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用具和什物
席、筵
席是古人的坐具。席有长有短,短的只能坐一个人,长的可以坐几个人。
筵和席一样,也是铺在地上的坐具,不同的是,筵是铺在地上垫席用的,比席长些,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比筵短些。后来,筵字的意义拓展,表示宴饮上的陈设。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中说:“金樽对绮筵。”诗中的绮筵,指的就是宴饮的陈设。
古代的床
近代时,“筵席”成为一个词,用来代称酒馔。
床
古代的床跟我们今天的床不同,我们今天的床只睡不坐,古代的床除了当卧具,还可以当坐具。《诗经》上说:“载寝之床。”这里的床,是指卧具;《孟子》上说:“舜在床琴。”这里的床,指的是坐具。
几
几是古人坐时凭倚的用具。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上或床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这时就可以凭几。几通常比较矮,是长方形的。一般凭几老人最多,老人又常用杖,所以古人常常几杖连称,认为那是养老敬老的用具。
案
案有食案、书案。古代进送食物的托盘,叫做案,也就是食案。食案的形体比较小,形制不一,有圆形的,也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有三个案足,长方形的有四个案足,案足很矮,不用时可以放在地上。《后汉书》上说梁鸿的妻子“举案齐眉”,这里的案,就是食案。
除了食案外,还有书案。书案也不太高,一般是长方形的,两端有宽足,宽足向内曲成弧形。南北朝时,案足逐渐增高,矮曲的形状也逐渐变直了。
烛
上古的烛的概念,是和后世不同的,后世指蜡烛,上古时却是指火炬。《说文》说:“烛,庭燎大烛也。”可见烛和庭燎是一样的,都是指火炬。不同的是,火炬拿在手上,就叫烛,火炬立在地上,就叫庭燎。小烛的制作材料是麻蒸,大烛的制作材料是苇薪。
灯
我国战国时代也有镫。当时的镫,形状像是盛食物的登(登是瓦豆),所以就称为镫。古代点镫所用的燃料,是膏,膏是动物的脂肪,不是植物油。到了后来,人们才开始使用植物油点灯。
耒、耜
上古人耕田,使用耒耜。耒是弯曲的木头,起初是选用自然的曲木,后来古人掌握了揉的技术,就可以揉木为耒了。耒的上端是勾曲的,下端分叉;耜的下端是一块圆头平直的木板。
发明冶金技术后,古人在平板中嵌入青铜或者铁片,这就是犁的前身。
犁
犁是由耒耜发展而来的。
战国时代,人们在木犁铧上套上尖头的铁刃,就成了俗称的铁口犁。汉代时,出现了全部用铁制造的犁铧,大幅提高了破土翻土的能力。隋唐时,曲辕犁出现了,这种犁把过去的直辕被改为曲辕,犁架变小,既灵活又轻便。
鼎
鼎是上古人煮肉盛肉的器具。通常的鼎,是圆腹的,有三个鼎足,也有方鼎,方鼎是长方形的,有四个鼎足。鼎口的左右,有鼎耳,鼎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鼎足的下面可以烧火,食物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不同的肉食,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鼎来煮,古书上叫做“列鼎而食”。富贵人家进餐,还要鸣钟奏乐,所以后世形容富贵的生活是“钟鸣鼎食”。
鼎
刀、俎
古人常常刀匕、刀俎连称,为什么呢?原来,当鼎煮熟肉后,古人是用匕把肉从鼎中取出来,放在俎上拿刀割着吃的。刀匕、刀俎都是食肉时要用到的工具,所以能连称。匕是一种长柄的汤匙,俎是一块小板,通常是木制的,长方形,小板两端有板足撑着。
鬲、甗
上古的炊具有鬲、甗。
鬲是煮饭用的,有三只空心足,足很短,足下面可以烧火。鬲有陶鬲和青铜鬲。甗是蒸饭用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底部有孔。上层里面放上米、谷等,下层装上水,烧火时,水蒸气通过下层弥漫升到上层。上层和下层之间,放着一个横隔,横隔有许多细孔,米谷露不下去,而水蒸气又能透上去,使饭蒸熟。
釜、甑
釜、甑也是古人的炊具。
古人使用釜、甑,一般是配合着用的。釜像锅,敛口圆底,有的还有两个釜耳,煮饭时把釜放在灶口上。甑像盆,甑的底部有许多细孔,用于透气,煮饭时把甑放在釜上。甑和釜之间也加横隔。
豆
这里所说的豆,不是指大豆,是指我国商周时盛行的一种盛食器。
豆有不同的种类,木制的豆叫做豆,竹制的豆叫做笾,瓦制的豆叫做登。豆的一般形状,有点像我们今天的高脚盘,有的有盖子。豆最初是用来盛黍稷的,后来肉酱、肉羹等,也逐渐开始用豆盛放了。
青铜器豆
簋、簠
我们今天盛饭用的是碗,上古时却不是这样的。《说文》上有盌(碗)字,不过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碗根本不同,实际上是一种盛水器。上古盛饭用什么呢?用的是簋。簋的形状,通常是圆腹,腹下面有足,足成圈状,簋两旁有簋耳。
上古盛饭除了用簋,还用簠。簠的形状通常是长方形,也有两耳。《周礼》上说:“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这里就说到了簠和簋。
箸
先秦人吃饭,一般不用筷子,而是用手,直接拿手送饭进嘴。但当时也有筷子,只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礼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大约汉代时,筷子才开始普遍使用了。
筷子是后起的名字,古时叫做箸。
觚、觯
觚、觯是上古的饮酒器。
觚是细腰,圈足,喇叭状的口,饮酒所用的觚,通常是青铜制的,也有陶制的,但陶觚多用在随葬上。觯比较小巧轻便,古人说“扬觯”,就是因为觯轻小的缘故。
尊、觥、罍、壶
尊、觥、罍、壶都是上古的盛酒器。
尊的形制比较多样,形状像觚,中部粗,鼓腹,大口,高圈足。觥既可以用作盛酒器,也可以用作饮酒器,腹是椭圆的,有盖和鋬,底部有圈足。罍和壶除了被古人用来盛酒,也被用来盛水。
四羊尊
杯
我国战国以后,出现了一种形状椭圆的杯,在杯的两侧,有两个弧形的杯耳,所以后人把它叫做耳杯,又叫做羽觞。杯除了用来饮酒,还可以用来盛羹。《史记》上刘邦说:“幸分我一杯羹。”就说明了杯也能盛羹。汉代杯很常见,通常的制作材料有玉、银、铜、漆等。
“滥觞”
“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用于盛酒。古代有文化的人在雅集中常玩的一种群体游戏叫“流觞曲水”,是这样的:用酒杯盛上酒,放在上游的河面上,使之循着弯曲的流水顺流而下。文人们列位于两岸,看到酒杯顺着流水到了自己面前了,就端起来一饮而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篇《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就是说的这种情形。
“滥”是“浮起”的意思。“滥觞”即“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曰:“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本义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少,只能浮起酒杯;引申指事物的起源。如唐刘知几《史通•断限》:“若《汉书》之立表志……考其滥觞所出,起于司马氏。”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滥觞”一词都是用的它的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