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指在日光下曝晒以及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包括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四者可以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出现。有脑疾病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较差,尤易发生中暑。
中暑的鉴别诊断表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曝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曝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质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人群拥挤集中时,产热集中,也亦造成中暑。
中暑是一种能危及生命的急性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年老体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一)紧急处理
1. 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先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后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的头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时,给病人降温,按摩四肢及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能力。如病人神志清醒,给饮大量的冷茶或糖水、盐水、苏打水、西瓜汁等。
2. 新针疗法
主穴:十宣、人中、涌泉。
备穴:百会、曲池、大椎。
治法:刺十宣出血,再针人中、涌泉,后刺备穴,中、强度刺激。
3. 推拿疗法:重拿合谷、内关、人中穴,以醒为度;然后拿委中穴,按足三里1分钟,待其清醒后,取坐位,再拿风池穴15~20次;如胸闷,横擦胸部(重点在华盖、膻中穴),以热为度;最后拿肩井15~20次。
4. 刮痧疗法:如痧气较重,有发冷、发热、头痛、胸腹胀痛、呕吐下泻、手脚麻木、神志不清现象时,用瓷质或钝的片状工具,蘸冷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肩臂和膝弯等处,在皮肤出现红紫色后,再用棉花蘸麻油或食油涂擦,腹部则以食盐摩擦,效果较好。
刮痧治中暑
先刮后背20下,再刮前胸20下,可缓解中暑症状。
5. 草药单方
(1)黄荆叶捣汁滴鼻,或用卧龙丹(成药)少许吸入,使打喷嚏。如更严重的,可调用卧龙丹冷开水内服。
(2)黄荆叶、鱼腥草各9克,泡水服。如汗多者,用沙参12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或服行军散一分,或用辟瘟丹一包(4片),开水化服,孕妇均忌用。
6. 中医辨证施治
(1)热盛伤阴:发热,口干,舌质红或绛,脉细数,宜清热生津。鲜竹叶9~15克,生石膏50克(先煎),麦冬6~9克,石斛9~12克,甘草7.5克,水煎,每日分2次服。
(2)气分实热:高热,无汗,口干而渴,脉洪大,宜清解气热。生石膏30~60克(先煎),知母9~15克,甘草4.5~9克,香薷6克,水煎,每日分2次服。
7. 对症治疗
(1)对热痉挛、热衰竭病人,应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并可同时采用针刺治疗。热痉挛针刺大椎、曲池、内关、劳宫、十宣(出血);热衰竭除针刺上述穴位外,再加足三里、委中(出血)、涌泉。
(2)高热型中暑:冬眠灵12.5毫克,加入20毫升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针刺治疗取穴大椎、内关、曲池、足三里。
(3)有呼吸循环抑制者,立即皮下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0.25克,可拉明0.375克。同时可针刺治疗,取穴同热衰竭。
8. 严重病人应积极处理,同时设法转送医院。
(二)预防
1. 在炎热的夏天,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在田间劳动时,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劳动一段时间后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儿。
2. 多饮淡盐开水,或用六一散、积雪草、藿香、六月霜、黄荆叶等水煎当茶喝。
3. 准备人丹、十滴水及清凉油等常用防暑药品。
4. 如感到不出汗或突然停止出汗,心跳加快,头晕,应立即到荫凉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