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乙部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乙”是个象形字。甲骨文是一根弯曲的曲线,有如鱼肠。金文、小篆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乙”。

《说文·乙部》:“乙,像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像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乙,像春天草木弯弯曲曲而长出地面,这时阴气还强大,草木的生长十分困难。用乙表示草木的长出,与牵引向上而行的丨用意相同。乙继承着甲,像人的颈脖。大乙的部属都从乙。)

“乙”的本义为鱼肠,但这个本义到后世根本不用了。由于“乙”的字形有点像“鸟”,上部左弯者为头,中为腹,下部右弯的末端为尾,故古人把“乙”字当燕子讲。如张融《答周顒书》中有“非凫则乙”,意思是说不是野鸭子就是燕子。

“乙”还作标志符号讲。《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这里“乙”字不能当燕子讲,而是指画“乙”字形状的符号,是旧时读书时标志暂停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武帝将那一堆书简,从上面开始,一捆一捆地打开阅读,停下阅读时,就用“乙”形符号做下记号,这样看了两个月才看完。如今编辑在文章中勾进增补的字称为“涂乙”。

至于天干第二位的“乙”字那是个假借字问题,与“乙”字的原义无关。

“乙”字是个部首字。凡由“乙”组成的字,大都与弯曲等义有关。

金文

小篆

楷书

青铜匜

“也”本为象形字。金文的写法很像古代的一种盥器“匜(yí)”。这种盥器与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接之。小篆的写法与金文相似。隶变后楷书写作“也”。

《说文·乁部》:“也,女阴也。象形。”(也,女人的阴部。象形。)

“也”的本义为盥器之形,是“匜”的初文。《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也(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这记述的是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秦国时的一段故事。秦穆把女儿怀嬴嫁给重耳,重耳让怀嬴捧着水盆浇水给他洗手,他洗完手后甩了甩手(也许把水溅到了怀嬴身上)。怀嬴发怒了,说:“秦国、晋国地位相当,你为什么看不起我?”重耳害怕了,赶忙脱下外衣,把自己打扮成囚犯那样,向怀嬴赔罪。“也”后来被借作虚词用了,因此此义写作“匜”来代替“也”。

“也”字作语气词用,主要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或肯定。《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也。”大意为:这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人呢。用在句末,也可以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其中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就是你是受雇佣帮人耕作的,怎么会富贵呢?

有时“也”字也放在句中,多表示语气的停顿,以提起下文。袁枚《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意思是(黄生)知道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司”是个指事字。从它的甲骨文形体来看,左下部是人的口,右边是一只手的形状,用手遮在口上,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篆的形体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司”。

《说文·司部》:“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属皆从司。”(司,在外办事的官吏。由“后”字反过来表示。大凡司的部属都从司。)

“司”的本义为发布命令。发布命令的人一般都是主管事务的人,故引申指职掌、掌管。《韩非子·扬权》:“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成语有“各司其事”,意思就是各自管好自己的事务。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四回:“今日便须派定路数,各司其事。”

“司”这种表示主管、掌管的意思很常用。如现在把主管机器的叫“司机”,把主管药物的叫“司药”,把主管会议仪程的叫“司仪”等。

由主管,引申用作名词,可以表示掌管的人,官吏。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其中的“有司”就是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引申也指官府、官署。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

有一个成语叫“司空见惯”,表示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司空”是古代官名,在隋唐时为三公之一,是一种崇高的虚衔。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苏州刺史的任内,曾任过司空官职的李绅邀请他饮酒,并让几个歌伎来唱曲遣兴。刘禹锡便作了《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意思是指官位很大的李绅对这样的场景已经见得多了,但自己对此情此景却很感慨。“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司日月之长短”的“司”字,是通“伺”,已由“主管”而引申为观察、侦察。所谓“司日月之长短”也就是“观察日月之长短”的意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承”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个屈膝的人作授物之形,下有一双手作接受的样子。金文大同。小篆下边又加了一只手。隶变后楷书写作“承”。

《说文·手部》:“承,奉也,受也。从手,从,从収。”(承,是捧授的意思;又是收受的意思。由手、由、由収会意。)

“承”的本义是捧。《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承饮而进献。”意思是:捧着可饮用的酒一类的东西而进献。

由捧引申为接受、承受。《左传·僖公十五年》:“敢不承命?”这是说:怎敢不接受命令呢?

由接受又引申为继承、接续。如“承上启下”、“一脉相承”等词语中的“承”,均指继承。又如《后汉书·班彪列传》:“汉承秦制。”这是说: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

“承”还可以表示顺从、侍奉。如词语“承欢膝下”、“承颜”等。

“承”用作敬词,表示客气。如说:“承他的提拔,我这次获得了一个好的职位。”

在文言文里,“承”又通“丞”,指辅佐。司马迁《史记》:“承辅天子。”即指辅佐君主。

“承”又通“拯”,指救助。《庄子》:“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这是说:孔子看见一个男子游在水中,以为让他有什么苦楚从而想要自杀,便让弟子也游进水里去救助他。

甲骨文

小篆

楷书

“乳”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妇女双手抱子在胸前喂奶的样子。小篆的形体发生了讹变。隶变后楷书写作“乳”。

《说文·乚部》:“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乚。乚者,玄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请子。’故乳从乚。请子必以乚至之日者,乚,春分来,秋分去,开生之候鸟,帝少昊司分之官也。”(乳,人生育子女以及鸟孵化雏鸟叫做乳,兽生幼兽叫做产。由孚、由乙会意。乙,表示黑色的燕子鸟。《明堂月令》说:“黑色的燕子来到的日子,向高贵的禖神祭祀,来请求获得子女。”所以乳字从乙。祈求子女一定要在燕子来到的日子的原因是,燕子,春分时节飞来,秋分时节飞去,是发育生育的、随季节而迁徙的鸟,是先帝少昊氏主管春分秋分的官员。)

“乳”的本义应为喂奶、吃奶。《说文》中所释为“生子”是引申义。林嗣环《口技》:“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其中的第一个“乳”是动词,表示喂奶。第二个“乳”则是名词,表示乳房。

用作名词,引申也指乳房。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意思是说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类似。又引申指乳汁。《魏书·王琚传》:“常饮牛乳,色如处子。”喂奶表示已经生养,故又可以引申指生子、生产。《汉书·李广苏建传》:“乃徙(苏)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意思是说把苏武流放到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在那儿放牧公羊,等公羊能生子了才能回来。

由生产,又可以引申指孵化。《宋史·律历》:“凡七家历,皆以鸡始乳为立春初候。”(七种律历都是以母鸡开始孵化为立春的初期征候。)又进而引申指初生的、幼小的。鲍照《咏采桑》:“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癸”是个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像两根木棍交叉之形。是古代最早的测量工具,类似现在的两脚规,如今农村有的地方还在使用。金文大同小异。小篆讹变得已不成形。隶变后楷书写作“癸”。

《说文·癸部》:“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像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像人足。凡癸之属皆从癸。”(癸,代表冬时,这时水土平整,可以度量。(癸)像水从四方流入地中的样子。癸继承壬,像人的脚。大凡癸的部属都从癸。)这是根据小篆所作的附会,但也透露出一点揆度的意思。本义当为平整丈量土地。

“癸”的本义为平整丈量土地。引申泛指估量、揆度。后借用为天干的第十位,与地支配合,用以纪年、月、日。王献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后来被借作天干的第十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中医里所讲的“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需的物质。它来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盛,它是人体内主管生殖的活性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而由肾脏之精产生的,并不是先于躯体而生的。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十四岁,男子十六岁左右,肾气旺盛而“天癸至”,人体生殖机能成熟,女子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到女子四十九岁,男子六十四岁左右“天癸竭”,女子月经闭止,男子精少,不能再生育。同时,人体也就逐渐衰老了。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无不与肾精的盛衰息息相关,天癸是肾脏发育到肾气充满时,而由肾精化生的一种促进生殖机能的物质,等到肾脏衰弱,肾精不足到某种程度时,天癸也就不能再产生了。人体也同时丧失了生殖能力。

甲骨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习”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上部用两根羽毛代表鸟的翅膀,下部是“日”,表示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由于“日”字与“白”字很相似,所以在小篆中“日”误变为了“白”。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简体楷书为了书写方便只取了半个“羽”字为代表。

《说文·习部》:“习,数飞也。从羽,从白。凡习之属皆从习。”(习,鸟儿频频试飞。由羽、由白会意。大凡习的部属都从习。)

今天我们一见到“习”,很自然联想到它的意思是学习,但是“习”字的本义是小鸟反复练飞。刚生下来的小鸟并不会飞翔,它们呆在巢里,等待着鸟妈妈带回食物。随着小鸟慢慢长大,它们开始在鸟妈妈的督促下一次又一次地试飞,终于有一天脱离小小的鸟巢,飞向广阔的天空。由小鸟的反复试飞,“习”引申为反复练习、钻研的意思。《论语》的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练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小鸟从试飞到飞上蓝天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习”引申为学习的意思。如《吕氏春秋·听言》:“造父始习于大豆(人名)。”其意思是造父最初向大豆学习。

经过反复的接触和练习,人们必然会对事物更加熟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当我们称赞一个人擅长军事的时候,我们说他“知兵习战”,即通晓军事,熟悉战争。又如《战国策·齐策·齐人有冯煖者》,孟尝君发出文告询问门下的各位客人:“谁习计会,能为文(孟尝君姓田名文)收责(债)于薛者乎?”意思是:谁擅长算帐收钱,能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呢?

由反复、多次义,“习”又引申为习惯。如“习以为常”、“不习水土”。《孟子·尽心上》中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意思是如果仅仅是去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天天习以为常却不问个所以然,终生选择这道路却不考虑这是什么道路,这种人便是一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