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1章 职业教育(1)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用教育“武装”后的数量巨大的劳动者打造了“中国制造”这张最耀眼名片。其中,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银行研究认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就可增加9%。2009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4年,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

这是中国得以腾飞的坚韧而巨大的翅膀。过去,现在,未来,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转化,还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大批掌握实用生产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重大突破,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为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始步入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阶段。

一、职业教育体系和现状

(一)用法律框架确定职业教育战略地位

中国政府将职业教育确定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多来,中央政府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学推进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3]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4]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务院先后召开或批准召开了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1991年、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三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于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多年来,中央政府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特别是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未来十年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重大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了总体思路、目标和原则,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等。该计划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

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教育分流政策,中国职业教育有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初等职业教育是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学校主要是初级职业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和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学制3~4年,培养具有某种初步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这类学校大部分存在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它是适应农村经济对劳动力需求而设立的,属于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但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大幅度减少,不久将会完全取消。《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5]。中国教育体系将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构成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注:中国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制2~3年,本科大学教育学制4年。

目前中国的职业院校分为两大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1.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相当文化水平者,其培养目标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中级技术工人,学制3~4年。高中阶段学校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四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都可以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中等职业教育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综合协调。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特定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应管理工作。

——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是实施培养各产业中间人才(技术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属技术教育的范畴,即在一定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各行各业的中间人才。中专院校的办学形式除了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外,还有职工中专、电视中专、广播中专、函授中专及职业中专等。

——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以培养各行业中各级技术工人为主,其特点是有一定年限、入学年龄、文化水平等明确规定;教学组织以班级形式为主,不仅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也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有专职教师队伍,毕业生文化素质与理论水平较学徒制培训工人高;培训过程与实际生产精密结合,一般是在校设置的实习工场中完成。技工学校主要面向制造业和加工业。大多由企业举办,也有的直属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或教育部门。

——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对中级技术人才的需要,从普通高中分化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在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改革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现在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两年或三年。

进入21世纪以来,上述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正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近年来,一些地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逐步将技工学校并入其他职业学校或划归教育部门管理。

2005—2010年间,随着职业教育加大布局调整、资源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持续减少,校均规模逐年增加。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数为13941所,比2005年减少525所;校均规模为1601人,比2005年增加495人,增长44.76%。

2.高等职业学校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仅限于专科层次,学制2~3年,招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生不授予学位。这类教育主要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强调应用型、工艺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作为职业准备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技术专业学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含职业大学)、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技术专科学校是比中等专业学校高一等级的技术教育机构。它既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形态、又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培养技术员类人员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技术员的教育升级,出现了大批技术类专科和技术类本科院校。培养技术人员的高等技术专科学校不是高等科学或工程教育,而是高等技术教育,是技术教育系列中高等教育阶段的、专科层次的学校教育。技术人才与工程人才有实务与设计之别。

——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普通高等学校实施”[6]。1998年起,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大发展时期。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46所,招生数近300万人,学校数量、招生数、毕业生数都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数量增长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体系、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出现了一批职业教育特色鲜明,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本科办高职),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之一,其办学目标与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基本一致,目前全国有近200所本科院校设有二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国际上也是一种成熟学制。为了规范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教育部2002年颁发了关于《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要求,五年制高职的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7]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和在校生数持续增长。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为1113所,在校生数为966.18万人,比2005年增加253.22人,增长35.52%。毕业生数为316.37万人,比2005年增加156.15万人,增长97.46%。

综观职业教育的学制,1年、2年、3年、4年、5年的学制都有,更别说各类培训的期限,其灵活性更强。这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历史需要。同时,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中国注重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内部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中职和高职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半壁江山”,这一结构不仅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也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受教育者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根据教育部数据,近年来中职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生创业积极性较高,甚至超过了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教育毕业生基本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保持社会就业大局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职业教育的管理与投入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管理经历了一条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中心到以教育部门为中心的道路。1953年,政务院制定了“中央各部和主管部门对中等专业学校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与管理,劳动部门对技工学校实行综合管理”的方针。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集中在中央政府,分散在各主管部门,教育部门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8]从而确定了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是:中等专业学校主要由行业或区县举办,职业高中基本上由区县举办,这两类学校统一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9]的管理体制,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