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一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诠释态度,破译成功密码

认识——态度的奠基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在于其理性,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认识最高真理,达到灵魂上的至善。在我国,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以说,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始终处于无尽的探索之中。古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特别是现代社会,忙碌的生活让人们无暇思考,越来越迷失了自己。生活告诉我们,如果不了解自己,我们就很可能迷失方向。

现实中,很多人都希望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拥有快乐的生活。而要拥有这一切,我们迫切需要做好自我分析,因为只有了解自我,才会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当你弄明白自己所要的前景以及自己的相关条件时,你就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你就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正所谓“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社会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善于给自己的生活做出计划的人往往比较勤奋、进取,擅长理性思考,对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谨慎把握,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一般都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成功也自然和他们有缘。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我们自身而开始,这足以说明探索自我有多重要了。许多时候,你对自己有多少认识,你将自己定位在什么地方,你的人生轨迹就会朝着你认定的方向发展。

有人曾问3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工资。”

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简短的回答使各人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第一个人是为生活而生活;第二个人是为赚钱而生活;第三个人是为实现目标而生活。到了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小故事,从中可以领悟出什么呢?可以说,对于认知对象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以后的发展前途,因为对生活本身是否热爱决定了我们努力的程度,也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生活。只有当我们认识自己之后,才能客观地评价和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知道自己行为上的不足之处以及情感上的缺陷,而且我们也有方法来克服这些不足——取人之长,避己之短。

汤姆逊由于有“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早年的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后来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规避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入非洲森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想成功,就要从认识自己开始。你可能解不出那么多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那么多的外文单词、成语,但你在处理事务方面却有特殊的本领,能知人善任,排解纠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也许你在物理和化学方面差一些,但写小说、诗歌是能手;也许你分辨音律的能力不行,但有一双极其灵巧的手;也许你连一个苹果也画不像,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前提下,如果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一件工作或一门学问刻苦、认真地做下去,久而久之,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相反,如果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容易导致悲剧命运的发生。

清朝咸丰年间,金融业受控于两大集团,北是山西帮的“票号”,南是宁绍帮的钱庄。安庆人胡雪岩年轻时就在钱庄当学徒,与官宦子弟王有龄结为“生死之交”,利用王有龄的官场与社会关系开设钱庄。胡雪岩曾在王有龄穷困潦倒之际给予其资助,因而后来王有龄得志后常想着对胡雪岩报恩。胡雪岩通过不断网罗人心,采用灵活的手段,靠经营丝绸、茶叶和军火发了大财,渐渐成为江浙巨商。

后来,太平天国李秀成兵围杭州,胡雪岩的家业即将毁于一旦,但他把危险看成机会,购置了大批粮食支援守城清军抗敌。不料清军无能失守,好友王有龄自缢。胡雪岩于是投奔左宗棠麾下,为其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以保家业。但由于所耗钱财巨大,一个商人财力终归有限,他又以机灵应变之能与洋人谈判,开我国近代史借外债之先河。此举深得左宗棠赏识,遂保荐二品顶戴和黄马褂。胡雪岩还受赐紫禁城骑马之殊荣,成为清末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春风得意,又协助左宗棠购办武器镇压回捻起义,成为军火商人,一夕间获利百万。官助商势,商助官银,使他家业飞升,成为官场、商场的红人。此时,胡雪岩开始大兴土木,妻妾成群,生活腐化,当然也没能脱开古训:树大招风,福兮祸倚。

左宗棠与当权重臣李鸿章矛盾尖锐,作为左宗棠财政支持人的胡雪岩自然也成了李鸿章的眼中钉,“排左必先除胡”成为李鸿章的重大策略。同时,胡雪岩与外商之间的勾当也暴露于天下,引发左宗棠之疑,他的败相已然显露。尤其他想维持江南蚕业,与洋人竞争,孤军奋战,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渐渐支撑不住。而当年他用钱支持过的清政府,见他抵挡不住,便弃之而去。到了此时,胡雪岩完全败北,妻离子散,人去楼空。

胡雪岩作为一代徽商的杰出代表,在他的前期能够飞黄腾达,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经济头脑,然而后期他大起大落,败在他成功之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名商人,他越俎代庖,干涉朝廷的“内政”,做了许多本该是政府做的事,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成为左李二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只有当你认识自己之后,才能客观地评价和正确对待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针对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采取合适的态度。认识你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更有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

情绪——态度的调剂师

同样是人,却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完全两样的人生风景。导致不同生活态度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不妨先来说说情绪。有人说,“情绪是态度的调剂师”。这句话一点不假,人类的感情由成长的经验累积而来,往往又会因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愤怒、嫉妒、怨恨、悲伤、不满、担心、惧怕,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心情感,这些情绪都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好的情绪能让你从绝望的深渊中看到希望,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郁郁寡欢,那么他就很可能会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人生。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就是个极端情绪化的人。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使得她忽喜忽悲,一会儿涕泪涟涟,一会儿又满心欢喜,这让她原来就柔弱的身体更加憔悴。身体的不适也令她伤春悲秋,如此循环往复竟造成了最终的悲剧。也许就是因其过分情绪化的表现掐断了她通往幸福的道路,因为王夫人等是不会让一个情绪多变的人来接掌贾府的,必然选择性情老成持重的薛宝钗。

林妹妹的多愁善感甚至掩盖了她技压群芳的才华,她不是输给了宝钗,而是输给了自己的情绪化。

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被情绪所左右。反之,如果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绪,就能将消极的态度转化为积极的态度,从而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获得幸福。

1939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首都华沙。此时,卡亚和他的女友迪娜正在筹办婚礼。卡亚做梦都没想到,他和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纳粹推上卡车运走,关进了集中营。卡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悲伤之中,在不断的摧残和折磨中,他的情绪极其不稳定,精神遭受着痛苦的煎熬。

一同被关押的一位犹太老人对他说:“孩子,你只有活下去,才能与你的未婚妻团聚。记住,要活下去。”卡亚冷静下来,他下定决心,无论日子多么艰难,都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所有被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他们每天的食物只有一块面包和一碗汤。许多人在饥饿和严酷刑罚的双重折磨下精神失常,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卡亚努力控制和调适着自己的情绪,把恐惧、愤怒、悲观、屈辱等抛之脑后,虽然他的身体骨瘦如柴,但精神状态却很好。

5年后,集中营里的人数由原来的4 000人减少到不足400人。纳粹将剩余的犹太人用脚镣连成一长串,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将他们赶往另一个集中营。许多人忍受不了长期的苦役和饥饿,最后死于茫茫雪原之上。在这人间炼狱中,卡亚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不断地鼓舞自己,靠着坚韧的意志力,维持着衰弱的生命。

1945年,盟军攻克了集中营,解救了这些饱经苦难、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卡亚活着离开了集中营,而那位给他忠告的老人却没有熬到这一天。

若干年后,卡亚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他在前言中写道:“如果没有那位老者的忠告,如果放任恐惧、悲伤、绝望的情绪在我的心间弥漫,很难想象,我还能活着出来。”

卡亚之所以能够抵御恐惧的侵扰,活着离开集中营,保住生命,是由于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用这种情绪影响自己,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与卡亚不同的是,总有许多人不停地抱怨命运的不公,自己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得到的却是失败和痛苦。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过度的情绪化除了带给人不快乐,还会影响到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使人与成功失之交臂。情绪就像态度的调剂师,帮我们把所有悲观瓦解,不让悲观的态度影响我们的生活。

其实,悲观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克服自己的坏情绪,并决定调整自己的心态,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因为,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就能够理智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事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驾驭现实的主人,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相反,越担心害怕,就越易遭灾祸。因此,一定要懂得良好情绪所带来的力量,要相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我们走向胜利。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这样,我们就不会放弃努力。我们越乐观,克服困难的勇气就越大。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轻松地克服厄运,排除随之而来的倒霉念头。既不要被逆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奇迹,而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去争取。不管形势多么严峻,我们都要努力去发现有利的因素。这样,一个个小成功慢慢积累起来,我们的自信也一点点增加,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总之,我们只有用理性来平衡自己的情绪,接受理性的指引,谋定而后动,管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掌控自己的态度,而后才能引导所有积蓄的力量流入成功的海洋。

习惯——态度的方向盘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服从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如此。习惯的力量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也就形成了一种态度。

有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做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一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响声震耳,那吊球却动也没动。他又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另一个人也不甘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很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地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如此持续地做。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小锤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有人开始愤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内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小锤就像我们微不足道的习惯,大球就是我们处理事情时的态度与观点。也许起初小锤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通过它不停的敲击,我们的态度就会随之而发生改变。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意识到习惯的重要,那你就要准备遭受失败的撞击。”

小锤经过不懈的敲击可以撼动大球,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好习惯把我们的态度引向成功的方向,坏习惯将我们的态度推向失败的方向。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从学习到工作,从为人到处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会受益终生。

费欧迪太太是一个经常愁眉苦脸的人,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令她紧张不安。孩子的成绩不好,会令她一整天忧心;先生几句无心的话,会让她黯然神伤。她说:“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会在我的心中盘踞很久,造成坏心情,影响生活和工作。”

有一天,她有个重要的会议,但是沮丧的心情却挥之不去,看看镜子里自己的脸庞,竟然无精打采。她打电话问朋友:“该怎么办?我的心情沮丧,我的模样憔悴,没有精神,怎么参加重要的会议?”

朋友告诉她:“把令你沮丧的事放下,洗把脸把无精打采的愁容洗掉,修饰一下仪容以增强自信,想着自己就是得意快乐的人。注意!装成充满自信的样子,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很快地,你就会谈笑风生,笑容可掬。”她照着去做了。当天晚上她在电话中告诉朋友说:“我成功地参加了这次会议,争取到了新的合同。我没想到强装信心,信心真的会来;装出好心情,坏心情自然消失。”

从这以后,费欧迪太太总是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慢慢的,她的那些所谓的烦心事都不见了。她还养成了出门前照镜子的习惯,而且总是对自己说:“我是一个自信的人,我要用微笑去面对生活。”

费欧迪太太也许不知道,她无意中采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利用这种暗示来改变自己的心情,久而久之形成了快乐的习惯,慢慢地对生活的态度也积极乐观了。

由此可见,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它在不知不觉中成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成败。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围,好习惯造就了多少辉煌成果,而坏习惯又毁掉了多少美好的人生!习惯一旦形成,就极具稳定性。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决定我们的生活起居;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当我们的命运面临抉择时,是习惯帮我们做出了决定。养成一个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而形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则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自己的一生。

意志——态度的罗盘针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要有个人的努力、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习惯和机遇以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我们都知道正确的态度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多么重要,而要拥有正确的态度,就要强迫自己坚持一种好的习惯与行为,这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己与自己不断地斗争,让勤奋的自我战胜懒惰的自我,让拖延的自我战胜立即行动的自我,让乐观向上的自我战胜悲观忧郁的自我。坚强的意志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意志是一个人品格与成就的体现,当一个人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意志,他就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在即使把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的时候,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逐一数过,并且不止一遍。

后来,他又根据自己认真拟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剧本前去拜访。但一趟下来,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在第二轮拜访中,500家电影公司依然全部拒绝了他。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又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他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

这部电影名叫《洛奇》,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叫席维斯·史泰龙。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顽强的意志、执著的精神让史泰龙在面对困难与险阻时,显示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从而最后取得成功。我们可以想象,当史泰龙遭到无数次拒绝后,他的心中一定非常沮丧,他动摇过,也曾悲观过,但是顽强的意志力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态度。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一次次失败中站起,继续前进。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顽强的意志,他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他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他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他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才能够实现。

比尔·盖茨认为,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如今社会的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竞争,有恒心、有毅力、有好的心态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人,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梦想就永远只能是梦想。而这种韧性还要靠坚强的意志来支撑。意志就像一个罗盘针,将我们所有不正确的态度、行为统统指正过来,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航道上。

美国最受爱戴的总统罗斯福在8岁时,他的身体虚弱到了极点,呆滞的目光露着惊讶的神色,牙齿暴露唇外,不时地喘息着。学校里的老师唤他起来读课文,他便颤巍巍地站起,嘴唇翕张,吐音含糊而不连贯,然后颓然坐下,生气全无,真是低能儿童的典型。而世界上与他同类的儿童不知有多少,大都是这样的神经过敏,如果稍受刺激,情绪便受影响,处处恐惧畏缩,不喜交际,顾影自怜,毫无生趣。

他毫不气馁于天赋的贫薄,反而将它作为成功的基石。他绝不怨恨先天的缺憾,而使自己愁苦;更不姑息身体的虚弱,纯事疗养;不单单从喝药水、受注射,或避居山林、遨游海上,恢复他的健康,他采取积极的锻炼以达到他的目的,他要和别的健康的孩子一样,活泼地去骑马、划船和做剧烈的运动。他用坚毅的态度对付他畏怯的天性,用忍耐的精神克服他先天的体质。他处处以快乐、和蔼对待人们,他要除去怕羞、畏缩和不喜交际的个性。果然,在他入大学之前,他已获得极大的成功,他已使人们乐于接近,已成为一个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青年了。他经常在假期中到亚烈拉去追逐野牛,到洛矶山狩猎巨熊,以及到非洲大陆去袭击狮子,终致他胜任军队的艰苦生活,带领马队,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战绩显赫。

罗斯福总统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用坚忍的意志克服天赋的缺憾,不会因为这些缺憾而迁就自己;他能够时刻修正自己的态度,用积极乐观、不服输的精神去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挫折、困难和烦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被打败。如果我们用坚如磐石的意志不断磨砺自身品格,时刻矫正我们的态度,将弱势转化为优势,任何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潜意识——态度的催化剂

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人的心灵即意识组成仿佛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由意识掌握,其他大部分都由潜意识主宰。

潜意识具有无穷的力量,它隐藏在心灵深处,能够创造魔术般的奇迹。爱默生说:“在你我出生之前,在所有的教堂或世界存在之前,潜意识这种神奇的力量就存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永恒的真实力量,是生命运动的法则。只要你牢牢抓住这个能改变一切的魔术般的力量,就能够治愈你心灵的创伤,愈合你身体的伤痛,摆脱心中的恐惧,摆脱贫穷、失败、痛苦和沮丧。你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将自己的精神、情感与你所期待的美好愿望结合为一体,富有创造力的潜意识会为你做出安排。”

那么,潜意识与态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潜意识不仅仅在我们直接与它接触的过程中,它的作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我们的态度将随着这些细节与暗示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当我们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好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的时候,就会采取乐观的、勤奋的、热情的态度去行动。相反,如果你对自己不断地否定、失望,而你的这些暗示就像是将自己的成功大门关上了。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不断产生消极的暗示,那么他就有可能毁掉自己的生命。

专门研究身心关系的专家班森博士在著作中曾谈到一些骇人听闻的故事,描述了世界各地巫术的神奇力量。

1925年澳洲某个土著部落,巫医为一位被俘的敌人进行一项“穿骨术”,使这位受害者相信自己得了可怕的疾病,并且可能会死亡。

这个人当时的样子颇令人怜悯。他原地站着,脸上布满着惊恐,双眼瞪着巫医,双臂高高地挥舞,仿佛要扫去由天而降且注入他体内的毒素。不久他的面色转白,两眼无神,脸上的肌肉扭曲得都变了形。他想喊叫,可是声音却哽在喉间,只见白色的唾沫涌出。他的身子不停颤动,身上的肌肉控制不住地抽动。接着他便前后摇动,扑倒在地,一下子陷于神智昏迷的状态。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双手遮眼,呻吟起来。不久,他真的死了。

整个过程充分说明生理状态与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实,巫医从没碰过那个人,只是那个人接受了巫医的负面暗示,使他相信自己已经受到伤害,并坚信自己会死亡,对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采取了绝望的态度。可以说,是他自己杀死了自己。潜意识犹如态度的催化剂,既可以让态度迅速向坏的方向延伸,也可以使态度向好的方向加速发展。

布洛克是一位销售人员,过去年收入有2万多英镑,但在最近的3个月中,所有的门似乎都向他关闭了。他煞费苦心地与客户谈判,却总是在要签字的最后一瞬间失败,他说好像有鬼在跟着他、阻碍他。从这位销售人员的倾诉中可以得知,3个月前,他开始变得很暴躁。他痛恨一个医生,因为这位医生许诺要同他签一项协议,但在最后的时刻却不守诺言,这使他后来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害怕其他客户也会这样做。逐渐地,他的心态变得沮丧、充满敌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他总是认为,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后来意识到,问题出在他的心病上,他要改变这种态度才行。

“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它不知道什么是障碍和困难。我生活在对最美好事物的快乐的期待中。我内心深处就是我思想的反应,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无所不知。我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提供最佳服务,祝福所有的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会产生最美好的结果。”每天早晨工作之前以及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都坚持这样想。不久,他的潜意识中就建立了这种新的思维模式,他又开始像以前一样高高兴兴地做起生意,后来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看来,如果消极地对待潜意识,它只会带来麻烦、困惑和失败;如果积极地对待它,它就能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为我们带来自由和安宁。如果我们的思维是积极的、健康的、有建设性的和富有爱心的,就可以战胜困难,去感受我们所期待的成功。

总之,潜意识汇集着一切思想感受的涓涓细流,容纳各种观念、心态是形成我们一切态度的源泉。人从母亲腹中起,潜意识便开始形成,父母的期望、教诲,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从小到大的阅历,一切影响过我们的外部思想观念、意识和我们自己内部形成过的观念意识情感,包括正面积极的意识情感和负面消极的意识情感,这些统统都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汇集、沉淀、储存起来,形成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行动——态度的执行官

布莱克曾经说过:“只思考不行动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成功是一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有乐观的态度,就会有积极的行动,从而使人拥有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的今天,也使人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是光有积极的态度而不用行动去执行,一切就极有可能转向积极的反面,一切都会与原来的目标背道而驰。而大多数的人在开始时都拥有很远大的梦想,只是他们从未采取行动去实现这些梦想,缺乏决心与实际行动的梦想于是开始萎缩,种种消极与不可能的思想衍生,甚至于就此不敢再存任何梦想,过着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平庸生活。

两位鼻子不舒服的病人住进了同一间病房。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两个人都说,如果是癌症,就立即去旅行。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咽癌,乙长的是鼻息肉。

甲当即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单,离开了医院,乙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单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原版的《二泉映月》;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甲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留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考试。这期间,他登上了天安门,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里住了一个星期。现在,这位朋友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乙沉默了。

可见,有了想法和态度一定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梦想才能够实现,这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行动起来的人,才能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经历。即使行动的方向有误,你也会从中汲取教训,使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更多的经验应付类似的困难。积极的行动反映了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一个初中毕业生,没有考上高中,就放弃了学业。他对人生根本没有什么目标,十几岁便游手好闲,整日里吃喝玩乐。在他18岁那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因为母亲没有什么收入,而弟弟还在上学,于是他想去城里当一名厨师,可他因为没有手艺,只好先去一家餐厅当了一名服务生。在城里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下班后就找几本书读。他和餐厅的厨师住在一起,一次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厨师说最近鸡蛋很紧缺,其他餐厅也一样。于是他想,自己的母亲在家也养了几只鸡,不如多养一些,把鸡蛋卖到城里,可以赚点生活费。

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同意了。3个月以后,为了推销鸡蛋,他跑了几家餐厅和市场,虽然碰了不少钉子,但还是把鸡蛋全部卖掉了。

在这一过程中,他又认识了几个鸡蛋商。那些鸡蛋商表示,如果他有更多的鸡蛋,他们都愿意买下来。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他怎么能轻易放掉呢?于是他辞了工作,回家办了一家养鸡厂。就这样,几年以后他成了一个很有钱的年轻人。

这位初中生的目标是做一名厨师,他也为实现这个目标去行动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新机会。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他的行动正是履行自己态度的最好方式。

态度与行为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态度可以作用于行为,行为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态度。一个人的态度是乐观的,其行为就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人的行动是积极主动的,就会大大地促进正确态度的形成。行动能带来回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喜悦,使人得到自我满足和快乐。所以,如果你想寻找快乐,如果你想发挥潜能,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地把想法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