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人体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一过程就称之为消化,这些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称之为吸收。这两个过程也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其生理功能是人类日常生活和从事社交活动所必需的。它具有摄食、咀嚼、吞咽、协助语言及发音等功能,有时可代替鼻腔,保持呼吸。
口腔由上、下颌骨做骨架,由唇、颊、牙、腭、舌和唾液腺构成。唇分为上唇和下唇,并于两侧相交构成口角。唇的外层是皮肤,中间是肌肉,内为黏膜。唇部的收缩和扩张作用,形成开口和闭口运动。
颊位于面部的两侧,由皮肤、皮下脂肪、表情肌、颊肌和黏膜构成。在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有一突出的肉阜,是腮腺导管的开口。
腭分硬腭和软腭两部分。前面为硬腭区,由骨质构成,表面覆盖一层黏膜,将鼻腔和口腔分开。后面是软腭区,由肌肉和黏膜构成,在软腭后缘的正中,有一个“小舌头”,叫悬雍垂。软腭把口咽部和鼻咽部分开。
◎口腔的结构。
◎拥有健康的口腔才能带来愉快的心情。
舌的表面粗糙,有许多红色和白色的小乳头,它们具有品尝“五味”的功能,叫做味蕾。舌的腹侧面有舌系带。舌能搅拌食物,运送食物到牙间,以利于咀嚼和下咽。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腮腺位于左右两侧耳的前下方,它通过细长的腮腺导管开口于颊黏膜中央。颌下腺及舌下腺开口于舌系带的两旁。当说话、唱歌和咀嚼食物时,唾液就从这些腺体里分泌出来。唾液不仅使口腔黏膜经常保持湿润,而且能通过咀嚼混于食物中有助于吞咽和消化。
口腔的生理功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通过有关的肌肉收缩和下颌骨的运动,由牙齿、颌骨、唇、颈、舌、腭再加上唾液腺共同协作来完成的。通过切咬和咀嚼,将食物切碎、磨细,并与唾液充分混合拌匀,使唾液中的消化酶开始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柔软的食团,便于吞咽。因此在进食时,我们反对狼吞虎咽,提倡细嚼慢咽,这样就可大大减轻胃肠道过重的消化负担,易于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想要拥有健康的口腔首先必须拥有健康的牙齿。
常见健康问题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发病时多伴有便秘、口臭等现象。专家认为,口腔溃疡是一种“现代文明病”,因为有许多患者是在过度疲劳后发病的。此外,口腔溃疡也被认为与遗传、激素等因素有关。
口腔溃疡好发于青壮年人,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尤其是夏天。此时,气温升高,人们通常晚睡、熬夜,加上现代人乐于吃烧烤油腻的食品,使热性体质的口腔溃疡更容易发生。
◎烧烤及油腻的食物会使热性体质的口腔溃疡更容易发生。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它攻击的对象。一些女性口腔溃疡的发病与月经周期有一定的关系,往往在经前发生口腔溃疡,与此同时,还会有口干、心烦、易怒和大便干结等令人烦恼的症状,但在妊娠期间或者哺乳期间病情往往好转。这是因为月经前的黄体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的水平降低,而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又会升高。
治疗
需注意平常的生活习惯,饮食忌辛辣、烧烤油炸、油腻厚味的食品,要多喝开水,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口腔溃疡严重者,可以改进细软或半流质的饮食。
口臭
口臭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它是口腔疾病中的一种非常令人烦恼的症状。有了口臭也许就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受到了疾病的影响。
病因
导致口臭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口腔中的厌氧菌分解产生了硫化物。口干是导致口臭的最直接的原因。口干时,口腔内的无氧环境很适合这些厌氧菌的滋生和过度生长,并使其分解产生出硫化物,发出腐败的味道。
口腔不洁,牙菌斑、牙石的堆积,也是造成口臭的直接原因。患有牙周炎的人,常有牙龈肿胀、出血、牙周袋溢脓等现象,由于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作用,口腔内会产生难闻的气味。患有坏死性牙龈炎、恶性肿瘤及拔牙手术后感染的人,由于坏死的组织分解化脓后产生吲哚、硫氢基及氨类等物质,就会产生腐败性口臭。此外,如果口腔中存在未经治疗的龋齿及牙齿的残根、残冠等,就容易积存食物残渣和污垢,造成口臭。
◎口臭是招人烦恼的症状,不管是对于患者还是周围的人群来说。
治疗
搞好个人口腔卫生,天天刷牙,尽量清除牙菌斑。用餐完后,3~5分钟内刷刷牙齿、舌头,同时用牙线剔除牙缝里的肉屑、菜渣,清除牙缝中的污垢。每个月换新牙刷,防止牙刷上细菌的累积。
◎搞好口腔卫生,及时清除口腔细菌是预防口臭的基本方法。
一些传统的口腔保健品也可以用来保持清新口气,像漱口液、牙胶、喷雾剂,还有一些含有茶叶精华的茶爽牙膏,都可以增加口腔中的含氧量,抑制厌氧菌的生存。
唾液腺
唾液腺可根据腺体的大小和部位分成大、小两种唾液腺。小唾液腺分布于口腔各部位的黏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3对,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的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都开口于口腔黏膜。唾液是由唾液腺所分泌的液体。人一昼夜分泌量约为1000~1500毫升。其中大唾液腺分泌的量约占5/6,小唾液腺分泌占1/6。唾液最终被人体自觉与不自觉地咽入胃中,绝大部分被再吸收,以维持体液平衡。唾液分泌有一定节律,夜间静止,清晨较少,下午4~6时达高峰。
唾液含水分98.4%,固体物质0.6%,其中有机物有:黏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淀粉酶、溶菌酶、变位酶;无机物有:钠、钾、磷、钙、镁等。它们在保护口腔和人体正常功能中各有重要作用。
唾液的功能主要有:
湿润口腔,调和润湿食物,使食物溶解并引起味觉,便于吞咽。
唾液可防止口腔干燥,清除食物残渣,洁净口腔;其中溶酶体硫氰酸盐及蛋白质抗体可杀灭细菌。
唾液可中和胃酸保护胃壁。
唾液中含的氟化物可减少龋齿发生率,保护牙齿。
唾液中含的ABO血型物质可测定血型。
唾液中有一种叫上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质,能促进表皮和上皮组织的生长。
◎唾液腺。
牙齿
牙齿是我们吃东西时切割食物、撕碎食物和研磨食物不可缺少的工具。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和恒牙。乳牙从出生后6~8个月长出第一颗,到2岁左右出齐,共20颗牙齿。恒牙自6~7岁开始生长,至20岁左右出齐,共28~32颗。
从外部观察,整个牙齿是由牙冠、牙根及牙颈3部分组成。平时我们在口腔里能看到的部分就是牙冠,它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牙根埋在牙槽骨内,其形态与数目随功能而有所不同。牙冠与牙根交界处呈一弧形曲线,称牙颈。
从牙齿的纵剖面可将牙齿分成3层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1层软组织(牙髓)。
◎牙齿的结构。
牙的构成
牙齿的健康与否对身体的许多器官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牙齿不健康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研究证实,引起牙周病的牙周细菌感染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有严重牙周炎,牙周细菌所产生的酶,能促使体内血栓形成,导致心脏病或中风。患牙周炎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为牙周正常者的1.5倍,发生中风的概率则是牙周正常者的2.1倍。另外,老年人肺炎与牙病有密切关系。因为口腔内的大量细菌可以借助食管返流等原因,被吸入气管进入肺部,导致肺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患牙病者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概率为口腔卫生良好者的1.77倍。
牙齿的好坏也会影响人体的吸收能力。如果牙齿有疾患,咀嚼功能受到影响,一定会影响胃部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诱发胃部的疾病,使人体逐渐消瘦。
常见健康问题
牙痛
生活中,人们常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其实,牙痛就是牙齿有病的外在表现。有可能是龋齿或者是牙髓或犬齿周围的牙龈被感染,当然前臼齿出现裂痕也会引起牙痛,有时候仅是菜屑卡在牙缝里也会引起不适。另外,牙痛也可能由鼻窦炎引发。在看牙医之前,你可以用下列方法止痛。
◎牙痛的时候可以咬住一小片生姜,可以反复多做几次。
漱口。含一口水(温度近似体温),用力漱口。假使牙痛是由于菜屑陷入牙缝,则利用漱口清除菜屑,便能解决牙痛。若漱口无效,可使用牙线剔除。但小心勿伤及牙龈。
含花椒。用花椒一粒,噙于龋齿处,疼痛即可缓解。
敷大蒜。取大蒜捣烂,温热后敷在痛点上,可以治疗牙髓炎、牙周炎以及牙痛等。
咬生姜。牙痛的时候,可以切一小片生姜咬在痛处,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使用。
冰敷。就像治疗瘀伤一样,冰敷最靠近牙痛部位的脸颊,可缓解疼痛。每次敷15分钟,一天至少3~4次。
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每隔6~8小时服用一粒。
麻醉止痛。含一口稍烈性的酒,可麻醉牙齿及牙龈,达到止痛功效。
口腔疾病引起的牙痛非常难受,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刺激很大,如上述方法无效,应求医治疗。
牙周炎
◎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牙周炎是指发生在牙龈、牙周韧带、牙骨质和牙槽骨部位的慢性炎症,多数病例由长期存在的牙龈炎发展而来,形成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症状。由于病程缓慢,早期症状不造成明显痛苦,患者常没有及时就诊,使支持组织的破坏逐渐加重,最终导致牙齿松动并脱落。
牙周炎常表现为牙龈出血、口臭、溢脓,严重者牙齿松动、咬合无力和持续性钝痛。
防治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预防牙周炎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多种牙膏交替使用,正确选择牙刷并定期更换牙刷。
可适当按摩牙龈或叩齿。
龋齿
龋齿和牙周炎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特别是龋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世界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龋齿俗称蛀牙,是牙体硬组织在机体内外因素影响下所造成的牙齿缺损、破坏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龋齿不仅影响咀嚼功能,影响美观,而且可以引起牙髓炎、根尖周围炎、颌骨及颌周组织炎症,甚至成为病灶,影响全身健康。
◎正确的刷牙方法是保证口腔卫生的最有效的手段。
症状
根据龋齿破坏程度的不同可有不同症状。早期,仅表现为牙面粗糙,有黑点、小缺损,无疼痛感,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可出现疼痛。若并发牙髓炎时,则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休息。若破坏到一定程度,仅剩残根、残冠,舌缘或颊部黏膜长期受刺激,擦破形成溃疡,久治不愈,亦有癌变的危险。
◎龋齿的发展过程。
防治
注意合理的营养,尤其是多吃含有磷、钙、维生素类的食物,例如黄豆和豆类制品、肉骨头汤、小虾干、海带、蛋黄、牛奶、鱼肝油和含有大量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及水果等。这些食物对牙齿的发育、钙化都有很大的好处。
在饮食中适当地选择一些粗糙的、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使牙面得到较好摩擦,促进牙面清洁,从而构成抗龋的良好条件。
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为重要,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发酵。
应用氟化物。氟素可预防龋齿,在科学上已有证明。不论是在牙齿表面局部涂氟化物,还是控制饮水中的氟含量,均有显著的防龋效果。在饮食上,如果能选择一些含氟的食品,例如茶叶、莴苣、白菜、青葱等,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喝茶也能抗龋齿,因为茶中也含有一定的氟素。当然,应注意任何元素的摄入都不应过量,摄入过多对人体毫无益处。
◎氟化物可以有效防治蛀牙,而牙膏中富含氟元素,所以刷牙能有效预防蛀牙。
食管
食管为消化管最狭窄的部分,是前后扁窄的长管状器官。它上端与咽部相连,下端与胃相接,全长约25厘米,大部分在胸腔内。食管各部位的口径大小不一,有3个狭窄处:第一狭窄在食管起始部,距门牙约15厘米;第二狭窄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门牙约25厘米;第三狭窄在膈肌食管裂孔处,距门牙约38厘米。这些狭窄处是较大的异物容易停滞和癌肿的好发部位。
◎食管的结构。
食管的管壁是富有弹性的组织,由黏膜上皮质、黏膜下皮质和肌肉层组成,通过柔软、有弹性的食管肌肉的蠕动收缩,将食团送入胃内。食管腔最里面的一层是黏膜上皮层,既薄又软,它直接同食物接触,因此很容易受到食物的多种刺激。例如过于热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在通过食管、接触黏膜上皮时,会烫伤或擦伤食管黏膜上皮,使黏膜上皮发生破损、溃烂、出血等病变。但黏膜上皮会很快地增生来修复已破溃发炎的黏膜上皮。如果经常反复使黏膜上皮受到这种不良的刺激时,黏膜上皮就会在反复增生、频繁修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在形态、功能方面不正常的“异形性”细胞。而这些不正常的细胞积累多了,就会向坏的方向发展,逐渐发生恶性变化,不断地扩展和增殖,在食管黏膜上皮的表面出现突出、增生、破溃、出血。在黏膜上皮癌变不断发生过程中,癌组织在扩大,逐渐向食管壁中间发展,人们在吞咽食物过程中会发生渐进性吞咽困难。即当初在吞咽食物时感到有阻塞感,咽不下,需用力或用水冲下;然后在吃半流质食物时也有明显的吞咽困难;在食管癌晚期时,癌组织几乎堵塞了食管腔,连咽一口水也相当困难。
◎不要长期喝过烫的咖啡,吃过烫的食物,这会诱发食道癌。
1 常见健康问题
返流性食管炎
返流性食管炎是消化液返流腐蚀食管黏膜上皮而发生的消化性炎症,俗称烧心,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返流入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常常发生于饭后,因为食管括约肌张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
病因
胃炎、溃疡病及各种原因的幽门梗阻。
裂孔疝。
先天性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良等先天畸形。
医源性病因,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食管下端括约肌关闭不全、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烧伤等。
◎不要长期食用过于干燥和粗糙的食物,这对食道的伤害很大。
防治
减小腹腔压力,少食多餐而不一餐多食。避免辛酸食物、烟酒及高脂肪油腻食品。
饭中、饭后保持坐立。避免餐后平卧,睡前禁食。
情绪平稳,忌烟、酒、咖啡。
喝饮料,将返流至食管的食物冲走。
应用制酸药,中和胃内的酸性物。
应用抗组胺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上腹部烧灼痛。
◎不要长期食用各种辛辣的食物,以免引起返流性食道炎。
如果返流是因为食管裂孔疝,应考虑手术。
2 保健和护理
食管是人体内的一条重要通道,它担负着输送食物、水分、饮料及大多数药物的重要任务,从不懈怠,总是在承上(上连口腔)启下(下接胃)、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食管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据粗略计算,人的一生中至少有20多吨食物、饮料,通过这约38厘米的管道进入胃中。如果用汽车来装载的话,8吨的解放牌卡车要装满3辆! 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康,一定要呵护好食管。
吃饭时当心鱼刺、鸡骨,因其轻者可刺伤食管,重者可穿通食管引起纵隔炎症,甚至扎入邻近的大血管、气管。
细嚼慢咽少摩擦。如果吃东西时狼吞虎咽,那么食管难免会受到损伤。
戒烟酒、慎用药,以免损伤食管。
尽量吃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少食用盐腌菜,因为盐腌菜含有致癌物。
避免重大精神刺激和体力过劳。
胃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是食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的消化场所。
胃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像一个有弹性的口袋,是食物暂时停留和消化的场所。胃的入口叫贲门,和食管相通;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的形状和位置随着食物的进入和排出而膨胀和收缩。胃的结构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三部分,胃有前后两壁,还有上下两弯,较短的上边是胃小弯,较长的下边是胃大弯。胃小弯和幽门部都是溃疡病的多发部位。胃的消化功能是依靠机械和化学作用来完成的。食物进入胃后,胃开始运动,胃壁逐渐舒张来受纳食物。当食物刺激胃壁时,通过中枢神经引起反射性、有规律的胃壁蠕动,将胃内食物进一步磨碎并和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样食糜,分批送入十二指肠。胃的完全排空需4~6小时,排空时间的长短与食物的质和量有关。水排空最快,流质食物较固体食物快些,固体食物在胃窦磨碎后,与胃液混合,成为液状或半流状食糜,然后才自胃排出。未消化的固体食物不能通过幽门,从胃窦又被推回胃体,重新研磨。脂肪食物对胃的抑制作用大,蛋白质食物次之,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产物对胃的运动基本上不起抑制作用。
◎胃的消化过程。
胃的化学性消化是由胃液完成的,胃液中含有蛋白酶、盐酸和黏液,其中盐酸的作用最为重要,它能使胃蛋白酶原变成胃蛋白酶,并造成酸性环境,将食物中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小肠的进一步分解和吸收做好准备。胃酸进入小肠后可刺激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分泌,并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等物质的吸收。
胃神经与胃的运动和分泌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协作。胃的分泌机理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控制。我们在进食时,虽然食物尚未进胃,但感受到食物的色、香、味时,与食物有关的信号传入中枢神经,再通过支配胃的传出神经,引起胃的分泌与运动,当食物在口腔内咀嚼和进行吞咽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和食管,再引起胃液的大量分泌。但当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受到破坏,任何一方过强或过弱时,就会引起胃活动与分泌的失调。
1 常见健康问题
胃酸过多
胃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稀盐酸,pH值为0.9~1.5。胃酸有利于消化食物和杀菌消毒,所以在感冒时需大量饮用白开水并可适当地加一些酸来增大酸度,增强杀菌效果。俗语“烧心”其实是“烧胃”,也就是胃酸过多。
病因
与遗传有关的体质因素。
胃黏膜壁细胞长期遭受刺激、兴奋。
壁细胞的反应性增高或总数增多。即使壁细胞总数正常,也可因高胃酸分泌损伤黏膜。
十二指肠黏膜释放某些激素的功能减退时,也可导致胃酸及胃泌素的分泌增高。
◎胃酸过多会导致“烧胃”,即俗话说的“烧心”。
◎养胃应该注意要少吃多餐,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防治
服用小苏打或胃舒平,可以降低胃酸的浓度。
胃酸过多时,可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焦面包,多饮红茶。严重的胃酸过多症,可用生姜和普洱茶一起煮,喝汤。
平时应养胃。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专家建议,要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有韧性、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因为这些东西最难消化。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压力。入睡前两三个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应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饮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都是最伤胃的。胃的脾性喜燥恶寒,因而冷饮和雪糕也必须要少吃。食物以热为好,牛奶和热水应该多喝。多喝水,特别是热水,因为人在很多情况下会把缺水误认为是饥饿。
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工作,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或者慢步行走,也对消化比较好。
非紧急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平时养胃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会带来较多的副作用。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胃下垂多见于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弛、腹肌薄弱者。
◎胃下垂。
症状
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部不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现象。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防治
患者宜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进食后最好卧床片刻。体瘦的人应适当多吃些高营养或含脂肪的食品,促进腹壁脂肪增长。
胃下垂患者的康复,主要以体育锻炼为主,如保健体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等。
去医院进行理疗、针灸等治疗,必要时可用胃托将胃托起。
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约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此病。胃溃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5~55岁最多见,在性别上,男性略多。
各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胃酸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因素等,通过不同途径或机理,均可促使溃疡发生。
症状
饥饿不适、饱胀嗳气、反酸或餐后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胃溃疡由于病情迁延,复杂,病情加重或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等后果,所以应予以高度重视。
防治
◎胃溃疡。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胃溃疡的关键。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对大脑皮质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
要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患者还必须注意气候变化,根据天气冷暖,及时添减衣物。
注意饮食卫生。偏食、挑食、饥饱失度或过量进食冷饮冷食,或嗜好辣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均可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不利于溃疡的愈合。要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饥饱适中,细嚼慢咽。
◎幽门螺旋杆菌3D示意图 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溃疡的常见原因。
必须坚持长期服药,但要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消炎痛等。它们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加重胃溃疡的病情。
消除细菌感染病因。有些胃溃疡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旋杆菌。这类患者必须采用抗生素治疗。
胃出血
40%以上的胃出血是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的,工作过度劳累、日常饮食不规律、情绪异常紧张等有消化道病史的人群容易发病;急性出血性胃炎也会导致胃出血。这两种原因导致的胃出血大部分经过正规治疗后都能得到有效救治。另外肝硬化也会导致胃出血,肝硬化患者若发生胃出血,一般都会发展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如果再食用粗糙食物、情绪过度紧张,食管胃底的静脉血管爆裂就会发生大出血。胃出血的死亡率高达10%,因而切莫小看胃出血。
如果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就要考虑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可能。有些人仅以黑便为主诉。有些患者则表现为突然晕厥,甚至休克,送医院急诊后经过一系列检查才发现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防治
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度劳累。
◎虽然牛奶营养丰富,但也不要过量饮用,会影响胃的健康。
◎血小板有凝血的功能,检查血小板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
不要暴饮暴食。进食流质、米汤、藕粉较好。饮用牛奶要适量,因为尽管牛奶营养丰富,但其中所富含的蛋白质会刺激胃酸与胃消化酶的分泌。牛奶中又有大量的钙,吸收后会刺激胃泌素的释放,继而增加胃酸,这些对止血均不利。不要食用太酸太甜的食物,这些均使胃酸增多。要少食多餐,饮食温热,因为过热的食物有可能使胃黏膜的血管扩张,不利于止血。浓茶、浓咖啡均应避免。如食物清淡无味时,添加少许食盐无害。出血停止后,可逐步增加食物的品种与数量。
检查和了解身体的凝血功能,比如对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以保持身体的止血功能。否则,一旦出现了出血状况,一些小的出血就容易演化成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胃炎
胃炎是一种常见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有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胃炎往往起病急、症状重,并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其原因是不洁食物中的细菌或某些毒素使胃黏膜发生病变。急性胃炎发作时,如大量呕吐的话应当暂时禁食,出现好转时,由于失水多,宜少量多次喝水,每次100毫升,缓解脱水现象和加速毒素排泄,然后饮用杏仁茶、米汤加牛奶等流质饮料,以保护胃黏膜,再逐步过渡到蒸蛋羹、薄面片等食物,注意少吃脂肪性及易引起胀气的食物。
慢性胃炎在我国非常普遍,是在胃功能失调后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尤其当胃酸功能增强和胃动频繁时,胃部的症状就会加重。
◎急性胃炎反复发作,胃黏膜受到长期刺激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我国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较高,往往是急性胃炎反复发作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所致。长期饮用对胃有刺激的烈酒、浓茶、咖啡,或食用过量的辣椒等调味品;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摄食过咸、过酸或过于粗糙的食物,都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另外,营养素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缺乏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会使消化道黏膜变性。浅表性胃炎伴有高酸和胃蠕动频繁,多数病人的中上腹部有饱闷感或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腹胀等症状。当胃黏膜严重破坏时,也可能无症状。大部分浅表性胃炎经过合理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如仍有部分反复不愈,就会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胃酸、胃蛋白酶和内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胃内环境的改变有利于细菌和霉菌的生长,病人常会有上腹部不适、胀满、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贫血与消瘦症状。
防治
有慢性胃炎的人在饮食上应当注意细嚼慢咽,尽量减少胃部负担并发挥唾液的功能。唾液中有黏蛋白、氨基酸和淀粉酶等,能帮助消化,还有溶菌酶,有杀菌能力,能阻止口腔细菌大量繁殖,咽入胃后可中和胃酸,降低胃酸的浓度;在日常饮食上应除去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创造胃黏膜修复的条件。食物要做得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可以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尽量做到少量多餐,每餐不要饱食,使胃部负担不至过大;注意多吃些生物价值高的蛋白质和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贫血病人还要食用含铁多的动物内脏、蛋类和番茄、红枣、茄子、绿叶蔬菜等新鲜蔬菜和水果;浅表性胃炎出现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多吃些牛奶、豆浆、涂黄油的烤面包或带碱的馒头干以中和胃酸。萎缩性胃炎胃酸少时,可多吃些浓缩肉汤、鸡汤、带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及带香味的调味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当慢性胃炎伴有呕吐和腹泻等急性症状时,应大量补给液体并使胃部充分休息。当并发肠炎时,尽量少吃会引起胀气和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蔗糖、豆类,生硬的蔬菜和水果等。
2 保健和护理
胃是人体中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胃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应多吃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特别是暴饮高浓度酒类,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而引起急性胃肠炎和胃出血。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竹笋常是春季胃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夏季过多的饮料尤其是冷饮,不仅会减少胃酸而影响消化,而且其低温造成了胃黏膜伤害。
长期饮用烈酒、浓茶、咖啡常会引起慢性胃炎;过辣、过咸、过酸和过于粗糙的食物也是引起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因此,我们提倡多样化饮食,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摄入含适量脂肪和不含过多的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及新鲜的乳制品。
◎为了胃的健康,我们应多食带鳞的鱼类和豆类,尽量少吃肉类、蛋黄和动物内脏。
同时,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也很重要。我们主张细嚼慢咽,而速食豪饮既伤胃又难以消化。平时应提倡分食制,采用公筷和公匙十分必要,这可减少幽门螺旋杆菌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
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忽视饥饿会干扰条件反射,导致食欲下降。进食环境和情绪常为人们所忽视,事实上,孤独、低落的情绪,不洁或恶劣的环境,或边进食边工作以及进食时训斥、争吵等不良刺激都会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此外,烹调方法中的熏、烤、煎、炸不仅使食物难以消化,并且高温还会使脂肪变性形成致癌物。因此,我们应多食含有蛋白质的豆类和鱼类,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少食或不食肥肉、蛋黄、动物内脏、没有鳞的鱼,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这既补充营养又利于通便。烹调宜以蒸、煮、炖、烩为主。
小肠
小肠是人体内最长的脏器,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空肠连接十二指肠,约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约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在胃中已变成了粥状的内容物,在通过长长的小肠时,其营养约80%会被吸收。
生活中,由于多种原因,可引起小肠消化功能与吸收功能分别或同时减损,以致肠腔内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不能顺利透过肠黏膜转运进入组织而从粪便中被直接排泄出去,引起营养缺乏的一系列综合征,被称为小肠吸收不良。
在重度腹泻时,应卧床休息,勿食生冷、硬滑、油腻食物。寒证腹泻不忌姜、椒、蒜等辛辣之品,但也不宜多食,热证腹泻则不宜食这类食品。饮食宜少渣,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
◎小肠的位置和组成部分。
要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学习,作息有时,劳逸结合。注意防寒保暖,防止中暑受热。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根据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疾病和性质,增加饮食营养,改善全身情况。食物以松软可口、易消化为宜,瘦肉、鲜鱼、猪肝、豆制品及炖至极烂的猪肚、蒸蛋花,均可食用。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小肠能吸收约80%的营养。
大肠
大肠居于腹中,上口在阑尾处与小肠相接,下口紧接肛门。其上中部绕行于腹部的左右,先升后降,被称为结肠、盲肠;下部管腔扩大,沿脊椎的下部下行到肛门,被称为直肠。与小肠相比较,大肠较短而粗大,全长约1.5米。结肠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小肠内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经结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后,逐渐形成粪便。
常见健康问题
大肠炎
大肠的功能是将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如果大肠在排出垃圾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那么滞留在肠内的垃圾就会腐烂、发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毒素。
一般来讲,现代人的饮食中纤维素不足,因此大大减少了肠的蠕动,使肠运动功能低下,出现便秘。如果体内产生毒素,就会引发大肠炎等各种疾病。另外,由于现代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营养大量流失,这样的饮食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害细菌、病毒等就会感染大肠,引发肠炎、肠无力等各种疾病。
◎大肠的结构。
大肠炎患者常会肚子痛,解水便,粪便中可能带有脓、黏液或血丝,有些患者会有呕吐、发热症状。
防治
为预防大肠疾病,要加快排便的速度,抑制肠内有害菌的繁殖,提高有益菌的活性。
应多卧床休息,保持体力。
除了口服药物外,需先暂时禁止进食及饮水,让肠胃获得充分的休息,避免只要一进食便出现上吐、下泻症状。若上吐、下泻症状已改善,饮食仍需少量多餐,减少肠胃负担,要避免油炸、高脂、刺激性食物及乳制品。
多吃生食。比如谷类、海藻类、蔬菜类、水果类等营养素保存完整的新鲜食物。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摄入这些食物对大肠的运动有帮助,使大肠内润滑顺畅,排便快捷,全面恢复大肠的功能。
若大肠炎是因环境改变或压力所引起的,则需调整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防治大肠疾病的要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谷物、海藻、蔬菜等。
大肠息肉
近些年大肠疾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大肠息肉是常见的多发疾病,并且可能发展成为大肠癌,已经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大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大肠黏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名称仅表示其肉眼可见的外观,并不说明病理性质。大肠息肉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尤甚,大小可自直径2毫米至10厘米都有。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黏液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情况下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症状。
防治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往往被人忽视。患者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大肠息肉3D示意图 大肠息肉是常见多发疾病,可能发展为大肠癌,应引起重视。
◎手术摘除大肠息肉的3D示意图。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又称克隆肠、节段性肠炎、局限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俗称“烂肠子”。病变可侵犯消化道的任何一个部位,但以回肠末端、结肠、直肠、肛门等部位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壮年占半数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目前认为,克罗恩病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3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精神刺激、饮食因素和不卫生习惯可诱发病情加重。病理特点是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合并纤维化与溃疡,在消化道中产生溃疡、黏膜呈铺路石子状和肠道狭窄。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消瘦、贫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肿块、肠梗阻、瘘管形成等,伴有营养不良、关节炎、虹膜炎和肝病等。本病为一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由于病因不明,尚无根本的治愈方法,而且手术治疗的复发率较高,高达90%。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俗称“烂肠子”。
直肠
直肠位于盆腔后部、骶骨前面,上连乙状结肠,下接肛管。据统计,成人的直肠平均长11.7厘米,其下部分肠腔明显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弯曲与骶骨曲度一致,称骶曲;在下部绕尾骨尖的弯曲,称会阴曲。在冠状面直肠尚有左、右左侧的弯曲,但不恒定。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粪便、引发便意及排泄粪便。
1 常见健康问题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段向外翻出脱垂于肛门之外,俗称“脱肛”。临床常见有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两种,前者是直肠下部黏膜和肌层分离,向下移位,形成皱褶。黏膜脱出呈紫红色,表示有出血点或糜烂。后者为直肠全层脱出,因括约肌收缩,直肠壁静脉回流受阻,不及时回纳,可发生坏死、出血,甚至破裂。
其发病多与长期腹泻、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等因素有关,这些问题使得腹内压增高,直肠向外推出。
防治
发生直肠脱垂后,应及时治疗,防止其发展到严重程度。
避免负重远行,积极治疗慢性腹泻、便秘、慢性咳嗽等,防止腹压过度增高。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及排泄粪便。
局部可采用丁字形托带垫棉固定,或每天进行提肛运动锻炼。
排便时,下蹲时间不可太长,避免便秘或腹泻,便后立即复位,以改善局部情况。若较为严重,多需手术治疗。
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向肠腔突起而引起的所有疾病,直肠是容易出现息肉的部位,并常常与结肠处的息肉一起出现。除幼年性息肉发生在5~10岁的儿童以外,其他类型的直肠息肉多发生在40岁以上,而且年龄越大,患病的概率也越高。根据息肉的性质,可以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几种,有癌变的倾向。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型息肉等。息肉大多单个出现,少数为多发性,幼年型息肉不易恶变,多发性成人息肉恶变较多。
◎直肠是容易出现息肉的部位,并常与结肠息肉一起出现,虚线部位为直肠息肉出现部位。
病因
慢性刺激。因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或者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便秘是造成直肠息肉的原因之一。
遗传因素。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
症状
直肠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反复便血,多为鲜红色,发生于排便后或粪便表面有条状鲜红色血迹,为出血的息肉压迫粪便形成的痕迹。便时无疼痛,息肉部位较低者,排便时可将蒂状息肉推出肛门外,在肛门处见肉红色圆形肿物,便后可自行回缩,若不能还纳可发生嵌顿坏死。息肉部位较高者,出血常与后半部分软便混合,也可有黏液便,偶伴腹部隐痛,多为息肉牵拉肠壁或肠腔部分受阻所致。单发息肉出血量不多,较少发生继发性贫血等全身性改变。
治疗
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都不必手术。腺瘤可以通过肛门予以切除。
直肠息肉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在手术治疗直肠息肉之后,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必须做好术后的预防保健措施。常见的预防保健措施有: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体育锻炼等。
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2 保健和护理
在电脑电视前久坐、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早已不是耸人听闻。如今,患直肠癌的人越来越多。专家认为,久坐不动和高脂的饮食习惯联合导致了直肠癌的高发。
直肠的日常保健方法
肝
◎肝脏的构造。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腹部右上方。它对人体各项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心脏,能够有力并有规律地跳动、不断地由血管泵出新鲜的血液;我们吃的食物,能够完全被消化和吸收;我们的大脑和小脑,能够保持正常的功能,以及我们的肌肉结实和富有弹性—这一切都依靠着肝脏。肝脏细胞能够控制和调解体内各种物质,使所有器官都能顺利地运作。更重要的是,肝脏是人体解毒的总机关,具有分解细菌、酒精和其他毒素的功能。当毒素侵入时,肝脏里的转氨酶便会将毒素分解,使人体产生抗体,以后再有同样的毒素侵入时,就无法伤害人体了。简单地说,肝脏分解毒素,并且供应充足的营养素,使人体维持一定的免疫系统功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摄取的食物,有些是含有毒素的(如半熟的海鲜),需要依靠肝脏来分解这些毒素。另一些食物在消化后,就会腐败、发酵而产生毒素,无法被小肠吸收,毒素就会被送往肝脏。如果肝脏功能变弱,无法完全解毒的话,毒素就会被送至心脏。然后,随血液循环遍布全身从而引发人体各种疾病。
可见,肝脏损坏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因为它能够随时随地置人于死地,发现时也可能已经太迟了。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有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或是肝癌等疾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肝癌。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解附着在食物中的各种毒素。
1 常见健康问题
肝炎
肝炎是常见的严重传染病之一,许多肝炎病例没有被诊断出来,是因为被误诊为了流感。肝炎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它扰乱了肝脏的许多功能,其中包括产生胆汁帮助消化、调节血液化学成分、清除血液中潜在毒物的作用。
通常急性肝炎持续2~3周,完全恢复需要9周。另外,一些病例发展为慢性肝炎,即肝脏病变持续6个月或6个月以上。慢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或死亡。
男性患肝炎的概率高于女性,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同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女性多成为病毒携带者,而男性多发病。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男性免疫功能相对活跃,它在清除病毒时,会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从而引起转氨酶升高。
症状
常见肝炎症状有:厌油、食欲不振或下降、乏力、懒动、低热、肌肉或关节痛、下肢酸困不适、稍加活动则难以支持、恶心、呕吐及腹胀(往往食后加重)。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经粪便、口腔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接触食物等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被污染的水产品,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传染病,肝功能受损会影响到全身器官的健康。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输血、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性接触传播。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乙型肝炎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还有可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传染病。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炎多见。
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便、口腔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其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病因
病毒感染。多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肝炎。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5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药物或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的弥漫性改变。其特点是一种病因或数种病因反复、长期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和隐原性肝硬化。本病多见于男性。起病时多隐匿,病程缓慢。在我国肝硬化比较常见,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早期经过积极防治,可以逆转或不再进展,但晚期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肝硬化的防治非常重要。
◎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便、水源或食物被污染,所以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
症状
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或剖腹手术时偶然发现,或仅有胃不舒服、恶心、呕吐、肝区胀痛不适等症状。早期特征为肝肿大。晚期症状明显,肝脏缩小变硬、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等。
防治
增强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专家认为,静养比药物治疗效果更好,更能提高肝脏自身免疫力。
戒酒。大量研究表明,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
◎肝硬化示意图。
饮食宜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而易清化的食物为主。忌过多摄入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
脂肪肝
◎护肝就必须禁酒。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人肝内脂肪占肝脏湿重的3%~5%,其中2/3为磷脂,1/3为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脂肪酸。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失衡,过量的脂肪在肝细胞内蓄积,若蓄积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即称为脂肪肝。
◎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病变。
脂肪肝的主要病因
◎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可以有效预防脂肪肝。
2 保健和护理
肝保健有一个十六字要诀:“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慎用药物。”做到这些,我们不仅可以远离脂肪肝,还可以将肥胖症、高血压、高血糖等拒之门外。
尽量少饮酒。酒能伤肝,这是每个好饮者都该注意的问题。
均衡食物。吃饭时要安排特定的食物,每天1杯牛奶,1个鸡蛋,100克精瘦肉,3种蔬菜,2种水果。这些食物对延缓肝脏组织的老化,加速肝细胞的修复、更新与解毒能力的增强大有裨益。
多喝开水。每天3~4次,每次1杯。
谨防被污染的食物。一些食品和瓜果蔬菜受到农药、化肥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也会给肝脏带来严重威胁。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忽视生活细节,他们宣扬“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埋下了健康的隐患。
多运动。缺乏运动不只让你发胖,过剩的脂肪向身体中部堆积,肝细胞被脂肪塞满,自然失去了正常的功能。而且,比起首先会在腿部和臀部发胖的女性而言,脂肪在腹部首先堆积的男性更容易受到脂肪肝的伤害。
不可过补。大多数男性因工作生活压力大而试图采用各种补药来强身健体,殊不知“是药三分毒”,肝脏首当其冲。长期过量服药,难免危及肝脏健康。
除了注意饮食卫生之外,最有效的手段是去接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隔3年去做一次乙型肝炎抗体检测,然后考虑是不是进行加强免疫,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肝脏。
拒绝怒、忧等负面情绪。人在情绪剧烈波动时,体内激素分泌失去平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肝的血液供应,使肝细胞因缺血而死亡。
胰腺
在我们身体上腹部深处有一个非常不显眼的小器官,它就是胰腺。胰腺虽小,但作用非凡,可以说,它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为,它是一个兼有内、外分泌功能的腺体,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都与生命息息相关。
胰腺是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在胃的后方,横于腹后壁,相当于第1、第2腰椎间的水平位置。胰腺呈长条状,淡红色,分头、体、尾3部分,胰头膨大位于右侧,被十二指肠环抱,胰腺管的末端穿入十二指肠壁,会合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通过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胰腺“隐居”在腹膜后,知名度远不如其近邻胃、十二指肠、肝、胆,但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好几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角”的作用,特别是对脂肪的消化。
◎胰腺的结构。
1 常见健康问题
胰腺炎
胰腺炎是指胰腺组织所发生的炎性病变,有急性、慢性之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其中男性多见。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为胰腺出现水肿、充血,或出血、坏死,并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化验显示血和尿中淀粉酶含量升高等。其可分为单纯水肿型胰腺炎及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两种类型。后者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胰腺炎是由于胰管堵塞、管内压力增加及血液循环不良等原因引起的胰腺炎症,但其本质则是致病因素使胰液外溢,并与胰实质接触及胰液中的消化酶被激活,发生胰腺自体消化,产生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病理改变。目前,多数人认为胰蛋白酶并不直接作用于胰实质导致自体消化,而是它激活了其他的酶才导致了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和全部变化。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常见诱因为胆结石、胆管蛔虫及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
◎胰腺外观图 胰脏是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急性胰腺炎出现疼痛的部位。
防治
治疗应根据病情采用相应疗法。轻者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重者或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则应手术治疗。
◎暴饮暴食是胰腺炎的主要诱因。
患者应限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来减轻胰腺的负担,利于胰腺的恢复,避免复发。
患者应保持热量和维生素的提供,少食多餐,每天用餐5~6次。
禁止刺激性食物。
绝对禁止吸烟、饮酒。
恢复期间的饮食宜采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半流质食物。
胰腺癌
胰腺癌是胰腺的另一可怕疾病。胰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发现胰腺癌时多为中晚期。患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的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黄疸、不适、恶心呕吐等;有胰腺癌家族史者;突发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腺瘤(癌前病变);患有家族性腺癌息肉者;良性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有吸烟、酗酒以及长期与有害化学物质接触者;肥胖且长期坐着工作者。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应当特别警惕,不要因为忽视而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胰腺手术是腹部外科里最难处理的一种,这是因为胰腺“藏”在胃的后面,处在腹腔最深的位置。胰腺周围器官复杂,大血管多,手术时很容易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病人死亡。因此,胰腺手术难度非常大,需要医生有娴熟的处理技巧,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都要考虑周全。
2 保健和护理
节假日通常是胰腺炎的多发时期,因为此时人们常常暴饮暴食,而这是诱发胰腺炎的重要原因。此外,如果原来患有胆结石、胆管蛔虫、胆囊炎、胰结石等疾病,那么在暴饮暴食后更容易诱发胰腺炎。为了胰腺的健康,我们应该定期体检,不要忽视胰腺的检查。
◎胰腺在身体中的位置。
日常生活中,有胆管系统疾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切不可掉以轻心。当上腹部突发剧烈持续疼痛时,应该及时就诊,排除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可能。另外,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也有保护胰腺的作用。
阑尾
阑尾在盲肠的末端,长5~9厘米,直径0.5~1厘米。在食草动物(如兔子)中,由于盲肠容纳的是多余的食物和含纤维素较高的草类,故阑尾分泌的物质有助于消化作用。而在人的食物中,含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已经不多了。所以,阑尾看上去似乎是一个退化器官,除了诱发阑尾炎症外,别无他用。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阑尾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其实成人身上的阑尾与免疫功能有关。人出生后不久,淋巴组织便开始在阑尾中聚积,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并在60岁后消失殆尽。因此,阑尾可以帮助抑制具有潜在破坏作用的体液性抗体反应,同时能够提供局部的免疫作用。由此看来,这个人体的“累赘”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阑尾在身体中的位置。
1 常见健康问题
急性阑尾炎
阑尾很容易发炎。这是由于它的外形卷曲,内腔狭窄,开口到盲肠的通道容易遭到食物残渣、蛔虫、粪石的阻塞。当出口遭到堵塞时,阑尾管壁部膜不断分泌的黏液就会堆积,造成腔内压力增高,引起充血、肿胀、发炎。
阑尾炎是腹部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阑尾炎病人若能及时就医,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
但是,有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处理不当,则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到目前为止,急性阑尾炎仍有0.1%~0.5%的死亡率。阑尾炎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20~30岁为发病高峰期。
◎阑尾病变的三个阶段。
由于阑尾紧挨着盲肠,所以许多人把阑尾炎与盲肠炎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再比如,认为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退化的器官,无重要生理功能,切除阑尾对身体无不良影响。现代医学研究对阑尾的功能有许多新的认识。阑尾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阑尾还具有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物质和各种消化酶,以及促使肠道蠕动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因此对阑尾的切除一定要慎重。
此外,女性在妊娠期患急性阑尾炎应特别予以重视:由于孕妇生理方面的变化,一旦发生阑尾炎,其危险性较一般成人大。据统计,女性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死亡率为2%,比一般人高10倍,胎儿的死亡率约为20%。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原则上首先应从孕妇安全出发,妊娠3个月内发病者,治疗原则与非妊娠期患者相同,急诊切除阑尾最佳;妊娠中期的急性阑尾炎,症状严重者仍以手术治疗为好;妊娠晚期阑尾炎,约50%的孕妇可能早产,胎儿的死亡率较高,手术时应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
阑尾炎发生的概率是0.04%~0.14%。阑尾发炎后若不治疗,最后会破裂而形成腹膜炎,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妊娠晚期不宜进行阑尾炎手术,有50%的概率导致早产,胎儿的死亡率很高。
症状
可以从阑尾炎急性发作时的多种“信号”来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急性阑尾炎。
转移性右下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开始时多在中上腹或肚脐周围,病人不能准确地辨明疼痛的确切部位。数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后,腹痛转移到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
◎阑尾炎发作时一般在右下腹部有一个明显的压痛点,这是阑尾炎最重要的特征。
胃肠道症状。得了急性阑尾炎,一般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拉肚子或便秘等症状。
有显著的压痛点。阑尾炎发作后,一般在右下腹部有一个明显的压痛点,它也是阑尾炎最重要的特征。
全身症状。阑尾炎一旦发作,多伴有头晕、头痛、无力等症状。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出现发热、心慌等症状。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尽快到医院确诊,以免延误病情。确疹后,就必须施行手术治疗。
治疗
阑尾切除术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现在有开腹切除阑尾和腹腔镜根除阑尾两种方式。
◎切除阑尾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如果是开腹做阑尾根除术,术后保养重在恢复体力,阑尾手术虽然是一个常见手术,但它对人体的损伤还是存在的,所以可以用食补的方式,但不要太油腻。术后初期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两周后基本可以正常饮食。如果选择腹腔镜做阑尾手术,手术本身创伤会小一些,手术后同样采取食补的方式,只是身体活动可以进行得再早一些。
2 保健和护理
阑尾炎术后,患者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一般手术后6~8小时要采取半靠位,以减轻伤口张力和疼痛,同时使腹腔感染局限在下腹部,有利于引流和吸收。
术后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利于肠蠕动,防止肠粘连,可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手术后1周内,要遵医嘱按时吃药、打针、量体温、看伤口。
术后要禁食几天,排便排气后(肠功能恢复)方可进食,开始为流质(糖水、牛奶),逐渐过渡为半流质(稀饭、面条)和软食。
阑尾切除之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伤口感染,在化脓或穿孔性阑尾中多见。如果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胀痛或跳痛,局部红肿则说明可能发生了伤口感染。应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休养时,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吃多餐,以免发生肠梗阻。不吃刺激、不易消化的食物。
◎阑尾炎手术后要禁食数天,一开始只能吃流质食物,如牛奶等。
胆囊
◎胆囊在身体里的位置 绿色的青梨状物为胆囊。
胆囊的形状很像一个青梨,它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30~50毫升,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胆囊就像是一个储存囊,可以储存胆汁并调节胆汁的分泌。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深绿色。进食时(特别是进食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脂肪消化。胆汁是在胆管中流动的一种特殊的体液,由肝脏分泌产生。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为100~200毫升,并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胆汁味苦,其中极大部分是水(肝胆汁中水约占97%),在水中溶有许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胆汁的颜色就是由胆汁中胆红素的含量决定的。此外,胆汁中还含有磷脂、胆固醇、钠、钾、钙、磷酸盐和碳酸盐以及少量蛋白质等成分。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会引起胆管疾病。
◎胆囊的疾病。
◎胆汁是胆管中流动着的一种特殊体液,浓缩后的胆汁呈深绿色。
1 常见健康问题
胆囊息肉
生活中所说的胆囊息肉,在医学上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范畴中的一种疾病。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及胆囊腺瘤等病变。以前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所说的胆囊息肉主要指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这一种疾病。
症状
胆囊息肉多无特定的临床症状,但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时而出现肩背部的放射性隐隐作痛,多数患者无发热及剧烈疼痛。
治疗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常为多发性,而且体积较小。目前认为,胆囊腺瘤呈潜在的恶性性质,有恶变为癌的可能性。因此,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应经常到医院看病并定期复查B超以观察其增长情况。若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以手术切除胆囊为好。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发作均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其发病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胆囊胀大,里面浓缩的胆汁排不出去,这种浓胆汁对胆囊壁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在此基础上较易并发细菌感染。由于细菌的侵袭,胆囊壁水肿、发炎,又可引起胆囊壁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进一步使胆囊壁的炎症急剧恶化。
病因和症状
急性胆囊炎起病多与饱食、吃油腻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常突然发病,一开始就出现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在发病早期可能没有发冷及发热症状,当胆囊有化脓感染时,则可出现寒战及发热。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双眼巩膜黄染。当炎症波及胆囊周围时,病情日益严重,腹痛加重,范围也比原来扩大。这时右上腹部不能触碰,稍加用力按压更感疼痛难忍。有时深呼吸、翻身或咳嗽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以致患者屈身静卧,不敢活动。1/3~1/2的患者可在右上腹摸到一个稍微隆起、鸡蛋大小的肿大胆囊,触压时疼痛加重。大部分患者在积极有效治疗后,上述症状能逐渐缓解,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尤其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可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此时,患者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较快,出现脱水、休克及腹膜炎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与右下腹部的阑尾炎不同,胆囊炎疼痛的部位是右上腹部,并向右肩辐射。
慢性胆囊炎一部分为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约70%的患者伴有结石。由于胆结石刺激,加上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基础上,有过反复多次的急性发作,可使胆囊萎缩或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肥厚,终致囊腔缩小、功能丧失。若胆囊管被结石、炎性粘连或瘢痕完全阻塞,胆汁无法流进胆囊,而胆囊内原有的胆汁,因胆色素逐渐被吸收,黏膜仍不断分泌无色水样黏液,即可形成胆囊积水;当继发感染后,则演变为胆囊积脓。其症状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扪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
防治
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要。
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运动。
◎尽量少吃油腻、油炸、烧烤类食物,这对预防胆囊炎有好处。
◎时刻保持大便畅通可有效预防胆囊炎。
若患急、慢性胆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胆囊疗效最好。
胆结石
胆囊可以储存与调节胆汁的分泌。胆汁是肝脏所分泌的液体,经过胆管输送到消化道,可以帮助脂肪乳化(让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均匀分布)和消化。胆结石就是胆汁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保持液状,结成颗粒状结晶,沉淀在胆囊及胆管而成。患胆结石的原因,是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肝脏分泌的胆固醇量超过胆汁酸所能溶解的量,于是过量的胆固醇形成结晶。大约80% 的胆结石是这样产生的,另有20% 是钙与胆红素结合的产物。许多人没有症状,在体检时才发现,有人则会有程度不一的右上腹疼痛、发热、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眼白和尿液变黄)等状况。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逐渐有低龄化趋势,16~25岁胆结石患者明显增多。
以中医的观点来分析,胆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肝气郁结,进而化湿蕴热,湿热交阻,从而致使胆液蒸熬凝结成石。一般来说,当胆石处于静止状态时,可表现为“有病无证”,但在胆绞痛发作时,就会表现为肝郁气滞。如并发感染,则表现为湿热或毒热。
◎胆结石示意图。
防治
预防胆结石,最重要的是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并且应该控制体重,避免暴饮暴食与摄取过量的脂肪。据统计,肥胖者患胆结石的概率比正常体重的人高4~6倍。该类人群可以采取不激烈的活动方式,如每周步行2~3小时,即可预防胆结石。治疗胆结石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胆结石溶解治疗。服用药物溶解胆结石。
体外冲击波震碎结石法。从外施予冲击波,震碎胆结石。
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在腹部开一个小洞,插入腹腔镜,取出胆囊。
剖腹胆囊摘除手术。将腹部剖开,取出胆囊。
2 保健和护理
脂肪摄入应适度。脂肪摄入太多,就会导致胆汁内各成分的比例严重失调。
少吃甜食。食入过量的糖,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失调。过量的糖还会自行转化为脂肪,促使人体发胖。
不可盲目减肥。有些人盲目减肥节食,造成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不能正常收缩。
饮食应合理搭配。过多吃精制食物,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使胆固醇沉淀而形成结石。
饮食要有规律。有人吃饭常饥一顿、饱一顿。有人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的成分发生变化,有损健康。
◎脂肪过多会导致胆汁内各成分比例失调,进而诱发胆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