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欲得真正的千里马,自己先做伯乐(4)
首先,全才是少有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面面俱到,他的精力将会分散在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每个方面都研究得比较透彻,是很难做到的。
其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全才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同样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企业招来一个人才后,必须要给他安排一个具体的职位,而这个具体的职位便限定了他的工作范围和需要发挥的能力范围。如果企业的工作进程安排得合理,他是不能有大量空余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的。即使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在对人才进行综合考核的时候,要明确综合考核的目的。综合考核,是为了择优录取,绝不是为了选择全才。因此,企业在考核人才的时候,不应该强调“样样在行”,无须强求全才。
7.求才时别戴有色眼镜看人
管理者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必须要抛开自己的偏见。否则,就会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断定起用某人或淘汰某人,最后可能给企业造成危害。
秦王政制定了统一战略后,着手攻打韩国。韩国国势薄弱,在秦国的攻伐下感到危急。为了残喘延命,韩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派出了一位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做“内间”。据史书记载,郑国是一个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才,他到秦国的目的就是想要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上去,借以削弱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伐。
吕不韦失势后,郑国作间的事被发觉了,从而助长了秦人的排外情绪。许多宗室大臣向秦王政进言说:“诸侯国的人来秦做事,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或离间秦国的,长此下去,秦就有危险了,现在应当把他们驱逐出去。”
秦王政想到了吕不韦曾经的威胁,同时又看到那么多来自诸侯国的人,于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发下了逐客令。正是在这种氛围里,秦国进行了一次大搜索行动,将其他诸侯国来的人一律驱逐出境。
“逐客令”公布后,作为客卿的李斯极力反对,他认为此举纯属荒唐。
李斯出生南方的楚国,曾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他认定在七个强国中,只有在秦国做事才有前途,于是离开故乡楚国前往秦国。他先在吕不韦门下充当舍人,后成为秦王政的客卿。
由于李斯只是客卿,又与吕不韦有关系,自然也要被列在被驱逐的名单上。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向秦王政上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严谨务实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从西得到了西戎的由余,在东得到了百里奚,请到了宋国的蹇叔,晋的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秦国人,却使秦国能够兼并二十多个国家,从而称霸了西戎。秦孝公因为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打破六国的联盟;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权力增强,抑制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而这四位国君都是以客卿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那些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虽然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大王却多方求取享用。而对于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来客都要驱逐出去。这是只看重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而轻视人民的举措。臣听说泰山不出让每一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河海不拒纳每一条细流,固能成就其深;做君主的只有不遗弃民众,才能显明其德。这正是五帝、三皇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而如今秦却要抛弃人民,让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去壮大诸侯。这实际上就是借武器给敌寇,拿粮食给盗贼的举措。”
在这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且都是有目共睹,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秦王政自有他的难处,他同意下逐客令,是因为他考虑到吕不韦的宾客党羽在朝危害他,而现在他见李斯的谏文,却没有提到吕不韦,消除了他心中的疑虑。另一方面,李斯的谏文句句在理,已经打动了他,所以他当即派人把李斯召回,恢复官职,并取消了逐客之令。从此,李斯成为秦王政的重要谋臣,为秦的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王政因为一两个客卿给秦国带来威胁便以偏赅全,否定了所有的客卿。他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很明显存在着偏见,无论这种偏见是大臣们强加给他的还是他心中早就存在的,总之他的做法受到了偏见的影响。不过,秦王政的偏见是站不住脚的,李斯的《谏逐客书》便能够将他的偏见驳得一无是处。
除了秦王政外,汉朝的皇帝也曾出现过用人带有偏见的现象。
汉武帝时,有一位叫颜驷的郎官。这位郎官与众不同,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显然是一位老者。据了解,颜驷在文帝时已经做了郎官,他擅长武艺,然而文帝却喜欢舞文弄墨之人,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提拔。景帝即位后,比较偏爱稳重的老者,颜驷当时年龄尚浅,仍未得到提拔。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又喜欢重用青年,此时颜驷已经老了,同样没有得到提拔。于是,颜驷虽然三朝为官,却没用展现才华的机会。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在选用人才的时候,管理者如果抱有偏见,给企业带来的只能是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如果在一个企业中,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在社会,比较突出的一种偏见现象是学历。为了能够帮助管理者消除偏见,盛田昭夫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学历无用论》。这本书非常畅销,书中深刻论述了企业该如何用人。盛田昭夫认为,企业用人不能以学历取人,因为学历高并不一定能够作出大贡献,学历低并不表示没有任何价值。《学历无用论》并非看不起学历,而是告诉企业管理者不能因学历而取人,以学历的高低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当然,偏见有很多种,除了秦王政的排斥客卿和汉朝三位皇帝有关年龄的偏见外,还有性别、地域等方面的偏见。比如,人们常常会说哪个地方的人比较狡猾或没有德行,于是企业管理者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地方的人,便立即否定掉。
用人管人一点通:
要想做到才尽我用,要想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管理者一定要抛开偏见,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选用人才。
8.没有全才,人才要搭配使用
企业的业务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所以企业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要全面选择,从而获得各个方面的人才,这样就会达到人才互补,从而使企业顺畅运行。
人才互补对公司的重要性,正如同骆驼的各种器官对骆驼的重要性。骆驼长有长长的睫毛,能够阻止沙粒进入眼中,从而能够在强烈的风暴中辨清前进的方向;高耸的驼峰能够储存足量的养分和水分,能够使骆驼在长途跋涉中免受饥渴之苦;厚而宽大的脚掌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负重时身体对沙子的巨大压强,从而在柔软的沙中行走自如。同理,企业只有具有了骆驼的“睫毛”、“驼峰”和“脚掌”,才能够走出荒漠,奔向事业的绿洲。
古代凡有作为的皇帝,都能够做到灵活搭配人才,用互补的人才结构来完成自己的大业。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便是这样一位皇帝。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心情大为高兴。一日,他召来众诸侯和将领,与他们同饮美酒。饮酒间,高祖问道:“诸位不要隐瞒,务必实话实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呢?”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后,就顺便将地盘划给有功者,能够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这是陛下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会杀害有功者,对贤者常常抱有疑心,一个人独享利益,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高祖听了他们的话后,首先说他们“知其一,未知其二”,接着分析了自己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然后又分析了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汉高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才结构是互补的。内有运筹帷幄的张良,中有安抚后方、增援粮草的萧何,外有战无不胜的韩信。这三种人才缺一不可,汉高祖正是有了他们三人,最终才能够问鼎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一个合理搭配人才的高手,正是因为他的用人睿智,使得唐朝国富民强,天下太平。
王珐是唐太宗的一位大臣,他不仅有过人的识人本领,而且擅长言论。一次,唐太宗在与他交流的时候,对他说:“朝中有众多大臣,我想听听你对他们各自才干的看法。另外,将你自己和他们放在一块比较一下,说说你自己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不及之处。”
王珐略作沉思,脱口而出:“房玄龄为国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只要知道有没有处理妥当的,便会尽力为之,在这点上我不如他;魏徵见微知著,常常关注皇上言行举止,敢于直言进谏,这点我比不上他;李靖能文能武,外可征讨匈奴,内可辅佐皇上执政,这点我比不上他;温彦博处理公务一丝不苟,刚直不阿,并能够简单明了地传达皇上的命令和向皇上汇报工作,这点我比不上他;戴胄智谋过人,善于处理各种疑难问题,这点我同样比不上他。但在惩恶扬善、维护正义方面,我能够做得有声有色,并认为这点便是我的过人之处。”
除了古代皇帝外,现代同样有精通此道的人,闻名世界的长江实业集团总裁李嘉诚便是一个典型。
在李嘉诚旗下,有霍建宁、周年茂和女将洪小莲三人。他们是长实内部的核心管理人物,被舆论界并称为长实系的“三驾新型马车”。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的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实际上,他从事的是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江全系的财务策划,他处世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一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开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霍建宁不仅是长实系四家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霍建宁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策划或参与决策的。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多亏少。
霍建宁本人的收入也很可观,他的年薪和董事袍金,再算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可能在1000万港元以上。
人们常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香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
霍建宁不仅是长江的智囊,而且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李泽钜的职责。
在长实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少壮派中,还有一位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
周年茂是长实的元老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时,李嘉诚就把他当作长实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赴英国专修法律。
当周年茂学成回港后,很自然地就进了长实集团,李嘉诚指定他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
1983年,回港两年的周年茂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亲周千和一道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周年茂才30岁。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谢老臣子的忠心耿耿,故而“爱屋及乌”。
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李嘉诚的确念旧,却不能说周年茂的“高升”是因为李嘉诚对他的关照。其实,最主要的一点,仍然是他自身具备了相应实力,有足够的能力担此重任。
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我们老细(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老细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呀。”
盛颂声移居加拿大后,周年茂升任副总经理,顶替盛颂声的缺位,长实系的地产发展重任自然落到了这位年轻人身上。
周年茂没有辜负李嘉诚的期望,他走马上任后,具体策划并落实了多处大型住宅屋村的发展规划,如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鸭俐洲海怡半岛、天水围的嘉湖花园。在他的努力下,李嘉诚的迂回包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他的突出表现为他赢得了李嘉诚的信任和认可。于是,李嘉诚将更大的重任托付于他。
在以后的工作中,压在周年茂肩上的担子比盛颂声在职的时候还要大,肩负的责任还要多。但他不负众望,努力扎实地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