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理学纲要(10)
反其性有道乎?曰:有。为性之累者气质,反其性者,去其气质之累而已。去气质之累如之何?曰:因气质而生者欲,去气质之累者,去其心之欲而已。故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又曰:“无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诚也。计度而知,昏也。不思而得,素也。”又曰:“成心者,意之谓与?成心忘,然后可与进于道。”
此等功夫,贵不为耳目等形体所累,而又不能不借形体之用。故曰:“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牿其心。”又曰:“耳目虽为心累,然合内外之德,知其为启之之要也。”夫不蔽于耳目,而又不能不用耳目,果以何为主乎?曰:主于心。主于心以复其性。张子曰:“心统性情者也。”与天地合一者谓之性,蔽于耳目者谓之情。心能主于性而不为情之所蔽,则善矣。故曰:“人病以耳目见闻累其心,而不务尽其心。尽其心者,必知心所从来而后能。”夫心所从来,则性之谓也。
能若此,则其所为,纯乎因物付物,而无我之见存。所谓“不得已而后为,至于不得为而止”也。人之所以不善者,既全由乎欲,则欲之既除,其所为自无不善。故曰:“不得已,当为而为之,虽杀人,皆义也。有心为之,虽善,皆意也。”盖所行之善恶,视其有无欲之成分,不以所行之事论也。故无欲即至善也。故曰:“无成心者,时中而已矣。”又曰:“天理也者,时义而已。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已,述天理而时措之者也。”
人之所为,全与天理相合,是之谓诚。《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张子曰:“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所谓诚者,天之道也。又曰:“屈伸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之伪也。至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又曰:“诚有是物,则有终有始。伪实不有,何终始之有?”所谓思诚者人之道也。张子曰:“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大小之别也。”谓在我之性,与天道合也。夫是之谓能尽性。能尽性,则我之所以处我者,可谓不失其道矣。夫是之谓能尽命。故曰:“性其总,命其受。不极总之要,则不尽受之分。”故尽性至命,是一事也。夫我之性,即天地人物之性。性既非二,则尽此即尽彼。故曰:“尽其性者,能尽人物之性。至于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然则成己成物,以至于与天地参,又非二事也。此为人道之极致,亦为修为之极功。
此种功力,当以精心毅力行之,而又当持之以渐。张子曰:“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长,顺焉可也。”又曰:“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之或知也。”又曰:“心之要,只是欲乎旷。熟后无心,如天简易不已。今有心以求其虚,则是已起一心,无由得虚。切不得令心烦。求之太切,则反昏惑。孟子所谓助长也。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张子之言如此,谓其学,由于苦思力索,非养盛自致,吾不信也。
张子之学,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故其道归结于仁。故曰:“性者,万物一源,非有我所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性,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盖不如是,不足以言成已也。故曰:“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张子又曰:“君子于天下,达善达不善,无物我之私。遁理者共悦之,不循理者共攻之。攻之,其过虽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讼。其悦之,善虽在己,盖取诸人,必以与人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又曰:“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以正物,犹不免有意之累也。有意为善,利之也,假之也。无意为善,性之也,由之也。”浑然不见人我之别,可谓大矣。
以上引张子之言,皆出《正蒙》及《理窟》。而张子之善言仁者,尤莫如《西铭》。今录其辞如下。《西铭》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孤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行,维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全归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寥寥二百余言,而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成物不足以言成己,成己即所以成物之旨,昭然若揭焉。可谓善言仁矣。
杨龟山寓书伊川,疑《西铭》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于兼爱。伊川曰:“《西铭》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子比而同之,过矣。”刘刚中问:“张子《西铭》与墨子‘兼爱’何以异?”朱子曰:“异以理一分殊。一者一本,殊者万殊。脉络流通,真从乾父坤母源头上连贯出来。其后支分派别,井井有条。非如夷之爱无差等。且理一体也,分殊用也。墨子‘兼爱’,只在用上施行。如后之释氏,人我平等,亲疏平等,一味慈悲。彼不知分之殊,又恶知理之一哉?”释氏是否不知分殊,又当别论。而张子之学,本末咸备,体用兼该,则诚如程朱之言也。
惟其如是,故张子极重礼。张子曰:“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为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盖义所以行仁,礼所以行义也。张子又曰:“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义理常胜。”又曰:“某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便除去了世俗一副当习熟缠绕。譬之延蔓之物,解缠绕即上去。上去,即是理明矣,又何求?苟能除去一副当世习,便自然洒脱也。”可见张子之重礼,皆所以成其学。非若俗儒拘拘,即以节文之末,为道之所在矣。张子教童子以洒扫应对进退。女子未嫁者,使观祭祀,纳酒浆。其后学,益酌定礼文,行之教授感化所及之地。虽所行未必尽当,然其用意之善,则不可没也。张子曰:“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不养车马,食粗衣恶,居贫贱,皆恐人非笑。不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亦不恤,惟义所在。”今日读之,犹想见其泰山岩岩,壁立万仞之气象焉。吾师乎!吾师乎!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明道伊川之学
二程之性质,虽宽严不同,(二程之异,朱子“明道弘大,伊川亲切”一语,足以尽之。大抵明道说话较浑融,伊川则于躬行之法较切实。朱子喜切实,故宗伊川。象山天资高,故近明道也)然其学问宗旨,则无不同也。故合为一篇讲之。
欲知二程之学,首当知其所谓理气者。二程以凡现象皆属于气。具体之现象固气也,抽象之观念亦气。必所以使气如此者,乃谓之理。大程曰:“有形总是气,无形是道”;小程曰:“阴阳气也,所以阴阳者道”是也(非谓别有一无形之物,能使有形者如此。别有一所以阴阳者,能使阴阳为阴阳。乃谓如此与使之如此者,其实虽不可知,然自吾曹言之,不妨判之为二耳。小程曰:“冲穆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上面一段,是无形无兆,却待人安排引出来。”此言殊有契于无始无终之妙。若谓理别是一物,而能生气,则正陷于所谓安排引出来者矣。或谓程子所谓理能生气,乃谓以此生彼,如横渠所讥,“虚能生气,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者,乃未知程子之意者也。〇程子所以歧理气为二者,盖以言气不能离阴阳,阴阳已是两端相对,不足为宇宙根源,故必离气而言理。亦犹周子于两仪之上,立一太极也。小程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已言人分上事。若论道,则万理皆具,更不说感与未感。”其意可见。然以阴阳二端,不足为世界根源,而别立一冲穆无朕之事以当之,殊不如横渠之说,以气即世界之实体,而阴阳两现象,乃是其用之为得也。〇小程以所谓恶者,归之于最初之动。其言曰:“天地之化,既是两物,必动已不齐。譬如两扇磨行,使其齿齐不得。齿齐既动,则物之出者,何可得齐?从此参差万变,巧历不能穷也。”盖程子之意,终以恶生于所谓两者也。夫如明道之言,“有形总是气,无形是道。”天地亦有形之物也,亦气也。天地有恶,诚不害于理之善。然理与气既不容断绝,则动者气也,使之动者理也,理既至善,何故气有不善之动?是终不能自圆其说也。故小程子又曰:“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至此,则理为纯善之说,几乎不能自持矣。然以理为恶,于心究有不安。乃又委曲其词曰:“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或过或不及。”未免进退失据矣。〇又案二程之论,虽谓理气是二,然后来主理气是一者,其说亦多为二程所已见及。如“恶本非恶,但或过或不及”一语,即主理气是一者所常引用也。小程又曰:“天地之化,一息不留。疑其速也,然寒暑之变甚渐。”又曰:“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用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此二说,后之持一元论者,亦常引用之。要之二程论理气道器,用思未尝不深,而所见不如后人之莹澈。此自创始者难为功,继起者易为力也)。
职是故,伊川乃不认气为无增减,而以为理之所生。《语录》曰:“真元之气,气之所由生。不与外气相杂,但以外气涵养而已。若鱼之在水,鱼之性命,非是水为之,但必以水涵养,鱼乃得生耳。人居天地气中,与鱼在水无异。至于饮食之养,皆是外气涵养之道。出入之息者,阖辟之机而已。所出之息,非所入之气。但真元自能生气。所入之气,正当辟时,随之而入,非假外气以助真元也。若谓既反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则殊与天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人气之生,生于贞元。天地之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不是将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天地中如洪炉,何物不销铄。”此说与质力不灭之理不合;且于张子所谓“无无”之旨,见之未莹,宜后人之讥之也。
凡哲学家,只能认一事为实。主理气合一者,以气之屈伸往来即是理。所谓理者,乃就气之状态而名之,故气即是实也。若二程,就气之表,别立一使气如是者之名为理,则气不得为实,惟此物为实审矣。故小程谓“天下无实于理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