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的大道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说起来,我与“主体教育”,与人民大道小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和特殊的感情。

1981年,我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见《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1991年,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2期),明确提出了“把儿童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就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等观点。

门捷列夫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

从1992年开始,人民大道小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了“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在裴娣娜教授的指导下,该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我参加了课题的鉴定会,当时专家们认为它“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是一项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很好结合的典型”,中国教育学会将“主体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六大成功模式之一向全国进行推广。“主体教育”产生的辐射效应,大大推动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和步伐;而随着“主体教育”风靡全国,人民大道小学也成为全国小学教育的一个品牌。

这项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实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的正确。

2000年,人民大道小学出版了一本《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主体性发展教育实践研究》,对8年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我曾为该书作序。1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把这本《主体教育的大道之道》的书稿摆在我面前,这是对“主体教育”实验研究深入探索的整理、提炼和反思。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如果说,老一辈的大道人在老校长姚文俊的带领下,使得人民大道小学成为“主体教育”的发源地,那么,如今的大道人在深化“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呢?相信读过这本书,读者会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他们从“管理之道”“教研之窗”“活动之旅”“家教之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管理、教师、学生、家长的活动经验,他们认为:

——“每一个成员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学校成员身上,从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我们都可以悟出充满智慧的“大道之道”。

——“每一步探索都是弥足珍贵的”:“学生喜欢上,质量有保障”,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不再是“会说话的工具”,而是有思想的“课堂的主人”。

——“每一次体验都是受益匪浅的”: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在体验中学会做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

——“每一枚细胞都是独一无二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道港湾。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形成优质教育共同体……

这些思想处处体现着“主体教育”的精神。

人民大道小学马丽娜校长是我校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2010年4月组建了教育家书院,旨在为第一线的优秀校长、教师提供进修提升的平台。两年多来,教育家书院为他们组织了高端学术讲座、名校长(名教师)讲席、教学实验和观摩、国内调研、国际考察等一系列教育科研和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讨论、反思,从中悟出教育的真谛。马丽娜校长在教育家书院研习期间在人民大道小学边实践边思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与思结合、知和行合一,在成为教育家的道路上脚踏实地、阔步前行。我作为教育家书院的院长,看到他们的成就感到十分欣慰。同时希望人民大道小学能在“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新征程中,创造新经验,取得新成绩,结出新硕果!

2013年3月17日于北京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