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构: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七种商业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移动互联网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

传统的互联网企业、电信设备商、移动运营商、IT厂商纷纷抢滩一个由移动网络和互联网融合所形成的市场,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市场。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拥有了改变一切的力量。

企业经营环境最大的变化在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在蕴含着巨大变化的市场中,企业必须重新调整商业模式,不仅从战略层次作出改变,更要有效结合市场的不断变化来促进两者协调一致,以便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客户创造价值。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015年,春晚凭借“微信摇红包”上演了一场移动互联网“大爆炸”,全天110亿次互动总量;10分钟送出1.2亿个红包;横跨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场全民移动互联网运动,范围之大、成本之低、影响之深、效率之高,完全可以载入史册。

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无法阻挡。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及4G牌照发放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数据显示,我国4G用户数已达1397万户,其中中国移动拥有有1394.3万户,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用户共2.7万户。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中国4G制式的智能手机份额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升温,国家配套设置也随之跟进。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可查询到的公共Wi-Fi热点已经超过600万个。其中,CMCC热点超过400万个,ChinaNet热点超过100万个。此外,还有麦当劳、星巴克、肯德基等商家以及政府部门设立的公共Wi-Fi热点。目前,深圳的地铁、北京的公交都可以免费使用公共Wi-Fi热点,上海市已经有10 802家餐馆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北京市紧随其后,达到了9495个。

这些数据都表明移动互联网这把金钥匙正在开启新商业模式的大门。运营商、金融业、服务业,甚至工业企业都将面临着重大挑战,也都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向前迈进一大步,迎接崭新的未来市场!

新形势下的商业模式变革

纵观当今社会,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和移动互联网相关。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应用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版、教育、娱乐、购物乃至银行、医院……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试水移动互联网。人们渐渐习惯了用互联网思维思考问题,甚至一些行为都开始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改变。

移动端让“人随网走”的模式成功转型为“网随人动”,移动互联网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桎梏。人们可以拿着手机在地铁上、马路上、餐馆里超时空地工作、购物、汇款、订票,甚至在卫生间的时间都可以变得乐趣十足。金融、影视、旅游等产业也都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创新。过去小规模、零散型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开始变得规模化,并且与传统金融服务互补、融合,互相促进发展。就金融行业而言,2014年余额宝的崛起让金融业也开始进行一系列变革。就影视行业而言,移动互联网把人们从定时守在电视前看直播的模式中解放了出来。就旅游行业而言,自携程、艺龙等知名旅游网站推出移动端以来,营业额急剧上升。移动互联网无疑已经席卷了整个商业圈。

移动互联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行业要想生存发展,就需要加快融合的速度和深度,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企业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从横向推进到纵向深入,使用好各类资源,实现产品的创新、生产制造、营销等环节的规模化与定制化的统一。企业必须主动拥抱移动互联网,以数据为驱动,以客户为中心,完成企业移动互联网化的转变。企业必须改变、调整自身去适应新的商业环境,这也是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模式,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

2015年,《政府的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一计划一经提出,便在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引爆商业模式革命

“互联网+”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有很多“互联网+”的例子,淘宝、天猫商城就是“互联网+传统零售商”的产物。在过去,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关系很“暧昧”,一方面,传统行业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恨得牙痒痒;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又想拥抱互联网,以期实现二次发展。

“互联网+”的提出,明确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不但不会颠覆传统行业,还会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为其发展助力。“互联网+”理念的提出给传统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传统行业很快便掀起了一股“互联网+”的改革之风。

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凭借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奇迹会在“互联网+”模式下延续,我们将迎来一次依托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革命。

2014年,一个叫“叫个鸭子”的外卖品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诠释了什么叫互联网思维。“叫个鸭子”仅仅在推出后的60天时间内就树立了品牌,实现了市值由零到5000万元的大跨步。

“叫个鸭子”对北京烤鸭油腻的口感、烦琐的卷饼蘸酱过程进行了改良,并配以精美包装,送货上门,让年轻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享用。“叫个鸭子”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顾客交流,与其保持良好关系,并以炫酷的配送方式实现了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叫个鸭子”的品牌名、“满足你对鸭子的一切幻想”的SLOGAN以及富含联想的套餐名、免费赠送的鸭子香皂等话题打造出了十足的营销噱头。

我们不难发现,“叫个鸭子”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网络爆红,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互联网思维的一个侧面——强调自传播性。

“互联网+传统企业”的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解决传统企业信息资源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分工不够细化、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打造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商业模式。当然,新商业模式的诞生都要以传统行业为基石,如“互联网+银行”形成了支付宝、余额宝,“互联网+打车”形成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行业,传统行业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互联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颠覆传统的生产与消费关系

互联网不会颠覆传统行业,但正在颠覆传统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当传统企业还在为研发产品和挖掘客户抓耳挠腮时,互联网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将消费者聚合在一起,消费者不但可以直接表达观点,影响企业决策,甚至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更容易听到消费者的意见。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向企业传达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而企业则可以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加精细的服务。

互联网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开始有能力追求个性化的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服务转型,新的利润区域就此诞生。互联网低成本或接近成本的价格正在冲击着传统企业渠道,新的商业模式也开始逐渐成型。

五年前,没有人想到小米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4月6日是小米公司成立的日子,为了回馈粉丝,小米公司将这一天定为“米粉节”,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办答谢粉丝的活动。2015年的“米粉节”小米公司售出了211万部手机,总金额突破20.8亿元,成功挑战了“单一网上平台24小时销售手机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见图1-1)。

图1-1 2015年“米 粉 节”小米公司“战绩”

国际数据调研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14年小米公司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12.5%,升至第一名。不仅在硬件的销量上可圈可点,小米还建立了业界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圈。据统计,截至2015年1月,小米MIUI的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户,成为最活跃的用户群之一。

在中国手机行业,小米公司一直都是“异类”,因为小米公司刚开始成立就实行“低价高配”策略,直接把国产手机的价格拉了下来,这一举动影响了很多同行的利益。虽然很多公司都对小米公司“恨”得咬牙切齿,却丝毫挡不住小米公司腾飞的速度。经过短短五年的发展,小米公司已经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虾米”成长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大佬。小米公司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与其他手机厂商只注重手机硬件开发不同,小米公司不仅向用户销售硬件,还为用户提供软件和服务。更难能可贵的是,小米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了硬件的开发和软件业务中,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毋庸置疑,小米公司的成功是其开创的新商业模式的成功:用互联网思维经营传统企业,追求互联网入口价值,重视用户参与,借助互联网营销……无论是五年前还是五年后,小米公司从来都不走寻常路。

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旋风

“互联网+”在中国蔚然成风,在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如今,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苹果、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把触角延伸到了传统制造领域,推行把互联网和制造业相融合的新战略。这些互联网巨头不仅“垄断”了网络,还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与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战略不同,德国始终坚持把制造业当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产品质量和技术能力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一直都期盼通过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业,从而催生新的商业模式,重现德国制造业的辉煌。在这种背景下,工业4.0应运而生。

所谓工业4.0,是由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即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平台,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从本质来看,德国工业4.0与中国的“互联网+工业”并无差异,都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生产成本的增加,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有所减弱,但仍然在世界占据领导地位。目前,中国没有必要完全借鉴美国或德国的发展方式,但也不妨学习借鉴,汲取二者的优势,与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具体国情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我们可以效仿德国的工业4.0,让传统制造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争取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巩固中国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美国的互联网精神,通过“互联网+”让传统互联网企业积极投入到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中,让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企业相融合。

作为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谷歌不甘于只在互联网领域活动,而是把触角延伸到了更多的领域。

2014年,谷歌声称要研制一种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消灭癌细胞的电子药丸,还计划研发针对癌症患者的可穿戴设备。这种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纳米粒子的电泳现象,通过无线电、磁场、声波脉冲或红外等方式将纳米粒子传递到人体体内,帮助癌症患者对抗癌细胞。

2014年,谷歌在CES展会上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这是由谷歌与通用汽车、本田、奥迪、现代和Nvidia联合成立的新组织,旨在将Android系统应用于汽车领域。

不仅如此,谷歌已经把无人机物流的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据英国媒体报道,谷歌的神秘部门Google X过去两年一直在从事一个名为Project Wing的项目,这是一个基于无人机的快递系统。

越来越“不务正业”的谷歌正是全球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缩影。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不仅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会发生改变,就连传统的互联网公司也正谋求与传统行业合作,以此开辟新的利润空间与商业模式。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过一句话:“宁愿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死在成功的基因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只能被市场淘汰。如今,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购物方式和思维模式,这就意味着将会有一系列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诞生。“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本质就是商业模式的升级,因此,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应该借助彼此的优势来优化自身,最终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模式正在席卷全球,同时引发了一场商业模式革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利用互联网精神来颠覆和重构整个商业价值链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这场革命势不可当。当然,目前“互联网+”从宏观上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会有更广阔空间可以深度探索。

未来消费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手机应用的爆发式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其消费需求、消费方式也呈现出了很多新特点。

个性化的需求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没有人愿意和别人相同,消费者开始追求品质、品位、时尚、身份、归属感,过去千篇一律的商品和销售模式已经无法迎合消费者追求个性的需求。在过去,满大街都是穿一样衣服的人,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而如今,追求个性才是现代消费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赶时髦”已经成为过去式。

现代的年轻人不喜欢把大把的时间花在逛街上,他们更喜欢用碎片化的时间浏览电商网站,寻找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只有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才能抓住年轻一代的眼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的消费者更喜欢互动式的选择方式,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产品和服务,而是希望通过网络充分表达自己对产品的独到见解,但希望生产厂家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从而生产出适合自己的定制化的产品。如今,市场环境已经从大众化消费时代进入小众化消费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个性化服务、定制化服务应运而生。

在过去,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定制化的服务,但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定制化服务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诉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时时刻刻与消费者保持顺畅的交流,了解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及时作出响应。在未来,满足个体需求的产品将会成为主流。

在过去,消费者只能被动地从手机厂商生产出的成品中作出选择。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这种生产和销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市场。现如今,消费者强烈要求厂商生产无论是手机外形、硬件还是配置都能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手机。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另辟蹊径,尝试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开启了C2B的商业模式(C2B是指消费者群体提出对产品的设计需求,然后由有能力的厂商按照这种需求进行生产的商业模式)。

目前,很多厂商都开始尝试C2B模式,期望能通过这一模式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摩托罗拉启动了Ara项目,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手机配件,其目的是为了“对硬件作出的贡献要能比得上安卓系统平台对软件所作出的贡献”。

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企业的智能手机在硬件方面无所谓高端、低端,只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是好手机。小米手机更是把C2B模式运用到了极致。众所周知,小米向来提倡满足用户需求,甚至提出口号“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此外,小米公司没有实体专卖店,其营销模式就是在网上预售,小米公司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很好地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然后通知生产厂商按需生产,这不仅满足了客户需求,还避免了库存积压的风险。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那种企业占主导,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在未来,消费者将会在销售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面对新形势,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感受,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首要任务。在未来,消费者的钱很好赚,也很难赚,关键在于企业能否读懂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购物的乐趣与便利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购物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的需要。但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我们购买某一产品,仅仅还是为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不是乏味的商品买卖过程,而是购买过程所带来的特有的、愉悦的精神体验。

另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时间成本,他们不喜欢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逛街购物上,也就是说,他们追求购物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追求购物的便利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购物乐趣和便利性将会是消费者未来的重要需求。

家里来了客人,恰巧没酒了怎么办?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赶紧狂奔到商店或者超市购买?那你就out了。现在,无论你想要白酒、红酒还是葡萄酒,只需要拨打订酒热线,就会有配送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你需要的酒免费送到你家。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酒便利公司为顾客推出的服务。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因此,酒便利要始终如一地做好服务工作。‘一切为了消费者,为了消费者的一切’是我们的宗旨。”酒便利董事长沈丽波如是说。

酒便利是全国第一家以“电话订酒,免费送货”为核心服务的便捷酒水直营连锁零售企业。“20分钟喝上放心酒”是酒便利对顾客的承诺,酒便利通过这一新型的营销模式,打通了从产品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在过去,无论是超市还是酒水专卖店,都在被动地等待顾客上门,酒便利却另辟蹊径,抓住了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需求,直接送货上门。如今,酒便利APP、酒便利微商城都已上线。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消费者就可以在线下单、在线支付,最后喝到美酒(见图1-2)。这不但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还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开辟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

图1-2 酒便利微商城首页

在互联网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精神高度紧张,人们希望既可以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又可以享受网上消费带来的乐趣。这种消费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下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与企业之间比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速度与激情”。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没有消费者会喜欢墨守成规的企业,也没有消费者会钟情于守株待兔的企业,面对口味越来越“刁钻”的消费者,企业真的应该好好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真正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购物过程中的参与感

当今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商品,并且很多厂家生产的商品质量和价格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商家需要不断地把商品差异化体现出来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自己在营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动接受企业生产的商品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他们更希望能亲自参与到营销过程的每个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打通产品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生产中来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曾经这样说:“只有把产品做得让消费者喜欢,让消费者信任,我们才能通过传播和互动,获取更多消费者的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产品是消费者想要的,是消费者喜欢的,最终产品推出来的话,消费者才会去选择。”

无独有偶,蒙牛为了能让顾客参与到营销中,也是绞尽了脑汁。现在,消费者只要拿出手机扫描蒙牛牛奶盒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这盒牛奶是从哪头牛挤出来的。不仅如此,消费者还可以随时到蒙牛的牧场参观、提问,与蒙牛公司的员工面对面交流。蒙牛市场管理系统母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陈颢说:“牛奶是一个有温度的产品,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以最坦诚、公开、透明的态度,让消费者亲自参与、见证品质。在全新的沟通模式下,消费者不再只是被动的产品购买者,而是有话语权和监督权的产品生产者,他们将帮助品牌实现光环效应。”

对于小米公司的成功,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参与感》一书总结了一番:“第一是参与感,第二是参与感,第三还是参与感。”人是感性动物,企业应该深刻理解与顾客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不难发现,凡是出色的品牌都在追求与消费者建立亲近的感觉,这在无形中增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与忠诚度。让消费者参与进来是拉近消费者与产品距离的最有效方法。企业应该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开放,让消费者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凝聚了消费者感情的品牌。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做好市场营销的关键,了解消费者是满足其需求的第一步。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如果企业能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挖掘其消费需求,给消费者创造消费机会,那么企业才能真正做到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改变也许会死,但固守会死得更快

十年前,没有几个人能想到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会有今天的成就,也没有人能想到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的关系会变得如此密切。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现这些变化,然后尝试改变。对很多企业来说,改变意味着风险,但不改变却意味着死亡。

改变是当务之急

随着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传统企业正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企业是要“与狼共舞”,还是要背水一战?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之后,一边倒地都倾向于前者。没错,“互联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商业模式的变革也就成为了必然趋势。然而,面对这种趋势和变化,很多传统企业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他们不愿意放弃旧有的经营模式,因为改变就意味着颠覆,改变就意味着风险,甚至改变就意味着放弃原本积累的一切;另一方面,传统企业又期望能够拥抱互联网,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再创辉煌。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改变带来的阵痛固然不好受,但与死亡相比,哪个更难受?传统企业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改变,要么死亡,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后不仅会挨打,还有可能会被拍死在沙滩上。这不是危言耸听,瞬息万变的市场不允许企业的决策者优柔寡断。在现代社会,企业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这样的例子。

提起诺基亚,“80后”“90后”都不会陌生。人们还不知道苹果手机是何方神圣时,诺基亚在中国的手机市场早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是谁能想到,不过是短短几年的时间,诺基亚就在中国市场中销声匿迹了。现在,恐怕你想借一个诺基亚的手机充电器都很困难,因为身边的人都在用苹果、三星、华为、小米……是什么让曾经如此辉煌的诺基亚走向了衰落?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诺基亚公司不主动谋求改变以及墨守成规的经营模式。

21世纪初,美国市场上掀起了“翻盖式”手机的热潮,其他手机生产商纷纷抢滩翻盖手机的市场。诺基亚公司却自大地认为,自己的直板手机在全球拥有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没有必要再推出翻盖手机。就这样,诺基亚公司在美国的影响力每况愈下。

没有抓住翻盖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公司仍然没有吸取教训。当苹果推出首部苹果手机时惊艳了整个世界,诺基亚公司的竞争对手纷纷意识到商机来了,智能手机将会成为手机行业的新潮流。诺基亚公司却依然固守自己的塞班系统,直到Android系统问世,诺基亚公司才反应过来。危机来了,当诺基亚公司手忙脚乱地想要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业界流传着三星掌门人李健熙的一句话:“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如果诺基亚公司能够早一些明白这个道理,也许结局就会大不一样。诺基亚公司的衰落让人唏嘘不已,也给传统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改变可能会死,不改变会死得更快。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外部的变化非常快,而如果企业只考虑内部均衡,最终只会静止不前,只能等死。“互联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变革是传统企业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企业或许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如果犹豫不决,不敢直面变革带来的阵痛,就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主动改变,赢得未来

马云曾经说过,很多人说生意难做,其实生意就没有好做过,并且未来生意会越来越难做。既然这样,像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壮大起来的呢?这个问题太复杂,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改变。腾讯没有因为QQ而满足,所以推出了微信;阿里巴巴不甘于只在电商界称霸,所以跨界做了很多事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要求员工从文化、管理、业务等七个方面改变百度的发展现状……这些企业从来不会被动地等待别人来逼迫他们改变,而总是在危机还没有到来之前主动改变。这也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灭掉小米”,说这话的是中国家电领域的“铁娘子”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说完这话没多久,董明珠就向外界展示了格力的手机产品。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原来董明珠没有开玩笑,格力真的开始进军手机市场(见图1-3)。

图1-3 格力手机

对于董明珠的这一决定,很多业内人士都不看好。大家都认为手机市场竞争如此惨烈,做家电出身的格力完全就是门外汉,还想灭掉小米?很多人都在疑惑,格力的家电产品在业界口碑极佳,但格力要做手机,难度还真不小。那格力真的是想在手机领域分一杯羹吗?显然不是。

如今,中国的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家电生意越来越难做。在被对手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格力其实是在智能家居领域进行巧妙布局,其目的在于争夺智能家居入口,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态圈。格力手机和格力智能家居计划显示出了格力想要改变的决心,格力手机在未来能不能分分钟灭掉小米我们不知道,但最起码格力不会坐着等死。

人恋旧是好事,但企业恋旧就可能会引来灭顶之灾,所以李嘉诚曾告诫他的儿子不能喜欢上任何一个行业或业务,因为一旦感情用事,离失败就不远了。

在“互联网+”模式下,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也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冒出一家公司分分钟把你灭掉。这是一个多元化的年代,也是瞬息万变的年代,互联网蕴藏的巨大能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对每一家企业来说,改变需要把之前的很多东西全盘否定,自然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不应害怕改变,只有经历了改变的阵痛,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用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要大力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水平。用技术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成了很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技术,创新驱动的核心

创新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词,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长期以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都以创新为动力,使得中国经济可以保持持续、平稳发展。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创新都已经成为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创新不足的国家必然会落后,企业也是一样,没有创新的企业就像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期望通过创新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核心是要保证技术先进。如果在技术上依附于人,就难免会受制于人,所以,技术的进步才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曾经有外国同行这样评价华为:“在过去20多年,全球通信行业最大的事件是华为的意外崛起,华为以价格和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彻底颠覆了通信产业的传统格局,从而让世界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能享受到低价、优质的信息服务。”

这对华为来说是很高的评价,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技术创新对华为的重要性。虽然华为掌门人任正非从来都不把“创新”一词挂在口头上,但“收入的10%不投入到研发中是会被砍头的”这句话足以说明华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早在20世纪90年代,华为就坚持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全部投入研发。华为的研发人员几乎占员工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足见华为对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视。

创新与产业转型是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技术在原地踏步,创新就无从谈起。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都应该视技术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和部门都拥有大数据,但却只有像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网络巨头能够玩得转,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处理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其他企业或机构因为没有相关的技术,手里的一堆数据没法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技术进步是创新驱动的核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如何发现并抓住技术与应用热点并坚持创新,将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

“互联网+”大趋势的到来,必然会引发商业模式的变革。企业要想在这场商业模式变革中抢得先机,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无疑是一条捷径。

对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并不是越老越吃香。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往往都很短,因为世界是快速变化发展的,即使是最优秀的商业模式也终究会有被淘汰的一天。因此,对企业而言,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其创新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的。

京东在电商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创业十几年,其年销售额增长了近一万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京东的布局也越来越大,从速递到物流,再到供应链、金融,京东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稳步前行。

以仓储运营为例,全球最领先的仓储运营商普洛斯的标准仓库净高达到了9米,而京东商城自主研发的“亚洲一号”却可以达到25米高,而且可以自动完成货物包装、整理、分拣、分配等。在以前,无论货物大小,都需要通过拣货员来分拣,而“亚洲一号”投入使用后,所有的中型件都实现了无人挑选。

京东还研发了“青龙系统”,为每位快递员配备了集刷卡、查询、GPS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终端,快递员可以快速、准确地把货物送到顾客手中。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京东的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逐步形成了以电商营销、物流服务、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服务四大平台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为了不把这些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就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就可以改变企业的盈利模式和利润来源。例如,人们熟悉的苹果公司就开创了“硬件+平台+内容”的商业模式,而这个商业模式的背后正是技术创新,它是苹果商业模式最基础的一环。很多人喜欢购买苹果手机,大部分都是被其商业模式所吸引,很少有人关注其背后的技术是什么,但是技术创新才是苹果成功的关键。很多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围绕着技术创新产生的,新技术可以为商业模式创新注入动力。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都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封闭的经营思想只会浪费更多的资源。如果别人花大价钱开发出新技术,为什么我们不能借鉴、学习,甚至试着与之合作呢?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借鉴他们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许这才是很多企业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