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 得天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言而兴邦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

——孔子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政治活动便没有中断过,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历来把公开演讲看做是掀起政治风云的一把利器。

我国很早就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述。《周易·系辞》上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认为言语可以成为制造混乱的媒介。孔子也明确指出:“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管子·内业》)。刘向说得更具体:“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说苑·谈丛》)。把说话当成百行之本,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把高超的语言能力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首要手段。他们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中、一言九鼎。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或游说、或劝谏、或答辩、或谈判、或演讲、或辩论,均以说话水平导航政治风云,左右形势变幻。

高超的说话水平可以叱奸佞于朝堂,醒群众于街衢;化干戈为玉帛,挽狂澜于既倒。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蒙古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连串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成吉思汗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著名的西征,攻打花剌子模国。

在西征开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特地派人到燕京,召请耶律楚材随军西征。耶律楚材十分兴奋,认为这是一个锻炼机会。于是,他即刻收拾好琴剑书籍,慨然上路。从燕京到成吉思汗的军营,相距甚远,且路势险峻。但所有这些,都未能阻碍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践平生壮志的宏愿。他出居庸关、过雁北、穿阴山、越沙漠,经过100余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如期到达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盛夏,却忽然狂风骤起,黑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虑,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凶吉。耶律楚材绝非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则,可以测知月食之期,可以修订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谋略家的思维,把对这种天象的解释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了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剌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军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盼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10万大军,离开额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剌子模国杀去。公元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剌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披靡。

西征出师可谓是关键一战,将士都需要多加鼓励,军心如果涣散,这场厮杀一定落败,耶律楚材因势利导,巧用占卜迷信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拿下了花剌子模国。西征大胜,才有了蒙古军的强盛。

三国时期雄辩家层出不穷,这些人中以诸葛亮最为有名。他的谋略与口才为蜀国的兴盛添力不少。从他对刘备的“隆中对”,一席话将天下三分,奠定了蜀国的基业,到后来巧言游说江东,劝说孙权与刘备联手共同抗击强大的曹操,无不佐证“一言而兴邦”的深刻寓意。


由于诸葛亮在当时襄阳名士中已有很高的威望,且常自比管仲、乐毅,因此他虽隐居隆中,但在人们心目中,其智慧和能力不可限量,一旦这条卧龙腾空而起,天下将要为之改变。正因其声名震耳,刘备也就很快从司马徽、徐庶等士人那里打听到了诸葛亮的才名,并不顾军务繁忙,带关羽、张飞二将躬身三顾茅庐,欲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共谋大业。前两次登门求教皆不得见,刘备并未因此而放弃求贤之诚意,第三次再度登门。刘备对还未谋面的诸葛亮如此谦恭,致使身居山野的诸葛亮十分感动。为此,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谒诸葛亮时,诸葛亮真诚地以礼相待,向刘备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这就是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虽隐匿山野,然而他未出茅庐却尽知天下。他对刘备进言道:“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地盘跨州连郡的不可胜数。曹操和袁绍相比,名声低、人马少,结果他反而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其原因并非苍天使然,而在于人的智谋。今曹操拥有百万人马,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很难与他争锋的。孙权占据了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固,民心归附,且有一批贤人才士为他效劳,因此只能与他联合而不能去图谋攻取。而荆州之地,北依汉水、沔水,南达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堪称用武之地,但它的主人难以守住,这大概是上天特意留给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接纳呢?另外,荆州西面的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一个天府之国,昔日汉高祖刘邦正凭借此地而成就了帝业。然而,益州牧刘璋懦弱无能,在他北面占据汉中的还有一个张鲁,民殷国富,但不知爱惜,因此有才智的人都渴望有一个贤明的主子,将军既然是皇帝之后裔,且信义又闻于四海,能广交天下英雄豪杰,思贤若渴,如果能占有荆、益二州,固守险要,西边与诸戎和好,南面安抚夷、越等各民族,对外与孙权结为友好邻邦,对内则修明政治,等待时机。一旦时机一到,就可命一上将统率荆州军队北上夺取宛城、洛阳,而将军则可亲率益州军兵北出秦川。到那个时候,天下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来迎接将军呢?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了。”

诸葛亮一席话就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他精辟地分析了混乱复杂的天下政局,使刘备茅塞顿开,眼前呈现出一幅三分天下的蓝图。于是,刘备喜出望外,拜诸葛亮为军师,上马同回军中。


《隆中对》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对时局所作的精辟分析的杰作,体现了他洞若观火、善于驾驭天下大事的能力和才干。诸葛亮以一言兴邦,刘备思贤若渴,采纳了他的计谋,并从此依靠诸葛亮辅佐,踏上了建立蜀国、三分天下的征途。

然而,面对曹操出兵伐吴,诸葛亮权衡形势,曹操势大,与之能抵抗的东吴投降之风盛起,吴一旦降曹,对于势力不足的刘备来说会更加不好过,不久就会灭亡的,于是决定说吴抗曹。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孤身一人去江东,意欲制服投降派,帮东吴抗击曹兵。

当时,东吴的主降派是张昭等一班谋士,主战派是都督周瑜等,国主孙权却持观望态度,搞得周瑜也立场不稳起来。诸葛亮明白,若要说服孙权抗曹,首先要坚定周瑜的抗曹决心。于是他通过老朋友、东吴重臣鲁肃的关系,去拜见周瑜。

周瑜是何等聪明人!他一听说诸葛亮来访,就明白刘备集团鼓动东吴抗曹、实为日后自保的意图。所以,他要在诸葛亮面前摆出降曹的架势,逼迫诸葛亮说服自己,甚至哀求自己,一来日后好挟制刘备集团,二来也打击一下诸葛亮这位天下闻名的智谋之士的威风,让他老老实实受自己摆布。所以,诸葛亮进来坐下不久,周瑜就吹起了“投降风”。

鲁肃是老实人,一听周瑜一反常态要降曹,怕是他变了主意,忙好言相劝,二人争论起来。诸葛亮却看透了周瑜的把戏,在那里只笑不搭话。

逼得周瑜无法了,他只好问诸葛亮为何“哂笑”。诸葛亮说:“我笑子敬(鲁肃之字)不识时务。”这是双关语,表面是说鲁肃不识形势严峻,实际上是笑鲁肃看不透周瑜的鬼把戏。于是列数曹操东征西战,歼灭各路诸侯的战绩,最后说:“周将军决计降曹,这是明智之举,可以保全妻子,仍享荣华。至于东吴社稷存亡,那是天命了!”一席话把鲁肃说得大怒,痛斥周瑜不为国家着想。

这时,周瑜才知道诸葛亮不是等闲之辈,早已被诸葛亮讽刺得怒火中烧。但周瑜不露声色,决心与诸葛亮周旋下去,耍一下他,直到他撑不住劲了向自己哀求联合抗曹为止。

于是,周瑜说:“对,你看诸葛先生也主张降曹嘛。我将劝说主公,向曹操献上降表,割地求和。”诸葛亮笑了笑说:“何用割地,只要献上两人,曹操马上就收兵。”周瑜想:这家伙还想和我斗下去,看来是说献上国君孙权求降了。哪知诸葛亮却说:“只要将江东乔公之二女献给曹操,此事就成了!”周瑜一听,火直往上撞,因那天下闻名的江东二乔,已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周瑜强压火气,问:“为什么呢?”诸葛亮接着说:“曹操建铜雀台,收罗天下之美女,指名要得江东二乔以娱晚年。今次大兵压境,不一定没这个意思。将军只要花上点钱从乔公手中把这二乔买来献上,”诸葛亮装作不知大乔已嫁给孙策,小乔已嫁给周瑜,“那么,曹操马上就会退兵的。”周瑜再也忍不住了,破口大骂:“曹贼欺我太甚!”诸葛亮依旧装糊涂,笑着说:“哎,将军之言差矣!昔日天子让公主出塞和亲,以此免匈奴掠边,您怎么连两个民女也舍不得呀?”周瑜已被气糊涂了,解释说:“那大乔和小乔已分别嫁给先主和我了。”诸葛亮佯装大惊,起身施礼说:“将军恕罪,亮实不知情,才这等胡说的。”周瑜仍大怒:“曹贼欺我太甚,我誓与其拼杀到底!”

诸葛亮巧施激将法,只简单几句话,就使得周瑜自己说出了坚定抗曹的决心。赤壁一战,又进一步增强了蜀国军队的实力。


春秋时期,宋国的康王荒淫无道,并且十分固执。他手下的人去劝他,总是遭到惩罚。有个叫惠盎的人打算去劝他,被不少人制止。大家对他说:“康王是个昏君,谁劝他他就惩罚谁。你去劝他也不会有好结果的!”

惠盎自信有办法,没听劝阻,就直接去拜见康王。

康王一见,心生厌恶,便烦躁地对他说:“我喜欢刚强勇武之士,讨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你来干什么呢?”

惠盎说:“您不了解我啊!我有这样的本领:能使凶猛有力的大汉拿着剑刺不着您、挥着刀砍不中您,在您的面前,他再勇猛也无济于事。大王难道不想试试吗?”

康王有些好奇,说:“好吧,你说说看!”

惠盎说:“虽说刺不着您、砍不着您,但总还是吓着您了呀!我的本领还可以使这样的凶猛大汉根本就不敢刺您、不敢砍您,您难道不想听一听吗?”

康王脸上有了笑容,连忙说:“说吧,说吧,我很想听一听!”

惠盎说:“光做到这样还不行啊!虽然那凶猛有力的大汉不敢刺您、砍您,但心里不一定没这种想法呀!我的本领还可以使这样的人从心里就不可能产生伤害您的想法,您难道不想知道吗?”

康王说:“这正是我想知道的呀,你快说说吧!”

惠盎说:“虽然他们没有产生伤害您的想法,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不见得有爱戴您的心思呀!我的本领还可以使他们以及天下人产生爱戴您、忠于您的感情,您难道不想听听吗?”

康王说:“我当然想听听呀,你好好地说说吧!”

惠盎说:“其实,这也并不复杂深奥。您想过没有,孔子、墨子,他们一没有领土,二没有权势,可是却像君主、官吏一样受人尊敬、爱戴,为什么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他们最讲究仁德呀!现在,您是一国的君主,有领土、有地位,要是也讲仁德,像孔子、墨子一样,那天下的百姓,谁会不爱戴您、尊敬您呢?”

说完最后一句,惠盎没等康王回答,就毫不犹豫地快步走了出去。

康王还没反应过来,直直地坐在那里,思索着惠盎的一番话。

后来,康王没有惩罚惠盎,而是接受了他的劝告。


面对固执的、听不进意见的国君,惠盎一步一步地委婉迂回,故弄玄虚,使被劝的人放松了心理上的防线,从而接受了对自己的劝说。康王改过自新后,宋国才逐渐强大起来。

在古代,不乏变法之士,他们有着超前的眼光,但许多人因为缺乏强有力的论辩才能,而使得自己兴盛国邦的策略得不到施行,因为变法是一件受到多方阻力的事,守旧人士大多持反对态度,他们宁可世代享受权贵,也不愿接受能使国邦强大的新法。然而,商鞅挺身而出,为我们树立了一场成功变法的典范,这一变法使得秦国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为日后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情形是秦孝公采纳商鞅的意见,想实行变法,可又怕臣民非议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干不出名堂,事业上迟疑建不成功绩。行迹超常的人历来受到世俗非难,独具慧眼的人必会引来常人的诋毁。愚蠢的人对已成之事还搞不明白,聪明人却能在事先就看出苗头。老百姓就是一群愚民,在事业开始时不能和他们商量,只能在事业成功后让他们受用。追求功德的人不迎合世俗,建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商量。因此圣人的做法是: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只要能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循古制。”孝公称赞说:“好!”但守旧大臣甘龙、杜挚并起反对,与商鞅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

甘龙说:“商鞅讲得不对!圣人教化百姓不移民俗,治理国家不变法度。因循民俗而推行教化,可以避免烦劳而获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人民安宁。”商鞅反驳说:“甘龙所说乃世俗之言。一般人安于旧俗,读书人溺于所学,这两种人做官守法还可以,却不能和他们讨论常法以外的道理。三代礼制互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法度各有差别,却都成就了霸业。聪明人建立法度,愚蠢人受其制约;贤能人变更礼制,平庸人才拘泥不化。”杜挚说:“没有百倍利益,不变成法;没有十倍功效,不换旧器。遵循古法不犯错误,沿袭旧制不出偏差。”商鞅说:“治理天下的途径不止一条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大可不必依照古制。商汤、周武没有遵循古法,却得了天下;夏桀、殷纣没有变更旧礼,反而遭到灭亡。因此,反对古法的人不该受到非难,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秦孝公连连点头称“妙”,赐商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新令。

新法规定人民编为什伍组织,10家为什,5家为伍,互相监督检举,一户犯法,邻里连坐。不告发奸人者腰斩,告奸与斩获敌人首级同赏,藏奸与降敌同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儿子不分家另过,每人加倍收赋。有战功者各按功劳大小赐给爵位,私自斗殴者则按照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耕织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人免除徭役,从事商业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没为官奴,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一律不得列入宗室谱牒。明确规定爵位等级的尊卑贵贱,各按级别占用田宅,家奴的衣着也随主家的爵位等级各有颜色样式,不得僭越。有功的享受荣耀,无功的不管多么富有也无从显示尊荣。

时间可以再往前推移,看看周公又是如何向武王建议,从而争取到更多有识之士为周朝效力的。

纣王死了,商朝灭亡了。然而怎样处置商朝的奴隶主和上层贵族呢?这件事令武王非常头痛,一时拿不定主意。武王首先问姜太公,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以此推论,从相反的方面说,如果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其意思是,不光要杀掉殷纣王,而且商朝的其他臣民也不能留下来,把他们也要全部杀掉,以除后患。周武王秉性仁厚,所以他根本不同意姜太公的这种建议。

武王又找来了召公商量这件事。召公不假思索地说:“这很好办。把那些罪恶深重的人统统杀掉,而把那些无罪的人留下来就行了。”武王听后摇了摇头,还是不太满意。

武王又找来了周公商量。周公胸有成竹地说:“陛下,我们大周刚刚推翻了殷商,国力还不很强大,如果这时候就滥杀无辜,势必会逼迫殷商遗民反抗,而使我们的政权无法巩固,使我们的社会无法安宁。如果杀了反对者,那就意味着大部分的殷商遗民都是该杀的,这和滥杀无辜没什么区别。现在我们还是不要算过去的旧账了,如果原来是殷商贵族,土地房屋是谁的,现在还是归谁所有。不管是殷商贵族还是周贵族,只要拥护周天子,谁有仁德,我们就应给谁好处,加以任用。今后谁要是反对周天子,那么就要重重地处罚。这样,殷人觉得有了活路,有了希望,才不会闹事。”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安抚利用的政策主张,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下令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殷商贵族;修整商朝丞相商容的故居;修整比干的坟墓;将鹿台的钱财散发给人民,打开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都在反商纣之道而行之,给受到纣王迫害的人平反昭雪,从而争取了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地为周效力。

到了近代,先后爆发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爱国学生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走上街头,挥泪演讲,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深刻地揭露了汉奸卖国贼丧权辱国的卑劣行径,有力地挫败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阴谋。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代表周恩来于12月24日在西安与蒋介石进行面对面谈判,使蒋介石接受了中共的国共合作抗日的政治主张。至此,国内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得以稳定。

1976年清明前后,数百万民众自发聚集在首都北京天安门,以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名义,对“四人帮”作了愤怒的声讨。他们发表慷慨演讲,诵读诗词曲联,点燃了全国人民心中早已蕴蓄的怒火。这次行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做了必要的舆论准备。

再来看看国外的历史。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奴隶主驱使奴隶为自己卖命。为了粉碎南方奴隶主分裂国家的企图,林肯总统及时在内阁会议上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向奴隶们庄严宣告:“从1863年1月1日这一天起永远获得自由!”两天后,他又站在白宫讲台上向群众演讲,重申这一宣言。他深信,这可以“换取这个国家未来的幸福和繁荣昌盛”。果然,宣言发布之后,奴隶纷纷倒戈、逃亡,南北形势发生巨变,林肯领导的北方军很快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这些例子无不显示出说话水平在政治风云中的极大威力,它能扭转乾坤,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能使国君头脑明晰,励精图治;使百姓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