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丹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丹霞,在你面前》

作者系战地记者,《解放军画报社》原副社长,《解放军报》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天地间有数也数不清的未解之谜,撩拨着人们寻幽探秘的遐想。丹霞地貌峰险、岩奇、洞幽、泉清、水秀,为人们提供了绝好之地。

杨志先生醉在丹霞,其乐无穷。《醉丹霞》摄影作品集以拍摄江西丹霞为主,地貌学者称:“江西丹霞地貌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亿年左右的下白垩世晚期……”,学者的论述告诉我们,《醉丹霞》为一亿年自然的地理历史造像。

第34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丹霞”列入世界名录,江西龙虎山(龟峰)亦在其中。《醉丹霞》此时出世,把具有中国元素的丹霞地貌,形象地参与到世界地理文化行列,担当起国际文化使者的角色。

究其实质,《醉丹霞》作品集,摄丹霞之形,贯丹霞之理,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江西丹霞影像志。

《醉丹霞》作品集带人们走进丹霞。丹霞地貌鬼斧神工的形态,崇高至上地屹立在宇宙之中。宁静时,那坚实的肌体意含着历史、人文的渊源;随风云变幻时,如醉如痴,飘飘欲仙生动起来,仿佛似活生生的自然生命。丹霞,就站在你的面前。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写到:

“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

杨志先生登临丹霞,用摄影描绘丹霞的天之气魄,地之形势,人之情感,生动的影像把天、地、人三者融于一体,唐诗中的意境在他的影像中油然而生。

杨志先生对丹霞地貌的观察,即是他用生命的对话。

随情而摄,不事雕琢,《醉丹霞》得于天然。因而,《醉丹霞》有着摄影文化的地位,它呈现了具有生命力的丹霞地貌。

英国艺术家约翰·伯格说:“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用以保存当初得以出现的并加以保存的时间和空间。”《醉丹霞》图像出自第一现场的观者,所产生的影像即摄影的原点,这样的影像成果真实而又具备永恒的意义。《醉丹霞》影像作品,印证了约翰·伯格认为图像是对世界瞬间和永恒之间的辩证关系。

仔细品味《醉丹霞》作品集,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醉丹霞》内容与形式一致。拍摄丹霞地貌,自然会联系风景摄影,拍丹霞地貌属于风景摄影范畴,而《醉丹霞》没有为风景而拍风景,回避了风景摄影故作风雅的虚无拍摄。《醉丹霞》不仅有着风景摄影的细腻传神和富有诗意场景的真实牲,更重要阐述了丹霞地貌的人文思想和历史意义,从而确立了影像的生命力。杨志先生形象思维活跃,有着对历史、现实,对生命、自然宽而广的体察,把历史的视野和文化的担当做为自己摄影的使命,表达对社会、人生、宇宙的看法,他的摄影创作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同一与和谐,体现出摄影人的文化意识。

我和杨志先生交谈摄影创作,对他“独辟蹊径,探索实践,传承拓展,借鉴超越”的摄影观念印象深刻;他运用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体的手法,通过不同季节的光、影、云、雾,精心表现了江南丹霞的韵味与个性,《醉丹霞》作品集承载了深厚的摄影文化品格。

专题摄影为杨志先生专注的摄影形式,专题摄影就是讲故事,有头有尾,令人耐听的故事。《醉丹霞》就是一组出色的摄影专题,一个精彩的丹霞故事,它别具一格地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南部丹霞地貌特有的山水精神:龙虎山的奇峰秀水,弋阳的龟峰之奇,铜钹山的原始古朴,赣南画廊的千姿百态……尽在尺幅之中。高耸、巍峨、逶迤的丹霞山脉,在《醉丹霞》影像中舒展着南国丹霞的清露、雾气、云霓。

杨志先生对《醉丹霞》专题创作执着、认真,他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拍摄过程中相关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拍摄故事的细节和情节,一稿又一稿,反复修正,使作品既有形象思维的具体,又有逻辑思维的概括。《醉丹霞》的影像创作,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而,丹霞地貌的神奇,有了独特的魂魄和灵气,让人一目了然。

《醉丹霞》多为横幅长条画面,是表现丹霞又一艺术特色,画面中既有俯视角的景物、仰视角的景物,也有平视角景物,宽广的视野,让人从山脚浏览到山顶,从一个山峰浏览到另一个山峰,纵目山河,胸怀神思。杨志先生创作时不畏山高水长,攀登陡峭崖壁,跨越丛生荆棘,突破了画面里地平线的限制,拍摄的影像画面广阔灵活,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上,有天下尽在眼底的感觉和气概,这与杨志先生严谨的摄影操作密不可分,那就是拍摄接片时多种焦距镜头的运用,不同焦距镜头的接片,产生了多焦点的画面(即影像的散点),这一拍摄方法,拓展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这种散点透视的运用,使《醉丹霞》更有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阅尽奇诡秀丽的丹霞,心绪回到三年前,那时读过杨志先生《龙源峡神韵》,那逍遥自在的龙源峡,那一泓永不枯竭之水,一直在摄影艺术的长河里流淌。我曾用鲁迅先生“路是鞋底造成的”,寓意杨志先生的摄影创新。

今日之杨志先生,那一双鞋底竟踏上了丹霞之巅,登高望远,在摄影艺术创作上又上一层楼,《醉丹霞》摄影作品是又一次创新。

杨志先生是一位多思多维的摄影家,路无穷无尽,那一双铁脚板在摄影路上永远前行。

2013年冬日

写于北京玉渊潭畔梧桐树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