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懂博弈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博弈为我们带来什么

牧童区寄的故事、博弈的各种相关知识、整个博弈学理论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首先,博弈可以给我们带来自信,带来亲切感和熟悉感。牧童区寄仅仅是唐代一个偏僻、荒凉地区的放牛娃,是一个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的农村孩子,却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民除害,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拥有的智慧在发挥应有的作用之后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也看到了作为“弱者”,如果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完全可以战胜对手。所以,牧童区寄故事、博弈学能够给我们带来自信,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博弈场合,博弈一方往往处于“弱势”,博弈双方实力是不对称的。但是,“弱势”、“弱者”并不是失败的代名词,区寄斗强盗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博弈的原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是陌生的理论。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和区寄斗毛贼何其相似。春秋时期,吴越都是江浙一带的小国,但吴国率先强大,吴王夫差曾经把越王勾践打得只剩下5000甲兵,躲在会稽山上惶惶不可终日。无奈之下,勾践忍辱负重,自愿入吴给夫差当奴才,以保全越国。骄傲的夫差答应了。勾践入吴给夫差当了3年马夫,夙兴夜寐,战战兢兢,毫无“二心”,最后终于让夫差“批准”回国。回国后的勾践,与民同甘共苦,每天晚上睡在柴禾上,每天早上起来就舔舔苦胆,以示不忘失败的羞辱,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重新复兴,最后一举灭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任霸主。从此,“卧薪尝胆”成为以小胜大的博弈策略。

勾践的故事和区寄的故事何其相似,都属于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经典故事,都采用了“麻痹”对手、“分裂”对方的策略,最后都一举消灭对手,赢得博弈的最后胜利。从中可以看出,强和胜利、弱和失败不能划上必然的等号。弱小一方利用策略同样可以战胜强大的对手,赢得最后的胜利。

至于博弈论,如果仔细分析,就和我们古人所说的对弈意思相差无几,都是双方或者多方相互对峙,都分析彼此的实力,都力求获悉对方的信息,都根据对方的策略作出自己的相应策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赢得胜利。中国战国时期发生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一场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明显的博弈。战国时齐国贵族风行赛马,齐王“财大气粗”,在和贵族田忌和王室其他成员的赛马中总是赢得胜利。田忌的高参,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看到田忌的马和齐王的马同样骏美,只是每个档次的马就相差那么一点点,于是让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最后三战而二胜,不仅赢得了齐王的千金,也让齐王看到了孙膑的智慧。孙膑的这种策略,就是一种博弈,只是中国人没有进行系统发掘和理论总结,而仅仅把它当做一种对弈的游戏。无怪我们看到西方人提出的博弈时,会感到分外地亲切和熟悉,因为,从博弈的一整套理念到实践,我们的先民无论是上层的贵族,还是下层的放牛娃,都已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广泛运用。

其次,博弈学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理性。在区寄的故事中,作为博弈中的强者,两位强盗为什么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买卖没做成,反而送了卿卿性命。浅而言之是利令智昏,仔细分析则是缺乏理性思考。撇开道德因素不谈,他们贩卖人口,绑架小孩出卖,从而获得利润,也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是理性的。但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显然是非理性的,他们忘了“走多了夜路总会撞见鬼”的俗语,所以这种“快乐”是不会长久的,可惜强盗们“顺风顺水”的买卖做多了,根本察觉不到可能遇到的危机,区寄的示弱,更让他们得意忘形。可当区寄杀死一名绑匪而再次落入第二名绑匪手中的时候,绑匪也曾一度惊恐,但区寄的一席话,又让这位“仁兄”陷入了对金钱的憧憬,把区寄这个“小杀手”带在身边,还要从区寄身上获取最大利润,这显然是“利令智昏”,最后死于牧童之手,也算死得其所。我们说,强盗犯的致命错误是作出了不理性的决策和判断,做起了没本钱的买卖,甚至在感受到生命危机的时候,还是被金钱所困,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错误。而区寄从一开始就是理性的,无论他“扮猪吃象”还是“巧言令色”,他的目的就是一个,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正确目标和理性指导下,他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三思而后行”,所以他赢得了博弈的最后胜利。

最后,博弈给我们带来的是对纳什均衡的思考。纳什均衡理论告诉我们,根据对方的策略,采取对自己看似最有利的策略,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是对双方都是最好的结果,甚至是最坏的结果。其中的缘由就是每个人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从个人利益考虑的,而个人利益往往和整体利益不是绝对一致的。类似《童区寄传》中的这种“一边倒”的博弈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但博弈最重要的目标是追求一种均衡,使博弈各方形成某种程度的平衡,如果说类似区寄斗毛贼、吴越争霸这种博弈中的一方要么全赢、要么全输的结局也算一种均衡,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均衡,是一种蕴藏巨大风险的均衡。因为作为“全输”的一方,在意识到自己即将“全输”的时候,极容易爆发巨大的“破坏力”,毁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使试图“全赢”的一方也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而形成另外一种形式“均衡”。例如吴越争霸中,吴王夫差在会稽山之围中之所以接受勾践的投降,是面临这样一种选择:如果不接受投降,率领最后的人马决一死战。那么就把国家财富全部毁掉了,夫差一方面贪恋财富,一方面也顾忌对方拼个鱼死网破,于是答应了勾践的投降,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所以,理性博弈者在要“全盘胜利”的时候,也要给对手一条出路,保住对方最低限度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形成均衡。但纳什均衡的原理又告诉我们,很大程度上我们自己认为采用了理性的博弈策略,实际上却是不理性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种种价格大战、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和利用,博弈方都认为做了充分的理性思考,但结果往往出乎各方意料之外,往往形成种种尴尬的纳什均衡。所以,如何在博弈中形成一种理性的均衡,是任何参与博弈方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