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神农本草经》(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品 植物篇

菖蒲 上品 植物篇

产地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成熟周期: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根状茎横走,粗壮,稍扁。叶基生,叶片剑状线形,叶基部成鞘状,对这抱茎,中部以下渐尖,中助脉明显,两侧均隆起,花药淡黄色;子房长圆柱形。

功效:能除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窍,补五脏,通九窍。

【原文】

菖蒲,味辛,温。主风寒痹;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阳。生池泽。

【译文】

菖蒲,味辛,性温。主治风寒湿痹之症;咳嗽逆气,使心窍通畅,补益五脏,能够通利九窍,使人耳聪目明,能使声音发出来。长期服用能使身体轻捷,增强记忆力,而且不迷糊,延年益寿。又称为昌阳。产于沟渠、水塘等水草丛生处。

【释名】

又名:昌阳、尧韭、水剑草。

李时珍说:菖蒲,是蒲类植物中生长昌盛的,所以叫菖蒲。又有《吕氏春秋》上说,冬至后五十七天,菖蒲开始生长,是百草中最先开始生长的,标志耕种的开始,则菖蒲、昌阳的意义在此。《典术》上说,尧帝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所以叫尧韭。方士隐称它为水剑,是因它叶子的形状。

【集解】

《日华诸家本草》载:菖蒲以生长在石涧中,坚小,一寸九节的为好。

苏颂说:菖蒲春天生青叶,长一二尺左右,其叶中心有脊,形状像剑。如今人们在五月初五收取。它的根盘曲有节,一根旁边引出三四根,旁根的节更密,也有一寸十二个节的。菖蒲刚采时虚软,晒干后才变得坚实。将其折断,中心呈微红色,嚼之辛香少滓。人们多将它种植在干燥的砂石中,腊月移栽更易成活,黔蜀蛮人常随身带着它,用来治突然心痛。菖蒲以生长在蛮谷中的尤其好。人们移栽的也能用,但干后辛香坚实比不上蛮谷中的。这都是医方中所用的石菖蒲。

对症下药

李时珍说:菖蒲有五种,生长在池泽中,蒲叶肥,根长二三尺的是泥菖蒲,也叫白菖;生长在溪涧中,蒲叶瘦,根长二三尺的是水菖蒲,也叫溪荪;生长在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根长一尺多的是石菖蒲;人们用砂石栽种一年的,到春天剪洗,越剪越细,高四五寸,叶如韭,根如匙柄粗的,也是石菖蒲;经多次剪洗,根长二三分,叶长一寸多的,称为钱蒲。服食入药用的只有上面所说的两种石菖蒲,其余的都不可用。此草新旧相代,四时常青。

菖蒲根

[性味] 味辛,性温,无毒。

徐之才说:与秦皮、秦艽相使,恶地胆、麻黄。

[主治] 四肢湿痹不能屈伸,小儿温疟身热不退,可用菖蒲煎汤洗浴。《名医别录》

治耳鸣、头昏、泪下,杀诸虫,疗恶疮疥瘙。(甄权)

将菖蒲根作末炒,趁热外敷,能除风下气,疗男子肾病、女子血海冷败,治健忘,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及耳痛。《日华诸家本草》

治痰蒙清窍引起的昏迷、癫痫,疗崩漏,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能解巴豆、大戟毒。(李时珍)

[发明] 李时珍说:开国之初,周颠仙见太高祖皇帝经常嚼食菖蒲喝水,便问其中的原因。高祖皇帝说吃了不会有腹痛的毛病。这在高祖皇帝的御制碑中有记载。菖蒲性温味辛,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心气不足的人用它,是虚则补其母。肝苦急用辛来补治它就是了。

菖蒲叶

[主治] 洗疥疮、大风疥。(李时珍)

【百草堂】

中国的端午节有门前“插青”的习俗。这青是指艾蒿和菖蒲,因其颜色青绿,故称为“插青”。

“插青”习俗,出自黄巢起义中的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唐末黄巢起义,各藩镇封建地主四处逃窜。同时,大肆传谣,说起义军有“隔山妖剑”之术。群众闻讯,纷纷逃避。起义军经过宁化县境内时,见一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慌乱逃跑,把年长的大孩子背在身上,而把年幼小孩子用手牵着走,母子行走均显得吃力难行。黄巢即上前询问,那妇女答:“大的孩子是嫂嫂所生,而哥嫂已病故,不能再生孩子,故需用心爱护;小的是我亲生,若遇危难,我宁可丢弃亲生儿,背着嫂嫂的孩子跑,以保其命。”黄巢听罢,甚为感动,特授一法给该妇:赶快带子侄返家,不必逃避;若有军队骚扰,可在门楣插上艾蒿和菖蒲,定可保安全。该妇听其言,带子侄返家后,即在自家门前插上了艾蒿和菖蒲。士兵们经过此地时,见青而过,概不干扰。这天恰好是端午,远近群众纷纷仿效,确保了家庭安全。为了纪念此事,每于端午节插此以作纪念,或有贴上对联云:“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避邪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