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此,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这个概念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为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含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做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中医将经络中内属脏的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密切的称为阴经。它与脏对应的腑又有紧密的联系,中医称这种关系为络;将内属腑的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密切的经称为阳经。同样,它络于腑相对应的脏,阳经在四肢的外面,阴经在四肢的内面。中医中的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特性来归类自然界的各种事件和现象,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黄帝内经》中将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于是中医中五行与人体脏腑对应起来,经络中的对应关系为:木对肝经、火对心经、土对脾经、金对肺经、水对肾经。肝经太旺的人平时都容易生气,因肝经主怒。若是女士就易得乳腺增生,因肝经要经过乳房;肝经有异常时会影响到脾经,又因木克土,所以同时也会有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比如腹泻、腹胀或胃痛等病。
经络与“五色”的关系
青、红、黄、白、黑五色分别对应的经络是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根据经络与五色的对应关系,建议心经虚的人,即心慌心悸的人多穿红色衣服;肺经虚的人,即平时常得感冒的人应多穿白色衣服;肝经虚的人,即平时胆小的人、容易被惊吓的人多穿青色衣服;肾经虚的人,即平时怕冷的人多穿黑衣服。心经、夏天、红色在五行中同属火,所以红色衣服为夏天着装的首选。不少人认为夏季应穿白色衣服最好,其实则不然,夏季穿红色的最好,因为红色可见光波较长,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并防止皮肤老化。
六合是什么?
一合: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支脉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支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脉气仍注入足太阳本经。
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的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的经别。
二合: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毛际,同足厥阴的经别会合,上行进入季胁之间,沿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而上达肝脏,通过心脏,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颌、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当目外眦部,脉气仍注入足少阳经。
足厥阴经别:从足厥阴经脉的足背上处分出,上行至毛际,与足少阳的经别会合并行。
三合:足阳明与足太阳经别。足阳明经别:从足阳明经脉的大腿前面处分出,进入腹腔里面,归属于胃,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过心脏,沿食道浅出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回过来联系目系,脉气仍注入足阳明本经。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的股内侧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贯通舌中。
四合: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手太阳经别:从手太阳经脉的肩关节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窝,行向心脏,联系小肠。
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相合。
五合: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手少阳经别:从手少阳经脉的头顶部分出,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手厥阴经别:从手厥阴经脉的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分别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咙,浅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阳经会合。
六合: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手阳明经别:从手阳明经脉的肩髁穴分出,进入项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肠,归属于肺;向上者,沿喉咙,浅出于锁骨上窝。脉气仍归属于手阳明本经。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的渊腋处分出,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胸腔,走向肺脏,散布于大肠,向上浅出锁骨上窝,沿喉咙,合于手阳明的经别。
经络与“五味”的关系
五行中经络与五味的对应关系为:酸入肝经,甘入脾经,苦入心经,辛入肺经,咸入肾经;而五味的功能为酸收、甘缓、苦泻、辛走、咸润,并通过经络传导间接地作用于脏腑。如有人喜吃酸,如胃不好则需少吃,因酸是属木,旺肝经,木克土,而胃是属土。因此,当某人经络下降时,对某些滋味就感觉不到;当某个经络亢奋时,即使不吃东西口中也会觉得有某种很重的口味,如心火重时口发苦。民间有句俗语常说:“早吃咸晚喝甜。”这种习惯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早餐一定要吃好以应付一上午繁忙的工作,咸入肾,肾气旺自然精力就会充沛。早餐的稀粥、咸菜、包子向来是中国传统饮食中最好的、最符合经络养生的最好选择,晚上吃完饭后,喝点蜂蜜,甘入胃脾,胃和而安,自然睡得好!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性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即四气;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即五味。每一药物都有性和味两方面性质,性、味不同,发挥的作用就不同。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差别。一般来说,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平和,不论寒证、热证,皆可配用。
药物的味可由舌感辨别。“辛”就是辛辣或辛凉的滋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多用于外感表邪或气血阻滞的病症,一般发汗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味。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红花活血等。
五色五味五脏图
“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具有滋补、和中或缓急作用的药物,多用于虚证或调和药性及某些疼痛的疾病。如人参补气、熟地黄补血、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
“酸”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外泄、久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遗等。
“苦”大多数为苦味,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及降逆等作用,多用于热性病、大便不通、湿盛中满、咳嗽呕逆等症。如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便,杏仁降气止咳,苍术燥湿健脾,及知母、黄柏降火坚阴等。
“咸”指咸味的药物,具有能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或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痞块、便秘等症。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等。
除这五味外,还有一种淡而无味的药,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多用于湿邪阻滞、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通草等渗湿利水。
此外,还有很多一药兼有数味者的,如桂枝辛、甘,郁金辛、苦等。一般味越多的药作用范围也越大。
手太阴肺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手太阴肺经异变时,会产生臂厥病。一般情况下,患者会感到肺部有明显胀感,锁骨窝会很疼,并伴有咳嗽症状。严重时,患者两手不能长开,视力模糊。如果是本经虚陷,则会出现肩背疼痛、呼吸不均、小便变色等情况;如果本经脉气过盛,则会出现肩背疼痛、出汗频繁、中风等情况。
肺脏受到外邪入侵,则表现为呼吸不均、急促、咳嗽、胸部闷胀、手心发热等症状。
手太阴肺经循行哪些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主治哪些病症?
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五官疾病,如咽炎、鼻炎、鼻衄(nǜ,泛指流鼻血)等;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怎样对手太阴肺经进行保养?
凌晨3~5点期间,气血流注于肺经,肺经旺盛,人体进入阴潜阳升的重要时刻。有些人可能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在这个时候醒来,则很难入眠,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呼吸系统出问题。在这个阶段内,人的血压、血糖达到最低值,脉搏以及呼吸次数也降到最少。特别是到了寒冷的时节,肺部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病进入活跃期,甚至有些婴儿也容易在这个阶段死亡。
手太阴肺经
因此,我们最好养成早睡的习惯,养护好手太阴肺经,不要让身体承受过大的压力与负荷。
手阳明经穴分布
手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灌注于22个穴位当中。鼻孔外侧的迎香穴左右各一穴。颈项外侧的扶突穴左右各一穴。大迎穴在额骨空间,左右各一穴。颈项与肩交会处的天鼎穴,左右各一穴。肩与臂交会处的肩髃穴,左右各一穴。从肘关节以下到手大拇指侧的次指间共有6个穴位,每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12个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手阳明大肠经异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大、牙痛等。津液不足的疾病,正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所主治,其症状是眼睛发黄、鼻塞或流鼻血、口干、咽喉肿痛,更有甚者,会出现闭气,肩前以及上臂疼痛,示指疼痛而不能活动等。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有余时,在本经循行的部位上会出现发热、肿痛的症状;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身体发冷、战栗的情况。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哪些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咳嗽、头痛等疾病。除此之外还有五官方面的疾病,比如面部痉挛、面瘫、三叉神经痛、甲状腺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手阳明大肠经对皮肤过敏症可以进行治疗。
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之后,首先应该确定是什么疾病。如果经脉虚弱并发生下陷的症状,需要使用针灸疗法。如果是经气过旺造成的,则应该使用泻法,把多余的经气排出。对于这些只是经气失调的病变,应该从本经进行调理。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哪些部位?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穴),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怎样对手阳明大肠经进行保养?
早上5~7点,气血流注于大肠,大肠经旺,这也是有些人习惯早晨排便的原因。这个时候,最好多吃一些水分较高的水果和高纤维的蔬菜。
对明阳大肠经的保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按摩功,另一个是拍掌功。
按摩大肠经时,应全身放松,深呼吸;右手掌心从左手背示指的商阳穴,向上沿着大肠经走向按摩,最后向下沿着胸骨至腹部的丹田处;然后换成左手,按照同样的次序,对左手经脉进行按摩,如此反复交替练习6次为宜。
拍掌功击打的主要部位是大肠经上的合谷穴。拍掌功的主要方法是:双手向前伸,手肘微屈,掌心向下,大拇指内缩,平行互相击打侧面36次。
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一共有四个,分别为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迎香穴。
合谷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经常按摩或者针刺该穴能够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防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多汗、腹痛、便秘等症。
手少阴心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少阴心经发生异变之后,主要表现症状为:头痛、喉咙干燥、口渴难忍,这是臂厥证的表现。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由心脏所引发的疾病。例如目黄,寒冷,胁肋作痛,掌心发热、灼热等。
手少阴心经主治哪些病症?
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比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等;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另外,还有目黄、上下臂内侧后缘疼痛、寒冷、掌心发热、灼痛等疾病。
手少阴心经循行哪些部位?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属“心系”(心与其他脏腑相联系的脉络),向下经过横膈膜,联络于小肠脏腑;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的脉络向上,沿着咽喉两旁挟行,上行至目系,与眼睛内联络于大脑的脉络相连;外行的主干从心系(心脏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之后(青灵穴),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接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怎样对手少阴心经进行保养?
中午11~13点,气血流注于心经,心经旺盛,气血充盈。此时宜静不宜动,应该调养休息,使心火下降,反之则造成胸闷、心悸、烦躁等心火旺等证候。
手太阳经穴分布
手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灌注于36个穴位当中。两眼内角的睛明穴左右各一穴。两眼外角的瞳子髎穴左右各一穴。颧骨下的颧髎穴左右各一穴。耳郭上的角孙穴左右各一穴。耳中的听宫穴左右各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穴。曲掖上的臑俞穴左右各一穴。柱骨上的凹陷中的肩井穴左右各一穴。天窗上四寸处的窍阴穴左右各一穴。肩解部的秉风穴左右各一穴。肩解部下三寸处的天宗穴左右各一穴。从肘关节以下到手小指外侧有6个穴位,每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12个穴位。
手太阳小肠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手太阳小肠经受到侵袭发生异变的时候,一般会导致下颌部位肿胀,头颈不能正常转动,咽喉肿痛,肩膀产生撕裂样的痛感,手臂也好像要被折断一样的疼痛。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哪些病症?
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主要治疗五官疾病及一些由体液所引起的疾病,比如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眼病等。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的部位有哪些?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
另有两个分支,其中一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另外一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哪些病症?
手厥阴心包经出现异常的时候,本经所经过的身体部位将会出现疼痛的状况。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腧穴,主治的疾病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比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等;精神或神经方面的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神精衰弱、癔症等;其他方面的疾病,比如胸闷、胃痛、呕吐、掌心发热等。
手厥阴心包经循经哪些部位?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其中一条经脉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中,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另一条经脉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怎样对手厥阴心包经进行保养?
每天晚上的7~9点,气血流注于心包经,心包经旺盛。这个时段人们不宜食用过于刺激食物,比如辣椒、醋、浓茶、咖啡、烈酒、油炸食品等。
按摩也是保养的方法,按摩心包经的内关穴和劳宫穴。找到穴位后,稍微用力压就会感觉明显的痛感,每天在上述穴位按摩3~5分钟。除了对心包经进行按摩之外,配合按摩任脉的膻中穴,排出心包中的积液会更好,按摩心包经可以消除心脏外部的心包积液,减少胸闷、心悸、呼吸不畅、手脚无力、心律不齐等症状。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经穴分布
手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灌注于32个穴位当中。颧骨下两侧各一穴。眉毛后的丝竹空穴左右各一穴。头角上处的颔厌穴左右各一穴。完骨后下方的天牖穴,左右各一穴。后项足太阳膀胱经之前的风池穴,左右各一穴。夹在扶突穴外侧的天窗穴,左右各一穴。肩贞穴左右各一穴。肩贞穴之下三寸的分肉间共有3个穴位,每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6个穴位。自肘关节向下到手小指次指外侧有6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12个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哪些病症?
手少阳三焦经发生异变之后,会出现耳聋、失聪、喉咙肿痛、喉痹等症状。本经上的腧穴主治的疾病有:头面五官方面的疾病,比如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腮腺炎、咽炎、颈部淋巴肿大等。
手少阳三焦经循经哪些部位?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经脉的一条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另一条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
怎样对手少阳三焦经进行保养?
每天晚上9~11点,气血流注于三焦经,三焦经旺盛。这个时间段最适合做的保养活动,就是补充水液、调整呼吸、排出肠胃和膀胱内的毒素。
手少阳三焦经上有三个保健穴位,一个是阳池穴,它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该穴位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腕痛、消渴等。一个是支沟穴,它在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耻骨之间。该穴位主治便秘、胁肋病、耳聋、耳鸣等。最后一个是丝竹空穴,它在面部,眉梢处的凹陷中。该穴位主治目赤肿痛、牙痛、癫狂等。
足阳明经穴分布
足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灌注于68个穴位当中。
额颅发际旁有3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6个穴位。颧骨骨空中的四白穴左右各一穴。曲颔前骨空凹陷中的大迎穴,左右各一穴。人迎穴左右各一穴。缺盆外骨空凹陷中的天髎穴左右各一穴。胸膺部的六根肋骨间各有一穴,每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12个穴位。
夹在鸠尾穴之外,乳房下三寸,夹胃脘左右各有5个穴位,其每个穴左右各一穴,共计10个穴位。夹脐旁开二寸各有3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6个穴位。
脐下二寸,夹脐左右各有3个穴位,每个穴位左右各一穴。气街穴左右各一穴。伏兔穴上的髀关穴左右各一穴。从足三里穴向下到脚中趾外侧有8个穴位,每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16个穴位,这些就是足阳明经分布于各处的穴位。
足阳明胃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足阳明胃经异变的症状主要有:全身寒战发冷,好像被凉水冲洗一样,不停地打哈欠、伸懒腰,额头皮肤黑暗阴沉,发病的时候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敲击木器的声音会感到害怕。同时,喜欢自我封闭。严重的时候,患者会呈现出癫狂的一面,比如登高而唱,或者裸奔。这就是所谓的“骭厥”。
足阳明胃经循行哪些部位?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足阳明胃经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主治哪些病症?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要治疗由血引发的疾病。比如,温病、汗自出、发狂、流鼻涕或者流鼻血、口唇生疮、咽喉疼痛、颈肿、腹部水肿、脾大、膝盖肿痛等。
怎样对足阳明胃经进行保养?
上午7~9点,气血流于胃经,胃经旺盛。胃腑主食物消化。负责一天的供给,在胃气最盛时补充食物,易于消化,所以早餐食物可以丰富些。据此,三餐进食的最佳时间是早晨的7点,中午的12点,晚上的6点。遵循这样的进食规律,有助于胃经养生。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径经过鼻、眼下、上牙龈、口唇、下颌、耳前、上额头,按摩脸部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而按摩产生的热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以及面部肌肤的新陈代谢。
足太阴脾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足太阴脾经异变的症状主要有:舌根僵直,进食后马上呕吐,腹泻下痢,全身泛黄,失眠,坐立不安,骨膝内侧的经脉肿胀而畏寒,双脚大拇指不能运动。
足太阴脾经循行哪些部位?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主治哪些病症?
足太阴脾经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比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肠胃功能紊乱等;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难产、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经脉所经部位的疾病,如下肢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
怎样对足太阴脾经进行保养?
早晨9~11点时,气血流注于脾经,此时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也需要格外小心。
对足太阴脾经进行保养,应多吃一些黄颜色食品,这类食品属“土”,可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起到护脾健胃的功效。一般情况下,黄颜色的食物多为根茎类,淀粉比较多。例如地瓜、土豆、南瓜等。
运动方面,经常活动脚趾能够健脾养胃。这是因为脾经起于足大拇指,胃经经过第二、第三趾尖,所以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经常活动脚趾头,可达到健脾的作用。
足太阳经穴分布
足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灌注于78个穴位当中。两眉头间的攒竹穴左右各一穴。从攒竹穴上行至头发中的前顶穴,共长三寸半,前顶穴居于中间一行,其左右各有两行,共计五行,从中间一行到左右外行的距离均为三寸。足太阳经脉之气浮于头部皮肤中,运行于头皮之中,共计五行,每行各有5个穴位,共五五25个穴位。后项中大筋两侧的天柱穴,左右各一。风府两侧的风池穴,左右各一。从风池穴向下行至脊背两旁,从大椎至尾骨共有21节,其中有15个脊椎骨间两旁各有一个穴位。五脏腧穴左右各有5个穴位,六腑腧穴左右各有6个穴位。从委中向下到脚小趾旁,左右各有6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足太阳膀胱经发生异变之后,会出现以下症状:气上冲,头痛,眼球痛得好像要突出来一样;颈部好像受到外力的牵拔一样僵硬疼痛;脊柱和腰部疼痛,就像被折断了一样;髋关节无法屈曲,膝盖部分麻木,好像被捆扎一样;小腿疼痛欲裂,这是换了踝厥病的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哪些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要治疗筋脉异常引发的疾病,比如疟疾、痔疮、癫痫、颈部疼痛,流鼻涕、目黄、流泪、足小趾僵直无法活动。
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心血管疾病方面,比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肠炎、痢疾、胃炎、消化不良、溃疡病等。
泌尿系统疾病,比如遗精、遗尿、阳痿、闭经、痛经、肾炎、肾绞痛、盆腔炎、胎位不正、难产等。
经脉所经过的部位的疾病,比如头痛、眼痛、颈背痛、坐骨神经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哪些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人的眼睛内角起始,向上经过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一条支脉,由头顶至而上角;其直行的经脉,由头顶深入大脑内部,到达脑髓,而后复出,向下行走到颈部后面,沿着肩胛骨内侧,在脊柱两旁挟行,直达腰部,再沿着脊椎旁深入腹内,与肾脏相联络,最后合并于本经所属的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中直行的支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下行至项部(天柱穴),下行交汇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还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怎样对足太阳膀胱经进行保养?
每日下午3~5点,气血流注于膀胱经,膀胱经最旺。足太阳膀胱经在古代中医的眼中,是一条能够强身健体的经脉,在人体后背、腰部,膀胱经有许多穴位,经常按摩膀胱经可以增加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自主神经、提升免疫功能,同时刺激肾俞穴,可以帮助各个器官排毒。
足少阴肾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足少阴肾经受到外邪侵袭,发生异变之后,一般会表现出如下症状:虽感饥肠辘辘,却食欲不振,因此而面容憔悴。面色黝黑缺乏光泽,喘息时会发出异常的“呼哧”声。咯血、视线模糊、腹鸣如鼓,常感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患者发病的时候,精神高度紧张,总是感觉到有人要抓他。这样的病被称之为“骨厥病”。
足少阴肾经主治哪些病症?
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主要治疗肾脏所引起的疾病,比如舌根、口热、咽喉痛、气息上冲、心烦、下痢、脊骨疼痛、腿软寒冷、身体疲倦、嗜睡等。
本经还治疗泌尿系统方面的疾病,比如阳痿、尿潴留、睾丸炎、痛经、肾炎等。另外也可治疗五官方面的疾病,比如耳聋、耳鸣、牙痛等。
足少阴肾经循经哪些部位?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一条直行经脉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一条分支经脉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阴肾经
怎样对足少阴肾经进行保养?
对于足少阴肾经的保养主要通过对人体的几个部位进行按摩。
按摩腰部:双手摩擦发热之后,放到腰部,手掌向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200次,当被按摩者有热感之后便可以停止了。按摩的最佳效果为早、中、晚各一次,可以起到补肾纳气的作用。
按摩脚心: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用温水泡脚,搓热双手掌心之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用右手心按摩左脚心。每晚200次为宜,至双脚发热即可。
提肛运动:采取坐式或立式的姿势,精神集中,双目微闭,然后慢慢地收缩肛门,然后一下将它缩紧,与排便后的生理动作一样。接着,立刻将肛门放松,几秒钟之后再次收紧,然后再放松再收紧。如此反复练习50~100次。
足少阳经穴分布
足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灌注于62个穴位当中。两头角左右各二穴,共计4个穴位。从瞳孔到发际内左右各5穴,共计10个穴位。耳前角上的颔厌穴左右各一穴。耳前角下的醪穴左右各一穴。耳前锐发下左右各一穴。上关穴左右各一穴。耳后凹陷中的翳风穴左右各一穴。下关穴左右各一穴。耳下牙车骨后的颊车穴左右各一穴。缺盆穴左右各一穴。腋下三寸之处有3个穴位,左右共计6个穴位。从胁下到季肋共有6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12个穴位。髀枢中的环跳穴左右各一穴。从膝关节以下到脚小趾、次趾有6个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计12个穴位。
足少阳胆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足少阳胆经发生异变之后,会出现以下这些症状:习惯性地叹息,口中感到苦涩,胸胁疼痛,身体僵直,面色发灰、黯淡,皮肤失去水分和光泽,足外部发热等。
足少阳胆经主治哪些病症?
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肝胆方面的疾病,比如胆绞痛、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五官方面的疾病,比如偏头痛、眼痛、颈部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耳鸣等。还有本经所经过的身体部位的疾病,比如胁痛、关节痛、膝关节疼痛等。
足少阳胆经循经哪些部位?
足少阳胆经从眼角下方(瞳子髎穴)开始出发,上至头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达耳后(完骨穴),沿着颈部,流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再行至肩上,而后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后,进入缺盆。
本经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内,再流出,行至眼前,最终到达眼外角的后方。
本经的另一条支脉从眼外角分出,向下行至大迎穴处,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行至眼眶下方,再从颊车下行至颈部,与前面的那条支脉相会于缺盆处,而后向下行至胸中,穿过横膈膜,再与本经互为表里的肝脏相联络。同时,与胆腑相连,之后沿着胁部之中,经过气冲,绕过阴毛,横入大环跳部。
本经的一条直行脉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少阳胆经
怎样对足少阳胆经进行保养?
午夜11点~凌晨1点,这个时段气血流注于胆经,胆经旺盛。人们在子时之前进入睡眠,胆经才能正常地代谢、排毒。俗话说“胆有多清,脑子就有多清”,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如果晚上睡得好,清晨起床后头脑就比较清醒,人的气色也会显得红润。而睡眠不好的人们,通常面色青白,久而久之容易患上胆结石。
对于足少阳胆经的保养,我们可以通过定时敲击胆经来完成,保养方法如下:每天在大腿外侧(四个重要的保健穴位在此,有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以及膝阳关穴,不用过分精准),敲打4下为一次,每天敲击左右大腿外侧各50次,也就是每条腿敲打200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腿部位的脂肪较厚,敲击时应稍稍用力,才能有效地刺激到保健穴位。
足厥阴肝经异变的症状有哪些?
足厥阴肝经发生异变之后,人们会出现身体僵硬、腹痛的情况。男人的表现病征为阴囊肿大,女人的表现病症则是小腹肿胀、面色灰暗、容颜憔悴、咽喉干涩。
足厥阴肝经主治哪些病症?
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主治的疾病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痛经、崩漏、膀胱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疝气痛等;肝胆方面的疾病,比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囊或肝脾肿大等;由肝脏所引发的疾病,比如胸闷气满、呕吐逆气、腹泻、小肠坠入阴囊并时上时下;其他方面的疾病,比如头晕目眩、癫痫等。
足厥阴肝经循经哪些部位?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囊,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足厥阴肝经
其中一条经脉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另外一条分支则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怎样对足厥阴肝经进行保养?
凌晨1~3点,气血流注于肝经,肝经旺盛。俗话说“人卧则血归于肝”,人静卧时,肝脏血液的灌流量可以增加1/4,整个肝脏可以储藏全身血液的一半以上,如果这一时段之前未能入眠,人的面色会变成青灰色,情志倦怠且焦躁,易得肝病。
足厥阴肝经的保养方法也是通过按摩。
按胸:端坐放松,将双手掌心搓热,右手掌心按摩左胸胁部,左右反复按摩10~15次,换左手按摩右胸胁部,早晚各一次。
按摩足部:端坐放松,右腿屈曲,将左脚放在右腿的膝盖上,然后用右手的示指按住涌泉穴,大拇指按揉太冲穴,力度适中,以按压部位产生酸麻感觉为准。按揉5分钟之后,换右脚,如此反复按摩,每日早晚各一次。
三阴三阳经脉的气血分布
人体各经脉气血多少,是有定数的。太阳经脉常是多血少气,少阳经脉常是少血多气,阳明经脉常是多气多血,少阴经脉常是少血多气,厥阴经脉常是多血少气,太阴经脉常是多气少血,这是人体中的自然常数。
足三阴经与三阳经的表里关系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是表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是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是表里。手三阴经与三阳经的表里关系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是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是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是表里。治疗疾病要先在病变经脉上气血壅滞的地方针刺出血,才能除去病人痛苦。再根据疾病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而什么是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呢?因为阴阳之气有多少的不同,所以作用也就各有差异,疾病也有盛衰的差异,治疗有缓急之分,方剂也有大小之别。
病气有不同的高下,病位有远近的差别,病症有内外之分,所以治疗有轻重的差别,总之要以使药物达到病之所在为准则。
《黄帝内经》对此始有非常系统的记载。其三阳也就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也就是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的划分依据也是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可见三阴三阳的分类方法是用于标记阴气与阳气的多少盛衰的,而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的不同,对我们的生命体征和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黄帝内经》就有三阴三阳经及其开、阖、枢理论,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及热病的三阴三阳传变理论。尤其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脏腑相配,展示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体形质与机能统一的生动画卷;三阴三阳热病传变之说亦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六经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阴三阳的经脉脉象
三阳统领阳分,是经;二阳络于前后,是纬;一阳出入于二阳之间,是游部。这样推演,就可以知道五脏之气的终始。三阴是表,二阴是里,一阴是阴尽阳生即晦朔相交之时,这与阴阳的道理完全符合。
三阳指的是太阳经,太阳经的脉气到达手太阴寸口,其脉弦浮而不沉,这时要用一般规律推测,细心地体察,结合阴阳理论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轻重。所说的二阳指的是阳明经,阳明经的脉气到达手太阴寸口,其脉象弦而沉、急而不鼓指,等火热之气来临时,病人就会死亡。一阳指的是少阳经,少阳经的脉气到达手太阴寸口,上连人迎,其脉象弦急、悬而不绝,这是少阳经的病变,如果有阳无阴,就会死亡。三阴是太阴经,即三阴三阳六经的主宰,其脉气交会于手太阴寸口,脉象沉、伏,鼓动而不浮,上连心脉。二阴是少阴经,脉气到肺,下归于膀胱,外连于脾胃。一阴是厥阴,其气独至于手太阴寸口,这时经气已绝,脉象浮而不鼓指,脉象如钩而滑。以上六脉,有的是阴脏见阳脉,有的是阳脏见阴脉,互相交错而与五脏相通,与阴阳相应,只要是先到达寸口的脉就是主,后到达寸口的脉就是客。
三阴三阳的划分
三阴三阳经脉的雌雄
三阳指的是太阳经,位高至尊,就像父亲;二阳指的是阳明经,能抵御邪气的侵袭,就像护卫;三阳指的是少阳经,出入二阳之间,就像枢纽。三阴指的是太阴经,性柔善养,就像母亲;二阴指的是少阴,性静内守,就像雌性;一阴指的是厥阴经,阴尽阳生,交通阴阳,就像使者。二阳一阴发病,阳明主病,二阳不胜一阴,阳明功能失常、九窍滞塞不通;三阳一阴发病,太阳经脉气胜,一阴不能静止,内使五脏之气混乱,外则出现惊惧;二阴二阳发病,病在肺,少阴脉沉,火邪胜肺伤脾,外伤四肢;二阴二阳交互发病,病位在肾,病人叫骂奔走,出现癫狂病;二阴一阳发病,病出于肾,阴气上逆行于心脘,下部空窍闭塞不通,四肢就像离开形体一样不受人支配;一阴一阳的脉象代绝,这是阴气上逆于心,上下无定处,饮食失常、二便失禁、咽喉干燥,病在脾土。二阳三阴,至阴的脉都到寸口,阴气不能胜过阳气,阳气也不能控制阴气,阴阳相互阻隔。阳气浮于外,内为血瘕病,阴气沉于内,外痈疡溃烂。如果阴阳二气都壮实,病气下行,出现男女生殖器的病变。脉象的阴阳,上合昭昭的天象,下合冥冥的地理,判断病人死生日期,必须结合一年中六气以什么为气首来推求。
三阴三阳经脉的离合
我们面向南方站立,前面为南方,在自然界,南方为阳,北方为阴,因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前面阳气广大,叫作“广明”;背后为北,属阴,称为“太冲”。太冲脉起始的地方与足少阴肾经相交,足少阴肾经的上面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上行结于眼睛。因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所以又把太阳经叫作“阴中之阳”。
在人身之中,上半身叫作广明,下半身叫作太阴,太阴的前面是阳明经。足阳明胃经起于足第二趾末节外侧的厉兑穴,因为足阳明胃经与太阴经相合,互为表里,所以足阳明胃经也是“阴中之阳”。
厥阴经之表为少阳经。足少阳经脉的下端,起始于足第四趾外端的窍阴穴。足少阳胆经被称为“阴中之少阳”。正因为如此,所以三阳经的离合关系是,太阳经在表为开,阳明经在里为合,少阳经居表里之间为枢。如果在脉象上表现为搏动有力,而又不太浮起,就说明三阳经的功能协调统一,这样三阳经合起来成为一体,所以称为“一阳”。
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
三阴三阳的经脉离合
四肢外侧的经脉属于阳经,四肢内侧的经脉属于阴经,然而按上下来分阴阳,位于中间(胸腹)的经脉也属阴经。冲脉在下,在冲脉之上为太阴经。足太阴脾经的下端,起始于足大趾端内侧的隐白穴,这条经脉又称为“阴中之阴”。
太阴经后面的经脉,名叫少阴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为“阴中之少阴”。
少阴经前面的经脉,名叫厥阴经。足厥阴肝经的下端,起始于足大趾端外侧的大敦穴。厥阴经有阴而无阳,且又是阴气循行终止的地方,所以又称为“阴之绝阴”。正因为如此,所以三阴经脉的离合关系是,太阴经在表主开,厥阴经在里主合,少阴经在表里之间主枢。三条经脉的作用相互协调,团聚在一起,搏动有力而又不可太沉,合于一即为和调的阴气,被称为“一阴”。形与气,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三阴三阳,有离有合,相辅相成,从而保证了人体旺盛的生命力。
三阳相并引起疾患
三阳之气合并,其势就像风雨一样迅疾,向上侵袭人体头部,使人头部发生疾病;向下侵袭人体下部,使人出现二便失禁的症状。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外没有一定的脉色可观察,内没有特定的征象可以分辨,而且这病变也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因此诊断时不能确定病位是属上还是属下,应将其记录下来加以辨别。
三阳之气合并后,阳气就极盛,且积在一起使人产生惊惧,像风一样迅速得病,病势像霹雳一样猛烈,九窍闭塞不通,阳气过盛而满溢,于是出现咽干喉塞的症状。如果阳气内并于阴,上下就会失常,下迫肠道形成肠澼。如果三阳之气直冲于心,病人就会坐下不能起,卧下感觉身体沉重。这就是三阳合并所产生的疾病。这里说明了天和人相应的关系,四时和阴阳相应,五行相合的道理。
阴阳变化的规律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小月合在一起共三百六十天,形成了一年,人身与它也相应。但是,人体中的经脉,却分为三阴三阳,和天地的一阴一阳并不符合,这是什么缘故呢?
《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解释的,阴阳可数出数十个,推论出数百个;数出数千个,推论出数万个,万数可就大了,于是便数不胜数。但是,归根结底却不外乎阴阳对立统一的基本道理。天在上覆盖着一切,地在下承载着一切,天气下交,地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还未出地面的为阴处,又称为阴当中的阴,若已经出了地面,就称为阴当中的阳。阳气给万物以生机,阴气使万物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季天气的温暖;万物的繁茂,因于夏季天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季天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季天气的寒冽。如果四时失序,气候变化无常,那么天地之间,就会阴阳相互阻隔而闭塞不通,生长收藏的变化就会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对人体也一样,人体中的阴阳相互间保持着对立、协调,从而使人体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
脉象反映体内阴阳变化
脉的搏动有力,来时旺盛而去时力衰,叫作钩脉。这种脉象,反映出阳气正盛。脉的搏动无力,像毛一样轻虚而浮,叫作毛脉。这种脉象,反映少阴初生。脉的搏动紧张,如同触按琴弦一般且带有弹性,叫作弦脉。这种脉象,反映阳气初生。脉的搏动虽有力,但需重按,轻按则不足,如同石沉水底,叫作石脉。这种脉象,反映阳藏而阴盛。脉的搏动滑而和缓,叫作溜脉,也就是滑脉。这种脉象,反映阴阳和平。
阴气盛于内,阳气扰乱于外,出汗不止,四肢逆冷,浮阳熏蒸肺脏,则使人喘息气粗。阴气之所以能不断生化,在于阴阳调和。正因为这样,如果以阳助阳,就会使阳气过盛而破散消亡,这时阴气不能与阳气相调和,也必随之消亡;反之,如果阴气过盛,使阴阳失调,经脉的气血也会衰败枯竭。
阴阳脉象的逆顺与生死
阴阳二气盛衰的多少,到底什么情况是逆,什么情况是顺?
阳气的多少表现在左是顺,表现在右是逆;阴气的多少表现在右是顺,表现在左是逆。老年人表现在上是顺,青年人表现在下是顺。因此,春季、夏季的病变,出现阳证阳脉的就生;秋季、冬季的病变,出现阳证阳脉的就死;反过来,秋季、冬季的病变,出现阴证阴脉的就生。因而无论气多还是气少,只要出现不顺就是厥病。雷公又问道:气有余也会成厥吗?黄帝回答说:气逆行于上而不下,足胫寒冷到达膝关节,如果是年轻人,这个病又出现在秋冬季,就会死亡;如果是老年人,这种病在秋冬季出现,就有生存的可能。气逆行于上而不下,会导致头痛和头顶疾病,这种厥病,既不表现出阳热证,又不表现出阴寒证,五脏之气相互隔绝,好像置身于空旷的原野之中,又好像居于空空的房间内,其生气欲绝,死期将至。所以气虚所引起的厥病,使人噩梦连连,达到极点时,会使人神志不清。
三阳脉悬绝,三阴脉微,这是少气的脉象。因此肺气虚,于是便梦见白色的东西,或梦见杀人流血、尸横遍野,如果到秋季就会梦见兵战;肾气虚,于是便梦见船,或梦见水淹死人,如果到冬季就会梦见潜伏水下非常恐惧;肝气虚,于是便梦见草木之类的事物,如果到春季就会梦见人伏卧树下而不敢站起;心气虚,便梦见救火及雷电,如果到夏季就会梦见大火焚烧;脾气虚,便梦见饮食不足,如果到长夏就梦见筑墙盖屋。这些都是五脏气虚、六腑的阳气过盛、五脏阴精亏损而导致的。治疗时当参合五脏病症,调和阴阳,这些方法在《经脉篇》中都有记载。
手太阴肺经和肺的关系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五脏之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主气,分管呼吸,是人体内外清气和废气的交换场地,我们人正是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也就是氧气,呼出体内的废气,也就是二氧化碳。这样新旧交替、吐故纳新,才使我们身体中的气体不断和外界交换。肺者,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为气之主。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黄帝内经》又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面部和肺部联系最紧密的器官就是鼻子了。鼻子是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子是肺之窍。鼻子的通气和嗅觉作用必须依赖肺气的作用。只有肺气畅快,嗅觉才能正常,感冒的时候我们鼻塞咳嗽,对食物的味觉和嗅觉就钝化许多,也是我们体内毒气排不出去的时候。所以说“肺气通于鼻”。体内既然有毒,那么毒素一定不会让我们的颜色好看。只有了解到怎样排“肺气”我们才能“和颜悦色”。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根据《黄帝内经》脏腑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两者的经络一定是互通的。所以医生在诊断疾病的时候总是问我们大便如何就是这个道理。
手阳明大肠经和大肠的关系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上说:“阳明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络属的肠胃是人消化、吸收以及排出废物的器官。人的体质由先天和后天决定,先天部分是遗传于父母的,我们无法改变,后天部分就来源于我们的食物,而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体内生成的气血充足,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会增强;胃肠排泄功能正常,体内产生的垃圾能够及时排出,不在体内堆积,那么由内在性原因产生的疾病自然会减少。所以阳明经是人体重要的经络,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疏通手足阳明经的气血。
“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含义
《黄帝内经》和《针灸学》中对于这两句话有共同的理解:认为“是动则病”,是在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在《黄帝内经》中,“是”是指这一经脉,“动”即变动之义。由于经脉及其经气的变化,才产生脉的盛虚、肌肤的寒热、络脉的陷下等症状,以及各经所过、所络属部位的特有病症。对于这个观点,这可体现于《黄帝内经》中,每一经在论述“是动则病”时,均列举一些症候来证明,而这些症候都属于疾病的不同表现。
“是主所生病”,则是在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病症。《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说的:某一经有病,不但出现本经所过、所络属部位的病症,也会影响所联系的经、脏而发生相应的证候。
“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是在说每一条经脉气血的变动,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主治疾病。因而,就有了《灵枢·经脉》篇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治疗法则。
脉象的阴阳
四经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十二从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脉有阴阳之分,只要知道了什么样的脉象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样的脉象是阴脉;同样的,只要知道了什么样的脉象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样的脉象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分别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正常脉象,而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之中,五脏脉象又都有变化,各有其正常的脉象。五季配合五脏,便有了二十五种脉象,这都属于正常脉象。所谓阴脉,是指没有胃气的“真脏脉”。这种脉象中,丝毫没有柔和的现象。真脏脉出现,表明脏气已败,脏气已败必然死亡。所说的阳脉,是指有胃气的从容柔和的脉象。医生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某一部位的脉象中胃气不足时,便可以根据这一部位与内脏的特定联系,判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在发现某一部位的脉象中出现真脏脉时,就可以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推断出死亡的时间。
颈部的人迎脉可以诊察三阳经的经气盛衰,手腕部的寸口脉可以诊察三阴经的经气盛衰,两种诊脉部位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在诊断中的作用也是统一的。能够辨认有胃气的阳和脉象,便能判断疾病轻重变化的时间;能够辨认没有胃气的真脏脉象,便能判断病人的死期。只要谨慎熟练地辨别阴脉和阳脉,诊治时便不至于疑惑不决而去和别人商量了。
脉象的阴阳属性,一般来说,脉沉伏而去的为阴,洪大鼓指而来的属阳;安静的为阴,躁动的属阳;迟缓的为阴,疾数的属阳。
饮食对经络的影响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这就告诉我们食物是我们养命的源泉,我们平素吃的各种肉类、蔬菜类、瓜类、水果类、饮料类成分各异,都具有寒、热、温、凉四气,酸、甘、苦、辣、咸五味和归经。蛋白质有热性蛋白质和寒性蛋白质,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之分。如能按节气所需选食,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食物,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
如果你阳虚,寒性体质,那就应该多选用辛甘化阳的食物。羊、牛、狗、鹿、鸡、鸭、鹅肉及奶制品、鱼虾、核桃坚果类、大豆制品、韭菜、香菜、小茴香苗、大萝卜、蒜薹、大葱、姜、大蒜、辣椒和调味品,有度的饮用白酒、米酒等发物之品。常言:一日三片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忌食:生、冷、凉、苦、酸,阴性水果和瓜类、饮料,以达机体内阳气秘,经络自通条,生化则无穷矣。
如果你是阴虚,且体质属于火性,那就应该多选用酸甘化阴之品。食猪、兔肉、鱼虾、龟贝壳类海物、大豆制品、莲子心等苦寒之品、菌菇类、水果饮料、矿泉水,多食蔬菜、水果类,苦瓜、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有节制饮用葡萄酒、啤酒等苦寒之品。一日一个苹果,胜过医生开处方,火邪自避。忌食:一切辛辣发物之品。以达机体内阴气平,经络自四通八达,升泉源则不竭矣。
饮食过饱时,汗液就会从胃中发出;大惊会伤损心精,使汗液从心脏发出;负着重物,长途跋涉时,汗液会从肾脏发出;快速行走又感恐惧时,汗液会从肝脏发出;过度劳作时,身体不断摇动,汗液会从脾脏发出。因此,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适度,由于身体劳损过度会形成疾病,这是常理。
食物到胃里,经过胃液消化,这时候一部分的营养成分就会到达肝脏,然后再将精气扩散到筋。所饮食物进入胃中,经过消化,一部分营养物质转输到心脏,后又将精气输入脉中。精气沿着经脉运行,归于肺脏中,这时百脉汇聚于肺脏,脉与皮毛相应,精气就输送到皮毛。皮毛与经脉、精气相合,精气流于经脉中,经脉中精气旺盛,精神的活动正常,精气均匀地散布到心、肝、脾、肺四脏,于是精气在全身分布平衡,寸口就具备了诊断疾病的条件,凭借其判断是生是死。
食物进入胃中,经消化后,分离其中的精气,再输送到脾脏,脾脏布散精气向上到达肺脏,肺脏调通水液运行的道路,向下输送至膀胱。这样水液和精气四散布于全身,与五脏经脉并行,且运行规律与四季及五脏的阴阳变化相应。推测其中变化规律,应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总之,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一定要有所讲究,当然,这个讲究并不是要我们只吃精细粮食,而是精粗搭配、荤素适宜。总之选食精当,只要符合“阴平阳秘”,我们的经络就会通达。
几种常见食物对经络的影响
茶叶: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经常饮茶可以软化动脉血管。
大蒜:含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显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的良药。
洋葱:含有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管的压力,同时洋葱还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功能。
茄子:保护心血管、降血压,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P,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对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西红柿: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2~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护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苹果:苹果富含多糖果酸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和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蓄体内的脂肪分解,对推迟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有明显作用。
海带: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脉象,脉中有玄机
在中医学上,脉象指手指感到的脉动征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人体若有疾病,就会在脉象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映。因此,脉象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
脉象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二十八种。正常的脉象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
健康人脉象应该是一次呼吸跳四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以下几种:
浮脉: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迟脉是指每一息脉跳动不足4次,即每分钟脉跳在60次以下。这种跳得很慢的脉,表示寒邪为患。寒则血凝,使血气运行缓慢,所以脉搏跳动也慢。迟而有力是实寒证,即实实在在的寒邪致病。迟而无力是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这种寒是因为阳寒所引起的,如冬天的寒冷,是因为阳光弱一样,并非实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脉现迟而无力。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所以按起来感觉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的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这都是正常的生理期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细如线而应指明显的脉象。又称小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也主湿病。细脉须与近似脉微、弱、濡脉相区别。细脉虽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起落清楚;微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弱脉则沉细而软,须重按始得;濡脉浮细而软,脉位浅表。细脉与洪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细脉常同数、弦、濡、沉、涩等脉兼见。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归经——药效有所属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如龙胆草归胆经,说明它有治疗胆病症的功效;藿香能归脾、胃二经,说明它兼有治疗脾、胃病症的功效。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药物归经,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
归经的依据是药物四气、五味的特性,或临床实践上发现的药物疗效。如有的医生根据五味归经,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根据临床实践确定药物的归经更准确,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
升降浮沉——药在体内四处奔走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药品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一般来说,升浮类药主向上向外,如呕吐、喘咳、自汗、盗汗。此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被动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一般质地轻、气味薄、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金银花、桂枝等。
沉降类药品主向下向内,能下行向内,如泻痢、崩漏、脱肛、表证不解。此类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一般质地重、气味厚、性味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金银花、桂枝等,如种子、果实、熟地黄、天花粉等。
此外,还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配伍——药药相配各不同
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古人把中药的配伍关系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单行:是指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相须:表示增效,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明显地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相使:表示增效,是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主辅配合,辅药能助主药提高疗效。如黄芪配茯苓,可增强黄芪利水消肿的作用。
相畏:表示减毒,是指两药配合,一种药物的功能和不良反应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姜可以抑制生半夏或生南星的不良反应。
相杀:表示减毒,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防风能缓解消除砒霜的毒性。
相恶:表示减效,是指两种药物配合能相互牵制或破坏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功效。如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中作用。
相反:表示增毒,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不良反应。如甘草与甘遂配伍可产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