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少尹序
杨巨源是韩愈的同朝好友,亦颇富文名,为官极有人缘。一日,告老还乡,韩愈因病不能相送,写了这篇赠别的序言。文章开篇略述汉代疏广、疏受因年老辞官回乡时朝野送行的盛况,借以烘托杨巨源令人景仰的美好才德,并进一步想象他离京时朝野送别的情形,赞扬其功成身退,不恋名利的节操。全文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并非一般应景酬唱之作可比。
【原文】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译文】
从前疏广和疏受叔侄两人,在同一天称病告老辞去官职,离开京城。当时,官员们摆设了筵席,在都城的城门外替他们饯行,送行的车子有几百辆。路上观看的人都感叹流泪,一齐称赞他们的贤德。汉朝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代那些善于绘画的人,又以他们的故事为题材作画,到现在还照耀着人们的耳目,情形逼真得似乎就在前天发生过一样。国子监司业杨巨源君,正在以其擅长诗歌的本领来教导后辈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因为年满七十岁,也禀明宰相,离开京城告老还乡。世人常常说现代人和古代人不能相提并论,但现在杨君和二疏,他们的去官思想难道有什么两样吗?
我很惭愧,也算排列在公卿的后面,当时刚好碰到生病不能去送行!不知道杨君离开时,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子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路旁观看的,是不是也有人赞叹着说他的贤德?史官是不是也能够广泛宣传他的德行,像记二疏的事迹一样给他作传,不让他身后寂寞?现在世上也没有擅长绘画的人,愿不愿意画倒姑且不论。不过,我听说杨君离开的时候,有个宰相爱惜他的才干,就向皇帝申请任命他做家乡的少尹,不停止他的官俸,还写诗歌来劝勉他。京城里善于写诗的人,也跟随着作诗应和宰相。我又不知道当时二疏离开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事?古代人和现代人究竟相同或者不相同,看来还不能判断。
中古时候的士大夫是以官为家的,一旦被罢免就没有地方可以回去。杨君刚满二十岁,就考中了乡试,又参加了鹿鸣宴然后前来做官。现在回去,可以指着乡间的某棵树说:这是我的先辈种下的。也可指着某条水、某座小山说:这是我儿童时期钓鱼游玩的地方。家乡的人没有哪一个不加倍尊敬他,而且告诫子孙们要把杨君不离开故乡作为学习的楷模。古人说的死后可以进入祠堂享受祭祀的乡先生,可能就是指杨君这样的人吧!可能就是指杨君这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