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使用手册:彩图白金版(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运输系统,它在将氧及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各组织器官的同时,还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带走,经肺、肾排出,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它还具有内分泌等诸多功能。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叫心血管系统。

心脏

心脏位于身体内胸腔的左侧,对于成人而言,它的体积大约是拳头那么大。心脏的主要作用相当于一个动力泵,它推动血液在人体中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通过分布在动脉、动脉分支、毛细血管形成的网络在各个组织器官运行,并将营养物质运送分配到各个组织器官中;由静脉将使用后不需要的东西带走,运送到排泄废物的器官,也就是通过渗透及处理,回收可以再利用的部分,排出无用或有害部分。这一套密闭的管道系统就是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分为两套网络:一套分布在头、胸、腹和肢体各部,叫大循环或体循环。另一套分布到左、右肺内,叫小循环或肺循环。为了分担大小两套血液循环,心脏分成左右两半,左半就叫左心,是大循环的驱动泵,右半就叫右心,分担肺循环的任务。

心脏分为左心及右心两侧,左心、右心又各自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及右心房、右心室共4个心腔。心脏的作用类似于水泵,昼夜不停地将血液由静脉吸入心脏右侧(由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再将血液泵入肺内,血液在肺内接受氧气后流入心脏的左侧,经左心房至左心室再射入动脉血管内,通过主动脉及其全身动脉分支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为人体所有的活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

◎心脏结构图。

左心将血液通过体动脉送到头部、躯干、腹内脏器和四肢,带去各种营养和充分含氧的血液,供应它们的不同需要,使之活动完好,完成各自的任务。通过组织器官,血液又将静脉剩余的物质和二氧化碳带到右心,右心将血泵入肺,在肺内血液和进入肺泡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使血液重新获得充分的氧气后又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开始第二轮周游全身的供给工作。这就是一个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是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这就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心跳”)来完成的。

◎正常成人的心率在75次每分钟左右。

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活门是由3片瓣膜组成的,称为“三尖瓣”。左心房和左心室间的活门是由两片瓣膜组成的,称为“二尖瓣”。在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有3个半月形瓣膜,被人们称为“肺动脉瓣”。血液在肺内吸足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便流入左心房,到左心室,再从左心室另一出口(主动脉瓣口)排出。

心壁是由4个心腔的“墙”,即心外膜、心肌层和心内膜组成的。心外膜被覆于心脏的表面,是极薄的一层膜(浆膜)。心内膜是血管内膜的延续,衬于心肌内侧。在房室口处的褶皱形成二尖瓣和三尖瓣,在主动脉和肺动脉口褶皱形成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包裹心脏及大血管根部的盲囊叫心包。心包分两层,这两层紧密相贴于大血管根部并在此处相连接,构成一个腔叫心包腔。内含少量液体,起着润滑作用。

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一般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不同。新生儿的心率很快,可达130次/分以上。在成年人中,男性的心率一般比女性稍慢。

心脏是一个最为独特的器官,时刻都在工作着。因而它与其他器官不同,如大脑在睡眠时可以得到休息;肺和肾虽然不停止工作,但是它的内部可以轮班休息;胃肠在不消化的时候可以暂停工作。因此,心脏是人体中最为辛苦的器官,它的工作状态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

1 常见健康问题

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相对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相对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

◎心肌炎示意图。

治疗

治疗心肌炎首先应让患者充分休息,改进心肌营养,控制心功能不全与纠正心律失常,防止继发感染等。

原发病的治疗很关键。病毒感染者可予抗病毒药、吗啉胍等。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在症状好转、心电图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活动,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休克时应积极纠正。使用维生素C,肌苷,环化腺苷酸,免疫抑制剂等,促进心肌代谢。

◎心肌炎患者应多注意休息和放松,并且要合理饮食,少从事体力劳动和运动。

发生病毒性心肌炎后,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否则可使病情加重,引起严重并发症。一般应休息3个月。以后如无症状,可逐步恢复工作与正常学习,但仍应注意不要劳累,1年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与运动。

要注意合理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平衡。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与休息,避免感冒,否则易复发。反复发作可转变为慢性心肌炎、心肌病。

心律失常

◎心律不齐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自律性异常或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等常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常发生在麻醉、手术中或手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可迅速引起心力衰竭、休克或心脏骤停而致死,故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正确诊断,从而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极为重要。性质严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预后较差的心律失常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功能性心律失常不需要特殊处理;某些虽为器质性心律失常,如果心室率正常,也无需特殊治疗。

防治

心律失常是中老年人十分多见的症状。有的心律失常不仅需要用药物治疗,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自我保健。实践证明,心律失常患者的自我保健做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寿命。

心律失常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多种不同疾病引起的症状,轻重差异甚大,有时在健康者身上也偶有发生。因此,老年人出现心律失常,首先就要请医生全面检查,找出原发病,对因施治。一般说来,原发病治好了,心律失常也会随之消失。

听从医嘱,合理用药,切不可自己滥用,也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

◎心律失常是由多种不同疾病引起的症状,发现异常要立刻就医,找出原发病并治愈,心律失常也自然消失。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专家们建议,心律失常者应该制定作息时间表,做到起居有时,每晚至少睡7~8小时,夏日午间也要睡一会儿。

严戒烟酒、浓茶和咖啡、烈性酒,浓茶和咖啡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凡是有心律失常者,不管属于什么病,都应该戒烟、酒,不饮浓茶和咖啡。

心脏疾病的一般症状

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最好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心脏病,从而采取有效措施。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或呼吸困难感。

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及压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

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熟睡或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一会儿才好转。

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饱餐、寒冷、吸烟、看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或会场中,特别比别人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2 保健和护理

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在不工作时可以休息,唯独心脏不能,只要生命存在,心脏就算很疲劳甚至生病了也要坚持工作。所以,在生活中,必须对心脏保健形成足够的认识。如果能好好地保养心脏,心脏就能够在生命周期中健康地工作。

◎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是心脏疾病的一般症状,越早检查越好。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紧张和激动。保持良好情绪,放松精神。生活节奏应轻松、自然,防止任何导致精神过于紧张、兴奋的情况发生。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冠心病患者,在一天紧张工作之余,放松一下尤为必要。

◎手指或足趾末端肥大变形、下肢肿胀也有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食物应多样化,饥饱要适中,少吃甜食,粗细粮合理搭配。食盐量每天控制在6~8克为宜,将膳食中从脂肪中获取的热量控制在25%以下,不吸烟,少喝酒,少吃辛辣刺激物,每周至少进食两次鱼类。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搏动有力,每次输出量比一般人的要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也比一般人的慢。因此,为了使心脏健康,不妨多参加体育锻炼。耐力锻炼能提高人体各器官的工作效率,对心脏的益处最为明显,是中老年人保养心脏、增强心脏功能、预防心脏病的最好方法。耐力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心肌营养,使动脉壁保持一定弹性,减少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担,也能改善体内脂质代谢,预防动脉硬化。医学专家认为,经常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如果每天进行0.5~1小时的耐力锻炼,那么,在其余的23小时中,心脏就能很好地工作。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

◎游泳也是万能的运动项目之一,对心脏保健十分有益。

血液

血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宝贵资源,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体所需的氧气、水、养分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每个细胞,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又通过血液送出体外,血液还能够防御和抵抗疾病,参与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血液就没有生命。

◎血液的颜色有差别,含氧量多的呈鲜红色,我们称其为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我们称其为静脉血。

◎血液中的白细胞。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含有45%的有形成分和55%的液态血浆。其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它们的形态;液态血浆含91%~92%的水分和8%~9%的蛋白质、无机盐及其他有机物质。我们的身体有着神奇的新陈代谢现象,血液的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也不断地发生,每天约有40~50毫升衰老的血液消失,又有等量的新鲜血液被制造出来,进入血液循环之中。人体血液成分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活跃,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白细胞寿命9~13天,血小板寿命8~9天。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2000亿个,血小板1200亿个,即每个健康成人每年新生的血细胞相当于人体血细胞的总量。一旦失血,在12小时内,就会有组织液透入血管很快补充血浆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而血浆中的蛋白浓度也会在24小时内恢复。衰亡与新生的不断更替,既维持着血液总量平衡,又保证了血液充满活力。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同样体重的人,瘦人比肥胖人的血量稍多一点,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大约只有70%左右的血液在体内循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另外30%左右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贮血库”,可以贮存人体总血量20%的血液。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的功能和血浆的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功能。红细胞主要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抵御炎症、参与体内免疫发生过程。

正常人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为4000~10000/毫米3,其中具有重要防卫功能的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60%~75%。如果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00/毫米3,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都正常,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如果中性粒细胞低于2000/毫米3,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如低于1000/毫米3,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血型的意义

血型是人类的一种遗传标记,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所必不可少的前提。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共有几百种血型抗原,可组合的血型数大于1017种,已超过地球上的人口总数。目前发现人类具有ABO血型系统、MN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HLA血型系统等20多个血型系统。

◎血型一般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说的红细胞血型是指A、B、O、AB四种血型。

理论上除同卵双胞胎外,没有两人的血型相同。通常所说的红细胞血型,是指ABO血型系统,即有A,B,O和AB4种血型。分类原则为看红细胞上有无A,B抗原。只有A抗原称A型;只有B抗原称B型;无A,B抗原的称O型;有A,B抗原的称AB型。血型是可遗传的,即每个人有两个基因:A型为AA或AO;B型为BB或BO;O型为OO;AB型为AB。父母各传一个基因给子女,组成子女的血型,因此子女的血型可根据父母的血型来推测。如A型和O型父母可有A型和O型孩子而无B和AB型孩子;A型和B型父母可有A型、B型、O型、AB型4种血型的孩子。输血时要求同型相输,否则体内存在的抗体与输入的红细胞抗原会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ABO血型与输血关系最大,其次为Rh血型。Rh血型有阳性和阴性之分,Rh阳性人只能输Rh阳性血,Rh阴性人只能输Rh阴性血,不然将有严重的反应。欧美人Rh阳性者占85%,Rh阴性者占15%;而中国人Rh阳性者占99.7%,Rh阴性者仅占0.3%。因此Rh阴性血型在中国实属特殊稀有血型。如果知道自己是Rh阴性血型,应在当地血站登记。这是为了当你需要输血或别人需要这种血型血液时,能够及时找到这种特殊的血液,以免延误治疗时间。

◎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必要前提,输血时要求同型相输,否则体内存在的抗体与输入的红细胞抗原会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

中医认为,只有血液充足,眼睛才能视物清晰,肤色才能饱满红润。我们身体的很多表象,其实正是健康的体现。从饮食上讲,平时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此外,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和养血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贫血者最好不要喝茶,多喝茶只会使贫血症状加重。因为茶中含有鞣酸,饮后易形成不溶性鞣酸铁,从而阻碍了铁的吸收。其次,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的药物会阻碍铁质的吸收,所以尽量不要和含铁的食物一起食用。

当然,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

◎平时多吃核桃、山楂等补血活血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好处。

动脉

动脉就是人体的生命线,通过心脏跳动和血管本身的搏动,血液从心脏(在肺部携带氧气以后)流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上至头盖骨,下到脚趾头。

◎血液循环系统。

动脉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器官的血管。主动脉起于左心室,并逐渐分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分支,分布到全身。肺动脉起于右心室,并分为左、右肺动脉后进入两侧肺组织内。主动脉把含氧较多的动脉血从左心室送到全身。肺动脉把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从右心室送到肺脏。

动脉的结构非常精巧,它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运输时对动脉内壁的摩擦,加快运输的速度。动脉内壁有一层光滑的衬里,叫做内膜层,它能够使血液很顺畅地流动。动脉管壁比静脉厚,弹性强,能适应心脏收缩时射出血液的压力,并在心脏舒张时,使血管壁回缩,以保持血流持续。小动脉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可以调节器官的血液供给及血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层珍珠般的衬里会变得粗糙,胆固醇含量过高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常见健康问题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有3种主要类型: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细小动脉硬化是小动脉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者身上。动脉中层硬化是中型动脉病变,常不产生明显症状,对人们的危害性不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内壁有胆固醇等脂质积聚,看起来似黄色粥样,故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对人体危害性较大,多见于老年人,但壮年甚至青年人亦可患病。男性较女性多,且病情重。城市居民、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肥胖、嗜烟、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易患此病。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病因

本病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为脂质代谢紊乱、血液动力学改变和动脉壁本身的变化。高脂血症(主要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脂蛋白含量增加)患者易发生本病。引起血脂增高可能是进食过多动物脂肪的食物,如猪油,肥肉,肝、肾等内脏,蛋黄,奶油等;也可因患肝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脂质代谢失常而引起血脂增高。当动脉内压力增高,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因而高血压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嗜烟使血管长期痉挛,引起管壁营养不良也可使脂质在动脉壁上易于沉积。老年人动脉壁代谢失调,可使脂质易于在动脉壁上沉积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鱼类和豆类是能限制脂肪摄入量的保健食品,对预防动脉硬化有好处。

本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

防治

最主要的饮食治疗原则是限制脂肪摄入量。摄入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少吃肥肉及大油。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肉类、植物油、豆制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钾、钙等有益营养素及植物纤维的供应,盐的摄入要适量(6~8克/天),不吸烟,少饮酒或不饮酒。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最佳选择是慢跑、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它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最好。合理科学的运动能增加体内高密度脂蛋白,对保护心血管有益。

学会放松,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常用脑,但又要防止过度用脑。

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宜及时注意血压及血脂的变化,早期就采取措施。

静脉

凡是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血管均称为静脉。它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脏。肺静脉把含氧较多的血液从肺运送到左心房。

体循环的静脉从各部的毛细血管网开始,逐渐汇合成较大的静脉,最后汇合成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注入右心房。每一根较大的静脉所接受的小静脉支,均称为该静脉的属支。

体循环静脉可分为3大系统,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血管。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骨盆部、下肢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血管。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血液的静脉血管。

门静脉系主要是收集腹腔内消化道的静脉血入肝的静脉血管,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又分成毛细血管网(与肝动脉血一起注入肝内血窦),然后再由肝静脉经下腔静脉回流入心脏。

静脉分深浅两种。深静脉大多和动脉伴行,如肾动脉和肾静脉;股动脉和股静脉等。浅静脉也称皮下静脉,从体表能看到或摸到。四肢浅静脉很发达,常被选择做抽血、输血或静脉注射之用,如上肢皮下的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下肢皮下的大隐静脉,颈部皮下的颈外静脉以及头皮静脉等。

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血管内血流缓慢,压力较低,当血液不充盈时,管腔呈塌陷状态。

◎凡是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血管均称为静脉,图中蓝色的血管即为下腔静脉系。

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由血管内膜向管腔折入而成。它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证四肢血液向心脏回流。如静脉瓣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倒流,就会引起静脉扩张、迂曲,常见的后果有下肢静脉曲张。

◎人体四肢浅静脉较发达,常被用来做注射之用,图为腕部静脉注射。

常见健康问题

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主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由直立姿势对腿部静脉造成的压力所致。对于女性来说,下肢静脉曲张更是一种恼人的疾病,难看且让人不舒适的静脉曲张困扰着大约1/3的女性。

下肢静脉曲张就是静脉的异常扩张,表现为下肢血管蚯蚓状曲张。在正常情况下,由浅静脉(即与深静脉相连的肌肉表面静脉或肌肉内的静脉)所组成的网络,将经由有孔静脉的血液收集起来。当肌肉松弛时,深静脉及有孔静脉扩张,从浅静脉将血液吸入。所有的深静脉与有孔静脉都有单向瓣膜,单向瓣膜能防止血液流回到浅静脉。因此当肌肉收缩时,血液顺着深静脉向上泵往心脏。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有孔静脉的瓣膜失去作用,有些血液就会被泵到不该去的地方,流回到浅静脉中来,浅静脉在面对这种增大的压力时,即以扩大及扭曲来适应,所以,静脉曲张经常都是肉眼可见的,因为它就在皮肤的下面。皮肤变薄、脱屑、瘙痒、色素沉着、腿部肿胀、酸痛、疲劳、脚踝肿胀等都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典型症状。由于其严重影响腿部美观和健康,因此又有“美腿杀手”之称。静脉内压力增高会进一步加剧血液对瓣膜的冲击力和静脉壁的压力,容易导致静脉曲张,所以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者发病率较高。

◎下肢静脉曲张示意图。

◎下肢静脉曲张实体图。

下肢静脉曲张以女性多见。妊娠能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但没有妊娠的女性,发病率也比男性高(男:女=1: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较宽大,血管结构过度弯曲以及月经期、妊娠期和绝经期时均可使骨盆内的静脉增加充血。妊娠期易发生静脉曲张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妊娠期四肢浅静脉的张力降低,使其易于扩张,这种情况在产后可恢复。

这种变形而且有时还相当疼痛的疾病通常发生于腿部,腿部组织的血液经由静脉流回心脏。由于心脏力量不够强,无法独立将血液往上泵,所以必须要靠你腿部肌肉的泵压动作来帮忙。

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症状是当你站起来时,腿部会出现明显的蓝色肿大静脉,最常出现这种蓝色肿大静脉的地方是小腿后面或踝部到腹股沟之间靠腿部内侧的任何地方。静脉曲张也可能发生在肛门附近,怀孕妇女的静脉曲张还可能会发生在阴道内。

预防

平时多做双腿上下摆动或蹬夹练习,多做腿部按摩。

站立时,不要总用两条腿一起支撑全身重量,可有所侧重,让两条腿轮换休息。站立时,要经常踮起脚来,让脚后跟一起一落地活动,或经常进行下蹲练习。上述动作都能引起小腿肌肉强烈收缩,减少静脉血液积聚。

负重或军人行军前,先将腿脚垫高,用弹性绷带将小腿绑扎起来,能防止下肢静脉瘀血曲张。绑扎时,应从踝部向上绑扎,并尽量扎得紧一些。

每晚睡觉前,要养成用热水洗脚的习惯,忌用冷水洗脚。用热水洗脚能消除疲劳,有利睡眠,更能活血化瘀。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由各级淋巴管连接淋巴结形成的网络结构。淋巴管内流动着淡黄色的淋巴液。

当血液经动脉输送至毛细血管时,其中部分液体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了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吸收入血液,小部分含水分及大分子物质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沿各级淋巴管向心脏流动,并经过诸多淋巴结的过滤,最后汇入静脉。故淋巴系统可视作静脉的辅助结构。

淋巴系统不仅能协助静脉运送组织液回归血循环,而且能转运脂肪和其他大分子物质。淋巴结和淋巴组织还可繁殖增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参与免疫过程,是人体的重要防护屏障。

作为人体的“警卫战士”,淋巴组织能够识别和清除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和其他异物,是保护机体健康的重要组织成分。

人体的淋巴组织占体重的1%,分布于淋巴结、肝、脾、骨髓、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和神经系统等。它无处不在,算得上是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

◎淋巴液是血管中渗出的血浆进入淋巴管所形成的,因此淋巴液和血浆的成分几乎一样。

1 常见健康问题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身约有800个,分布在全身各处。正常淋巴结质地软、光滑,无压痛,能活动,直径为0.1~0.2厘米。除在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

淋巴系统主要包括全身的淋巴管、淋巴结,此外其他器官组织如胸腺、肝、脾、阑尾以及小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等也是淋巴系统的一部分淋巴结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感染,细菌随淋巴液经过淋巴结时,会使其相应的淋巴结群出现肿大和疼痛。在身体患恶性肿瘤时,也常沿淋巴管转移,并停留在淋巴结内分裂增生,致使淋巴结肿大起来。

淋巴结肿大的主要病因

◎全身的淋巴系统。

治疗

淋巴结的肿大还可出现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再如过敏反应性疾病及毒虫蜇伤等。所以,对淋巴结肿大不容忽视,特别是发现淋巴结持续肿大时更应及早请医生诊治。

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是致病菌从皮肤破损或感染处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引起的感染。如感染病灶经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称为淋巴结炎。致病细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浅层的淋巴管发炎时,可在皮肤上看见有明显的红线,自感染处或破溃处上行到局部淋巴结,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深部的淋巴管炎无红线,但患肢肿胀有压痛。淋巴管炎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发热、畏寒、全身不适等症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淋巴结炎的致病细菌之一。

防治

患者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外敷50%硫酸镁。

遵照医嘱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生素。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积极治疗潜在病灶,如足癣、龋齿、慢性扁桃体炎等。

已有脓肿形成的淋巴结要及时到医院切开引流。

2 保健和护理

下面几点有助于淋巴系统更好地抵御疾病。

戒烟。吸烟对淋巴系统有影响,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戒酒。乙醇会破坏淋巴系统,因而必须戒酒。

锻炼。锻炼能强化免疫系统,每周有规律的锻炼,将大大改善淋巴系统功能。

减少类固醇。

脾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出血。成人脾重100~200克。

脾脏能生成、监视、贮藏和破坏血细胞。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能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消灭,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虫和异物。脾有丰富的血窦,可储存一定量(约200毫升)的血液,在机体剧烈运动或突然失血时,脾的平滑肌收缩,释放出血液以补充机体的需要。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

常见健康问题

脾肿大

正常的脾脏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缘下扪及者,则表示脾肿大。引起脾肿大的原因有很多,如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黑热病、伤寒、疟疾、门静脉高压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肿大以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症状

一般不会引起很多症状。脾肿大后压迫胃,患者因此出现少量进食后有饱胀感,脾区附近腹部或背部疼痛,并放射到左肩。

治疗

脾肿大一般应进行病因治疗,很少需要做外科手术切脾,因为会引发多种问题,包括会引发严重感染。但在某些严重情况下,可考虑手术切除,脾切除对以后的生活影响不会太大。脾切除后。

脾破裂

脾破裂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脾破裂两种。自发性脾破裂很少见,多有创伤史,但这类患者的脾脏常有病变肿大,如血吸虫病、疟疾、伤寒等,引起破裂原因不明,有可能在打喷嚏、呕吐、用力排便或猛烈跳跃时引起破裂。外伤性脾破裂是因左上腹或左下胸受外力打击所致。

症状

脾破裂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和内出血。首先左上腹剧烈疼痛,随后疼痛扩展到全腹部。

脾破裂以后即刻引起出血,如出血速度快,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烦躁、口渴、心悸、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另有少数患者受伤后除左上腹疼痛外,无其他异常现象,数天以后(多数在伤后2周以内)突然出现左上腹剧烈疼痛和上述出血性休克症状。这种脾破裂多为脾中央破裂或包膜下破裂,当脾脏出血逐渐增多,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将包膜胀破而引起大出血。

治疗

脾破裂后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包括输血和脾脏切除手术。在术前术后,需采用预防措施防止感染。

◎脾脏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