚殒命之地

可怜一代名将,就此惨死荒野。孙坚的侄儿孙贲收拢了叔叔的旧部,回军投奔袁术,袁术让他接任豫州刺史一职。

噩耗很快传到舒城(今安徽六安舒县)孙家,正在急切等待前线消息的孙家人顿时如五雷轰顶,嚎哭声充满了孙府的各个角落。

悲伤归悲伤,逝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要坚持过下去的。老爹死了,作为长子的孙策义无反顾地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他在参加了父亲的葬礼之后,就带着家人移居到了江都(今江苏江都市)。

孙家突遭如此重大的变故,所受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不幸中的万幸,孙家新顶梁柱孙策并不是个庸碌无能的年轻人。他在继承了父亲家业的同时,也早已继承了父亲少年老成的气魄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孙坚当年奉命北讨黄巾的时候,曾将家人安置在寿春(今安徽寿春)。孙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作为武将家的孩子,孙策的童年世界里不曾存在过多少快乐时光,他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是在不停地学习、自省其身、结交名士中度过的。到了孙策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和他父亲当年一样,在江淮一带成了个大名人。

在孙策长长的一段好友名单里,有一个和他同龄的孩子是他最亲密无间的玩伴,两人虽非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平日里时不时你送我一只竹马,我赠你一个泥人。兴起时,这个孩子竟把自家路南边的大宅子都送给了孙策,还曾与孙策一起以儿子的礼节去拜见孙母。这个孩子日后对孙策以及孙策的弟弟孙权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名字叫做周瑜,是洛阳令周异的儿子,《三国演义》里那飘逸俊美的江东周郎就是他。

周瑜的生平事迹,三国迷们是耳熟能详,但有件事估计没多少人知道:孙坚远赴中原打仗,出于方便照应的考虑,周瑜建议孙策把家从寿春搬到自己的家乡舒县。孙策顺从地照办了。两家的交往从此更加亲密,让宅拜堂的事,就是在那以后发生的。这件事不只是两人情深义厚关系的体现,还说明了孙坚不在家的时候,家中事务一直都由孙策主持,足见少年孙策独当一面的本领已得到父亲的认可。

◎ 周瑜像(叶雄先生作品)

◎ 孙策早期活动

尽管生活的磨练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支撑起一个家和担负起父亲未竟事业的难度是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年仅十八岁的孙策并没有退缩,而是在擦干眼泪后勇敢地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大任。因为他是孙坚的儿子,还是最大的儿子,他别无选择。

光有勇气和决心是不够的,现实的困难一一摆在孙策面前:无论是要报父仇还是继续在江东扩大势力,都需要一支军马。可孙坚的旧部已经全部被原老板袁术所吞并,袁术是一只贪得无厌的狼,肥肉既然已经吃下去了,要让他再吐出来,谈何容易。

孙策把未来寄托在西南方向的丹杨郡(今江苏南京一带),那里的太守是他的舅舅吴景。这是他们孙家目前唯一的希望了。

临行前,孙策去拜访了当地名士张纮。此人本是广陵人,年轻时曾游学京师。大概是看到时局已乱,张纮学成归来后无论是州郡的举荐还是县衙门的聘请一概予以拒绝。后寓居江都。何为寓居?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断,大批北方士人携家南渡避难,大名鼎鼎的三国第一智者诸葛亮就是南下大军中的一员。按传统的说法,这是促进了南北方的人才交流,为南方经济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当然,孙策所求的并不是经济问题,他要征求的是下一步的战略方针,在这方面,孙策百分百地相信张纮能引领他走上正确的路。

当时的情景,史书记载得很清楚:

孙策对张纮言道,如今天下大乱,汉柞衰微,野心家个个拥兵自重,却都只顾着为己谋私。只有先君孙坚与主公袁术联手讨伐逆贼董卓,真心匡扶汉室。皇天不佑,先君功业未成就为黄祖所害,孙家不幸,天下不幸。说到这,孙策悲愤不已,几欲垂泪。

孙策如此动情,张纮却似乎并未听到孙策的话,毫无回应。

眼见如此,孙策还是径直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先君已逝,但他的理想不能随之飘逝。孙策年龄虽小,但对父亲的壮志不敢遗忘。如今孙策打算先去主公袁术那里讨回父亲的旧部,再去丹杨依附自己的舅舅,招徕流亡,以图东据吴会,上为朝廷拱卫地方,下为孙家报仇雪恨。

其实除了这一步外,此时的孙策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但丹杨亦是四战之地,江淮几大势力在周围纵横交错,凶险无比。孙策踏出的第一步尤为关键,若一招不慎则满盘皆输。因此他觉得还是先征求下智者的看法再说。

张纮只是冷冷地向孙策表示,自己对天下事毫无兴趣,且母亲刚刚过世,自己还在服丧,所以,他对孙策无所帮助。

这对孙策来说不啻于劈头一盆冷水。显然张纮对混乱动荡的时局失望已极,丝毫不想理睬其中之事。但孙策并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既然来了,不求得先生的金玉良言誓不罢休。于是他三番五次地上门求教,无奈张纮的心冷如铁,孙策一次次都失望而回。

◎ 孙策的影视剧形象(沙溢饰)

孙策也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眼看着啥好话都说尽了,啥诚意都掏出来了,依旧无法打动张纮先生,一急眼,他竟然使出了终极招数——男人平时打死也不愿意用的法子——眼泪。

“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於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出自《裴注三国志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用大白话说就是,我孙策早就听说张先生是个道德模范文明标兵,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和您掏心窝子,您就不能也用我的十分之一热情来回报我下么?我知道现在是个现实社会,我不会亏待您的,事业若成您就是我孙策永世的大恩人。说完这几句,孙策再也忍耐不住,拜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这般情景远出张纮意料。他原本作好了应对孙策失去耐性乃至恶语威胁的准备,没想到孙策甩来的不是飞镖,却是豆腐,这让再坚硬的盔甲也失去了作用。

除了利诱外,孙策的话里还带有几分小小的威胁:张纮先生您不是大家公认的正人君子么?作为一个正人君子,现在却对一个可怜的丧父少年的苦苦哀求拒之千里,这事要是传出去,对张先生的名声貌似不太好吧。东汉末如张纮这样淡泊名利的清流人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怕的就是声望受损,孙策这一招可谓打中张纮的软肋。

无可奈何,张纮终于开了金口。他告诉孙策,少年壮志,真不负令尊孙坚之名。只要孙策带丹杨兵开进吴会,拿下荆州、扬州(今湖北荆州、江苏扬州,两地在当时都是江淮一带的军事要地)都不在话下。以孙策之能,到时候非但能报仇,占据长江天险、剪除奸贼、匡扶汉室都大功可成,应该向齐桓公、晋文公(春秋五霸中国的两位霸主,以勤王为名称霸诸国)的霸业努力。只是苟富贵,勿相忘,自己届时还当仰仗孙策。

原本对自己的计划只是勉强自信的孙策,得到肯定,顿时大喜过望。他不仅坚定了原来的想法,更将自己的家人一并托付给了张纮。

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孙策欣喜而去,而肩膀上平白无故多了副重担的张纮只能苦笑不已。张纮当然知道孙策给予他这么大的信任不仅仅是感激他张纮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更是为了强行将他绑在孙家的战车上。从此以后整个江都的人都知道江东名士张纮是孙家家属的保护人,张先生再想和以前一样置身事外是做不到了。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要在江东做大事离不开当地名士的支持,少年孙策的战略眼光可谓不亚其父。

离开江都后,孙策又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淮南军首府寿春。

见到袁术后,孙策照例是声泪俱下,然而泪弹这次却失了灵。袁术是为了利益对自家亲人都能翻脸的主,别人家的不幸关他啥事儿?孙策求了半天,也只得到在丹杨募兵的授权而已。

孙策只得带着平日里最信任的心腹吕范、族人孙河等踏上了前往丹杨的路。在吴景的帮助下,他很快募集了几百人。孙策军重建工作虽不能说完美,但总算是展开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孙策还盯着地图想着先拿哪个县开刀呢,却不提防自己已经被别人盯上了。泾县(今安徽宁国泾县西)宗帅(当地少数民族山越的首领)祖郎用偷袭给这个外来户好好上了一课。孙策大败,刚拉起的小队伍折损殆尽,孙策自己也险些被祖郎砍下马来,幸好躲闪得快,祖郎一刀砍在了马鞍上。孙策趁机拔腿狂奔,才算捡回了一条命。

◎ 《列女图》中描绘的魏晋使者图

初次下海就把老本赔了个精光,孙策只好再去求袁术。袁术这回实在没什么理由好推托了,加上他也确实想在江东多开家“分店”,这才勉强将孙坚旧部一千多人拨给孙策。

队伍重新拉起来了,然而这次孙策没有再妄动。被祖郎大破的那一仗使得他对江东局势的险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必须作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而准备工作的头一件就是——立威。

现在孙策所统辖的一千多人虽然都是父亲手下的老兄弟,但孙策毕竟还是刚刚成年的孩子,威望和战功全部为零,再加上先前的惨败,这如何能让这些昔日横行江东的精兵猛将们对新主人心服口服?而将若不能服众,连指挥号令都无从谈起,更遑论建功立业了。

所以,在再度出师之前,孙策必须先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在这些老兵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因而当孙策军的一名骑兵犯事逃到袁术军营里藏起来的时候,孙策根本不给顶头上司面子,硬是派人闯进去,把那个家伙从马房里搜了出来就地斩杀,然后才向袁术赔罪。人死不能复生,袁术虽然心里很不痛快,也只能酸溜溜地说:“叛徒人人得而诛之,换我也一样,伯符何必在意?”

恰巧这时,由京城来的特使也到了淮南。原来自征讨董卓的关东联军自行解散后,董卓解除了后患之忧就又开始了荒淫堕落的生活。司徒王允和董卓义子吕布合谋,刺杀了董卓。事后王允拒绝赦免董卓的部众,导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起兵打进京城,赶跑了吕布,杀死了王允,控制了献帝。李、郭二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得人心,于是四处拉拢地方实力派。袁术称雄淮南,李、郭就假借天子的名义,派太傅马日磾持节前来,拜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孙坚也早已全国闻名,既然给了袁术一个名分自然不能落了孙家。因此,马日磾也带来了拜孙策为怀义校尉的诏书。

以上这两件事使得孙策名声大噪,不仅孙家部曲彻底拜伏在他脚下,连袁术的大将张勋、乔蕤等也争着和孙策拉关系交朋友。一时孙策在袁术的地盘上大有反客为主之势,袁术那句“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的感慨,就是在这时候发下的。

威望是有了,但这还不够。在乱世,威望只是华丽的门面妆点,要真正称霸天下,靠的还是实打实的战绩。孙策复出后打的第一仗,是与庐江太守陆康打的。

◎ 袁术

陆康本人的性格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会得罪人:袁术刚与袁绍翻脸的时候,曾进军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结果被袁绍联合三国主人公之一曹操痛打了一顿,袁术只得改主意东取徐州。军中缺粮,袁术曾向陆康借三万斛,陆康给一口回绝了。袁术一怒之下便派孙策攻打陆康,并许诺事后封孙策为庐江(今安徽庐江)太守。恰巧陆康曾对孙策无礼,孙策也怀恨在心,此时公私账一起算,将这个任务完成得格外漂亮,两下就把庐江拿下来了。

庐江到手了,袁术却翻了脸,改任自己的老部下刘勋为太守。此前袁术曾答应给孙策个九江(今江西九江)太守当当,过后却改用丹杨人陈纪。袁术一再食言,孙策心中大为怨恨,两人的矛盾就此埋下。

其实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袁术这样做也有他的考量。孙策身上继承了孙坚的优良基因,在江东的声望又超过袁术,如果此时再给他地盘的话,不用多久肯定能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到时候袁术能否控制得了就难说了。这跟曹操听说刘备成为荆州牧后惊呼“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出自《三国演义》。是一个道理。

怨归怨,毕竟自己现在还依附于袁术,袁术对孙策说话不算数,孙策除了敢怒而不敢言还能怎么样呢?要想尽快改变现状,除非自己当上老板。

或许也是老天觉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委屈了孙策,很快给了他重拾称霸江东大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