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德国/歌德/沉淀60年的光辉史诗
此为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几幕,描绘出人类所受的诱惑。
⊙背景提示
浮士德又称浮士塔斯、浮士德博士,是德国中世纪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冒充学者、魔术师、星相家和算命者到处漫游,自夸精通炼金术。他曾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知识和权力,晚年生活贫困。在德国民间故事《浮士德博士的一生》(1587)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浮士德与魔鬼靡菲斯特之间的联盟。后世进步作家都肯定了浮士德追求知识的高尚行为,并将浮士德的传说改编成各种文艺作品。可是,直到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出版后,浮士德的形象才为世界所熟知。据说作者于1770年开始创作这部诗剧,最后在1832年才完成,前后耗费了62年的光阴。当歌德完成《浮士德》后不久便去世了,所以这一部作品可视为歌德的最后巨作,事实上也是歌德最著名、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马克思、列宁等人都对这部伟大的作品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这部作品也因此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内容提要
上帝与魔鬼辩论。恶魔靡非斯特认为世界是一片苦海,而且永远不会变;人只能终身受苦,像虫鱼一样,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上帝坚信像浮士德这样的人类代表,虽然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于是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要将勤学精进的饱学之士浮士德引入邪路,让他堕落。
靡非斯特找到浮士德时,这个老学究正在一个中世纪的书斋里坐卧不安。他深感自己知识渊博但却毫无用武之地,渴望投身宇宙,承担起世上的一切苦乐。于是靡非斯特趁机同浮士德定约:靡非斯特今生愿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提供寻欢作乐的一切条件,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恶魔所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浮士德根本不相信人会知足,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定约后,靡非斯特带着他四处云游。他们首先来到一家酒店饮酒作乐,但浮士德对此并不感兴趣。于是靡非斯特就带着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意欲用爱情生活来引诱他。他利用魔女的丹药使浮士德变年轻,并让浮士德爱上了美貌的少女玛甘泪。在他的帮助下,浮士德与少女偷情成功,但他们却在无意间害死了少女的母亲和哥哥。玛甘泪悲痛欲绝,身陷囹圄。浮士德救人不得,被靡非斯特强行拉走。
疲惫不堪的浮士德在阿尔卑斯山麓昏昏欲睡,醒来之后忘却了一切悲痛,重新恢复了生活的勇气。他们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发现该国已陷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该国君臣只知道寻欢作乐,对政局一筹莫展,整日惶恐不安。浮士德积极为国王献计献策,建议发行纸币,使王朝暂时度过了财政危机。国王高兴之余,竟异想天开地想见古希腊美人海伦和美男子帕里斯,并催促浮士德去办。浮士德借靡非斯特的魔法招来了这对美男女,但他自己也被海伦的美貌所吸引,不慎引起爆炸,使美人变成烟雾消失。
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正在进行“人造人”的实验,他被靡非斯特请来帮忙制造小人,并让这个小人带领他们飞向古希腊去寻找海伦。在那里,他们找到了海伦。海伦和浮士德一见钟情,结成夫妻。他们很快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这个孩子是个天才,酷爱高跃和飞翔,但不慎从空中坠地身亡。海伦听到儿子在地底下的呼唤,抱吻浮士德后消逝了,只留下一件白色衣裳在浮士德手中。
在回国途中,浮士德俯视大海,决心成就一番大事业。他发现国内正在发生内战,于是帮助国王平息叛乱,得到了一块海边的封地作为赏赐。他希望在这里移山填海,建造一个平等自由的乐园。但有一对老夫妻不愿意搬迁,靡非斯特便派人采用暴力手段捣毁了他们的家园,烧死了他们。于是忧愁女神趁机吹瞎了浮士德的眼睛,恶魔也召来死灵,为浮士德挖掘墓穴。瞎眼的浮士德听到掘土的声音,以为人民已经响应他的号召开始动工兴建家园,非常高兴,满足而死。
魔鬼赢得了誓约,正想夺取浮士德的灵魂,但就在这时,天上的光明圣母派来一群天使守护他的灵魂进入天国。
⊙作品评价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作者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理想人物形象。该书结构庞大而复杂,主要围绕浮士德一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迷恋、对权势政治的向往、对艺术(美)的执著和为人类幸福事业的不懈努力这5大发展阶段来分别描述。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欧洲和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因此很显然,浮士德博士所经历的这5个阶段是有明显的象征与隐喻意味的。他的这5种追求不仅是那个时代人类的5种精神向往,也成为今天西方社会所普遍信奉的人生5大理想境界。浮士德的灵魂最后被天国所拯救,这也表明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人类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种积极向上、乐观实践的精神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感染了无数的读者,被称为“浮士德精神”。
作为一部史诗般的作品,《浮士德》所涵盖的内容也是非常深邃、繁杂的。书中既有对德国社会政治宫廷的现实主义描绘,又有诸如希腊寻海伦、天使拯救浮士德等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想象。就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来看,也各自具有不同的象征意味,例如海伦象征着古希腊的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之子“欧福良”象征着拜伦等浪漫派诗人等等。除了主人公浮士德之外,魔鬼靡非斯特也是这部巨著刻画得较为成功的重要人物形象之一,他既代表了那种叛逆性的否定精神,也具有尖锐的批判眼光。特别是他的语言,充满了睿智和俏皮,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部作品具有非常严谨的整体结构,主要环节利用对比的形式,通过“正—反—合”的变化来推动剧情发展,里面充满了无数的象征和隐喻。在语言表达上,这部诗剧又具有非常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刺意味。此外,这部诗作还广泛运用了各种诗体,开头为自由韵体,后来逐渐转到牧歌体和抑扬格,显得变化多端,错落有致。作品中对某些大自然的景物或场面描写也给人一种艺术震撼力。这些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空前伟大的艺术杰作。
靡菲斯特再访浮士德 德拉特洛瓦 现藏于伦敦瓦勒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