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
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
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血溅染朱轮。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
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
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这是一首边塞题材的乐府诗。诗人以“长城”为线索,先写一位壮士赴塞外边关抗击胡人并立下战功,然后写其归来饮马长城窟,借他的口评议秦王筑长城的是非功过,总结秦亡的原因。诗题一作“古长城吟”。窟,此指长城下面供战士饮马的泉窟。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麒麟殿,汉宫名,此代指宫殿。执金吾,掌管宫廷治安的官。句意为:有一位勇敢的长安少年,并无什么特别远大的志向,只希望能做一名宫廷侍卫官就一生满足了。为此他亲自向皇帝请缨,要求到西部边塞去驰骋疆场,抗击塞外胡人的进犯。这四句叙述了一位长安少年从军的经过。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立功,于是亲自面君请缨,并即刻出发。这四句诗中所涉及的地点和事件频率的转换极大,生动地表现了少年的大胆和果敢,颇具勇士气魄。“无远图”只是说少年的理想不盲目而又切合实际,并无贬意。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猎猎,拟声词,多形容风声。汉虏,汉人和胡人,此代指敌我双方。句意为:战场上北风呼啸,从胡地吹来的风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黄尘弥漫,敌我双方即使遭遇也互相看不见。这两句渲染出了作战前战场环境的恶劣。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血溅染朱轮。”鼙,一种军中小鼓。单于,古代匈奴族的首领。宁,岂,难道,哪里。挥戈回白日,据《淮南子·览冥训》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朱轮,古代高官所乘之车,用朱红漆轮,故名。句意为:远远地听到“咚咚”的战鼓声传来,有军情报告说今夜要和胡人决战。此时顾念君恩,哪里还顾惜自己的生命?为了报答君恩,此次一定要挫败敌军。壮士挥舞长戈,太阳都为他的气势所感动,为之退返三舍。最后我军大败胡人,其首领遭重创,战车上滴满了他的鲜血。这一部分生动描述了战斗的经过。壮士率军与敌军作战,奋不顾身,以少胜多,气势如虹,大败胡人,他的勇猛善战跃然纸上。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傍,通“旁”。耆老,老年人,六十曰耆。句意为:壮士得胜归来,在长城下的泉窟给战马饮水,看到长城两旁有很多人的尸骨。他便询问附近的一位老年人,问这些尸骨是什么朝代的,他说是当年秦始皇征发来修筑长城的士兵。这几句描写了一个凄凉场面,渲染出长城附近的悲惨景象。累累白骨是修筑长城的代价,筑城卒的孤魂则是这段悲惨历史的见证。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啾啾,拟声词。无罪见诛功不赏,秦始皇长子扶苏由于劝谏他不要坑杀儒生而被发往北边与蒙恬筑长城。始皇死后,赵高、胡亥、李斯伪作遗诏,赐扶苏、蒙恬死。句意为:时值黄昏,长城以外荒无人烟,一片萧瑟,只听到满天都是令人心惊肉跳的鬼哭声。这是那些无罪而被杀,有功又得不到封赏的冤魂在鸣冤呼喊。蒙恬于秦初将三十万众北逐狄戎,收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修筑长城,威震匈奴。蒙恬有功而没能受赏,反而和公子扶苏一道无罪被杀,这就是秦王朝当时是非不分、朝政紊乱、政争激烈的真实写照。这几句揭露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并再次渲染了长城边的凄惨景象。这一部分和上面四句亦真亦幻,深刻控诉了暴秦为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膝行,跪地前行。句意为: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天下,那些诸侯国的国君们见了他都跪地而行,不敢正视。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统一大业,到公元前210年去世,前后共二十年,其间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建立郡县制,又派兵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定百越,使国家强盛富足,军队强大异常。然而他滥用民力,征发民众修筑万里长城,致使民怨沸腾,怨声载道。这四句客观地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并着重指出修筑长城是不得民心之举。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天实亡秦非北胡,是针对《史记》中“燕人卢生使人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说的。萧墙,门屏,古代宫室用以分隔内外的当门的小墙。这一部分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句意为:秦王修筑长城是一个大大的错误,并直接导致了亡国,这是天道使然,而并非像有人所说的“亡秦者胡也”。秦朝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了内部的分裂,人民纷纷起义,最终将其推翻,渭水河畔的咸阳失去了帝王之气,不再是都城了。
这首诗叙事和咏史相结合,一方面塑造了一位立志报国,并最终立功沙场的有勇有识的豪侠之士,其气概令人感佩;另一方面,诗人又借这位壮士之口来评议史事,抒发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暴政必亡的感慨。前一部分写得紧凑有气势,充满着浪漫气息;后一部分描写景物凄凉神秘,说理深刻。本诗四句一转韵,平仄交替,韵律整齐,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