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点,尤其以眼白发黄为主要特点。在检查是否患有黄疸时,应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
引起黄疸的常见病因
(一)溶血性黄疸
如蚕豆病、黑尿热、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等。
(二)肝细胞性黄疸
如传染性肝炎、肝脓肿、肝癌等。(三)阻塞性黄疸
如胰头癌、胆石症等。
诊断
(一)发生黄疸时的表象
巩膜和软腭黏膜首先出现黄色,然后遍及全身皮肤,以胸、腹、脸部的皮肤,黄色更为明显。这可与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皮肤发黄,进行区别。
(二)详细询问病史
(1)黄疸的色调:橘黄色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柠檬色常见于中毒性肝炎;棕黄色常见于亚急性黄色肝萎缩;黄绿色常见于肝癌;褐黑色常见于肝硬化等。
(2)小便的颜色:出现黄疸后,深黄色尿常见于疟疾;咖啡色尿常见于溶血性黄疸;红茶色尿常见于传染性肝炎;黑色尿常见于黑尿热或肝癌等。
(3)大便的颜色:出现黄疸后,大便颜色加深,常见于溶血性黄疸;大便颜色变淡如陶土色,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大便颜色深浅不一,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4)发病与病程:发病快,病程短,常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间歇性反复发作,伴有右上腹疼痛,常见于胆囊炎和胆石症;黄疸进行性加深,常见于亚急性黄色肝萎缩和肝癌等。
(5)腹痛:右上腹疼痛,常见于肝炎;阵发性或突发性右上腹绞痛,或向背部放射,常见于胆石症;持续性剧烈疼痛,常见于肝癌等。
(6)曾经是否与肝炎病人有过频繁接触;有无发热、呕吐、胃口不好、皮肤瘙痒等症状;有无与毒物接触,以及过去是否因为服用药物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7)注意年龄、性别: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多见于小儿;胆石症,多见于30岁以后的肥胖妇女;肝癌多见于老年人等。
(三)体格检查
(1)肝脏的形态:肝缩小,常见于肝坏死或肝硬化;轻度或中度肿大,质软有压痛,常见于肝炎;高度肿大,质硬,表面不规则,常见于肝癌。
(2)脾脏肿大: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黑尿热等。
(3)胆囊肿大:常见于胰头癌或胆石症等。
(4)腹水:常见于肝硬化或肝癌。
(5)蜘蛛状痣: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
(6)贫血:常见于溶血性黄疸。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在晚期也会出现贫血。
(四)小便泡沫试验
将病人的小便放在白色透明的玻璃瓶子里,反复摇动而产生泡沫,在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时,可见泡沫呈黄色;在溶血性黄疸时,则呈白色泡沫。
黄疸症状流程图
(五)区别巩膜黄疸与眼结合膜下脂肪
黄疸分布均匀,遍及整个眼白;而结合膜下的脂肪,多积聚在巩膜近眼角之处,而且分布不均匀,微凸出,多见于30岁以后的中年人。
治疗
(一)西药(含保肝药)
(1)肝泰乐:每日3次,每次0.1克,可用于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2)麸氨酸或味精(含麸氨酸钠80%):每日3~4次,每次2~5克,可防止肝昏迷。
(3)益肝灵:每次2片,一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主要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
(4)葡萄糖:每日4次,每次2~4汤匙。
(二)手术治疗
如果是由于肿瘤而引起的黄疸,在其他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三)新针疗法
主穴:胆俞、太冲、医明。
备穴:至阳、足三里、脾俞。
治法:每日1次。黄疸退后,隔日1次或每周2次。
(四)草药单方
1. 岩柏6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蒲公英、茵陈蒿各50克,用水煎服。
3. 平地木50克,红枣10枚,煎服,每日1次。
4. 金钱草60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阻塞性黄疸具有很好的疗效。
(五)中医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黄疸长期不退,有右上腹剧烈疼痛,苔薄,舌质有紫块,宜理气化瘀。穿山甲15克(先煎),蒲公英50克,土茯苓15克,半边莲50克,石见穿50克,柴胡9克(醋炒),制香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湿热黄疸:如果出现黄色鲜明、小便浓茶色、舌苔黄腻、发热的症状,宜清化湿热。黑山栀9克,茵陈30~60克,黄柏9克,生大黄1.5~4.5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加减法:胸闷,舌苔白腻,去黄柏,加泽泻9克,猪苓15克,川朴3克,诲金沙50克。
黄疸鉴别诊断表
(3)寒湿黄疸:如果出现胃口不好、脘闷或腹胀、黄色晦暗、大便稀薄的症状,宜温化寒湿。焦白术9克,茵陈30~60克,干姜3克,甘草4.5克,淡附片3~9克(先煎),每日1剂,水煎服。
(六)中成药
1. 舒肝丸,每日2次,每次1丸。
2. 黄疸茵陈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一般可用于传染性肝炎,也可用于胆囊炎。
3. 茵陈黄疸丸,每日2次,成人每次服4粒,儿童每次服1~2粒,饭前用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