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踏上创新之路
在框架之内创新
即便公司的氛围不是非常宽松,只要处理得当,你仍然能够找到创新的方式,并最终获得巨大回报。32年前,道格·夏普是一家电脑制造公司的首席销售员。24岁时,年纪轻轻的道格就开始负责销售公司的拳头产品。结果道格经受住了考验,每年的收入经常超出员工正常收入的50%。除了努力工作,道格还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呢?
当时公司对销售部门人员的着装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道格是个典型的型男,每天穿着剪裁合体的高档西装,打着意大利丝绸领带,穿着黑色的尖头皮鞋——总而言之,他的穿着可以和他经常接触的高级银行家和商界成功人士媲美。
道格很早就认识到,要想成功地卖掉产品,他必须效仿客户的着装品位和行为举止,所以他开始观察并仿效客户的穿着,甚至比自己的上司穿得还好——没人强迫他这么做,这也不是工作的需要。
有时你也在工作场所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天生就爱惹是生非,兴风作浪,无非是为了引人关注。道格·夏普也引人关注,但他做得恰到好处。他的行事风格符合公司的氛围,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抵制无处不在
无论跟任何人打交道,一定要事先细心考虑对方的想法,再接近他们,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人重视或执行,再多的创意也是徒劳,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大家对你的抵制。
在管理一个团队时,一定要用适当的方式,以适当的节奏鼓励你的团队成员接受变化。
如果改变太快或者让人承受太多,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抵制。
人们总是习惯用熟悉的方式做事——即便他们也知道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人总是拒绝改变,团队也会拒绝改变,整个组织也会拒绝改变。这是因为:
·改变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者可能不愿付出这样的努力。
·新的变化意味着要有所放弃,放弃的往往是人们熟悉的、可以预见的东西。
·即使大家都知道改变对每个人都有好处,但恐惧可能阻止人们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这种改变来自外界而不是自身的改变,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对变化产生抵触。
赞博尼磨冰机
如果你在冰球比赛中看见过赞博尼磨冰机,相信你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操作磨冰机的人将机器驶入冰场,先磨冰面,再喷上一层薄薄的水,水结冰之后会填满磨损后的冰面上的小坑,让冰面变得坚硬、光滑,有利于下一节的比赛在最佳冰面状态下进行。通常磨冰机会在这些小坑的最外围用水喷出一个大环形,再填充小坑的中间,这样冰面上就会形成两个大的半圆。
磨冰机先将小坑的一半填平,然后将机器移到已经补好的小坑中间,再补完小坑的另一半。补完小坑之后,整个冰面光滑照人,便可以进行高强度的比赛。
想做磨冰机司机了吧?
要想在你当前工作环境下有效地开展工作,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引起别人的关注,找到自己的位置,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像赞博尼磨冰机司机一样,按照适当的方法深入组织的核心,最终引发根本的变化。
如何应对批评你的人
我姐姐以前在一家家庭暴力受害者收容所工作,让她感到大为不解的是,她发现,在收容所待过一段时间后,这些人还是会回到之前的家庭。在对这些人进行采访之后,她发现,他们确实不喜欢家庭暴力,但对离开这个家庭重新开始的恐惧比对家庭暴力的恐惧还要强!
即使在崇尚创意的公司环境下,新点子、新创意也可能遭到你所在团队成员的排斥和拒绝。但我想说的是,千万别让暂时不支持你的人打击你的热情,消磨你的斗志。不管你的想法是否刚一出现就受到热烈欢迎,你都要像已经收到别人赞赏那样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事先估计到别人的冷言冷语,可以让你准备得更充分,在展示自己想法时获得更多支持。
当人们发现你的方法更加省时省力,省钱省心,能够给团队带来更大回报时,他们自然会乐于接受你的想法!
感谢那些批评你的人
不可否认,世界上确实有一些总是充满负能量的人,如果你恰好不幸在和一些总是否定别人创意的人一起工作,情况会是如何?
我建议你把这些人的批评当做成功推荐自己创意的一个前提条件。换句话说,你可以告诉自己:“要是艾里克斯不批评这个想法,那它可能就真的毫无价值了。”
我知道这样想有些可笑,但既然你会把艾里克斯的否定看成是一个障碍,那就要想办法跨越这个障碍!
说三道四的人到处都是,你只要时刻警惕就可以了。别人之所以反对你的点子,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想不出这样的点子。也许他们是你的竞争对手,把你看成是潜在威胁,上司将大有前途的下属看做威胁的情况并不罕见。你怎能奢望这样的人一上来就赞同你的想法呢?
在构想任何创意时,你都要综合考虑到整个团队的氛围、团队成员的心态和你的创意,在构想过程中你就应该考虑到该如何说服那些可能会阻碍你创新的人。想想看,如果你希望大家赞同你的某个创意,在赢得团队其他成员认可之前,你首先要考虑该做些什么来赢得关键人物的肯定?比如说:
·你能请他出去吃顿便饭吗?
·如果他正在构思某个创意,你能帮上忙吗?
·你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目标或共同兴趣可以拉近双方距离吗?
无论是要得到上司、同事、客户还是团队中其他人的认可,你都需要认真考虑赢得他人认可的办法。问问自己:
·怎样才能让这个人发自内心地支持你?
·他为什么会有可能反对你的创意?
·他们可能会提出怎样的“歪理邪说”?
·你又该怎样说服他们收回成见,对你的创意敞开心扉?
印着脏话的大巴士
我开车载着女儿去超市。红灯亮的时候,一家大型广播电台的推广巴士正好从我们身边经过,巴士的侧面用大字写着电台的宣传语,后面写道:“去他妈的。”
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吓了一大跳。真希望我女儿没看见,可她还是看见了。她说:“爸爸,他们为什么要骂人?”我无言以对。
从超市回到家之后,我给那家电台打电话,接通了市场部经理的语音信箱。我说在他们推广巴士上那句话影响很不好,这辆车不适合在市区到处开,免得小孩子看到这样的话。然后我留下了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让我惊讶的是,这位经理当天就回复了我的邮件。
他在邮件中写道:“谢谢您打来电话。我们之所以没有更改巴士的宣传标语,是因为早间节目的听众们非常喜欢。我们这样宣传已经有一年之久了。感谢您的关注并打来电话,非常感谢。”
“是,有些人确实很喜欢,”我在电子邮件中回复道,“这下你知道你们吸引的都是什么玩意儿了吧?!你应该重新考虑自己当初为什么从事这个职业,重新思考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你总不能一辈子在巴士上印上‘去他妈的’的宣传标语在大街上开来开去吧!”
第二天,他竟然又回信了:“我考虑了你说的话,发现非常有道理。我肯定会向管理团队提出这个问题。非常感谢你,杰夫。”
出于某种机缘巧合,我的话明显触动了他的内心,他开始做出改变。
这让我意识到,只要我们提出的建议时间恰当,高屋建瓴,公平合理,别人就有可能会买账。当发现别人在排斥我们的创意时,别生气,想办法解决问题即可。
成为众矢之的怎么办?
如果排斥你创意的人不只是那几个经常说三道四的家伙,而是整个机构的体制,那又该怎么办呢?这时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陷入一个两难境地:要么离开现在的公司,去寻找更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干的地方,要么留下来和公司已有的体制进行抗争。
整个行业对创意的抵制
比如,如果CD生产厂商在mp3刚出现时就放弃制作、包装、运输CD,那么现在的音乐工业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音乐产品零售商拒绝改变,不愿放弃已有的经营方式,这样的做法在其他行业也是屡见不鲜。Amazon.com和其他网上零售商曾经让很多书店的经营举步维艰——当然,邦诺(Barnes&Noble)和博德斯(Borders)这样网络交易量很大的零售商仍然可以轻松地在全美各地开设新的书店,但这样的书店都是超级书店而非街边小店。
如今对于独立书店或者街边小店来说,开拓市场已经不太可能。现在想成为一家全能型的街边书店只能是莽夫之举。这样的书店开了又关,因为它们根本不可能在图书价格和选品上与超级书店抗衡,更比不过像Amazon.com这样的网上书店。
依赖心理的不足
追求快速回报是人的天性,即使这种短期回报和长期利益有所冲突也在所不惜。公司经营者们也会这样做。迫于来自各方的压力,他们只能关注当前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根本不会去管这样做是否利于公司长远发展。他们只关心现在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真正正确而有效的创意必须能够同时解决公司短期和长期的需求。如果你的创意能够让公司眼前受益,将来也受益,那才是真正的好创意!
依赖心理一直都在。当周围的声音都说“该试试其他办法了”时,公司高层们依然会选择用已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依赖心理,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会有这种心理。依赖心理会让我们一直用老办法办事,即使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也在所不惜(还记得家庭暴力受害者们的故事吗?)。人们害怕改变,排斥变革,新路子总是会让人惴惴不安,追求创新更是想都别想!
多年以来,底特律的汽车业高管们都知道外国进口车在油耗方面的优势要远超美国车。1973年中东石油禁运让百公里耗油13升的汽车变得不再那么受欢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百公里耗油6.6的外国进口车风行一时。
石油禁运风波平息之后不久,汽油价格开始稳定下来,底特律街头又随处可见大油耗的美国车了。令人称奇的是,很多消费者开始掏出美元消费。货车、SUV甚至悍马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尽管2008年夏天汽油价格一度创下新高,人们依然钟爱各种各样的SUV。
想想看,假设你在1973年到2008年之间在汽车制造公司的创意部门工作,并想出了很多好的能够降低油耗的创意,你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呢?上司会给你升职加薪吗?你是会平步青云还是被扫地出门呢?
相比之下,在刚刚起步的前几年,谷歌就鼓励工程师们拿出20%的时间研究可能有助于公司发展的创新型项目,以此来激励创新——按照每周工作40~50个小时来计算,也就是说谷歌的工程师们每周会有8~10个小时是用来创新的。听起来很奢侈,对吗?如果你能拿出10%的时间用于创新,你会怎么做呢?
当然,我并不是建议你一受打击就换工作。但如果你的创意总是受到一轮又一轮的抵制,排斥,甚至是报复,那说不定是时候开始考虑换个地方了。
向着公司愿景的方向创新
当一切都不顺利的时候,比方说销售不佳,或者因为被竞争对手赶超而失去市场份额时,你应该学会回到最基本的原则上来。重新看看公司的远景规划和创立宗旨,问问自己,它们是否还能让你感到热血沸腾?还能给你提供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吗?
公司创始人在书写公司愿景时都是发自内心的。很多机构的愿景都只有短短几行,但其中却界定了公司的理想,包含了公司成员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希望取得的结果。比方说:
杜邦公司的愿景是“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科技公司,为世界各地人民提供更加美好、安全、健康的生活解决方案”。
通用电气的愿景是“用科技创新改善生活品质”。
迪斯尼公司的愿景是“让每一个人都过得更快乐”。
微软公司的愿景是“让每一个家庭的桌子上都摆放一台电脑,让每个电脑上都用微软操作系统”。
随着公司的发展,它的愿景也会不断调整变化。你现在所看到的公司愿景,可能早已经过许多次的调整。很多员工不太相信愿景这种东西,有些员工甚至不知道公司有没有愿景,还有些员工可能看到或听到过公司的愿景,但却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件事。
很多时候,认真学习公司愿景,理解其深层含义,能帮助你更好地创新。想想看:
·公司的愿景在传达什么信息?
·它是否能让你产生新的、独特的想法?
·你能想到什么创意来帮助公司实现愿景?
公司宗旨
除了愿景,大多数公司还会有自己的宗旨。公司宗旨和愿景密切相关。宗旨能够指导员工及时做出关键决定,让团队成员获得认同感,了解公司的服务和运营状况。比方说:
Sibername.com公司的宗旨是“成为当今互联网技术的最佳供应商,吸引更多小企业和个人使用互联网”。
西南航空公司的宗旨是“提供最高级的客户服务,让客户体验热情、友好、受尊重”。
如何让自己的想法和公司宗旨保持一致?或者说了解了公司宗旨后你准备怎么做呢?
我建议你可以效仿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的过程,写下自己心目中公司的愿景和宗旨——想想看,你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公司实现愿景,才能推动整个团队不断向前?答案就是你要写下的公司宗旨了。
为了更好地总结出公司宗旨,我建议你采访一下公司客户,了解他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他们希望从你的公司那里获得什么?
·你的公司怎样才能从客户角度看待周围的世界?
你还可以假设自己在客户的机构工作,这样你就能产生更多想法,想想看:
·此时你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怎样做才能推动公司的发展?
·你的公司怎么做才能更有竞争力,利润更高,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综合上述思考结果,你准备怎样经营自己的公司呢?具体来说:
·你该如何应对客户的变化?
·该对产品或服务做出怎样的调整?
·你会提供哪些新产品或新服务呢?
善于创新的公司很清楚,没有人能永远地支配一个市场或行业。为了避免公司发展中的起伏,它们总是不断地在思考“自己是谁”、“在做什么”、“在为谁服务”这样的问题,并在这样的反思中生成了源源不断的创意。
“牛肉在哪里?”
我十几岁那年,宝洁公司生产了一种叫Wisk的洗衣粉。
“Wisk能有效去除衣领污渍!”
在该产品播出广告的数年当中,“Wisk能有效去除衣领污渍!”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不论你是否喜欢Wisk,是否使用Wisk或者是否接触过Wisk,只要打开电视或翻开杂志,你就一定能看见这句话。
20世纪80年代中期,快餐界的麦当劳、汉堡王和温迪几个品牌之间打响了汉堡战,温迪公司电视广告中这句“牛肉在哪里?”的宣传语帮助其赢得了这场战争。
当耄耋老人克莱拉·派勒说出这句经典的广告词时,他其实是在告诉消费者——也是在告诉竞争对手——其他品牌的汉堡品质无法与温迪公司的汉堡相比,根本代表不了汉堡的品质。作为企业的宣传语,“牛肉在哪里?”这句话和温迪汉堡的品质一样为人称颂。
听起来有趣,但是没什么含义
NBA篮球赛和NFL橄榄球比赛中插播的电视广告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男性观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米勒酿酒公司推出米勒清爽型啤酒的电视广告时,它的宣传口号“好味道,回味无穷”就流行一时。
ADM公司也在全国公共电台投放了大量广告,宣传该公司是“全世界人民的面包篮”。虽然这句宣传语的正确性还有待考察,但宣称自己的公司是“全世界人民的面包篮”本身就非常有创意,令人信服。
这就是宣传语的魔力!
借鉴最好的
可以肯定,即便某个点子并不新颖,它也可以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宣传语可以让你变得创意十足。你不一定要原创,也可以借鉴你所见到过的口号、引语或者流行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说耐克的宣传语“Just Do It”,苹果公司的“Be Different”和阿迪达斯的“Impossible is nothing”。
我建议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团队里提出一些这样的宣传语。如果你是团队领导,你可以选择下面这些口号: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我们要么在一起,要么必须分离。”
·伊索的名言:“团结就能胜利,分裂就会失败。”
·亚历山大·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中写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如果你负责的项目遇到了挫折,“危难显英雄”这句口号就是不错的兴奋剂!当你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时,你可以借用美国军队的口号:“一个人的军队!”当工作截止期限迫近时,想想联邦快运的口号:“使命必达!”
通过关注细节来实现创新
西方有句名谚,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同样道理,创新也隐藏在细节之中,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细节能够提高你创造性地应对工作中挑战的能力。
特别是刚开始调查问题的时候,细节可以给你提供正确的方向。如果看过《犯罪现场》(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话,想必你就知道为什么细节在破案过程中如此重要了。在《每件事都很重要》(Everything Counts)一书中,作者盖瑞·瑞恩·布莱尔(Gary Ryan Blair)详细谈到了关注细节的意义,具体如下:
·公司执行官关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细节。因为他们知道,很小的疏忽都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从而威胁到产品质量、品牌信誉、企业信誉和企业效益;
·医生和护士都明白,轻微的失误都可能会影响病人的恢复,极端情况下还会造成终生伤害甚至死亡;
·计算机和系统分析师将上万行代码列在屏幕上,目的就是找出可能给终端用户带来歧义的数字;
·建筑师和工程师们都知道,坚固的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细小材料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应用关注的技巧
工作时要注意下列细节:
·关注最后期限;
·关注重点的文章、事实、数字、趋势和其他重要信息;
·关注客户的细节要求。
关注细节在工作中非常重要。当你完全理解生产流程、客户需求或项目预算方面的细节问题的时候,也就更有可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改进自己的工作。
有时,只要关注一下公司的备忘录,我们都可能会创造奇迹。
我认识的一位勤奋的职业人士,他总是会认认真真地阅读自己收到的每份备忘录。和他的其他同事不同的是,他能从备忘录中读出大量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信息,甚至是方向性的指导。很快,他就成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人,成了人人都愿意“结识”的对象。
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关注细节。通过关注人人都有——但很少有人关注——的公司备忘录,他赢得了他人尊重。当其他人还在思考如何应对某种情况时,他就已经想出了好主意。
在其他人看来,他总是非常有创意,了解公司需要什么,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他的很多想法甚至超出了公司的要求。可在他看来,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都早已被列入公司的规章制度,甚至直接出现在了公司的网页上。
所以说,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细节之中,一旦学会关注细节,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持续改善”思考法
持续改善是日本式的问题解决哲学,其核心思想是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一系列细节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持续改善理念的指导下,机构中的每个员工,从清洁工到首席执行官都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其核心理念就是:“持续地将工作做好且不断地提高、改进,因为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和这样做的公司竞争。”推动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包括动员所有员工,展开有效交流,愿意做出改变、不断努力和追求品质。
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之一是丰田公司。在美国一家工厂,7000名丰田员工在一年中提出了7.5万条建议。这个数字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所有这些建议都在工作中得到了落实!
应用持续改善的理念
假设你正在寻找新方法来提高当前项目的生产效率。就在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第二天,你找到了一种改善方法;第三天,你又想到了一种方法……
小树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很快,随着每天不断出现新的改进方法,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持续改进是一种习惯,经常在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的人会不断寻找能够带来更快更大回报的改进措施。
比如说你的工作是包装产品并寄给客户。如果你目前在10分钟内能包6件产品,但你希望能够做出改进,于是头脑中总是想着要不断改善,经过一番探索和尝试后,你可能会在同样的时间里包装7件产品,然后是8件产品,9件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之后,你会达到自身的极限,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提高了,但你最终还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持续改善理念也可以应用到工作中的其他领域。比如说,如果你是团队领导,你该如何领导自己的团队持续改善业绩呢?同样,你也可以用持续改善理念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比如说你可以先明确任务,召开会议,收集反馈,克服困难,不断制定并想办法完成更高的目标。每天做出小小的改进,一周或一个月之后,你所积累的改进建议就会非常可观。
友好竞争
据说伟大的工业家安德鲁·卡耐基曾经雇用过一名工厂经理,此人对激励员工颇有心得。一天,白班的工人完成工作准备下班时,他在工厂地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数字“3”,代表他们的工作量。
上夜班的工人看到地板上的数字“3”后,以为这个数字代表的是白班工人组装的设备数量。为了激励自己做得更好,他们下班时,工长在地板上写了一个大大“4”。
同样,白班工人看到这个数字后,决定要超过夜班工人,在下班的时候在地板上写上了“5”,代表他们组装的设备数量。
这种友好的竞争一直继续,直到双方都再也没办法改写地板上的数字,这样生产就回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尽管如此,工厂的产量已然大大高于“竞争”前的水平!
就这样,通过简单的几个数字,这位经理就创造出了一种创新的氛围,成功地刺激了生产,帮助工厂实现了更高效益。想想看,你从这个故事中能够得到哪些启发?
有何指教?
很多家公司会使用员工意见箱,因为……这样很有效!谁知道好的创意会突然从哪儿冒出来呢?工作线上的新员工或是有20年工龄的老员工都可能为公司提出好的建议。
有时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想法可能会给整个公司带来巨大的变化。中层或高层管理人员发现了这个想法并开始采取行动,过一段时间后,行动有了效果,好了,好事很快就接踵而至!
有些公司,比如说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旅游保险公司,会给提出节约成本方案的员工现金奖励,奖励的金额是公司在采纳该建议后12个月内节约的总费用的1%;还有些公司对提出建议的员工予以表彰(我更愿意接受现金奖励);有些机构中,所有的建议都是以匿名形式出现,有些机构则允许提出建议的人自由选择是否署名。
如果你是公司领导,请你一定要设立意见箱。因为这样你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可以让创意不断涌现,让每个人的工作都变得更加轻松惬意。
好点子无处不在
很多年前,强生公司曾经面临过一次危机:有人伪造了该公司生产的瓶装泰诺。在全国范围内召回泰诺不仅成本巨大,而且也给公司的信誉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但公司领导层丝毫不惧,为了平息公众的忧虑,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公司在全美范围内召回了所有的瓶装泰诺。这样虽然公司短期内在经济上承受了重大损失,但这种做法的长期收益却非常可观。消费者和经销商对强生产品的信任有增无减,强生的声誉得到了保护。直到今天,当年强生公司在危机面前采取的大胆行动和快速反应仍为人津津乐道。
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强生公司发明了一种新的包装设计——防伪标签。这种标签就是一层薄薄的、可以封在瓶口处或瓶盖下面的塑料膜,价格低廉,但效果却非常明显——一旦产品之前被打开过,就会留下非常明显的痕迹。
时至今日,防伪标签已经成了很多产品——特别是非处方药——包装上的必备元素。
绝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认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定会成本高昂,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往往效果也会很差。相信我,这绝对是个误会!在遇到问题并列出一系列解决方案时,你完全可以首先考虑那些成本低廉甚至不需要成本的——要知道,一个解决方案的价值不在于它要花掉你多少钱,而在于它能否有效解决问题。
选择众多
观察你公司现有的产品,你能这样做吗?
·将产品做大或做小?
·将产品的颜色调深或调浅?
·将产品重量加大或减小?
·将产品外形进行调整,做得更长或更短?
·延长产品保质期?
·将产品免费翻新?
·修改产品说明书,把它变得更通俗易懂,易于查阅?
·想到更好的办法来推广、摆放、安装或维护产品?
·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让产品变得更加容易携带,让消费者能够在更多地方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
·将产品跟其他东西配在一起,让消费者可以在更多时候使用你的产品?
销售环节呢?你还能想出哪些花费不多或根本不需花费成本的创意,让消费者更容易购买你的产品?试试下面的做法:
·为大客户提供数量折扣和优惠条件?
·为公司、政府或其他协会提供团购优惠?
·提供每周、每月或每季度的季节性优惠吗?
·有反季销售吗?
·向客户提供最低价保证?
·通过网络、客服电话或e-mail接收征订单?
·提供满意度保证、退款保证或者其他保证?
·提供免费拨打的客服热线?
·提供免费送货服务?
·提供免费安装服务?
·对有兴趣的潜在消费者发放免费样品?
·提供礼券或礼品试用装?
…………
发现没有,上面提到的很多创意都是花费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成本投入的,但它们所带来的回报却无疑是巨大的。
满世界都是灵感来源
罗素·康韦尔(Russell Conwell,1843~1925)在其大作《钻石就在你家后院》(The Diamond Acres)中讲述了一个非洲农民的故事。这位农民听说有人在远方发现了钻石矿,于是卖掉自己的农场,用了很多年时间找遍了整个非洲大陆,却始终没有找到宝藏。最后,他陷入破产,在绝望中跳进湍急的河流,溺水而亡。
有一天,买下他农场的人在后院捡到一个鸡蛋大小的闪闪发光的石头,于是拿来放在壁炉罩上作为装饰。一位客人看到石头后非常兴奋,惊呼这是他看到过的最大的钻石。农场的新主人问道:“真的吗?整个农场到处都是这样的石头!”确实如此。农场主人亲手卖掉的农场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金伯利钻石矿——如今世界上最具价值的钻石矿!
自己的后院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发现请编辑帮助我审稿非常有帮助。我的智囊团就是一群大学生。不管他们学的是新闻、农业还是商业,这些20岁左右的大学生的编辑能力比我还强,他们非常高效,而且收费不高。
除了编辑之外,这些年轻的助手还能帮我发现商业和娱乐方面的机会。他们开始为我做编辑的时候,我会请每个人回答4个问题:
·我应该看哪些电影?
·应该读哪些书?
·应该听哪些歌曲(不包括RAP)?
·这座城市我应该了解哪些东西?
几周之后,我开始请他们帮我构思书名、章节标题和演讲题目。我请他们不仅要找出我作品中的打印和语法错误,还要请他们对我的文章点评一番。
如果他们感觉书中需要一点幽默色彩,我就会请他们增加我可能不知道的幽默桥段、笑话、风趣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趣事。
最终,当书稿送到出版社的时候,已经完全符合出版标准,几乎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了,每个段落都是如此,一切就绪!原来,最好的助手就在我身边!
想想看,你的工作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机会呢?比如说你供职的公司是否有图书馆,或者有称职的图书管理员吗?如果有,你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座金矿。有人可以为你解答疑问,为你的想法提供意见,提醒你使用以前你所不了解的资源。
图书馆中的钻石
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我经常拜访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图书馆馆长玛格丽特·西奇(Margaret Sichi)。
当时玛格丽特的收入并不高,但工作强度很大,而且不受赏识!她知道和小企业有关的每一本书。不仅如此,她还将重要事项都列成了目录,了解书中的每篇文章,并记住了大部分的作者。她还对所有相关的智囊机构、大学、政府出版物和特别报道都了如指掌。
一天,我问她是否记下了来图书馆的人经常会查阅的话题。结果她立刻就给我看了15个话题——这些话题是从她这几年来数十万条查阅信息中总结出来的。她还给我看了她还没总结完的查阅信息。突然之间,我的头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图书馆管理员竟然可以成为我最好的出版顾问,真是太棒了!
同样道理,你的身边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专家、网络专家、软件高手或语法专家。这些人就是你可以获得信息的钻石之地。学会利用他们,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了解周围的人
你了解和你共事的人的背景吗?他们了解你的背景吗?你们交换过简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很可能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我曾经有位朋友,我们的工作地点只相隔几间办公室,后来我知道他的文章登在了一本杂志上,而我又恰巧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文章。顷刻之间,我们两个人有了一定的联系!他把采用他文章的编辑的名字给了我,我很快给这位编辑写了封信,几周之后,我的文章也被该杂志采用了。
想想看,你周围的机会在哪儿呢?别不耐烦,在你附近找找看!你能利用自己的关系、技能以及周围人的背景和兴趣爱好为自己带来收益吗?你能帮助周围的人做到这点吗?
学会缩小选择范围
每次在全国各地的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我总能听到听众们说自己在工作中面临太多选择。不论是软件还是办公用品,是信息来源还是某种商品,人们总感觉到选择无限,应接不暇。你可能也面临相同的情况。你也想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选择总是让人犹豫彷徨!
在我名为“迷惑时做出的选择”演讲中,我告诉大家,现在有太多的选择,人们根本无暇深究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需要什么!
阿尔文·托夫勒在他1969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将来会有太多太多的选择占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将很难做出决定。
然而,尽管你可能面对的选择众多,我还是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向你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解决选择众多的根本方法就是缩小范围。
想想互联网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时候吧,雇主们将分类广告刊登在招聘栏中。有时一下午就能收到200份简历——说实话,谁能有时间处理如潮涌入的简历呢?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被淹没在简历的海洋中!想想看,你有什么办法能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挑选出最佳求职者吗?
缩小范围
还记得我们的秘诀吗?缩小范围!
首先放弃180份简历,包括那些打印在紫色纸上的,拼错了公司名字的,或者职业目标跟你公司提供的职位毫无关系的简历。现在还剩下大约20份简历值得仔细看看。在简单筛选一下之后,你从中选出10份简历。
看完这10份简历后,你决定面试其中的5个人。当中3个人看起来适合这份工作。面试后,你再打电话通知这3个人进行下一轮面试,从中选择最佳的人选。就这样,随着不断缩小范围,你最终从收到的200份简历中轻松地选出适合这份工作的人选。
放弃的那180份简历中会有合适的人选吗?可能,但不必因此而烦恼。你的目的是找到合适的人选,而不是找到所有合适的人选。
你的选择
还有什么更妙的方法吗?比如说你想找一个人担任某个重要岗位。写招聘启事的时候,除了写上对求职者的资历和性格方面的常规要求,你还可以试试将“幽默感”也作为挑选的标准。或者,你可以让应聘者用50个字说明为什么自己是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
将招聘广告写得具体而清楚,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就是这样,只要将平时的做法稍作改变,就可以给应聘者提供巨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这样你不仅能看到有新意的求职信,还可能读到一些能让你快乐一整天的笑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