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药养生速查全书(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解表药

【概 念】

在中医药理论中凡是解除表证,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解表药。

【功 效】

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能促进人体发汗或者微发汗,可以使表邪由汗出而得解,即发汗解表的功效。部分解表药以其宣通透达的特性,还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宣毒透疹、活血消痈、通痹止痛等功效。

【药理作用】

中医科学研究表明,解表药主要具有解热镇痛、促进发汗、祛痰镇咳、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抗炎作用。

【适用范围】

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或者有汗不畅、脉浮的外感表证。对现代临床称谓的一般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脑及乙脑初起、支气管炎、麻疹、哮喘、肺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化脓性皮肤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突发性耳聋、冠心病等。

【药物分解】

解表药根据药性和作用的不同,主要分为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及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两类。

辛温解表药,药性辛温。辛以散风,温可祛寒,因此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主要用于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清涕、鼻塞、苔薄白、喉痒咳嗽、脉浮的风寒表证。部分药物以辛温发散的特性,兼有平喘、利水、透疹、止痛等作用,对于麻疹、咳喘、水肿、风疹、风湿痹痛等具有上述表证的患者也可使用。中医药方常用的辛温解表药有细辛、紫苏叶、香薷、麻黄、桂枝、防风、羌活、藁本、荆芥、白芷、苍耳子、辛夷、生姜、鹅不食草、葱白、西河柳、胡荽。

辛凉解表药,药性辛凉。辛以散风,凉可祛热,因此具有发散风热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恶寒、咽痛口渴、头痛目赤、脉浮数、舌苔薄黄的风热表证。部分药物在发散风热的同时,还兼具有清头目、利咽喉、宣肺、透疹之功。对于因感受风热而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咳嗽、疹出不畅等症均可选用。中医药方常用的辛凉解表药有薄荷、蝉蜕、葛根、牛蒡子、升麻、桑叶、柴胡、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木贼、山芝麻、浮萍、蜚蠊。

辛温解表药

草麻黄 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

HERBA EPHEDRAD Mahuang

麻 黄

别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麻黄草。

◎《本草纲目》记载麻黄:“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科 属】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者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地理分布】1.草麻黄 平原、山坡、河床、干燥荒地、草原、河滩附近以及固定沙丘多有生长,常成片丛生。分布于华北以及辽宁、吉林、河南西北部、新疆、陕西等地。2.中麻黄 生于海拔数百米到2000米的干旱荒漠、戈壁、沙漠、草地或干旱山坡上。分布于华北、西北以及山东、辽宁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常见。3.木贼麻黄 生于干旱荒漠、多沙石的山地或者草地,干旱的山脊、山顶多石处。分布于华北以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割绿色茎枝,或者连根拔起,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在通风处阴干或晾至7~8成干的时候再晒干,切段。

【药理作用】促进汗腺分泌;抗炎,解热;平喘,镇咳;增强心肌收缩力;抗病原微生物;升压;抗变态反应;兴奋中枢神经等。

【化学成分】有机酸类:肉桂酸,香草酸等;黄酮类:山柰酚,芹菜素,槲皮素,芦丁等;生物碱类:伪麻黄碱,麻黄碱,麻黄次碱等;挥发油类:β-萜品烯醇,二氢葛烯醇,月桂烯,1-α-萜烯醇等;其他:麻黄多糖,硒等无机元素。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风水浮肿,胸闷喘咳;支气管哮喘。

本草药方

1. 主治:哮喘。

麻黄、白芥子各3g,茯苓12g,皂角子、半夏、紫苏子各6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2剂。

2. 主治:哮喘。

麻黄、炮姜各3g,附子15g,牛膝、葶苈子、杜仲、巴戟天各9g,白果20粒(打碎),生姜4片。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哮喘。

麻黄30g,冰糖120g。麻黄、冰糖加清水一碗,在砂锅内煎数沸,澄清放石板上就成为片糖。每次服9g,早晚各服1次。

药膳养生

麻黄葛根豆豉粥

麻黄2g,淡豆豉30g,荆芥6g,葛根20g,山栀3g,生姜3片,生石膏末30g,葱白2茎,粳米100g。各味药同入砂锅水煎沸5~10分钟,去渣取汁,入米煮稀薄粥,服食。发汗,清热。适用于感冒引起的高热不退,头痛无汗,肺热喘急,烦躁,咽干口渴,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无汗。服后汗出热退即停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杏仁、甘草、生姜各6g,大枣12g,梓白皮、赤小豆各18g。各味加水一起煎汤温服。宣肺利气解表,清热利湿和中。适用于湿热郁蒸发黄、恶寒发热等表证者。

荆 芥 学名: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HERBA SCHIZONEPETAE JingJie

荆 芥

别名:假苏、姜芥。

◎《本草纲目》记载荆芥:“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癞,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科 属】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的地上部分。

【地理分布】海拔在540~2700米之间的山坡路旁或者山谷、林缘多有生长。多栽培,也有野生。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甘肃、陕西、四川、青海、贵州等地;浙江、江苏、云南、福建等地也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开花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理作用】抗炎,解热,降温;镇痛,镇静;止血;兴奋子宫;抗微生物;祛痰平喘;抗氧化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消旋薄荷酮,右旋薄荷酮,α-蒎烯,莰烯,对聚伞花烯,右旋柠檬烯,胡椒酮,β-律草烯等。荆芥穗中黄酮类:香叶素,橙皮苷,橙皮素等;其他:荆芥二醇,荆芥苷和荆芥醇。荆芥花梗中含苯并呋喃类化合物。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透疹,解表散风。用于头痛,感冒,麻疹,风疹,疮疡初起。崩漏,炒炭止血,治产后血晕。

本草药方

1.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恶风寒。

荆芥、桔梗、防风、黄芩、苏叶、牛蒡子、陈皮各9g,甘草5g,生姜3片。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服1~2剂。

2. 主治:产后感冒。

荆芥穗、金钱花、白花蛇舌草、防风、川芎、白芷、党参、当归、薄荷、柴胡、桂枝、生姜各10g。煎服法同1。每天服1剂。

药膳养生

荆芥白粟米粥

荆芥穗9g,豆豉15g,薄荷6g,白粟米100g。3味药煎汤,去渣取汁,加米煮粥,空腹食。祛风解表。适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外感风寒以及中风言语謇涩,精神昏聩,口面歪斜。

荆芥穗豆淋酒

荆芥穗160g,大豆300g(炒令烟出,好酒1000毫升沃之,去豆不用)。用水3000毫升,和酒一起煮至一半。去滓温服适量。适用于忽而摇头口噤,背强直如发痫之状,此由风邪乘虚客于足太阳经,诊其脉缓而迟者,其人本虚,风邪留于经络,日久而发痉,其脉三部俱洪数者,由蕴热搏于诸阳之经,严重者日夜数十发。

肉 桂 学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

RAMULUS CINNAMOMI Guizhi

桂 枝

别名:柳桂,肉桂枝。

◎《本草纲目》记载桂枝:“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科 属】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地理分布】常绿阔叶林中多有生长,但多为栽培。在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尤其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数为人工纯林。

【采收加工】肉桂定植2年后,采折嫩枝,去叶,晒干。

【药理作用】抗炎;解热,镇痛;抗病毒,抗菌,镇静,抗惊厥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桂皮醇乙酸脂,桂皮醛,苯甲醛,香豆素,β-榄香烯等;有机酸类:原儿茶酸,桂皮酸,长链脂肪酸等;其他:β-谷甾醇等。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温通经脉,发汗解肌,平冲降气,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血寒经闭,脘腹冷痛,风寒湿痹,心悸,水肿,奔豚,痰饮。

本草药方

1. 主治:冻疮未溃。

桂枝15g,草乌头、川乌头、樟脑、小茴香各30g,红花20g。一齐制成粗末,以白酒浸泡1周,去渣,涂于患处,每天2~3次。

2. 主治:硬皮病。

桂枝、天花粉、玄参、白芍、赤芍、当归、牡丹皮、姜黄、苏木、制川乌各8g,生地黄、熟地黄、鸡血藤、何首乌、鳖甲、丹参、益母草、十大功劳叶各14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3. 主治:硬皮病。

桂枝、羌活、制川乌头、防风、独活、防己、白芥子、桑寄生、当归、牛膝、玄参各10g,伸筋草、连翘、黄芪各15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肢端冷痛明显加附子、丹参、泽兰、漏芦各10g;肌肉关节酸麻疼痛加泽兰、丹参、白薇、贯众各10g;咳嗽加前胡、麻黄、桔梗各10g;尿蛋白阳性加黑豆、白术、玉米须、薏苡仁各10g。

药膳养生

万应茶饮

茶叶30g,肉桂、豆蔻、陈皮、大黄、木香、厚朴、檀香、藿香、香薷、紫苏叶、木瓜、薄荷、羌活、枳壳、前胡、白术、泽泻、丁香、明党参、山楂、肉豆蔻、小茴香、砂仁、茯苓、甘草、槟榔、白扁豆、桔梗、香附、猪苓、姜半夏、白芷、苍术、茶叶各25g。每服10g,开水浸泡或者煎煮取汁,去渣,每天1次,小儿酌减,代茶饮用。具有疏风解表的功能。适用于外感风寒,感冒发热,暑湿痢疾,呕吐泻泄,胸满腹胀。

桂枝浸酒

桂枝40g,独活、芎、甘草(炙微赤)、牛膝(去苗)、薯蓣、干姜(炮裂)、附子(炮裂去皮、脐)、踯躅花各30g(醋拌炒令干),天雄(炮裂去皮、脐)、防风(去芦头)、杜仲(去皴皮炙微黄)、茵芋、白术各60g,白茯苓、蒴根、猪椒根皮各80g。上细锉,用生绢袋贮,用清酒约20升,浸8天。每天空心并于夜卧时,暖1小盅服。适用于大风疾、风寒。

紫 苏 学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FOLIUM PERILLAE Zisuye

紫苏叶

别名:苏叶。

◎《本草纲目》记载紫苏叶:“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

【科 属】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地理分布】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枝叶茂盛以及花序刚长出的时候采收,放于通风处阴干。

【药理作用】解热;镇静;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祛痰止咳平喘;升高血糖;抗凝血;抗微生物;抗诱变等。

【化学成分】紫苏叶中挥发油类:异白苏烯酮,紫苏酮等。紫苏全草中挥发油类:α-蒎烯,紫苏醛,左旋柠檬烯,薄荷醇,紫苏醇等,丁香油酚;黄酮类:黄芩素等;其他类:枯酸,野黑樱苷等氰苷,缩合性鞣质等。紫苏子中脂肪酸类: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等;其他类:铝、氨基酸,铁、镁、钙等无机元素。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行气和胃,解表散寒,对于咳嗽呕恶,风寒感冒,鱼蟹中毒,妊娠呕吐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咳嗽。

紫苏叶、甜杏仁、枇杷叶、大蒜各18g,甘草5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2剂。

2. 主治:妊娠恶阻,肝胃不和型。

苏叶、茯苓、乌梅、姜竹茹各8g,陈皮6g,炙甘草4.5g,黄连、干姜各3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风寒咳嗽痰喘。

紫苏子、款冬花、杏仁、黄芩各8g,麻黄5g(蜜炙)、白果(去皮)、神曲、半夏、槟榔(炒)、甘草各6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4. 主治:气短咳嗽,气虚上气喘促。

紫苏子、官桂、半夏曲、橘红各3g,人参6g,当归、前胡、厚朴、炙甘草各2g。

煎服法同1。每天1剂。

气虚加麦门冬6g,五味子6g;阴虚加熟地黄15g。

药膳养生

紫苏生茂午时茶

紫苏叶、岗梅、青蒿各300g,黄芩、大腹皮、陈皮、前胡、葛根、茯苓、广藿香各200g,桔梗、干姜、法半夏、羌活、石菖蒲、扁豆、厚朴、白芷、山楂、川芎、麦芽、独活各160g,枳壳、甘草各100g,茶叶末300g,砂仁65g,虫屎茶400g,荷叶、香薷各150g,柴胡、防风各90g,苍术100g。将上药制成深棕色长方形茶块,每块重11.3g,密闭保存。每次1~2块,水煎,代茶多饮。对于感冒发热、腹痛呕吐、头痛头晕、湿热积滞有疗效。

紫苏生茂甘和茶

紫苏叶259g,岗梅230g,广藿香120g,荷叶130g,枳壳45g,救必应130g,柴胡80g,荆芥86g,茶叶120g,前胡45g,香薷160g,苍术58g,布渣叶60g,黄芩130g,青蒿160g,茶饼144g,槟榔72g,羌活86g,山芝麻150g,薄荷165g,甘草120g,水翁花230g,厚朴60g。制成五色药茶,每包6g。每服1~3g,代茶多饮。适用于感冒发热,积滞中暑,骨痛头眩。

防 风 学名: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

RADIX SAPOSHNIKOVIAE Fangfeng

防 风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

◎《本草 纲目》记载防风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科 属】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地理分布】草原、多石砾山坡上和丘陵。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山东等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将根挖出,除去杂质,干燥。

【药理作用】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解热,降温;抗菌;抑制迟发性超敏反应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己醛,α-蒎烯,β-桉叶醇,辛醛,β-没药烯,花侧柏烯,十一烷酸等;色原酮类:升麻素等二氢呋喃色原酮,亥茅酚等二氢吡喃色原酮等;香豆素类:欧芹属乙素,香柑内脂,珊瑚菜素,补骨脂素等;其他:β-谷甾醇,多糖,甘露醇,胡萝卜苷,硒,蔗糖等。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主治】胜湿,止痉,解表祛风。用于破伤风,风湿痹痛,感冒头痛,风疹瘙痒。

本草药方

1. 主治:破伤风。

防风、川芎、羌活、半夏、大黄、川乌头、草乌头、白僵蚕、全蝎、白芷、南星、蝉蜕、天麻、甘草各8g,白附子12g,蜈蚣3条,琥珀3g(研分3次冲服),朱砂3g(研分3次冲服)。

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破伤风。

防风、荆芥穗(炒,制成粗末)各30g,鱼鳔120g(炒,为粗末),黄酒1000毫升,蜜蜡120g。

放入坛中,重汤炖4小时,饮酒100毫升,每天1~3次。服后取汗。

3. 主治:破伤风,苦笑面容,牙关紧。

防风、天南星各5g,麝香0.1g。一起制成末,黄酒送服。

4. 主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周身的神经痛症。

防风12g,红花9g,当归15g,白芷、天南星各9g。以上5味,酒洗焙干,研磨成细末。成人每次服3g,热黄酒送下,早晚各服1次。病情严重的,每次服7g。

药膳养生

四时甘和茶

防风、陈皮、稻芽、藿香、山楂、厚朴、紫苏叶、柴胡、乌药、薄荷叶、荆芥穗各3g、茶叶35g、沸水冲泡或者煎煮。每次6~12g,每天1~2次,代茶饮。适用于食滞饱胀,感冒、冒暑,泄泻,呕吐,醉酒。

防风粳米粥

防风10~15g,葱白2根,粳米100g。防风、葱白煎煮取汁,去渣;粳米按常法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稀粥食。散寒止痛,祛风解表。适用于发热,畏冷,自汗,恶风,身痛,头痛,外感风寒等症。

松叶防风酒

防风、麻黄各30g,松叶(10月初采)160g,制附子15g,独活30g,肉桂、秦艽各20g,牛膝36g,生地30g,醇酒1500毫升。上药捣碎细,和匀,纱布包盛,酒浸净器中封口,春秋7天,冬14天,夏5天,天满开取,去渣备用。每温饮1小杯(约10毫升),每天3次。适用于因风湿侵袭的关节疼痛,步履艰难,四肢麻木。

羌 活 别名:Notopterygium incisium Ting ex H.T. Chang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LL Qianghuo

羌 活

别名:羌青,扩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黑药,退风使者。

◎《本草纲目》记载羌活:“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手足不遂,口面斜,遍身麻痹、血癞。”

【科 属】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者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以及根。

【地理分布】1.羌活 生于海拔2000~4200米的灌丛下、林缘、沟谷草丛中。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青海、西藏等地。2.宽叶羌活 海拔1700~4500米的林缘及灌丛内多有生长。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挖取根以及根茎,去除杂质,晒干或者烘干。

【药理作用】抗炎;抗过敏;解热;镇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抗血栓;抗菌;抗心律失常;抗癫痫;抗氧化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洋芹子油脑,愈创木醇等;香豆素类:欧芹属素乙,香柠檬酚,佛手柑内酯,花椒毒酚,佛手酚等;有机酸类:十四烷酸,硬脂酸等;氨基酸类: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等;其他:果糖,葡萄糖,鼠李糖等单糖,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能主治】除湿,止痛,散寒,祛风。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肩背酸痛,风湿痹痛。

本草药方

1. 主治:感冒,发热。

羌活、知母、金银花、桔梗、连翘、大青叶、柴胡、黄芩各9g,板蓝根、葛根、鱼腥草各13g,生石膏28g,甘草3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恶寒重加防风10g;头痛甚加白芷10g;鼻塞流泪打喷嚏加薄荷、苍耳子各10g;咽痛加玄参、山豆根各10g;声音嘶哑加天花粉、射干各10g;痰多胸闷加葶苈子、瓜蒌各10g;气喘加麻黄5g,杏仁10g;咳嗽加半夏、浙贝母各10g;口渴加芦根10g;便秘加大黄4g。

2. 主治:肩周炎,肩及上臂麻木疼痛。

羌活、木瓜、泽兰叶、赤芍、地龙、桑寄生、独活、桂枝各14g,黄芪50g,红花19g,苏木、乳香、没药、地鳖虫各10g,蜈蚣3条。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药膳养生

羌活午时解表茶

羌活500g,柴胡、连翘、苍术、陈皮、枳实、白芷、山楂肉、防风、前胡、藿香、神曲、甘草、川芎各290g,厚朴、桔梗、麦芽、苏叶各450g,红茶10kg,生姜2.5kg,面粉3.25kg。先将生姜刨丝打汁候用;上药除应炒者外,其余生晒,研磨成粗末;将姜汁、面粉打浆和药为块,每块约干重15g。每用1~2块,加水煎服,服药时宜热饮,盖被取汗。清热解表。对于寒重热轻,发热恶寒,胸闷,恶心不思饮食,头痛体痛,身困乏力等均有疗效。

解表午时茶冲剂

羌活、防风、白芷、苍术、柴胡、藿香、川芎、前胡、陈皮、连翘、枳实、山楂各30g,麦芽(炒)45g,甘草、六神曲(炒)各30g,紫苏叶、桔梗、厚朴各44g,红茶960g。将上药制成淡棕色的颗粒,装袋,每袋10g。每次10g,每天1~2次,开水冲后代茶饮。具有解表散寒的功能。适用于感冒风寒,内伤食积,寒热吐泻。

藁 本 学名:Ligusticum sinense Oliv.

RHIZOMA LIGUSTICI Gaoben

藁 本

别名:鬼卿,地新,蔚香,微茎,藁板。

◎《本草纲目》记载藁本:“治痈疽,排脓内塞。”

【科 属】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根茎及根。

【地理分布】1.藁本 生于海拔1000~2700米的林下、沟边草丛中及湿润的水边。分布于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2.辽藁本 生于海拔1250~2500米的林下、草甸、林缘、阴湿石砾山坡及沟边。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根茎及根,去除杂质,晒干。

【药理作用】镇痛,镇静,解热,降温;抑制肠平滑肌收缩;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兴奋子宫;抗炎;扩张血管,降血压;提高耐低氧能力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肉豆蔻醚,β-水芹烯,柠檬烯,新蛇床子内酯,藁本内酯等;萜类:β-蒎烯,β-菲兰烯,愈创木烯,β-罗勒烯等;其他:β-谷甾醇,蔗糖等。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除湿。对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藁本、白芍、川芎、白芷、葛根各14g,细辛、蝉蜕、牛膝各9g,甘草6g,全蝎3g(研,冲),蜈蚣2条(研磨,冲)。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有瘀血加桃仁、赤芍、红花各10g;呕吐加代赭石30g,半夏10g;夹痰加天竺黄、胆南星各10g;风寒诱发者加桂枝、葱白各10g;失眠加炒酸枣仁、夜交藤各15g;前额以及眉棱骨痛加升麻10g;太阳穴疼痛加柴胡、黄芩各10g;巅顶痛加吴茱萸5g;枕骨及项部疼痛加羌活9g。

2.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头顶及脑后阵发性胀痛,月经期血管神经头痛加重。

藁本、红花、桃仁、川芎、当归、牛膝、生地黄、柴胡、桔梗、枳壳、独活各10g,甘草5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药膳养生

叶天士药茶方

藁本、独活、羌活、防风、荆芥、前胡、柴胡、藿香、紫苏、葛根、香薷、苍术、白术(炒焦)、枳实、槟榔、青皮、枳梗、滁菊、甘草、半夏(制)、白芥子、木通、莱菔子(研)、大腹皮、苏子、车前子、泽泻、薄荷、生姜、猪苓,以上各60g,川芎、白芷、秦艽、草果各30g,陈曲(即神曲)、南楂炭、茯苓皮、麦芽各120g,厚朴、杏仁、广陈皮各90g。上药共煎浓汁,以陈松苏茶叶3000g收汁晒干。每服3~6g,小儿减半。水煎,代茶多饮。适用于停食肚腹膨胀,中暑,霍乱吐泻,赤白痢疾,伤风伤寒,头痛发热等症。

白 芷 学名: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 et Hook.f.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Baizhi

白 芷

别名:芷,芳香,苻篱,泽芬,香白芷。

◎《本草纲目》记载白芷:“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晕,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科 属】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者杭白芷的干燥根。

【地理分布】1.白芷 河南、河北等地多有栽培。2.杭白芷 栽培于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择晴日采挖,除去杂质后,干燥。

【药理作用】抗炎,解热,镇痛;兴奋子宫;抗微生物,有光敏作用;抑制肠平滑肌蠕动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月桂酸甲酯,榄香烯,月桂酸乙酯,芍药醇,异香橙烯,α-草菖蒲二烯,软木花椒素,β-茴香醚等;香豆素类:新白芷醚等。

【性味归经】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主治】通窍止痛,散风除湿,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鼻塞,鼻渊,眉棱骨痛,白带,牙痛,疮疡肿痛。

本草药方

1.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白芷、生地黄、当归、红花、桃仁、羌活、防风、独活各10g,川芎、白芍各15g,钩藤20g,鸡血藤30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白芷、良姜各10g。一起制成细末,少许涂鼻孔内,每天3~4次。

3. 主治:各类疟疾。

白芷、苍术、川芎、桂枝各等份。研磨极细粉末。疟发前2小时,取药粉1g,以纱布包裹,纳鼻孔内,疟发汗出后,取出。连续3次为一疗程。

4. 主治:手足脱皮症。

白芷、金钱草、苍耳子、苦参、五倍子、当归各14g,狗脊30g。加水煎,熏洗于患处,每天2~3次。

药膳养生

六曲茶

藿香、白芷、香附、陈皮、槟榔、砂仁、苍术、六曲、山楂、桔梗、厚朴、甘草、法半夏、蔻壳、紫苏、麦芽、茯苓。上药研磨成末,每包6g。每次1包,沸水浸泡或用生姜1~2片同煎待用。小儿酌减,代茶饮用。解表散寒,止呕,止泻。适用于伤风感冒,头痛,咳嗽,伤食腹痛,泄泻,呕吐。

白芷菊花茶

白芷、菊花各9g,开水冲泡,代茶多饮。适用于头痛,三叉神经痛。

甘和茶

白芷、苍术、紫苏、厚朴、薄荷、羌活、泽泻,陈皮、枳壳、半夏、桑叶、青蒿、前胡、铁苋菜、荆芥、桔梗、甘草、藿香、香薷、柴胡、佩兰、黄芩、仙鹤草、山楂、茶叶。开水泡服或煎服,代茶饮。每服6g,每天2次。解表散寒。适用于头痛,胸闷,中暑,风寒感冒,腹痛泄泻等。

苍 耳 学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

FRUCTUS XANTHLL Cangerzi

苍耳子

别名:苍子,牛虱子,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胡苍子,饿虱子,苍楝子,苍耳蒺藜,刺儿棵。

◎《本草纲目》记载苍耳子:“炒香浸酒服,去风补益。”

【科 属】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地理分布】丘陵、平原、荒坡、低山、路边多有生长。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或者打下果实,去除杂质,晒干。

【药理作用】抗微生物;镇痛,抗炎;降血糖;抑制心肌收缩力,降血脂;减慢心率;抗氧化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反式石竹烯,壬醛,十六烷,十五烷,β-芹子烯等。脂肪油类: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其他:苍耳子苷,不皂化成分蜡醇,β-谷甾醇,脑磷脂,卵磷脂,生物碱,树脂,维生素C,色素,蛋白质;种仁含毒蛋白;种壳含戊聚糖,苍术苷,氢醌等。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功能主治】通鼻窍,散风除湿。用于鼻渊流涕,风寒头痛,湿痹拘挛,风疹瘙痒。

本草药方

1. 主治:胃热牙痛,偏正头痛。

苍耳子、槟榔、玉竹、石斛、石膏、麦门冬各8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病重者加量。忌食刺激性食物。

2. 主治:各种牙痛。

苍耳子15g,鸡蛋1个。将苍耳子削去外皮,用瓦或者砖焙黄为末,再将鸡蛋打破,将药末倒入搅匀,炒熟食之。不放油盐。每天1次,连服3次。

3. 主治:鼻息肉。

苍耳子、细辛、苦丁香、辛夷各6g,僵蚕9g,硇砂3g,冰片0.5g。共研极细末。用本药少量吹撒于息肉处,每天2次,对息肉深者用少量脱脂棉蘸药塞放于息肉处,每天1次。

4. 主治:慢性鼻窦炎。

苍耳子100g,辛夷180g,蜂蜜250g,金银花、茜草、菊花各60g。将除蜂蜜外5味药碾碎,煎熬,最后调入蜂蜜,得药600毫升。每天服用3次,每次5~20毫升口服。

药膳养生

苍耳川芎茶

苍耳子(去刺杵碎)、川芎各10g。水煎,取汁代饮。适用于风寒头痛。

苍耳粥

苍耳子16g,粳米150g,先煎苍耳子,去渣,然后用米煮粥,空腹服。具有祛风消肿的功能。用于痔疮下血,鼻渊齿痛,风疹瘾疹,老人目暗不明等症。

苍耳子茶

苍耳子12g,白芷、辛夷各6g,薄荷6g,葱白3根,茶叶6g。上药一同研磨成细末,开水冲泡,代茶饮,每天1剂。适用于慢性副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

苍耳子粳米粥

苍耳子16g,粳米60g,苍耳子捣烂,加水适量绞取汁,放入粳米煮粥,空腹食用。祛风除湿。适用于风湿痹痛,皮肤痒疹,鼻渊头痛,目暗耳鸣等症。不宜和猪肉一起食用。

玉 兰 学名:Magnolia denudata Desr.

FLOS MAGNOLIAE Xinyi

辛 夷

别名:房木、辛雉,迎春,木笔花,毛辛夷,辛夷桃,姜朴花,春花,白花树花,会春花。

◎《本草纲目》记载辛夷:“主治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甚良。”

【科 属】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者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地理分布】1.望春花 海拔400~2400米山坡林中多有生长。分布于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甘肃以及四川等地。2.玉兰 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混交林中,现庭园普遍栽培。安徽、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多有分布。3.武当玉兰 生于海拔1300~20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陕西、河南、湖北、甘肃、四川等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冬末春初花蕾未放的时候采摘,剪去枝梗,干燥。

【药理作用】局部收敛、刺激和麻醉作用;抗炎,抗过敏;降压;抗凝血;抗微生物;兴奋子宫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芳樟醇,龙脑,樟脑,桃金娘醇,香茅醇,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莰烯,香桧烯,柠檬烯,葑醇等;木脂素类:辛夷木脂体,木兰木脂体,冷杉树脂酚二甲醚等;其他:E-对羟基桂皮酸乙酯,水溶性成分木兰碱等。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通鼻窍,散风寒。对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有疗效。

植物本草形态

本草药方

1. 主治:慢性鼻窦炎。

辛夷、苍耳子、金银花各14g,鱼腥草、山豆根各28g,蒲公英20g,黄芩12g,天花粉、桔梗各10g,甘草、薄荷各6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早晚两次服,每天1剂。

头痛较重,加白芷、川芎各10g;鼻塞较重,加菖蒲12g,皂角刺10g;鼻窦积脓,加败酱草20g;咳嗽,加杏仁10g;纳呆神疲,加白术、陈皮各10g;便秘,加大黄6g(后下)。

2. 主治:慢性鼻窦炎

辛夷、甘草各5g,鹅不食草13g,白芷、苍耳、薄荷各12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偏于风热、热毒者加菊花、连翘、黄芩各9g;偏于湿热内盛者加黄芩、升麻各6g;偏于肺虚气弱者加诃子9g,桔梗6g,黄芪10g;偏于脾虚湿浊内盛者加山药、党参、薏苡仁各15g。

药膳养生

辛夷花茶

辛夷花3g,苏叶6g。春季采剪未开放的辛夷花蕾,晒到半干,堆起,待内部发热后再晒到全干;苏叶切碎。上药拌匀,白开水冲泡。每天1剂,代茶饮用。适用于鼻塞流涕,感冒头痛,急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症。

辛夷煮鸡蛋

辛夷花16g,鸡蛋2个。辛夷入砂锅内,加清水2碗,煎取1碗;鸡蛋煮熟去壳,刺小孔无数个,与药汁同煮片刻。饮汤食蛋,常服有效。滋养扶正,功能通窍止涕。适用于流浓浊涕,慢性鼻窦炎,体弱不任寒凉等。

辛夷花茶

辛夷花6g。开水冲泡。代茶饮。也可稍加白糖。适用于血管痉挛性头痛,高血压。

姜 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Shengjiang

生 姜

别名:老姜。

◎《本草纲目》记载生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科 属】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地理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到西南部各省广为栽培。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

【药理作用】抗炎,解热镇痛;抗惊厥;止吐;保护胃膜;抗肝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微生物;抗氧化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β-甜没药烯,α-姜烯,α-姜黄烯,β-水芹烯,紫苏醛,樟烯等,姜醇;氨基酸类: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其他:呋喃牛儿酮等。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止呕,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寒痰咳嗽,胃寒呕吐。

本草药方

1. 主治:神经性呕吐。

生姜、藿香、紫苏梗各14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2剂。

2. 主治:肠痉挛性肠绞痛。

生姜20g,炒白芍50g。加水煎18分钟,去渣。分服,每天1剂。

3. 主治:胆道蛔虫症。

生姜、大枣各10g,白芍80g,乌梅、大黄、槟榔、桂枝各14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4. 主治:胆囊炎。

生姜、木通、龙胆草、黄芩、泽泻、半夏、木香、大黄、白芍、元胡各8g,茵陈、柴胡、栀子各15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5. 主治:大动脉炎,大动脉炎引发无脉症。

生姜、白芍、桂枝、熟地黄、当归、牛膝各8g,鸡血藤、黄芪各14g,大枣4枚。煎服法同1。每天1~2剂。

药膳养生

生姜红糖茶

生姜3片,红糖适量。先煎生姜,溶入红糖,调匀,代茶多饮。适用于头痛身疼,发热恶寒,鼻流清涕,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生姜芥菜汤

生姜10g,鲜芥菜500g。芥菜洗净切段,生姜切片,同加清水4碗,煎到2碗,食盐少量调味,日内分2次饮,同食芥菜。发表散寒,宣肺祛痰。适用于感冒或感冒风寒,头痛咳嗽,痰白难出,筋骨疼痛等症。

生姜粥

鲜生姜6g,糯米100g。生姜切薄片;或将生姜16g捣汁。若用于虚寒呕逆,温中养胃,宜用糯米同煮做粥;若用于风寒感冒,宜用南粳米50g煮粥,粥成后加生姜(或姜汁)及葱白2根,再煮片刻,成稀薄粥。温热顿服,用于感冒,临睡前服,服后即睡。适用于怕冷发热头痛,风寒感冒。肺寒咳嗽,胃虚中寒性隐痛,呕逆,呕吐清水,反胃等症。

葱 学名:Allium fistulosum L.

BULBUS ALLII FISTULOSI Congbai

葱 白

别名:葱茎白,葱白头。

◎《本草纲目》记载葱白:“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犬伤,制蚯蚓毒。”

【科 属】为百合科植物葱、香葱的新鲜鳞茎。

【地理分布】1.葱 全国各地都有栽植。2.香葱 海拔2000~2600米草甸、河谷或者潮湿山坡多有生长。产于内蒙古以及新疆,北湿带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叶及外膜,鲜用。

【药理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抗菌,抗原虫;保护胃黏膜;驱虫;镇静,镇痛等。

【化学成分】大蒜辣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甾体皂苷类成分,钙、磷、铁等无机物,脂肪,蛋白质,烟酸,糖类,色素类,胡萝卜素等。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通阳散寒,发散解表,解毒散结。用于风寒感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尿闭便秘,产后无乳,皮肤瘙痒,痈疡跌仆。

本草药方

1. 主治:乳汁不通,缺乳。

葱白3寸为引,全瓜蒌30g,黄芪15g,王不留行12g,炮穿山甲、当归、茜草根、漏芦各10g,通草、白芷各6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体弱气血虚者加熟地黄、党参各15g,茯苓12g;自汗出表虚者倍用黄芪,加地骨皮10g;肝郁偏重加青皮、柴胡各9g;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0g。

2. 主治:感冒,头痛。

葱白10根,大蒜3头。加水煎10分钟,去渣,兑入粥中。一次顿服。取微汗。每天1剂。

3. 主治:感冒,头痛,鼻塞。

葱白15g,生姜15g

(切片),红糖20g,茶叶9g。一同煎10分钟,去渣。顿服。每天1剂。

4. 主治:感冒。

葱白1根,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各10g。加水煎20分钟,去渣。顿服。每天1~2剂。

药膳养生

发汗豉粥

葱白7茎(切),荆芥、豆豉、麻黄、栀子、生姜(切)各10g,葛根15g,生石膏30g,粳米100g。先煎各味药,去渣取汁,后入米煮稀粥,空腹食。服后卧床温覆,得微汗出为度。祛风清热。适用于内有蕴热,外感寒邪,而见恶寒,壮热,无汗,口渴,头痛,身痛,舌红苔黄,喜饮,脉浮数等症。

葱白茶

葱白带根1段,生姜1片,苏叶1.5g。水煎取汁。代茶饮,每次半杯。温中止痛。对于虚寒呕吐,口不渴,食久不化,遇寒加重等症均有疗效。

葱白酒

葱白(连须)6根,好酒2500毫升。葱白在沙盆内研磨成细末,放酒中共煮到1000毫升。随个人酒量饮,阳气即回。适用于脱阳。

葱白粥

葱白30g,粳米60g,生姜6g,米醋6毫升。糯米和生姜煮粥,半熟的时候加入葱白,粥成加米醋,微微取汁。趁热食。温中止痛,解表散寒。

鹅不食草 别名:Centipeda minima(l.)A.Br. et Aschers.

HERBA CENTIPEDAE Ebushicao

鹅不食草

别名:疟疾草,地胡椒,地茜(广西),通天窍(四川),球子草,散星草(浙江),白珠子草(福建)。

◎《本草纲目》记载鹅不食草:“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鼻窒不通,塞鼻自落,又散疮肿。”

【科 属】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全草。

【地理分布】路旁荒野、阴湿草地上及田埂多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

【采收加工】夏秋季花开的时候采收,除去杂质,切段,干燥。

【药理作用】止咳,平喘,祛痰;抗突变;抗过敏;抗肿瘤等。

【化学成分】黄酮类:芹菜素等;其他:堆心菊内酯,三萜皂苷,伪俞创木内脂,胺类成分,挥发油;甾醇类: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通鼻窍,止咳。用于咳嗽痰多,风寒头痛,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本草药方

1. 主治:疖。

鹅不食草叶100g。捣成泥状,敷于患处,每天1~2次。

2. 主治:过敏性鼻炎。

取鹅不食草、蜂房各15g,无花果30g,蝉蜕10g,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药渣再煎取药液外洗患处,每天3次。7剂为1疗程。

3. 主治:慢性鼻炎。

鹅不食草、凡士林。鹅不食草研磨成细粉25g,凡士林75g,调成软膏备用。

4. 主治:慢性鼻炎。

鹅不食草、苍耳子、黄芩、辛夷、白芷各10g,麻黄、薄荷各6g。加水煎成100毫升为1日量,分早、午、晚服用,小儿减半。

5. 主治:鼻窦炎。

鹅不食草15g,雄黄、菊花各1.5g,牛黄、麝香各0.5g,冰片少量。共研极细末,取少量搽鼻孔内,每天3~4次。

药膳养生

鹅不食草猪瘦肉汤

鹅不食草(纱布包好)15g,鸡内金(研碎)5g,猪瘦肉50g。放入碗中,加水适量,慢火将肉蒸熟。去鹅不食草药包,加少许食盐调味,即可服用。每天1次。主要治疗吐乳腹泻,大便臭腐,粪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烦躁啼泣,腹胀,两腮红赤,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青色。

鹅不食草汤

鹅不食草15g加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对小儿百日咳有疗效。

牛膝兰草酒

鹅不食草、土牛膝根、马兰各50g,酒酿汁250毫升。将上药与酒同煮,加糖适量,取汁,每天1剂,分3次服完。清热解毒、利尿。对百日咳有疗效。

石香薷 学名:Mosla chinensis Maxim.

HERBA MOSLAE Xiangru

香 薷

别名:香薷草,香茸,石香薷,细叶香薷,青薷,香茹草,痧药草,七星剑。

◎《本草纲目》记载香薷:“生脚气寒热。”

【科 属】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地理分布】草坡或林下多有野生,海拔至1400米。分布于华东、中南以及台湾、贵州。

【采收加工】夏、秋季当花开或者果实成熟的时候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残根以及杂质,干燥。

【药理作用】镇痛,镇静;解热;抗病毒;抗菌;抑制肠蠕动;增强免疫功能等。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β-月桂烯,苯甲醛,丁香油酚,β-甜没药烯,β-蒎烯,香叶烯,丹皮酚,桉树脑,芳樟醇,桉叶油素等;其他:铜、锌、黄酮类成分,锰、硒等无机元素。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和中化湿,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用于暑湿感冒,头痛无汗,恶寒发热,小便不利,腹痛吐泻。

本草药方

1. 主治: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头重,口干不欲饮,咽红而痛,胸闷不适,腹满便溏。

香薷、藿香、佩兰叶、白扁豆、厚朴各10g,木香、黄连各5g,滑石30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感冒,汗出,鼻寒,咳嗽胸闷。

香薷30g。加水煎20分钟,去渣。顿服。取微汗。

3. 主治:解表清暑,发汗解表,健脾利湿。适用于防治暑湿感冒、空调病。

香薷10g,厚朴5g,白扁豆5g,白糖适量。将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代茶频饮。

4. 主治:夏季感冒,发热、头痛、头沉、胸闷、倦怠、腹痛、吐泻等症。

香薷10g,厚朴(用剪刀剪碎)5g,白扁豆(炒黄捣碎)5g。把上药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代茶频饮,每天2次。

药膳养生

感冒茶

香薷15g,梅叶、狗肝菜、五指柑叶各20g,岗甘草、青蒿、崩大碗各15g。洗净晒干(宜用当年新药,隔年药效较差),粉碎,混匀,分装于纸袋中,每袋6g。成人每次1包,每天3次,开水泡饮,小儿酌减。预防用可每包冲开水600毫升代茶饮。适用于感冒,可使病者退热快,出汗少,头痛减轻。

香薷茶

香薷10g,白扁豆、厚朴各5g。将各药洗净,用剪刀将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同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后。代茶多饮。适用于发热恶寒,无汗或者微汗,身重倦怠,头胀如裹,口渴,心烦,舌红苔腻,小便短黄或者黄腻,脉象濡数。

扁豆香薷汤

香薷15g,白扁豆40g。取白扁豆、香薷,加水2碗,小火煎25分钟取汤。每天3次,温热服用。清暑利湿和中。对于小儿夏伤暑湿,身热无汗,呕吐泄泻,脘腹胀痛等症有疗效。

芫 荽 学名:Coriandrum sativum Linn.

HERBA CORIANDRI Husui

胡 荽

别名:香菜,胡菜,芫荽,满天星。

◎《本草纲目》记载胡荽:“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

【科 属】为伞形科植物胡荽的带根全草。

【地理分布】现我国各地多有栽培。原产于地中海地区。

【采收加工】全年均采收,洗净,晒干。

【药理作用】增强胃肠蠕动;平喘,镇咳;促进胆汁分泌;杀菌;加速创面愈合,促进肉芽生长等。【化学成分】正癸醛、维生素C、芳樟醇,壬醛等。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消食下气,发汗透疹。对于麻疹不透,饮食不消,纳食不佳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麻疹始出,咳嗽不重,流泪,羞明。

胡荽20g,鲤鱼400g。加水煎9分钟,徐徐饮下,每天1~2剂。

2. 主治:麻疹透发不良,壮热不退。

鲜胡荽30g,红糖10g。加水煎汤,慢慢饮下,并用胡荽搓身。

3. 主治:镇咳化痰,消炎解毒,百日咳。

胡荽725g,紫花地丁、冰糖(后下)各500g,积雪草、小金钱草、一点红、万毒虎各750g,枇杷叶、忍冬藤各1500g,百部300g。水煎两次,每次加水过药面,煮后半小时去渣,煎至6000毫升,后加3%防腐剂苯甲酸,备用。用法:5岁1天量30毫升,分3次服。婴幼儿用量酌减,5岁以上用量酌加。6~8天为1疗程。

4. 主治:发汗透疹,化湿健脾,适用于水痘初起,邪毒欲发不出。

胡荽60g,胡萝卜100g,茶叶少许。上2味切碎,加水煎汁,加茶叶,随时饮用。

药膳养生

黄豆胡荽汤

黄豆1把,胡荽3g,葱白3茎,白萝卜3块。淘洗干净,水煎服。健脾补虚,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轻症,并可预防感冒。

黄豆胡荽煎

胡荽30g,黄豆10g。洗净,黄豆加水先煎15分钟后入胡荽,再煎沸,去渣,顿服,每天1剂。具有健脾胃与辛温解表的功效。适用于流行性感冒。

胡荽紫苏葱白汤

胡荽6g,葱白、紫苏各10g,红糖少量。前3味加水煎汤,红糖调味饮服。具有辛散透疹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发热恶寒,麻疹透发不畅,疹色紫暗等症。

胡荽粥

鲜胡荽40g左右,红糖适量,粳米60g。鲜胡荽洗净切碎;粳米、红糖加水煮稀粥,放入胡荽,再煮沸后停火。小儿麻疹期间不计时不计量,温热服食。胡荽入锅后不宜久煮。适用于小儿麻疹初期,麻疹透发不畅,麻疹期腹胀不思食等症。

柽 柳 学名:Tamarix chinensis Lour.

CACUMEN TAMARICIS Xiheliu

西河柳

别名:柽,河柳,殷柽,雨师,人柳,赤柽木,三春柳,春柳。

◎《本草纲目》记载西河柳:“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科 属】为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干燥细嫩的枝叶。

【地理分布】喜生于河流冲积地、潮湿盐碱地、海滨、滩头和沙荒地。辽宁、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多有野生;我国东部到西南部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季未开花的时候采下,阴干。

【药理作用】抗肝损伤;抗菌;解热;镇咳等。

【化学成分】树柳醇,树柳酚,树柳酮,β-谷甾醇,胡萝卜苷,没食子酸,槲皮素等。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肺、胃、心经。

【功能主治】透疹,散风,解表,用于风湿痹痛,麻疹不透。

本草药方

1.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西河柳、虎杖根、十大功劳叶各28g,莶草、威灵仙、赤芍各13g,秦艽、防己、地鳖虫、当归各9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调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肝囊肿。

西河柳、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10g,漏芦、薏苡仁各15g,八月札、陈皮各6g,生瓦楞子30g,红藤15g,当归、丹参、红花、石上柏各9g。水煎2次,早晚服,每天1剂。

3. 主治:麻疹不透,喘嗽闷乱。

西河柳60~500g。上药加清水1000~1500毫升煎沸,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全身。每天早、晚各1次。通常用药1~2次麻疹即可出齐。

4. 主治:感冒。

西河柳15g,霜桑叶9g,生姜3片。水煎服。

5.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

西河柳、薄荷各9g,绿豆衣9g,生姜3g。煎服。

6. 主治:风湿痹痛。

西河柳、虎杖根、鸡血藤各30g。水煎服。

药膳养生

西河柳茶饮

西河柳10g,银花10g。水煎当茶饮。解表透疹。适用于疹出不透,麻疹初起者。

竹叶柳蒡汤

西河柳15g,荆芥穗、蝉蜕、薄荷、甘草、知母(蜜炙)各3g、炒牛蒡子、葛根各6g,玄参6g,麦门冬10g,竹叶30片。水煎服。透疹解毒,清宣肺胃。对于痧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等症有疗效。

桑叶生姜汤

西河柳15g,生姜5片,冬桑叶15g。将上3味水煎,代茶饮。疏风散热。对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较高,微恶风寒,汗出,鼻塞无涕,咽喉肿痛等症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