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照耀千古的文化巨匠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dān),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儒家始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残杀。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七十二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并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孔子讲学图

承前启后: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一说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也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子

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观念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医鼻祖:扁鹊

扁鹊(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郑(今河南新郑)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战国时代名医,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人民送他“扁鹊”(神医)称号。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等国,宣扬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孟子退而教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德”。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被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

孟子

博采众家之长:荀子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之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在赵孝成王前阵述其主张。后来荀子受楚国春申君重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积极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兴立天下: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墨子有著作传世,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有《尚贤》、《兼爱》、《非攻》。他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为极”。墨家在战国时是一个重要的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其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才华横溢:韩非子

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75—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韩非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从师荀卿。韩非口吃,但他善于写作,且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没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秦王嬴政慕其名,邀其出使秦国。韩非的思想被秦始皇重用。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在秦遭李斯嫉妒、陷害,在狱中服毒自尽。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逍遥游: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博学奇儒: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入太学(中央最高学府)学习。他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因家穷,他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有实在的结论。他著有《论衡》八十五篇,解释万物的异同,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论衡》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说文解字:许慎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誉,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当人们开始热衷于研究汉字时,首先会想到许慎。

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不少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一千八百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必不可少的材料。

医中之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州,另说河南南阳)人,东汉后期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10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年轻时曾跟当时名医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后来,张仲景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他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人把此书改编为《伤寒率》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论伤寒,后者论杂病。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称为八纲辩证。这两本书开后世方剂学的先河。

博学多识:张衡

地动仪(后人复原)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以及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彪炳千秋: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彬州)人,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公元105年,蔡伦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在洛阳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做原料,制造出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神医:华佗

五禽戏

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生于乱世,水旱成灾,疫病流行,百姓生活十分艰苦。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四处奔走为人民解脱疾苦。他不求名利,不慕富贵,将精力集中于医药的研究上,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此外,他创制的“五禽戏”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

天下名巧:马钧

马钧制造的“水转百戏”

马钧,生卒年代不详,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出身贫寒,不善言谈,但极富观察思索能力。魏明帝时,见当时织机五十条经线者有五十蹑(脚踏操纵板),六十条经线者六十蹑,便将织机一律改为十二蹑,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阳时,又发明了排灌水车,名叫“翻车”。它利用水流作动力,可连续自动提水,操作方便,效率大增。他还研究制造出指南车,改进了诸葛亮的连弩,改进了攻城用的发石车。他制造的“水转百戏”,以水为动力,以机械木轮为传动装置,使木偶可以自动表演,构思十分巧妙。由于他在机械制造方面造诣颇深,在当时被誉为“天下名巧”。

数学大家:刘徽

刘徽(约250—?),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关于他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终生未做官。他的主要著作有:《九章算术注》10卷;《重差》1卷,至唐代易名为《海岛算经》;《九章重差图》l卷,可惜后两种都在宋代失传。刘徽的数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整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奠定其理论基础,而且提出很多自己的观点。

刘徽的钻研,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鉴于刘徽的巨大贡献,不少书上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不可多得:祖冲之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

思想斗士:范缜

范缜(约450—515),字子真,南乡舞阴人,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他生活在佛教盛行的齐、梁时期,一生勇敢地向佛教宣战。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他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其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毁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

《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的真面目。面对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围攻,范缜毫不屈服,始终坚持自己的真理。范缜继承和发扬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有力地打击了当时流行的有神论。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也是南朝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他对历算、地理、医药、化学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等。

地理专家:郦道元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州)人。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整理,完成了《水经注》。

《水经注》

农学专家:贾思勰

贾思勰,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约6世纪),山东益都人,是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广泛收集民间谚语,访问有经验的农民,并亲自种植农作物,进行广泛的实地观察。大约于公元533年至544年间,在总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他写出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对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佛学第一人:玄奘

玄奘

玄奘(602—664),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今河南偃师)人,世称唐三藏,意为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他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也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大约从贞观三年(629)开始,他孤身涉险,历尽艰难,越过今新疆北部,经土耳其、阿富汗,于公元631年进入印度境内,后留学于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公元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回的经像。玄奘敕住弘福寺,与弟子窥基等人专心致力于梵文经典的翻译,历经十九年,共译出经律论75部。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他幼年聪颖好学。十八岁立志研究医学。公元579年,隐居于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后隐居于终南山。

孙思邈(蒋兆和作品)

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时至今日,书中的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博学善文:沈括

沈括(1033—1097或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他资质聪颖,见多识广,勤于思考,能够向各行各业能者学习。他在物理、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活动,曾历任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廷州等。晚年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撰《梦溪笔谈》30卷,又曾推荐卫朴编修《奉元历》。他主张革除旧历法,以节气定月,创“十二气历”。比欧洲早四百年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数学上创立“隙积术”、“会圆术”。著有医书《良方》、《灵苑方》。最早提出“石油”这一命名。有《长兴集》传世。

能工巧匠:毕昇

毕昇(?—约1051),北宋布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于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烧结后,成为活字。排版后,敷上和有纸灰的松脂蜡,加热后压平,使字面平整固定,然后印刷。泥活字可多次使用,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为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技术创新。据记载,他还研究过木活字。

举世无双:朱熹

朱熹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上知天文: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字若思,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中统三年(1262)在别人的推荐下,他出任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从张文谦行省西夏,治复唐来、汉延等大渠。二年(1265),为都水少监,掌河渠、堤防、水利、桥梁、闸堰等事。十三年(1287)起,参与制订《授时历》,创制天文仪器十余种,所制简仪是世上最早的大赤道仪,高表比原来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测影更精密;在全国设27个观测站,主持从北纬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大规模纬度测量,推算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测定黄赤交角为23度33分34秒;与王恂共创招差术,为中国独特而先进的球面三角学。郭守敬制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的历法。由于郭守敬的工作,许多先进的科学成就才得以流传后世。

福泽后人: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出生于行医世家。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毫无兴趣,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李时珍果然成为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38岁,他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出任太医院判。只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在家乡十几年,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中错误很多,会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他阅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以及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而且亲自到各地去寻找药材。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花费了二十七年的时间于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达尔文称赞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文武元勋:徐光启

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松江人,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农学家、数学家。曾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其作品主要有:《诗经六帖》、《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几何原本》(译本)等。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1)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2)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3)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他还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其农学的代表作是《农政全书》,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他还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人。

行万里路:徐霞客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其全部考察日记经友人整理,按地区辑录成《徐霞客游记》。书中记述了中国西南石灰岩地形,辨明怒江、澜沧江、红河等江河的水源流向,详细描述了地形、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是世界科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关于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徐霞客游记》既是科学著作,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爱书如命:范钦

天一阁

范钦(1506—1585),字尧卿,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著名的藏书家,天一阁的创建人。27岁时考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范钦藏书处原名东明草堂,随着藏书的增加,原来的书库已不堪容纳,范钦于是决定在住宅的东面重建一书楼,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天一阁。范钦临终时,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后由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并遵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藏书的散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百科全书:宋应星

《天工开物》(清刻本)插图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今江西境内)人,明朝科学家。28岁,他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视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袴子弟”,于1638年至1654年间写成了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因此被人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其他著作还有《论气》、《谈天》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总结了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配有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除了农业技术外,书中还有很多物理学的知识。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

开国儒师: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被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顾炎武

思想先行者: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学家。青年时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明亡后,他在江南招募义兵,进行了十余年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多次拒绝清朝征召。他学问渊博,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成就卓著。他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巨大而较有系统的学术思想史著作。他的《明夷待访录》尖锐地抨击封建政治;斥责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认为君主所说的是非未必是是非,是非应由公众判断;主张由公众制定“天下之法” 以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强调“工商皆本”。他这种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集大成者: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l9—1692),字而农,号姜斋。其祖原为江苏高邮人,因随燕王朱棣“靖难”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的主要贡献在哲学思想和历史观方面。在哲学上,他反对理学家“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观、认识论,并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强调了“行”(即实践)在认识上的作用。另外,他还提倡运动变化的辩证法思想,反对理学主静的思想,提出了“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的命题。

更可贵的是他把哲学思想运用到历史观方面。由哲学上的动静关系,找到了“推故而致其新”的理论,由此来探讨历史的发展规律,反对厚古薄今,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认为历史在不断“趋时更新”,就应当厚今薄古,“法后王”,而不“法先王”,实际反对倒退。他把历史发展的趋势叫“势”,规律叫“理”,理即势的必然,势必然合乎理。这些都是可贵的社会进化思想。

文化巨人:纪晓岚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纪晓岚24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31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很得乾隆的赏识。1772年纪晓岚受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此项工作先后历时十九年,终成巨著。在总纂该书过程中,他还用了八年时间,为该书所括的一万余部书籍,精心撰写了200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除此之外,他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

总之,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而且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腹内孕乾坤:魏源

《海国图志》中的亚洲地图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道光进士,官至知州。他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海国图志》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他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还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