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急也不能乱投医

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关于爱情的普遍问题,常被我们的父母、闺蜜、发小以及带着各种由头来关爱我们的人,当作是“不正常的”。对此,我非常能理解,因为这样一个问题落在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头上,都是一个关乎其自身诸多方面的大问题。没有恋人这件事在不少有恋人的人看来成了一种疾病一般的存在,不治不行。

于是当事人未必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同时,很多外人已经无时无刻不在把它挂在嘴边。

就像我不爱理发,每次我在自认为头发长度尚可的时候,我母亲就已经开始天天絮叨,催我找一个正经美发店打理出一个中规中矩的平头来。

某次出差后回家,从机场打上车时已经将近十一点,瞟了一眼后视镜才惊觉自己已经顶着满头稻草般的头发,而母亲早在我出差前就已经三番五次催促我理发。为了避免回家后又是一通数落,只好在市区里寻了一家离家不远的理发店,带着满嘴航空餐的味道,坐到了一个头发比我还乱的陌生理发师身前。

在我看来,那次理发的成效着实不怎么样,收费却很昂贵。回家后,虽然没挨数落,但妈妈也表达了对新发型的反感。她反感了几分钟也就过去了,我却带着这个给别人练过手的丑脑袋上了好几天班。

跟这次理发的经历类似,很多人在爱情经验缺失这件事儿上承担了太多的舆论压力与社会期许,周边太多带着治病救人的心态的人,怂恿与劝解着在他们眼里行将就木的爱情病号。可惜这事儿并不是病,比起医治来,它更需要练习和缘分。恰恰是被人们逼急了,有些定力不足者真拿自己当个求医问药的病患,病急乱投医,在没有充分准备和预设的情况下投入了一段感情,很容易运气不佳崴了脚。

“逼”对单身人士而言,其实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压力,也是这个“剩时代”里典型的情感困境之一。

在从古至今出现过的众多文化中,存在着诸多从绝对主动到绝对被动的婚恋模式。之所以不叫“恋爱模式”,是因为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的场合,就已经是婚礼了。

被动的婚恋模式在东亚与中东一度盛行。比如指腹为婚这种曾在我国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现象;印度尚存的未成年幼女被逼婚的习俗;部分中东国家仅仅依靠权衡彩礼的多寡来决定把女儿嫁给谁的传统,都算得上是极端被动的婚恋模式。

而主动的婚恋模式则更像是逛超市,寻找心仪的对象,在一系列讨价还价甚至试用过后,如果依然能够接受彼此,便开心快乐地去寻求祝福。

婚恋模式的主动抑或被动,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必须坦率地承认,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环境中人们对婚恋起点的诉求。问题是,我们着实很难界定,对于大龄单身者的情感状态,社会影响的取向到底是哪一边。它貌似是强调自由的主动婚恋模式——强调人们在恋爱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沟通。但在很多时候,它又难以脱离外界的介入。没谈恋爱的时候,爸妈催着谈恋爱,一旦自己谈了恋爱,却总有人跳出来说些不着边际的“片儿汤”话。可在自己没有谈恋爱的心情的时候,又层出不穷地有热心人出现,给你介绍一个同样对谈恋爱没心情的人认识,而你跟这个人之间,除了都单身以外,很可能没什么别的共同点了。

这种矛盾归结下来变成了一个字——逼。

爱情困境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无形逼迫,于是很容易在以爱为名的精神压迫中破罐子破摔。很多时候,比起“放手一搏”来,这种投入更有“纵身一跃”的意味。

大环境的问题绝难改变,不过你需要在跳进人海的时候给自己多一点警醒,毕竟人们说得热闹,但没谁能替你去谈这场恋爱。

诚然,很多人是带着标准与底线去择偶的。比如身高一米八、硕士文凭以上,又比如肤白貌美气质佳,再比如阳刚的同时要绅士、幽默的同时要不失稳重一类的。这些特点太个性化,而且烙印在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参照系之中,想忘都忘不掉。我所希望各位警醒的是,在被逼得头脑发懵时更容易忘却的几项要素。

在对爱情的初步尝试中,只要强调对如下这些内容的把握,就能让“病急”的人投到相对靠谱的医,也能让他们自己做个合格的初阶恋人,不至于让新女友表现得像个老怨妇。从另一个角度讲,一旦如下这些方面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可以直接考虑从这段感情之中抽身而出了,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寻找恋爱对象的目的,是寻求进入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约会是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是为了结婚或者维系一段美好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约会了,那就一定要给彼此深入发展的可能性。在气场明显不合的情况下,很多约会其实可以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内就结束,这一点上别存在什么“不好意思”的小顾虑,大家时间都很宝贵,不要浪费彼此的青春。世上存在不少对爱情永远说“不”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敢对每一个异性都笑脸相迎地说“YES”就是一件人生幸事。约会是向恋情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是非常强调试探性的一小步。明知山有虎的情况下偏向虎山行的,那是武松。

约会理应是有趣的

有的相亲场合,一上来就双方互相查户口,这很容易诱发负面的情绪。而这类行为在本质上,就已经与约会的娱乐与消遣这一重要功能背道而驰。美好的约会都伴随着快乐的氛围,情侣们结伴去看电影、吃大餐、参加派对甚至就单纯地拿着一杯奶茶聊聊天,这些约会的内容本身就是开心而有趣的。仔细想想,我从没见过有情侣约会一起去拔牙的,看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初次约会的时候一方迟到太久,那么双方深入交流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因为迟到已经引发了其中一个人的不快乐。

好的恋情不会让你萌生更多的孤独

恋爱并不总能让人感到充实感,但起码不应该让人感到更孤独。我有一位朋友,在他某次谈恋爱后,突然与我们这些老友们联系地不那么频繁了。我们原以为是爱情的新鲜感让他无暇他顾,却在他分手后回归组织的饭局上得知,他那已经分手的女朋友,根本就不让他与其他人有什么密切来往。恋人的存在,反而让他更感到孤独。爱情强调专一没错,但是爱情不应强调完全地占有。我们寻找恋人是希望藉由他或者她,看到一个更广阔与更美好的世界,而非让眼界完全被一个人所占据。如果恋人让你感觉他是你背上的蜗壳,而你自己是一只步履沉重而内心孤独的蜗牛,你就有必要考虑抛弃这套枷锁。

随着恋情的深入,需要更深入的肢体亲密

获得来自他人的身体慰藉与亲密行为,本身就是爱情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很多异地恋,最终没能修成正果的重要原因也是肢体亲密的长期缺失。通常,随着约会次数的增加,关系的确立以及情感联结的稳定、恋爱双方的亲密行为会增加与深入,这同样也可以作为评估约会质量的一个指标。

在适当的时机,有必要严肃地引入婚姻这一话题

对某些人而言,恋爱是通往婚姻的神圣通路,但对有的人而言,恋爱就是恋爱,跟结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依据美国社会学家莎莉·劳埃德(Sally A. Lloyd)的研究发现,恋爱双方如果都本着以结婚为目的的态度投入这段感情,亲密关系的众多正向指标都会稳定得多。可见以结婚作为恋爱的大方向,终归还是利大于弊。两个人在“是否以结婚为恋爱目的”这件事上的貌合神离,非常容易成为分手的导火索。所以,如果你是奔着结婚去谈恋爱的那个人,最好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确定你的恋人跟你有着同样的诉求。

尝试胜任的新角色

在确立双方的情侣关系之前,你可能从未以非单身人士的身份参与过社交活动,你也可能从未以“某个人的女朋友”的身份进入某个新圈子。恋爱关系要求两个参与者学会用新的身份完成更进一步的自我约束,甚至自我塑造。有的人可能还是会过分强调,在任何场合都做那个个性十足的“我自己”,于是搞砸了在恋人朋友圈中的形象,第一次去恋人家里登门拜访时也表现欠佳。所以,有必要评估一下,对方在成为你的恋人的同时能否胜任这一全新的社会角色,更有必要自我审视,评估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过多的个性特质尚且挥之不去。

也许从父母到七大姑、八大姨都在逼迫你去脱离单身状态,但是无论如何,你也不应当勉强自己找一个与自己并不合适的人。上面的六点能够让你在这个着急上火的逼迫情境中,维系一丝有科学根据的择偶标准,不至于让建立亲密关系的初期约会,对双方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人们确定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亲密关系,而非病急乱投医的随机药物,以推动在这个关系中,周围的人能够认可自己的恋人,进而认可这段关系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们及其所处的社会舆论也能够认可身处这段关系的他们自己。

为了快速建立起这样一个多方受益而且能修成正果的恋情,把握约会的原则和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谈恋爱是一个与一个对象纵向社交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同样有着不少在心理学者看来难以忽视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